鄉(xiāng)村記憶第224村 莊頭村原屬交城縣管轄,1959年9月,劃歸文水縣管轄。馬姓人家在這里鬧莊則,后稱為莊頭村。<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br> 莊頭村東西一條街,西面連接著進(jìn)山小路。村東是塔上,對面是黃崖村;村南為蘇家?guī)r;村西是大陵山,山后是二道川;村北隔山是陽灣村。<br> 村南有座閣樓,一層是石碹通道,二層是一間兩面開的大殿,里面坐西朝東是真武殿,中間塑有真武大帝像,兩邊是周公和桃花女像。坐東朝西是三霄娘娘殿,塑有三霄娘娘像。三霄娘娘是明代長篇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人物組合,為云霄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的合稱。截教通天教主的弟子,截教第一代門人趙公明的師妹。她們居住在碣石山碧霞洞,采天地靈氣,集日月精華進(jìn)行修煉,還擁有師父通天教主賜下的兩件寶貝,一件是金蛟剪,一件是混元金斗。后被封為感應(yīng)隨世三仙姑正神,是中國神話傳說里的三位女神。<br> 閣樓南面有座菩薩廟,坐南朝北,正殿三間,村里人稱之為南殿。南殿前有一通清道光四年的石碑,有碑記和捐施錢財(cái)名單。<br> 村西有座廟,里面供奉著窯神、山神和太上老君神位。廟墻內(nèi)鑲嵌有清雍正(1725)《新建太君窯神山神太甫廟碑記》石碑一通。碑記記載:“蓋并施銀人等姓名開列于后:馬功山青院施舍到神廟地基一所,馬守祿施銀武錢,扶梁功德主馬天務(wù),翟來旺施銀八錢……經(jīng)理紀(jì)首:馬功付、馬之法、馬有昌、馬如海、馬有祿、馬有月、馬奇功、馬功山、馬三魁,陰陽生田仲玉,木匠宋萬明,泥水匠張光有,染青周臣?!?lt;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br> 村西北坡上有棵大柏樹,每年臘月底,祁縣財(cái)主就會來這里祭拜供獻(xiàn)。原來,這棵大柏樹的影子能映在祁縣財(cái)主家的油缸里,給他家?guī)砗眠\(yùn)。村里有幾個人刨了一些柏樹根,結(jié)果都病倒了。人們就去柏樹那里燒香禱告,病又好了。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刨柏樹根了。<br> 村正西溝里有個山洞,長年溪流不斷。傳說,洞里住著桃花女,故村里人稱桃花洞,人們把這條溝叫桃花溝。一次,桃花女在村里磨面時用了一婦女的笤帚,那婦女很不情愿,怕把她的笤帚用壞。桃花女想,全村人都在吃我洞中的水,用用你的笤帚都不想讓用,那我把水堵上吧。想到這里回到洞口,搬起塊大石頭堵在了桃花洞口。從此,桃花溝的水流到了汾陽峪道河。直到現(xiàn)在桃花洞口還留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上還有一只大手印。<br> 天旱了,村里就組織寡婦和小男孩們?nèi)ズ邶垙R祈雨。有一次,有位乞丐在米家莊看戲,被米家莊的后生們擠來擠去。莊頭村一老漢看不慣,把乞丐救了出來。乞丐告訴老漢說,其實(shí)我是黑龍廟的黑龍爺,你回家吧你村的地界上插上黃旗,記得,一定按我說的辦。老漢回來救和村里人把地界上插了黃旗。不一會兒,狂風(fēng)大作,暴雨傾盆,雞蛋大的冰雹下了起來,唯有莊頭和風(fēng)細(xì)雨,天降甘露。<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br> 村里基本上都是馬姓,據(jù)說兄弟三人從陜西遷來,有兩人落戶黃崖村,一人在黃崖村西鬧莊則,后來居住這里的,稱為莊頭。<br> 馬有明在甘肅開有皮貨鋪,村中心有座宅院,東西各有兩間高大的磚瓦房。馬金魁在交城開有蒸食鋪。<br>元宵節(jié)期間,村里組織地秧歌,馬超、馬吉雙、馬二高等人是傘頭。八鑼八鼓,全部人馬32人。領(lǐng)唱的即興編詞演唱:“東西山道二架崖,大小柳溝石圪臺,竹馬底下和尚崖,打板的給我打起來……”<br> 馬八斤是位拳師,人們稱馬師。一次在開柵廟會上賣籮筐,馬師和一個后生發(fā)生糾紛,后生憑借自己是本地人,對著馬師揮起拳頭。只見馬師一個指頭往后生腳上一指,疼得后生慘叫著倒下了。原來,馬師練有一指功,用指頭能把石頭鉆個洞。他一掌下去,可以把磨盤打爛。<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br> 民國三十年(1941)10月,中共八地委和第八專署,為加強(qiáng)山區(qū)的反“掃蕩”、反“蠶食”斗爭,決定把交城縣山區(qū)的四區(qū)、六區(qū),文水縣山區(qū)和邊山區(qū)的六區(qū)、七區(qū)的大部分村莊合并在一起,作為新成立的交西縣的轄區(qū)。莊頭村屬于交西縣六區(qū)管轄。李仲英調(diào)交西縣六區(qū)擔(dān)任區(qū)婦女秘書。<br> 民國三十一年(1942)2月28日,交西縣六區(qū)干部在莊頭村一帶桃花溝開會,組織上考慮她懷有身孕行動不便,讓她在曲里村老鄉(xiāng)家隱蔽。誰料開會的消息卻被據(jù)點(diǎn)里的日軍獲知。當(dāng)李仲英得悉敵人準(zhǔn)備突襲桃花溝后,不顧身孕,冒著紛飛的大雪和凜冽的寒風(fēng),踏著被冰雪封堵的山路,到30里外的桃花溝去報(bào)信。她翻山越嶺艱難地趕到會場利剛報(bào)告完敵人偷襲的消息后,會場已經(jīng)被日軍包圍。突圍時李仲英受傷被俘,面對敵人軟硬兼施的審訊,她慷慨激昂,痛斥敵人。兇殘的日寇用刺刀將她刺死,又慘無人道地剖開她的下腹,將腹中孕兒挑出,拋向荒野。李仲英犧牲時年僅 18歲。<br> 20世紀(jì)90年代,李仲英愛人的三女兒來莊頭村尋訪李仲英的戰(zhàn)斗足跡,在時任村黨支部書記馬超陪同下,找到了李仲英的墓地,并立了墓碑。<br> 座談人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馬 超 馬文寶 馬元慶</h3> 采風(fēng)隨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