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廣武高中的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廣武高中的前身是“滎陽三中” ,</p><p class="ql-block">1948年汜水、廣武二縣合并,治所初在廣武城,1951年徙汜水城,屬鄭州專區(qū)。1954年,并入滎陽縣,更名為滎陽三中。 </p><p class="ql-block"> 1969年1月,滎陽三中升格為廣武高中,學(xué)制2年。 </p><p class="ql-block"> 1989年8月,更名為滎陽四高,2008年7月分流于滎陽一高二高三高、實驗高中等,廣武高中畫了一個圓滿句號!</p> <p class="ql-block"> 給母校的一封信</p><p class="ql-block">親愛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們永遠忘不了您,我們會記住您的名字:滎陽三中、廣武高中。</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母校,我們的8年學(xué)習生活,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說不盡的回憶,道不盡的往事,敘不完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母校,那時生活雖然艱苦,但空氣中充滿著理想的味道,洋溢著積極向上的精神?;貞浝蠋焸冋驹谥v臺,這最美的風景中,你們該是何等濃艷的一抹。</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母校呀!你的好說不完,道不盡,有師生勤奮的汗水與幸福的淚水,更有那份心靈的歸屬感。</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母校,我們在您的懷抱中度過了甜蜜的春秋,這中間有歡樂和驕傲,有悲傷和遺憾,每一點,每一滴,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母校,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年前,我們在你的懷抱中快樂地成長,你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xué)習環(huán)境,讓我們能更好的發(fā)展,成為天空中翱翔的雄鷹。謝謝你,給予了我們知識的營養(yǎng),給予了我們?nèi)矫娴呐囵B(yǎng)。</p><p class="ql-block"> 懷念50多年前的“滎陽三中”,懷念“廣武高中”,懷念校友,懷念老師,懷念永久的回憶。 母校的一草一木,是那樣的熟悉;母校的一磚一瓦,是那樣的親切。但我永遠忘不了老師那諄諄教誨,忘不了老師那和藹可親的面容,忘不了老師嘔心瀝血的點點滴滴。多少個朝朝暮暮,您用婉轉(zhuǎn)清脆、抑揚頓挫的聲音,吸引著我們渴求知識的心靈。 </p><p class="ql-block"> 謝謝你,母校!你是我另外一個家,讓我感到溫暖和幸福。你身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對于我們是那樣熟悉,那樣親切。</p><p class="ql-block"> 我愛你,母校!</p><p class="ql-block"> 《回憶母?!坊I集人</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日</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日,在滎陽解家酒店舉行“回憶母校”座談會,召集人:張治平,主持人:袁太來。</p><p class="ql-block"> 建立三個小組:籌劃組、外聯(lián)組和編輯組。三個小組負責人分別為:馬老群、張治平、車喜柱、張仲林;袁太來;宋長生、何金良、任合群等。</p><p class="ql-block"> 參加同學(xué)25人,</p> <p class="ql-block">拜讀林老師《秋夜感懷》有感 </p><p class="ql-block"> 馬老群</p><p class="ql-block">人的知識非天生,</p><p class="ql-block">乃是平時苦修成。</p><p class="ql-block">節(jié)前看望林老師,</p><p class="ql-block">正在依臺創(chuàng)作中。</p><p class="ql-block">世間萬般不可敬,</p><p class="ql-block">唯有學(xué)問受尊重。</p><p class="ql-block">名師高徒出何處?</p><p class="ql-block">盡在滎陽第三中!</p> <p class="ql-block"> 孟慶太老師</p><p class="ql-block"> 一提起孟慶太老師,“滎陽三中”的師生都會豎起大拇指——真好!</p><p class="ql-block"> 孟慶太老師是我們學(xué)校的元老,也是領(lǐng)導(dǎo),我們學(xué)生一見他,總是說聲:孟主任好!</p><p class="ql-block"> 他是我們學(xué)校的保護神,白天到處轉(zhuǎn),晚上也不閑,為了校安全,從來沒怨言。學(xué)校墻塌了,急忙去壘起;學(xué)校路壞了,趕快找人修;學(xué)生借書忙,立即去幫拿;看到學(xué)生饑,買饃又端湯。</p><p class="ql-block"> 他時刻關(guān)心學(xué)生的健康成長,學(xué)生生活時刻放在他的心上。學(xué)生伙食不太好,他主動前去管伙幫忙。</p> <p class="ql-block">第一節(jié) 根達菜的情懷 </p><p class="ql-block"> 孟慶太老師管伙,首先從學(xué)生吃蔬菜著手,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p><p class="ql-block"> 1963年,我考上了“滎陽三中”。學(xué)生的宿舍是老縣衙辦案大廳里,地上鋪著幾排2磚高的木板,150多名學(xué)生都睡在木板上,墻上掛著學(xué)生的饃兜。那時學(xué)生伙食費是1.5元/月,為節(jié)省伙食費,有不少學(xué)生不搭伙,背饃上學(xué)。</p><p class="ql-block"> 我們不搭伙的幾個學(xué)生,都是從家里背饃,只吃干糧不吃蔬菜,不喝稀飯,去學(xué)校的開水房里舀一碗開水喝。</p><p class="ql-block"> 我?guī)У南滩耸悄赣H腌的蘿卜干、芥菜絲,用瓶兒裝著,裝的時候,母親用筷子搗搗,搗實點,多裝點。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呀!</p><p class="ql-block"> 我到校吃的時候,是吃幾口饃,才敢吃一小口一小截蘿卜干,一根蘿卜干吃三次,節(jié)省著吃一星期。</p><p class="ql-block"> 饃是每周三晚上下自習課,偷偷地連夜小跑20里,回家?guī)б淮勿x。第二天起早又小跑到校,跟上早操。因為饃過三天就長毛了,不能吃了。</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不忍心孩子受苦,再難也要我搭伙。</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開始搭伙,早飯和晚飯吃的是根達菜調(diào)粉條。</p><p class="ql-block"> 先說個“根達菜”與“馬鈴薯”的笑話。 </p><p class="ql-block"> 我們?nèi)W(xué)校西院吃飯的路上,穿過一片蘋果樹園林,常常拿著碗,邊跑邊戲鬧著。 </p><p class="ql-block"> 走在前頭的學(xué)生對著后邊的同學(xué)喊道“根——達——菜——”,意思是跟著“大”吃菜,河南方言“大”就是“大伯”。 </p><p class="ql-block"> 后邊的同學(xué)也不示弱,立即回應(yīng)“馬——鈴——薯——”,意思是馬領(lǐng)著叔去吃菜(諧音)。</p><p class="ql-block"> 學(xué)校西院一片槐樹林,是學(xué)校的飯場,同學(xué)們在飯場上,是6個學(xué)生圍成一個圈吃一盆菜,感覺非常好吃。我們一組學(xué)生是三男三女,女同學(xué)不好意思去叨菜,可笑的是,好不容易用筷子夾住粉條往嘴里放時,手一抖,粉條掉地上了,就不好意思再去搗菜了。</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學(xué)生比較封建,男女同桌在桌子上面劃線,中學(xué)雖不多見,但男女學(xué)生見面說話,還是臉紅心跳的。</p><p class="ql-block"> 為照顧女同學(xué)吃菜問題,我自報奮勇,叫她們拿一只空碗,我把一盆菜一分為二,倒到她們的空碗里。</p><p class="ql-block"> 突然,身后傳來一聲:“不錯,分得公平!”原來是班主任任成斌老師,來察看學(xué)生生活。</p><p class="ql-block"> 當時管伙的是孟慶太老師,我們學(xué)生稱他孟主任,是我們學(xué)生的貴人。孟老師管學(xué)生伙食,吃菜幾乎不掏錢。</p><p class="ql-block"> 這是有字書,即文章的廣度。</p><p class="ql-block"> 學(xué)生吃根達菜,為啥幾乎不掏錢呢?</p><p class="ql-block"> 因為根達菜、蘿卜、白菜等,都是管伙食的孟慶太老師(廣武街人),從他生產(chǎn)隊的菜園里拉來免費供應(yīng)學(xué)校。這難道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么!</p><p class="ql-block"> 原來是孟慶太老師胸懷寬廣,工作有方,善于變通,大膽創(chuàng)新。他看到學(xué)生困難,吃不起蔬菜,天天吃從家里帶來的咸蘿卜干、芥菜絲……他心疼,他難受。</p><p class="ql-block"> 于是,孟老師想了一個辦法,讓他生產(chǎn)隊菜園地擴大多種些菜,免費供應(yīng)學(xué)校。等到學(xué)校放秋暑假時,每班抽5名學(xué)生到他的生產(chǎn)隊里幫助收摘棉花,掰玉米穗……這樣一來,學(xué)生就能吃上免費蔬菜了。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件奇事。</p><p class="ql-block"> 這是什么精神?這是關(guān)愛學(xué)生的奉獻精神!</p><p class="ql-block"> 這是無字書,即文章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故事在繼續(xù)。</p><p class="ql-block"> 孟老師的最高境界是管伙食的高招“改善伙食”的創(chuàng)新精神!每到月底,一盤伙食賬,賠了!怎么刅?</p><p class="ql-block"> “改膳”?。。?lt;/p><p class="ql-block"> “改膳”就是改膳伙食,炸丸子、蒸包子、炸油條……</p><p class="ql-block"> 我們從孟老師身上,學(xué)到了他關(guān)心學(xué)生生活,改進工作方法,理清工作思路,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p><p class="ql-block"> 這是心靈書,即文章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尾聲。</p><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們老三屆學(xué)生快要畢業(yè),將離開母校,各奔前程,卻發(fā)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敬愛的孟老師得重病住院了。因工作勞累,一天晚上,他在辦公室累得吐血,老師發(fā)現(xiàn)了,就送到醫(yī)院治療了。沒想到這是孟老師最后一次住院。</p><p class="ql-block"> 我們學(xué)生和老師去醫(yī)院看望他,敬愛的孟老師臨終前,說了兩句話:我知道病是看不好了,不要再用藥了,給國家節(jié)省點醫(yī)療費吧!我唯一放心不下的一件事,就是我死后,學(xué)生怕是吃不上我生產(chǎn)隊的根達菜了。孟老師到死都惦記著我們學(xué)生,孟老師的兩句話讓人淚目!</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根達菜的情懷! 這就是根達菜的故事顯示的三本書:有字書、無字書和心靈書。這也是文章的三度:廣度深度高度。</p><p class="ql-block"> 解讀人生三本書。</p><p class="ql-block"> 人生三本書是:有字書、無字書和心靈書。</p><p class="ql-block"> 有字書是書本知識,謂學(xué)習;無字書是社會知識,謂感悟;心靈書乃包羅萬象,絕非萬象本身,謂精神。</p><p class="ql-block"> 回憶錄《根達菜的情懷》闡明了人生三本書的含義。</p><p class="ql-block"> 人既要讀有字書(吃根達菜),也要讀無字書(吃菜不掏錢),更要讀心靈書(工作創(chuàng)新),悟出“書”的妙理,升華到一種境界。</p> <p class="ql-block">第二節(jié) 母校二三事</p><p class="ql-block"> 1963年,我考上了“滎陽三中”,1970年12月畢業(yè),在母校生活學(xué)習了8年。 </p><p class="ql-block"> 當時,學(xué)生生活雖然艱苦,但空氣中充滿了理想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母校的老師好,學(xué)風教風校風非常好,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學(xué)生的眼睛都很好,全校沒有一個戴近視眼鏡的,只有一個同學(xué)戴眼鏡,是平光鏡,還受到老師的批評。</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全校沒有一個戴近視鏡呢?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在教室燈光下讀書寫作業(yè)時間久了,下課到室外眺望遠方,看看綠色草木,愎復(fù)視力。</p><p class="ql-block"> 其次,印象深刻的是,成立課外興趣愛好學(xué)習小組:數(shù)學(xué)小組,語文小組,英語小組、化學(xué)小組,物理小組、音樂小組、體育小組等。</p><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節(jié)課,后二節(jié)課是興趣學(xué)習小組活動。</p><p class="ql-block"> 我報的是數(shù)學(xué)小組和音樂小組。當時正值學(xué)校開秋季學(xué)生運動會,教我們代數(shù)的丁文林老師去學(xué)校圖書館里,特意為我借了兩本數(shù)學(xué)書,親自送到學(xué)校廣場交給我學(xué)習,我接過書,感動得熱淚盈眶。丁文林老師是我的入團介紹人(廣武丁洼村人),后來丁老師調(diào)到開封師范大學(xué)任教授,到現(xiàn)在我還十分想念丁文林恩師!</p><p class="ql-block"> 畢業(yè)后的一天,我和同學(xué)蘇文周去滎陽火車站玩,回來走到鐵路北邊的鄭紡織機械廠門口,看到丁文林老師像是剛下火車,背著兩個大皮包,艱難地走著,滿臉是汗。我倆連忙跑上去,幫丁老師拿皮包,用一根棍抬著70多斤重的兩個皮包,一下子送到丁洼村南地的水渠上。</p><p class="ql-block"> 母校的恩師很多,值得記憶的也不少,再說說我們敬愛的班主任任成斌老師。 </p><p class="ql-block"> 任老師的一件事,也就是一個拿書的揮手動作,至今我記憶猶新,終身難忘。 </p><p class="ql-block"> 1965年的一天,任老師特意買了兩本《中學(xué)生模范作文》,早早站在我們六六三班教室門旁,等學(xué)生下課。下課鐘聲響了,當同學(xué)們從教室里涌出來時,任老師站在教室門口,手里高高舉起一本《中學(xué)生模范作文》,大聲道:“長生——,長生——,我買了兩本,給你一本!” </p><p class="ql-block"> 事隔50多年,現(xiàn)在我還時時清晰的記得任老師那個拿著書高高揮手的動作…… </p><p class="ql-block"> 這個揮手動作,激發(fā)我學(xué)習語文的激情。為什么這樣說呢?當時我這個14歲小孩有個幼稚想法,哪個老師待見我,我就積極學(xué)習那個老師的課,任老師是教我們語文的,我就好好學(xué)習語文。 </p><p class="ql-block"> 為了報答任老師的恩情,上語文課就認真聽他講課,上作文課也積極寫作文,從而對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p><p class="ql-block"> 畢業(yè)后,我在滎陽縣委工作時,我們幾個同學(xué)去看望任老師時,我特意精心書寫一幅“恩重如山”的書法作品,并裝裱好送到任老師家里。逢年過節(jié),我們幾個同學(xué)都相約給任老師拜年! 我們經(jīng)常相約的同學(xué)有:宋長生、何金良、楚安順、唐順林、馮永選等。</p><p class="ql-block"> 這個揮手動作,激勵我愛好文學(xué),在滎陽市委黨史辦工作時,編印大量的黨史書籍,資政育人。 </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退休后,又編印許多書籍。以2021年為例,在建黨100周年之際,進行學(xué)習黨史教育,應(yīng)邀到20多個單位進行“滎陽黨史講座”。一年編印《童年》《推小車》《信仰的力量》《宋長生回憶錄》等10本書,免費贈送親朋好友。</p><p class="ql-block"> 還有張文忠老師教我學(xué)唱歌,學(xué)習音樂譜,畢業(yè)后走向社會,用處很大呀!</p><p class="ql-block"> 再一個印象深刻的是,學(xué)校院內(nèi)的二畝地蘋果樹園,下午課外活動,我們學(xué)生去蘋果園里看書學(xué)習,捉蜜蜂玩,真像進到仙境……但是沒有一個學(xué)生摘蘋果吃。</p><p class="ql-block"> 蘋果熟了,老師匯著蘋果籃子,到各個班分給學(xué)生吃,同學(xué)們都是先挑小的,留著大的給后面的學(xué)生。</p><p class="ql-block"> 記憶深刻的是一次跳繩、踢毽比賽活動。全校男女同學(xué),在各個教室門前劃的圓圈里踢毽比賽。宋長生一口氣踢了566個,獲得第二名,第一名是毛銀河同學(xué)(641班)踢了631個。體育老師李一峰把比賽結(jié)果,在學(xué)校的六六一班教室山墻的黑板上公布,進行表彰。</p><p class="ql-block"> 學(xué)校趣事很多,顯示出“滎陽三中”學(xué)校風貌,也彰顯著時代的強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倡議書</p><p class="ql-block">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xué):</p><p class="ql-block"> 宋長生同學(xué)制作的美篇《孟慶太老師》和編寫的回憶錄《童年》,每每拜讀兄之大作,總為之感動不已。一是感動文中的人和事,二是感動你的奮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宋長生老兄寫的我們敬愛的孟慶太老師,其全心全意為了同學(xué)的偉大精神和高大形象,堪稱焦裕祿第二!其平凡中的偉大事跡,我們歷歷在目終生難忘。我們?yōu)橛羞@樣的恩師而自豪,我們也有責任記住我們老師的偉大奉獻!</p><p class="ql-block"> 你以耳順之年在百忙中回憶老師記錄往事,難能可貴,可圈可點。</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滎陽三中廣武高中,地靈人杰,英才輩出。這主要是有許多象孟老師一樣的恩師們?nèi)硇姆瞰I長期培育的結(jié)果,我們應(yīng)當永遠記住他們。</p><p class="ql-block"> 你的此文應(yīng)該是一個帶領(lǐng)和發(fā)動,組織我們的同學(xué)們寫一些紀念老師、記憶同學(xué)、回憶母校的一草一木的文章,匯集成冊,感恩老師和母校。</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早日實現(xiàn)這美好的愿望而努力吧!</p><p class="ql-block"> 為此,特發(fā)倡議書。</p><p class="ql-block"> 倡議人:馬老群、張仲林、張治平、車喜柱、丁江根、宋長生、楚安順、何金良、袁太來、薛永強等同學(xué)。</p><p class="ql-block"> 2022.10.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