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老君山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東3公里處,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古號景室山,因東周道家始祖老子歸隱修煉于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老子文化苑整體布局以“大道行天下,和諧興中華”為主題,以“道行天下、德潤古今、天人合一、尊道貴德”為理念,沿中軸線從北至南構(gòu)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塊。</p> <p class="ql-block"> 老子銅像高達59米,用360噸青銅鑄造,是目前全球最高的老子銅像;道德經(jīng)墻由兩岸三地的81名著名書法家聯(lián)袂書寫,為國內(nèi)首創(chuàng);16.8米高的花崗巖石闕門、51米直徑的太極和合廣場等在國內(nèi)也都獨一無二。</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集自然景觀與道教文化與一身,終以其雄險奇秀的神采成為中華大地的瑰寶。目前已開發(fā)建設(shè)成了以老君山峰林仙境、十里畫屏為主題,東區(qū)寨溝、西區(qū)追夢谷為兩翼的七大游覽區(qū)。</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形成于十九億年前的大陸造山運動,造就了其千姿百態(tài)、群峰競秀,拔地通天、氣勢磅礴的景觀;塑造了“華夏綠色心臟,世界地質(zhì)奇觀”的主題形象。</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的最高點——秦嶺余脈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192米。</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金頂廟宇道觀群歷史悠久,道教文化源遠流長,自北魏建老君廟以來,已成為中原香客朝拜中心,明萬歷十九年頒賜老君山道藏詔諭,封為“天下名山”。已建成靈官殿、淋醋殿、救苦殿、老君廟、道德府、金殿等廟宇群落,且文物古跡眾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三門峽水庫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 萬里黃河第一壩,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黃河流至三門峽處,中流橫亙著人門、鬼門、神門三座石門,三門峽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自西呼嘯奔膀而來的黃河,到這里被攔腰截住,就形成了這個黃河中游最大的水庫。建立于河道中三座石門基底上的攔河大壩,高106米,長908米,是當(dāng)初最高的大壩,水庫容積達96億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 蒙蒙細雨中漫游在大壩上</p> <p class="ql-block"> 三門峽水庫每年6-10月份開闡泄洪瀉淤,10月份至次年6月份閉閘蓄水。在蓄水期內(nèi),黃河濁流的泥沙沉淀,自山西大禹渡以下,河水清瑩如洗,碧波萬頃,出現(xiàn)了黃河從末有過的嫵媚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陜州地坑院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 陜州地坑院是我國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張汴鄉(xiāng)北營村,距三門峽市區(qū)11公里,規(guī)劃面積23平方公里。是河南非常著名的古鎮(zhèn)景點,也是到三門峽必去的旅游景點之一,非常具有陜州特色,是了解地方風(fēng)土人情和生活習(xí)慣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世紀前期,德國樓道夫斯基的《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一書最早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窯洞地坑院,稱這種窯洞建筑為“大膽的創(chuàng)作、洗練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地坑院因此聞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 陜州地坑院的主要景點有民俗文化園、周召分陜、穿山灶、中華百家姓、百藝苑、馬嵬驛·百味巷小吃街等。</p> <p class="ql-block"> 陜州地坑院建筑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fēng)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是“天然空調(diào),恒溫住宅”,陜州地坑院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因此也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是“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陜州地坑院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的建造過程共分為四個步驟,可以簡單通俗地概括為“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保存最完整現(xiàn)存時間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這種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之間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坑院內(nèi)展示的民俗表演與非遺展示如捶草印花、陜州剪紙、鑼鼓書、澄泥硯、木偶戲、皮影戲、糖畫、紅歌表演、陜州特色婚俗表演等,體驗互動性強。</p> <p class="ql-block"> 民俗文化園主要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組成,內(nèi)設(shè)不同主題,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歷史演變及陜州地區(qū)人們的生活風(fēng)貌與民俗技藝。</p> <p class="ql-block"> 豫西地區(qū)獨有的穿山灶——穿山灶,火頭炒,緊接著燉、燜、蒸四大工序,后面的其它灶頭主要用于保溫,多余的熱量就這樣沿著斜坡上去并充分利用。</p> <p class="ql-block"> 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游客稀少,百味巷小吃街顯得冷冷清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