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我覺得有些文化的中國人,可能多數(shù)聽說過,相信有很多人到杭州西湖時也看見過,它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區(qū)孤山南麓的孤山路31號。我于1981年5月第一次從西泠印社門前經過,第一次知道它。 1981年五一節(jié),我在浙江師范學院讀書時,和同班同學徐立一起到杭州游玩,這是我第一次到杭州,也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旅游,非常激動。記得很清楚,我們從金華坐火車到杭州城站,出站已是傍晚。坐151次公交車到浙江醫(yī)科大學,找同學鄭樟耀搭鋪度過一夜。第二天吃過早飯后,幾個老鄉(xiāng)同學一起經白堤、孤山路,在西泠印社門口附近的西湖手劃船??奎c上船,劃船在西湖上游玩。在西泠印社圓形拱門處,鄭樟耀還簡單介紹了一下西泠印社的一些情況。之后,四十多年來,我無數(shù)次從西泠印社門前經過,但一直沒有邁入圓形拱門進到里面去看過。每次經過時,就朝圓形拱門上的“西泠印社”四個字看一眼,總覺得,里面有點神秘、神圣。 10月5日早飯后,從北山街的新新飯店出發(fā),開車沿著北山街向西,左拐上西泠橋,走孤山路,七八分鐘就到西泠印社附近的停車場。停好車,走六七十米路,來到西泠印社的圓形拱門外。掃碼預約后,戴口罩,測體溫,亮健康碼、行程碼,走進了西泠印社。四十多年了,我終于邁入西泠印社的圓形拱門,來到里面一睹芳容,一探究竟了。<br>孤山路31號的圓形拱門,看似不起眼,但抬腳邁入后別有洞天。西泠印社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fā)起創(chuàng)建。“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因地鄰西湖西泠橋而名。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入印社圓形拱門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左側一方形水池和一紅墻黑瓦、殿閣巍峨的古建筑。水池,名“蓮池”,池中種睡蓮并放養(yǎng)紅魚。古建筑叫柏堂,柏堂大門門楣上掛有匾額“西泠印社”四個大字,由首任社長吳昌碩所題隸書,旁有對聯(lián)“舊雨新雨西泠橋畔各題襟溯兩漢淵源籍征鴻雪,文泉印泉四照閣邊同剔蘚挹孤山蒼翠合仰名賢”,對聯(lián)由沙孟海原撰,后由社員胡宗成所撰。 我們抬腳跨進柏堂,室內陳設按江南廳堂布置,家具多為仿明式,配以木刻對聯(lián)、各式繪畫。廳堂正面嵌有大型人物畫屏風,畫中人物為印社四創(chuàng)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長,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為背景,人稱“西泠先賢圖”。屏風上方懸有 “柏堂”匾額,旁邊有一對聯(lián)“大好湖山歸管領,無邊風月任平章”。大廳中間的兩排柱子上又分別懸有兩副對聯(lián),近門一側在大門背后的為“易雨易晴靜觀自得,盡善盡美為樂至斯”,再后的對聯(lián)為“訪三老碑亭東漢文留遺跡在,問八家金石西泠社近斷橋邊”。在柏堂右側墻上懸掛有印社四位創(chuàng)始人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的人物噴墨畫和文字介紹。左側墻上懸掛有前后七任社長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的人物噴墨畫和文字介紹。<br>七任社長,個個在全國都是響當當?shù)拇蠹?,社會聲望巨大,在文化藝術史上如雷貫耳??次縻鲇∩缙呷紊玳L的學術造詣和所任職務,足以說明西泠印社在全國的地位之高,無其他社可及。 七任社長,前四任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四人均為浙江人,后三任趙樸初、啟功、饒宗頤三人均非浙江人。七人中,除第二任馬衡享年74歲外,其余均相當高壽,7人平均享年88.6歲。他們的享年:吳昌碩83歲、馬衡74歲、張宗祥83歲、沙孟海93歲、趙樸初93歲、啟功93歲、饒宗頤101歲。這是巧合,還是規(guī)律?看來,不是高壽的人是沒有資格擔任西泠印社社長的。<br>出柏堂,沿著柏堂東側走,見柏堂后石徑口有石坊一座,高3米多,寬2米多,形狀如“廿”字,上書“西泠印社”四字,兩邊石柱上篆書寫“石藏東漢名三老,社結西泠紀廿年”。原來此石坊是在1923年,為紀念西泠印社成立廿周年而立。 印社范圍內各類建筑數(shù)量不少,居山而建,布局精巧,各具特色,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致互相映襯。竹閣、柏堂、山川雨露圖書室、寶印山房、四照閣、觀樂樓等,掩映在綠樹叢中,金蓮池、印泉、閑泉、石坊、華嚴經塔、阿彌陀經幢、石交亭、剔蘚亭、小龍泓洞等點綴其間,巧妙布置,如治印般,疏密有致,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眾多的匾聯(lián)、門額、碑刻、摩崖、造像、壁龕,讓人目不暇接,于山水園林中又透出濃重的金石之氣。<br>印社內道路崎嶇不平,凹凸的石塊,古樸的牌坊,青瓦紅墻的房子,長滿青苔老樹,一切都那么自然而懷舊,那么古意盎然。<br>過仰賢亭,修竹綠陰下掩著一泓清泉,是為四泉之一的印泉。泉北有一摩崖石刻,上書“印泉”二字,取勢橫扁,頗為古樸渾厚,有漢碑神韻。“印泉”二字是印社早期社員、日本長尾甲先生題寫。杭人王毓岱作《印泉記》曰:“予謂扶桑名士,遠歷重洋,渡東瀛而客西泠,既題字而留紀念,又以此泉歸美于印人?!? 我們從印泉右邊鴻雪徑上坡?!傍櫻健背鲎蕴K東坡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雪泥鴻爪”意為往事留下的印跡,像鴻燕在雪上留下的爪印一樣。是啊!今天,在西泠印社,也留下我的雪泥鴻爪。<br>沿山徑一路曲折盤旋,于綠陰叢中穿行,能不時遇見一泓泓清泉,冷冽清幽,既為“西泠四泉”,由下而上,依次為印泉、潛泉、文泉、閑泉。 遁庵后,峭壁下方,又有一泉,名“潛泉”,取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隱的號。1915年,吳隱于此因山泉鏟石土導為一渠潴而為池,命為“潛泉”。1925年7月9日,慈溪一游客及浙江省立女子中學學生在此游覽,發(fā)現(xiàn)泉中淡水母;《西泠印社志稿》記載:“泉水清冽,內生淡水母,為世界稀見之生物?!比黝}有篆字“水國長春”。泉水之清澈由此可見一斑。<br>繼續(xù)往上走,來到山頂一個比較開闊地帶。在“文泉”、“閑泉”北端,華嚴經塔(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位于孤山山頂平面正中,是西泠印社建筑制高點,為西泠印社的標志性建筑。經塔呈八角形,共十一層置于須彌座上,每級中間雕有飛檐,檐角懸掛鈴鐺,微風過處,似有鈴聲泠泠成韻。石座邊緣刻著十八羅漢像,底層刻有佛教《華嚴經》經文。我繞著華嚴經塔轉了一圈,佛光彩云,圣潔威嚴,內心平靜了許多。 “文泉”西側是“漢三老石室”,鐵柵欄門上加了鎖,不能入內觀看,透過柵欄門隱約可見一座石碑。原來里面藏有迄今為止浙江省最古的、距今約1900多年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及自漢魏以來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塊。“三老”是漢代官職,此碑碑文記錄了一位“三老”祖孫三代的名諱和祖、父輩逝世的日子,經鑒定,刻于東漢建武年間,意義非同尋常?!叭媳比绾屋氜D來到西泠印社,其中還有一段佳話。清咸豐二年(1852年),“三老碑”在浙江余姚出土,因其巨大的歷史和文字研究價值,被譽為“浙江第一石”。1921年,有日本商人以8000銀元購買石碑。時任西泠印社社長吳昌碩,積極倡議并捐獻財物,用重金贖了回來。為了保護文物,次年又修筑石室存放石碑,吳昌碩親撰《漢三老石室記》記錄前后事由?!案倐餮诐h一片石,永共明湖萬斯年”,如石室楹聯(lián)所書,這一珍貴石碑文物,連同保護國寶的愛國義舉,都長久地在此留存。 從“漢三老石室”南往下走,阿彌陀經幢旁,是“小盤谷”。相傳小盤谷為宋代詩僧惠勤結廬隱修之地,蘇東坡多次來此與惠勤談詩論道。<br>眾所皆知,蘇軾的一生,與杭州有著不解之緣,杭州因為蘇軾而更加美麗,蘇軾的人生因為杭州而更加多彩,蘇軾與杭州互相成就。蘇東坡兩次到杭州任職,都整治西湖,興建水利,繁榮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懷念蘇東坡,把西湖長堤稱為蘇堤。蘇東坡一生深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佛教對他的影響十分深刻,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與當?shù)氐母呱灿?,跟隨高僧學習佛法??梢哉f,蘇軾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相信自己有前世,如詩:“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游。更欲洞霄為隱吏,一庵閑地且相留。”<br>下山途中,眼望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睍r時在腦海中盤旋。想起1981年五一節(jié)和幾位同學在西湖上泛舟歡笑。時光荏苒,四十多年過去了,那時青春年少的我,如今已是白發(fā)滿頭,感慨萬千。 在石交亭里稍做休息。石交亭取名寓意“結交金石”之意。杭人王毓岱《石交亭記》曰:“宇宙間萬物惟石最古,自有天地以來便有此石?!┦荒苎远霉耪呦淘概c之交?!^印人者皆石交也。琢之、磨之,攻之、錯之……” <br>宇宙間萬物間惟石最古,與石為友,也頗有同萬法自然神游的錯覺,返璞歸真,質樸純粹。<br>一個多小時,在西泠印社這碩大的文化藝術高地上,只能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 走出圓形拱門,望向西湖,微風驟起,思緒蕩漾,甘露灑心。<br>轉身回望西泠印社,依依惜別,心中默念,下次我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