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國臺灣男歌手胡德夫簡介</p><p class="ql-block"> 胡德夫(1950年11月10日-,Kimbo是“德夫”的日語發(fā)音)[1],自稱自己是臺東卑排族人,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在家中排行第5。胡德夫被媒體譽為“臺灣民歌之父”。 </p><p class="ql-block"> 2005年4月他出版音樂專輯《匆匆》,獲得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專輯(1993年至2005年)第2名。[2]隨后他出版的作品《太平洋的風》獲2006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年度歌曲。[3]2018年5月20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音樂會。2020年8月12日,參加的綜藝節(jié)目《唱過夏天——2020流行音樂大型演唱會》定檔在CCTV-3、CCTV-15等平臺播出。</p> <p class="ql-block"> 胡德夫的藝術歷程 </p><p class="ql-block"> 1950年,胡德夫在臺灣臺東縣太麻里大武山的一個原住民家庭出生,11歲前一直呆在臺東大武山的部落里。直到11歲,第一次離開部落到淡江中學讀書。淡江中學(完全中學)是教會學校,有唱詩班,為了唱歌,他參加了唱詩班。受校長照顧,他得以在學校琴房練習鋼琴。就讀期間,還有一位教靈歌的加拿大老師給了他很多音樂資料聽。</p><p class="ql-block"> 1968年,胡德夫進入臺灣大學外文系。一進大學,他就愛上了英國民謠和西洋音樂。</p><p class="ql-block"> 1970年,因父親要動手術,急需手術費,胡德夫輟學賺錢。恰逢歌手萬沙浪服完兵役重返歌壇,重組樂隊需要一個合音的人,胡德夫應征加入,在樂隊里為萬沙浪彈電子琴合音。</p><p class="ql-block"> (年份未知)萬沙浪成名后,不繼續(xù)彈唱,樂隊正式解散,胡德夫打兩份工的同時,還在哥倫比亞駐臺機構的咖啡廳演唱西洋歌曲,并逐漸有所名氣,甚至有電視臺采訪他。</p><p class="ql-block"> 1970年代,胡德夫認識了李雙澤。李雙澤勸胡德夫少唱英文歌,多唱卑南族自己的歌。李雙澤的建議使胡德夫對音樂有了重新的認識。[5]在李雙澤的鼓勵下,胡德夫嘗試創(chuàng)作,《牛背上的孩子》(1974)、《楓葉》(1977)等民歌應運而生。他和好友李雙澤、楊弦等人在臺灣掀起一股本土音樂創(chuàng)作熱潮,深遠影響了臺灣乃至整個華語樂壇,這場運動后被稱為“民歌運動”。民歌運動奠定了后來臺灣流行音樂的基礎,胡德夫遂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與楊弦、李雙澤并稱為“民歌運動三君子”。</p><p class="ql-block"> 1974年,胡德夫舉行了作品演唱會,成為臺灣第一個舉行個人作品演唱會的歌手。</p><p class="ql-block"> 1975年6月6日,胡德夫與楊弦在臺北中山堂舉行了現代民歌演唱會,成為“校園民歌”運動的標志性事件。[6]在胡德夫與楊弦等人的影響下,出現了葉佳修、梁弘志、施孝榮等大批音樂人,隨后臺灣樂壇真正進入了流行音樂時代。</p><p class="ql-block"> 1977年9月,李雙澤還未錄完《美麗島》就因救人在淡江溺水身亡。胡德夫和民歌運動歌手楊祖珺連夜錄下這首歌曲,在李雙澤的告別式上播放。不久,“美麗島事件”爆發(fā),這首歌被當局認定是“臺獨”歌曲,從此遭禁,胡德夫和楊祖珺也成為“問題歌手”,遭到封殺。</p><p class="ql-block"> 1977年,胡德夫參與楊祖珺發(fā)起的“關懷臺灣雛妓”社會活動,為被賣到城市當雛妓的原住民女孩募捐。</p><p class="ql-block"> 1982年,擔任黨外編聯會少數民族委員會召集人。</p><p class="ql-block"> 1983年,胡德夫開始以原住民身份介入黨外運動團體,利用黨外雜志和各種演出演講的機會,向社會告知原住民的處境。</p><p class="ql-block"> 1984年海山煤礦爆炸,胡德夫親身參與救援,因看到死去的礦工,受了很大刺激,他創(chuàng)作了歌曲《為什么》,質問政府和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壓迫,并徹底走上“原運”道路。同年底,參與創(chuàng)立臺灣第一個訴求原住民人權的團體“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任一、二屆會長。原權會成立后,胡德夫相繼推動了“正名運動”,“還我土地”、爭取原住民立法委席位等運動。要求更改“山地同胞”的用法,恢復傳統(tǒng)人名、部落地方命名等。胡德夫因此成為當局重點關注對象,并遭竊聽、跟蹤,家人也受到威脅。</p><p class="ql-block"> 1987年,臺灣結束了38年的戒嚴時代。臺灣省政府為了籠絡運動領袖,分派“休閑工作”給胡德夫——到縣市管原住民登記,遭到胡德夫拒絕。</p><p class="ql-block"> 1990之后,胡德夫在黑名單工作室的專輯《搖籃曲》中發(fā)表歌曲《不不歌》等,致力于卑南、排灣、阿美族等族群傳統(tǒng)歌謠之采集與學習,鉆研“海洋藍調”(Hay Yang Blues)的創(chuàng)作方向。</p><p class="ql-block"> 1999~2000年,參加“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因為胡德夫推動了眾多原住民運動,他又被媒體成為“原住民運動先驅”。他11歲離開臺東家鄉(xiāng),2009年臺灣風災發(fā)生后,重新回到家鄉(xiā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藝經歷</p><p class="ql-block"> 1997年,在上華唱片出版的《七月一日生》合輯中,胡德夫錄唱了自己創(chuàng)作詞曲的作品《最最遙遠的路》。</p><p class="ql-block"> 1998年,赴西班牙民族音樂交流。</p><p class="ql-block"> 2000年,跟魔巖唱片合作了原住民歌手演唱合輯《原浪潮》,與郭英男及馬蘭吟唱隊至日本東京、臺場演出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并在第三屆原住民大專青年全國文化會議中擔任族群音樂專題講師。從這年開始,胡德夫專注于原住民音樂之文藝復興運動,在世界各地的演唱會中演唱自己的母語歌謠。</p><p class="ql-block"> 2001年,《天地野火》演唱會各大專校園巡回演唱會演出。</p><p class="ql-block"> 2002年,《臺北之家月光、好友與音樂的聚會》音樂會中演出。</p><p class="ql-block"> 2003年,受臺灣觀光協(xié)會之邀,擔任國外訪問團原住民音樂演出。</p><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17日臺灣大學體育館回廊咖啡館與日本爵士怪杰原田依幸聯合舉行小型演唱會。</p><p class="ql-block"> 2005年4月15日,胡德夫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匆匆》,并在臺北為此舉辦了個人演唱會。</p><p class="ql-block"> 2006年,胡德夫獲得臺灣金曲獎6項提名,并憑《匆匆》獲得最佳年度歌曲和最佳作詞獎。[5]</p><p class="ql-block"> 2012年,在深圳舉辦音樂會演出。6月21日,在成都“大愛音樂節(jié)”的“成都聲音世界舞臺”環(huán)節(jié)中演出。[7][8]9月8日至18日,在北京、廣州、上海三地舉辦“大武山藍調·談唱私享會”。[9]11月17日,在深圳音樂廳舉辦《大武山藍調》音樂會。</p><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17日,出席“中國日照海洋國際音樂節(jié)”并演出。[10]12月14日,作為演出嘉賓出席“2013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并演唱《美麗的稻穗》等三首歌曲。[11]同年,為紀錄片《下南洋》演唱主題曲《過番》。</p><p class="ql-block"> 2014年2月21日,在臺北音樂廳舉行《種歌·眾歌》音樂會。11月,獲首屆華語民謠獎頒發(fā)的“卓越貢獻大獎”,并于12月6日在“頒獎音樂節(jié)”中演出。12月26日,胡德夫的第三張個人專輯《芬芳的山谷》在臺灣出版發(fā)行。12月30日,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辦“星空亞洲跨年音樂節(jié)之音樂大講堂1”講座,并在翌日的"星空亞洲跨年音樂節(jié)"中演出。</p><p class="ql-block"> 2015年1月22日,胡德夫客串演出的音樂電影《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在臺灣首映。[17]3月21日,《芬芳的山谷》大陸引進版正式發(fā)行。[18]5月24日,在臺北信義區(qū)參加《記憶?時光洄游─關於歲月與歌的故事》音樂沙龍并演出。10月24日,“黃河謠”野孩子20周年紀念音樂會在北京舉行,胡德夫擔任演唱嘉賓。11月24日,第16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公布提名,胡德夫入圍了4項大獎。12月4日,在深圳音樂廳舉辦《芬芳的山谷》專場演唱會。12月26日,參加“天籟之音·讓世界聽見”公益音樂會。</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2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山谷再呼喚》音樂會。</p><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12日,參加的綜藝節(jié)目《唱過夏天——2020流行音樂大型演唱會》定檔在CCTV-3、CCTV-15等平臺播出。</p> <p class="ql-block">樂評</p><p class="ql-block"> 他是個原住民,唱歌寫歌的,長得像流浪漢,唱得像吟游詩人,他是臺灣文化史的一個標志。(臺灣作家、前文化部部長龍應臺評)[5]</p><p class="ql-block"> 胡德夫的歌聲簡單、樸素,沒有太多華麗的技巧,聽他的歌可以感受他的磁性魅力,聽他現場演唱,卻可以感受到充沛豐盈四射熱力。[27](網易娛樂評)</p><p class="ql-block"> 聽他的音樂并不費勁,渾厚的嗓音像一條在湖面上緩緩行進的船。整個人像躺在一只布滿紋路的寬大而厚實的手掌里,感覺溫暖而有力量。(《瀟湘晨報》評)</p><p class="ql-block"> 胡德夫的作品,充滿著濃重的土地氣息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再加上他不加修飾、滄桑而真實的歌喉,使得他的歌有著一種獨有的悲壯和蒼涼味道。作為音樂人的胡德夫,風格鮮明,他的作品悲壯但不絕望,歌唱自由解放。(新浪娛樂評)</p> <p class="ql-block">胡德夫演唱的《鄉(xiāng)愁四韻》(視頻)</p> <p class="ql-block">胡德夫演唱的《牛背上的小孩-回鄉(xiāng)偶書》(視頻)</p> <p class="ql-block">胡德夫演唱的《來甦-秋思》(視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