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體育人的耀眼并不在于從事何種運動,取得多么炫目的成績,而在于持之以恒的堅持、堅韌不拔的意志、勇于挑戰(zhàn)的品質(zhì)、不斷超越的追求和笑對成敗的坦然。在西安體育學院校園,像林思桐老師這樣的體育愛好者不在少數(shù),他們將運動習慣沉淀為日常存在,身體力行地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帶動全民健身風尚,傳播運動創(chuàng)造健康生活的新理念,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著體育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與體育相知相識已近70年。目前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每天堅持晨練、堅持日光浴,能下水游泳,能做俯臥撐,能騎自行車……”端坐著娓娓道來的這位老人叫林思桐,是西安體育學院的一位退休教師,今年已91歲高齡的他身子筆挺,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渾厚的嗓音一點聽不出耄耋之年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五十年代,林思桐來到北京大學求學。眾所周知,北大歷來有重視體育運動的傳統(tǒng),他回憶起當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這不僅是學校體育育人的理念,更是林老師和每一位北大學子親身踐行的日常。</p><p class="ql-block">“當時,學校要求們必須每天堅持早上做廣播操,下午4:30參加課外活動。作為班干部,我自然要以身作則,主動帶領同學們參與其中。正是這樣從不間斷的鍛煉讓我擁有了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能更有效的投身于高強度地學習中去。”在北大求學這幾年中,林思桐從未請過病假,并將全“優(yōu)”的考試成績一直保持到畢業(yè)。</p><p class="ql-block">于他而言,在北大求學的這幾年,不僅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更收獲了健康與快樂,收獲了畢生追求的體育事業(yè)。</p> <p class="ql-block">1958年7月,林思桐完成了全部學業(yè),順利畢業(yè)。進行分配時,負責人事工作的干部問他:“目前,西安醫(yī)學院、音樂學院、體育學院等院校還需要圖書館專業(yè)畢業(yè)生,你想去哪所學校?” “體育學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p><p class="ql-block">“我是體育的受益者,所以我義無反顧地選擇去體育學院工作,就是希望在體育學院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有機會更為全面地了解體育、享受體育?!睍r至今日,提起當時的選擇,他始終不渝。</p> <p class="ql-block">入職西體第一天,他便看到學校師生正熱火朝天地迎接1959年召開的第一屆全運會的緊張訓練場面,十分激動。第二天,他就開始跟隨室友——當時西體的長跑運動員劉永善跑“越野”,從最初3000米,慢慢增加到5000米,甚至8000米?!鞍肽晗聛?,我的心肺功能和腿部力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彼貞浧穑甏?,學校成立教工長跑隊,日復一日堅持長跑的他順理成章躋身其中成為一名長跑隊員,并為之倍感自豪。</p> <p class="ql-block">時間來到了1960年的暑假,學校搬遷到現(xiàn)在的含光校區(qū),新校址建有體操館、籃排球館、游泳池、足球場、田徑場等相對完備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這也為他們這些熱愛運動的在校師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運動條件。林思桐開始常在上班前的晨練時間,跟隨同齡教師跑步、練太極拳、游泳或是練習單雙杠動作。</p> <p class="ql-block">1977年,他從學校圖書館調(diào)入“漢語教研室”,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學工作,負責4個班16個學時的教學任務,工作強度較大,每晚備課和批改作業(yè)讓他總是忙到很晚才能休息,盡管如此,繁重的工作從未間斷他每日固定的早起晨練。像吃飯一樣,運動習慣早已沉淀為他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1979年,林思桐又從“漢語教研室”調(diào)入“體育理論教研室”,從事“體育史”的教學工作,開展了大量科研工作,直至2005年,經(jīng)歷退休又返聘至74歲的他正式邁入退休生活。</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生活變得更加規(guī)律:凌晨四點十八分,林思桐老師如往常一樣,將一頭銀發(fā)梳的一絲不茍,穿上藍白色相間的格子襯衫,在電腦上進行1000字左右的文字創(chuàng)作,將編輯好的文章發(fā)送在朋友圈,隨后便走出家門前往小雁塔公園開始晨練走步。退休后充裕的時間讓他開始有了下午鍛煉的機會,或是走步或是日光浴。這樣幾十年如一日規(guī)律的生活,于他而言,早已是稀松平常。</p> <p class="ql-block">“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在他看來,這是能夠促使他長期堅持運動的一種卓有成效的方法。不要拘泥于寬闊的鍛煉場地,拘泥于完整的鍛煉時間:客廳、書房、陽臺都可以健身;桌椅、窗臺,都可以作為器材;看電視的時間,也可以用來健身??傊灰畜w育意識,隨時、隨地都能運動。</p><p class="ql-block">直到現(xiàn)在,林思桐老師仍每天保證三小時以上的運動量。正是經(jīng)年積累的運動踐行,讓如今91歲的他在同齡人中擁有拔尖的身體素質(zhì)、良好的生活質(zhì)量和年輕的心態(tài)。2021年體檢時醫(yī)生評估他擁有“60歲人的心臟,50歲人的血管”,這讓他十分高興,也更加堅定繼續(xù)從事體育鍛煉的決心。</p> <p class="ql-block">近70年不間斷地堅持參加體育活動,除了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外,也得益于超前的體育理論支撐。毛主席曾在《新青年》雜志發(fā)表的《體育之研究》中強調(diào):“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diào)感情,因而強意志?!边@些論述,便是一直支撐和激勵林思桐老師在運動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顧拜旦,于1912年發(fā)表的《體育頌》,也幫助過他更好地認識體育、熱愛體育。顧拜旦把體育看作是“像容光煥發(fā)的(天神)使者,向暮年人微笑致意;像高山之巔出現(xiàn)的晨曦,照亮昏暗的大地?!薄鞍。w育,你就是樂趣!想起你,內(nèi)心充滿喜悅,血液循環(huán)加劇,思路更加開闊,條理更加清晰。你可使憂傷的人散心解悶,你可使快樂的人,生活更加甜蜜?!泵棵孔x到這些文字,林思桐老師就覺得腳下生風、活力四射,不由地邁開雙腿,去爭取健康,贏得樂趣。</p> <p class="ql-block">攝影:長安雅戈</p><p class="ql-block">地點:西安體育學院</p><p class="ql-block">時間:2022.9.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謝謝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