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3年徐蔚南在上海通志館的工作照</h5> <div><br></div>徐蔚南(1900-1952),吳江盛澤人,是活躍于五四新文化時期的文學家,他的《山陰道上》、《初夏的庭院》、《快閣的紫藤花》、《看潮》等散文,被幾十次編入內(nèi)地、香港、馬來亞和新加坡等地中學語文教材,也被周作人選入新文學運動第一個十年(1917-1927)《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文學評論家李素伯在其經(jīng)典名著《小品文研究》中將徐蔚南列為新文學十二位散文家之一。<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蔚南早年創(chuàng)辦《新盛澤報》和上?!肚斑M》雜志</h5> <div><br></div>徐蔚南早年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新盛澤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前進》雜志,1923年經(jīng)柳亞子、沈雁冰介紹加入新南社和文學研究會,發(fā)表論著《民間文學》和《藝術(shù)哲學》;在復旦大學任教期間與陳望道、劉大白等人創(chuàng)辦《黎明社》。<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left;">1926年徐蔚南與陳望道、劉大白等人在復旦大學校園里創(chuàng)辦《黎明》社,出版《黎明》雜志</h5> <div><br></div>之后他主持世界書局編輯,出版150多種文化普及讀物《ABC叢書》;在擔任上海通志館編纂主任期間,撰寫《上海沿革》,主編《上海通志》、《上海年鑒》、《上海研究資料》、《上海掌故叢書》等。<div><br></div> <h5>在世界書局主編ABC叢書,作者有茅盾、楊賢江、豐子愷、陳望道、孫本文、吳梅等130多人,他的夫人吳企云撰寫了其中的《近代文學ABC》。</h5> <h5>徐蔚南在上海通志館擔任編纂主任時,還擔任上海市年鑒委員會主席,抗戰(zhàn)前后共編輯出版6套《上海市年鑒》。</h5> <div><br></div>他還兼任上海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出版《上海棉布》、《顧繡考》、《中國美術(shù)工藝》等專著,發(fā)表《上海金石錄》、《歷代石刻拓本叢話》,保存大量上海石刻文獻,致力研究上海史。<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顧繡考》和《上海棉布》兩本博物館叢書</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6年竣工的上海市博物館,徐蔚南兼任歷史部主任</h5> <div><br></div>抗戰(zhàn)爆發(fā),他隨邵力子去武漢,被選為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后去重慶,擔任附逆文化人調(diào)查委員會委員??箲?zhàn)勝利后回滬,擔任上海通志館副館長,主編《民國日報?覺悟》、《大晚報?上海通》等文學副刊;在上海青年寫作指導委員會擔任主任委員,培養(yǎng)青年作者;建國初期先后任職于上海市文獻委員會和市文化局。<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8年在漢口成立的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h5> <div><br></div>作為文學家和翻譯家,他出版長篇小說《幽默大觀》,短篇小說集《奔波》、《都市男女》,散文集《龍山夢痕》、《春之花》、《水面落花》、《乍浦游簡》等,撰寫兒童文學,如童話集《貧兒暴富記》、童話故事《蛇郎》等;他還致力于翻譯介紹法國、蘇聯(lián)、日本的文學作品,如法郎士的《女優(yōu)泰綺思》、莫泊桑的《她的一生》、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等。<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短篇小說集《奔波》和《都市的男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散文集《寄云的信》和《春之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譯法國作家法郎士的長篇小說《泰綺思》</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譯印度童話</h5> <div><br></div>由于徐蔚南英年早逝,有關(guān)他的資料嚴重散失,文化界對他的研究也不多,一般對他的了解基本上在文學領(lǐng)域,他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是知名作家、翻譯家、方志學家、著名編輯。其實他還是一位博學的學者,被譽為近代“吳江四才子”之一。<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三益里的進步青年</font></b></h3> <div><br></div>1918年,魯迅先生發(fā)表了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那年徐蔚南19歲,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晨鐘》。小說采用白話文體,以細膩的心理描寫和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推動情節(jié),已能看出他接受西方的文學思潮,嘗試新文學的努力,是他早期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div><br></div> <div><br></div>小說發(fā)表在1918年上?!秼D女雜志》第4卷第4期,這一期上還刊登有惲代英的論著《兒童問題之解決》?!秼D女雜志》的主要撰稿人有惲代英、胡愈之、沈雁冰、葉圣陶、胡寄塵、沈澤民、錢基博、成舍我等,關(guān)注婦女兒童的命運,主張婦女應由持家轉(zhuǎn)向參與社會變革,在五四運動前夕,是一份革命與激進的月刊。<div><br></div> <div><br></div>1919年徐蔚南在上?!缎瞧谠u論》上發(fā)表了兩首新詩《云與波》和《天文學家》,成為這份五四時期重要刊物的52位作者之一。《星期評論》由戴季陶、沈玄廬創(chuàng)辦于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不久,中共早期黨員李漢俊主持編輯和出版,館址設(shè)在三益里17號?!缎瞧谠u論》“以獨立的精神和批判的態(tài)度,提倡新文化,宣傳社會主義,激勵工人運動,一度與陳獨秀、李大釗在北京創(chuàng)辦的《每周評論》齊名,被譽為‘輿論界中最亮的兩顆明星’”[1]。<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益里17號《星期評論》社</h5> <div><br></div>從1921年到1924年,徐蔚南還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婦女雜志》上發(fā)表二十多篇文章,有新詩、譯作和評論?!睹駠請蟆肥菄顸h中央機關(guān)報,由邵力子主編,從1919年起,陳望道接替邵力子主編《覺悟》副刊,館址在三益里5號?!队X悟》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運動。在三益里《民國日報》和《星期評論》兩大進步報刊周圍,“聚集了一批先進知識分子”[2]。三益里聚集的文學青年有20多位,包括沈玄廬、李漢俊、朱執(zhí)信、沈仲九、胡適、李大釗、羅家倫、施存統(tǒng)、陳果夫、蔣夢麟、陳望道、陳公培、楊之華等,都屬于革命青年[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當時由沈雁冰主編的《民國日報》副刊《覺悟》</h5> <div><br></div>1926年3月19日,段祺瑞執(zhí)政府向手無寸鐵的青年學生開槍,釀成“三一八”慘案,消息傳到上海,魯迅發(fā)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葉圣陶憤怒地寫下《致死傷的同胞》,鄭振鐸創(chuàng)作活報劇《春的中國》,借劇中人的話說出“大殘虐的發(fā)生,便是預示著大變動的將實現(xiàn)?!卑l(fā)表在《文學周報》218期上。徐蔚南則在這一期上發(fā)表了《生命的火焰》,副標題是“哀悼三月十八日為救國而犧牲的男女英雄”。文章以報告文學的手法,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令讀者如臨其境而深為感動。<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研會的重要作家</b></div> <div><br></div>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1921年由周作人、葉圣陶、鄭振鐸、王統(tǒng)照、沈雁冰等12人發(fā)起成立,正式登記會員共172名。徐蔚南于1925年加入文研會,入會編號144。他從入會到1931年期間,在文研會主辦的文學雜志和副刊上共發(fā)表作品14篇,其中創(chuàng)作10篇,翻譯4篇,排在發(fā)表數(shù)量的第59位,是主要撰稿人之一[4]。<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學研究會的刊物《小說月報》</h5> <div><br></div>作為文研會成員,他有兩部論著在中國文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部是《民間文學》,1927年6月由世界書局出版,是我國“民間文學最早的理論書籍”[5],“我國第一本民間文學概論式著作”[6]。<div><br></div> <h5>徐蔚南對民間文學所概括的定義,至今仍被引用在民間口述文藝的非遺項目評判標準內(nèi)容中</h5> <div><br></div>徐蔚南通過全書十個章節(jié)、多角度解析和論述,給民間文學下的定義是:“民間文學是全民族全體所合作的,屬于無產(chǎn)階級的、從民間來的、口述的、經(jīng)萬人的修正而為最大多數(shù)人民所傳誦愛護的文學,”史稱“六點論”。發(fā)展了胡愈之的觀點,有他獨到見解。<div><br>徐蔚南對民間文學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五四運動以來學者們“到民間去”,將勞動人民的智慧結(jié)晶整理起來,用文化啟蒙的方式喚醒國民意識?!靶煳的系倪@些觀點,大體被后來的學界所接受和沿用”[7]?!懊耖g文學是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載體,作為人數(shù)最多的底層勞動者的語言藝術(shù)創(chuàng)作,民間文學最直接地表達了勞動者的自強不息的精神”[8]。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蔚南所著《藝術(shù)哲學》</h5> <div><br></div>第二部論著是《藝術(shù)哲學》,1929年9月由世界書局出版。他先是在《臺灣生蕃的藝術(shù)文化》一文中,通過研究臺灣土著的宗教、藝術(shù)以及與文化有關(guān)的行為,首次提出“藝術(shù)文化”這一范疇。之后進一步研究了哲學與藝術(shù)的關(guān)系,用哲學觀點研究藝術(shù),形成現(xiàn)代美學的理論基礎(chǔ)?!端囆g(shù)哲學》對現(xiàn)代美學研究具有開山意義[9]。<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跨領(lǐng)域的博學大家</b></div> <div><br></div>中國工藝美術(shù)歷史悠久,豐富博大的藝術(shù)內(nèi)涵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徐蔚南繼《藝術(shù)哲學》之后,又著述《中國美術(shù)工藝》一書,1940年在中華書局出版?!耙詥纹男问浇榻B玉器、瓷器、宜興茶壺、景泰藍、別紅、刺繡、地毯、竹刻、竹器、宣紙、印刷、畫本、詩箋、印章、印泥、墨、美術(shù)工藝之書畫、玩具、古錢、土山灣共二十個大類的發(fā)展簡史,這時的工藝美術(shù)概念和所指范疇與我們當代所使用的已基本類似?!盵10] <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亞子題寫封面及題詩的《中國美術(shù)工藝》</h5> <div><br></div>“它是一本系統(tǒng)化的、整體性的、具有較高理論價值、認識價值、實踐價值的工藝美術(shù)史學著作。它以其豐富的資料、嚴謹?shù)目紦?jù)、縝密的論證、深思熟慮的治史方法,使得它成為我們現(xiàn)代工藝美術(shù)史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盵11]“這本書在我國是首次以‘美術(shù)工藝’立說,從此從傳統(tǒng)手工藝中劃分出來,作為‘美術(shù)工藝’本專業(yè)的歸屬,敷衍成今天的‘工藝美術(shù)專業(yè)’。從這一專業(yè)設(shè)置來講,徐蔚南功不可沒。[12]”<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書內(nèi)的配圖</h5> <div><br></div>難能可貴的是,寫作此書時,上海正處于淪陷后的“孤島”時期,“日軍想拉攏知名人士徐蔚南,被他斷然拒絕,而居處已被監(jiān)視”[13]。徐蔚南是在這樣的處境下著書立說,他在書后的《跋》中寫道:“為什么我選定中國美術(shù)工藝來寫呢?因為中國美術(shù)工藝是精美勝人的緣故。可以說中國的手工樣樣好的,遠非歐美所能望其項背。每一個國民應該有自信力,自信中國確實是一個文化極美備的國家,中國人是個個具有才能的,中國決不會滅亡,中國人個個能做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請看中國的美術(shù)工藝,那一樣不是可以稱雄世界!是在這樣的心情之下,寫下我的中國美術(shù)工藝漫談來的。”<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書內(nèi)的配圖</h5> <div><br></div>此書出版時,柳亞子先生題詞:“寒瓊拾幽草,此意最彷徨。蕩鹵功成日,神州蔚國光?!苯o予了高度評價。<div><br></div> <div><br></div>1949年徐蔚南還編著了《翦畫選勝》一書,由華夏圖書出版印鑄公司發(fā)行。這本書是他從千百種花樣中精選而成,共收有人物、走獸、飛禽、蟲草、花卉、山水、圖案、文字等江南風格的剪紙108幅,是第一本介紹中國南方民間剪紙的圖書。由著名美術(shù)家龐薰琹設(shè)計封面。郭沫若先生在卷首題詩:“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泵┒芟壬}詞:“南北民間藝術(shù)各有千秋?!?lt;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書內(nèi)的剪紙插圖</h5> <div><br></div>1946年徐蔚南被選為上海市第一屆美術(shù)會理事,主編美術(shù)會機關(guān)刊物《美術(shù)匯報》[14]。1948年又被選為《中國美術(shù)年鑒》編審委員會委員。一位文學家擔任美術(shù)機構(gòu)理事、主編美術(shù)刊物,在美術(shù)史上極為罕見。<div><br></div> 本文參考文章:<div>[1][2][3]上海地方志辦公室《三益里:聚集革命青年》<br>[4] 舒乙:《文學研究會和它的會員——紀念文學研究會成立七十周年》<br>[5] 朱葉:《文學周報與1920年代民間文學研究》<br>[6][7][8]劉錫誠:《關(guān)于中國特色的民間文藝學》<br>[9]祁志祥:《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史的整體走向與時代分期》<br>[10] 李硯祖:《工藝美術(shù)歷史研究的自覺》<br>[11]韓延兵:《淺析徐蔚南《中國美術(shù)工藝學》編纂體例》<br>[12][13]林達祖:《滬上名刊<論語>談往?文化人徐蔚南》<br>[14]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通志》第38章<br></div> 本文照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luò),向原作者致意。<div>本文曾簡縮2千字發(fā)表在2022年8月26日《蘇州方志》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