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佛國龍城大同行(一)

雨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年一窟看云岡 22年8月10日上午大同小弟弟帶我們兄弟姐妹一行十人游覽大同云岡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云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石佛寺。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6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因五州山最高處稱云岡,故名云岡石窟。始建于北魏時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魏統(tǒng)治者崇尚佛教,廣建寺宇、大開石窟。此石窟群的主要部分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約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60-494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曇曜廣場-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高大簡約、清瘦矍鑠的曇曜雕塑。云岡石窟是由北魏時期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集中全國技術(shù)和人力、物力所雕鑿,直到公元524年建成,前后共計60多年。現(xiàn)存洞窟大部分開鑿于494年遷都洛陽之前。矍鑠(jue shou)</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魏書》中對云岡石窟的開鑿有這樣的描述:"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象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ィ谟谝皇馈?quot; 鐫(juan)雕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禮佛大道-走進山門,頓時被兩排氣勢恢宏的石經(jīng)幢(四棱神柱)所吸引。石經(jīng)幢的底座為普賢菩薩的坐騎-六牙白象,經(jīng)幢之上四面均雕刻著許多佛龕、佛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恩澤普武周,慈航通法岸。"禮佛大道直通靈巖寺。十三對"騎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禮佛大道兩側(cè),大象有六顆牙,象征修行六度。神柱高8.73米,在兩側(cè)濃密的云松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氣勢雄偉、蔚為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靈巖寺_走過禮佛大道,跨過七孔橋,是靈巖寺高大的寺院山門連接著北魏風格的角樓。靈巖寺座落在云岡石窟景區(qū)的湖心島中央,只有這條七孔橋可以過去。遙遙望去:這里四周湖水環(huán)繞典雅美倫,仿佛人間仙闕。整個寺院為三進院落,山門以外,有中殿"千佛殿"和作為后殿的"大雄寶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寺院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的描述仿建的。椐說:三座大殿的主佛象全部采用巨大的香樟木為材料,由來自福建省莆田市的木雕世家傳人黃文壽大師擔當?shù)窨?。保持了原木的本色。院中還矗立著五層漢白玉佛塔。</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看靈巖寺四周繞寺建有石回廊,依水而建,讓人看著舒服、美觀。細看閣樓上沒有豪華的裝飾,色調(diào)簡單而古樸,但精美的布局和建筑風格依然能給人一種百看不膩的美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往石窟的石雕橋-椐說:1500年前,在五州山開鑿石窟的時候,五州山對面20--25米處是五州川水所流過的。也就是說最初石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圣靈仙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代,進駐于云岡的遼金軍隊,發(fā)現(xiàn)這個河道距離石窟太近,湍急的水流浸蝕到山體上,崖壁上的佛象會造成極大的腐蝕傷害。大將軍粘罕率部隊將整個河道向南移了約350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窟入口處是一四平八穩(wěn)的北魏建筑,門楣上"入佛知見″四個大字。個人理解感覺就是:自己的見解跟佛家的見解,兩相對照,才會得出最完善的見解,而佛家見解通常是集思廣益的大見解、大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東部石窟-云岡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nèi)容豐富?,F(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佛龕約計1100多個,造像59000余尊。雕刻面積達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代表了公元5-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shù)。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tǒng)一,是中國佛教藝術(shù)首個巔峰時期的經(jīng)典杰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遠遠望去,山與木閣樓的結(jié)合顯得協(xié)調(diào)有致,云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nèi)容豐富多彩,這里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利用山體來穩(wěn)定閣樓的智慧。云岡石窟-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造像藝術(shù)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shù)的寶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照開鑿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礡,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diào)。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于世,顯示出復雜多變且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的藝術(shù)風格。晚期石窟規(guī)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曇曜五窟-云岡石窟的第16-20窟為早期石窟,是由著名高僧曇曜主持最早開鑿的一組洞窟,故稱"曇曜五窟"。當時著名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曇曜五窟屬于北魏"鑿山石壁"統(tǒng)一規(guī)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規(guī)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洞窟前壁上開明窗,下辟窟門??邇?nèi)造象以三世佛為主,主佛身軀高大、頂天立地,雕世奇?zhèn)?、冠于一世。分別象征著北魏的五位皇帝。除了主題突出的三佛題材,各窟弧形四壁上部及外立壁均雕刻大量千佛。具有明確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觀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曇曜原是涼州(今甘肅)高僧,當年涼州是一個極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公元439年北魏攻占涼州后把那里的吏民、僧人掠至平城,其間有大批雕造佛教石窟的工匠專家,曇曜應是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涼州的石窟模式又融合了新疆的龜茲(庫車一帶)、于闐(和田一帶)的兩大系統(tǒng)。而龜茲和于闐那是真正的西域了,是連接印度、南亞、中亞文化的交匯點。闐(ti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云岡石窟既收納了涼州、龜茲、于闐也就無可阻擋地把印度文化和希臘文化也一并收納了。云岡石窟經(jīng)由涼州中轉(zhuǎn),沉淀著一層層悠遠的異類文化,簡直是深不可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就是北魏的氣魄,吞吐萬匯、兼納遠近,幾乎集中了世界上幾大重要文化精粹,將其熔鑄一體、互相化育,開鑿出這種宏大舉世無匹的文化藝術(shù)珍品。大唐真的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部洞窟群_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云岡皇家工程基本結(jié)束,西部山崖成為民間造象的樂土。云岡西部中小石窟群從二十一窟開始,向西延伸約240米,分布著近百個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岡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這一窟群雖然數(shù)量較大,但多數(shù)洞窟規(guī)模狹小,布局多樣,洞窟形制也有差異,明顯不同于云岡早中期整齊劃一的皇家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shù)中國化的歷史軌跡,多種佛教藝術(shù)造象風格在云岡石窟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這種文化多元的時代特征存在于整個魏晉南北朝,構(gòu)成了大唐氣象的底盤。北魏只是其中重要的一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崗山石窟寺》清-陳寶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戴石塞上山盡童,皺云特起森玲瓏。誰開奇想鑿混沌,十窟鱗比只洹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戴石塞上的山都禿了,層疊的云象森林的樹木似的活潑。不知是誰有了這么奇妙的想法,開了這天地間數(shù)十石窟象鱗片一樣陳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道車轍"-是一處非常珍貴的古跡。從漢代以來,這條路就是大同通往內(nèi)蒙的一條古道。上面是山、下面臨河,這條狹窄的路是北魏定都平城(大同)時代絲綢之路最東端的一條道。今天我們倡導的一帶一路,在全國很難找到歷史上保存下來的原路,這就是"古道車轍"彌足這一遺撼的珍貴之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常說的走西口,就是從這個地方出去至入殺虎口進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余秋雨曾多次參訪云岡石窟,與云岡石窟結(jié)下不解之緣。2006年11月7日在云岡石窟題詞: "北魏雄風猶佛面,萬里鐵騎歸佛山"。其后題字:"西天梵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余秋雨提字"西天梵音"四個大字。寫完面北遐想,在一千五百年前的萬里黃沙、艱難跋涉在茫茫苦旅中的文化僧侶,一種由東向西取經(jīng),一種由西向東送經(jīng)。那些孤獨的腳印、殊死的攀越,作為第一流的文化壯舉被世人永久銘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國成立后,設云崗石窟文物保管所,現(xiàn)在:云岡石窟研究院。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撫今追昔,送走了幾多流金歲月,善本珍品的惜存重現(xiàn)了云岡昔日風貌;賦詩題吟譜寫著幾代文化名人的感悟;寒窟冰石間映射著幾代國家領導的關(guān)懷,鑄就了云岡石窟這座歷經(jīng)滄桑的千年豐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_古稱:平城,隸屬雁門郡,地處山西省、河北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三省交界,背靠蒙古高原,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般有城墻的城市:北京、南京、西安。這幾個城市曾經(jīng)都是都城。難道大同也是嗎?是的,大同-是北魏的都城。所以大同旅游一定要到城墻感受一下千年古都的宏偉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古城墻位于大同市中心區(qū)域,是我國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為國家4A級景區(qū),省級重點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2年8月11日大同的兩位弟弟帶我和北京的弟弟一覽古城墻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 城墻興建_北魏時期,自拓跋于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遷都平城(現(xiàn)大同),開始了聲勢浩大的京畿建設。在都城建設上效法曹、魏鄴城和漢長安的經(jīng)驗,又將本民族的文化理念融入到都城建設中。這是大同城首次大規(guī)模修建。 拓跋(tuo ba)北魏皇帝的姓。 鄴(ye)古代地名,今河北臨漳縣和河南安陽一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徐達督率軍民在漢、魏、唐、遼、金、元舊址土城的基礎上"增筑"了大同鎮(zhèn)城。大同鎮(zhèn)城的規(guī)制于此奠定,形成世人所見的大同鎮(zhèn)城。這是大同城第二次大規(guī)模修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 城墻強化擴建- 以后在景泰年間、宏治十三年、嘉靖二十九年、三十九年、隆慶年間都有不同程度小的強化、擴建。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因姜瓖反清事件,多爾滾強令清軍將大同城墻"斬城五尺"。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清政府對大同城進行了全面修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 城墻衰落-1914年晉北鎮(zhèn)守使張漢杰,拆毀北門樓和零散望樓殘屋,用于建私人住宅和蘭池戲院。后來在北城門原址重修了不倫不類的歐式城樓。梁思成評其"惡俗不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國以來,大同地區(qū)屢經(jīng)戰(zhàn)亂,從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zhàn),日軍攻占大同,解放戰(zhàn)爭中大同集寧戰(zhàn)役,1946年大同攻防戰(zhàn)中,城墻、城門、城樓、望樓等均遭不同程度的損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拆鐘樓前后,北城門、東城門、西城門也被拆除,這幾個門洞漸成為豁口,唯有南城門樓保存到1964年7月1日被"落架保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時殘存的甕城、望樓等相繼被拆除。城墻磚幾乎全被剝離掉,但夯土墻遺存豐富。僅城墻東南、西南角臺基部、南城門城臺北面西側(cè),部分城墻段落底部保存基礎條石和底磚的段落較多。甕(weng)盛東西的陶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此剩下了綿延城市四周的土城墻,以至于70年代之后岀生的大同人認為:大同原本就是土城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主城門最后一個城門洞-南門洞在1981年市政公司拓寬南街及南關(guān)道路時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城墻雖然遭受了歷年的破壞,聳立了近四個世紀的城門樓、望樓、城門洞、鐘樓、太平樓等城市標志性建設都不復存在。但在80年代之前,大同古城仍然呈現(xiàn)出一派中世紀的城市風貌。土城墻低矮的四合院建筑,完整的街區(qū)里坊結(jié)構(gòu),構(gòu)成了大同古城獨特的風景。這時的大同古城風貌完整程度不遜于西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耿耿于志民悅樓,彥濃比過飛天酒。波清一新石窟景,浩然心境雁無憂。初中同學-梁愛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 城墻修復-2008年開始,耿彥波任大同市市長,大同市古建筑、古城墻迎來歷史上第三次大規(guī)模修建。原先改造舊城的規(guī)劃被推翻,城內(nèi)的各種古跡開始大規(guī)模修繕、復建,連只剩一座塔的法華寺也被復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8年之時古城墻的夯土墻體遺存較好,對百分之七十夯土城墻進行了包磚整體修復。2008年開始,大同市圍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復興,歷時八年-到2016年,大同古城墻上實現(xiàn)全面合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 修復后的古城墻,南北長達1.8公里,東西長達1.82公里,周長7.4公里,面積3.28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條石為基礎,城墻內(nèi)芯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塊重達17斤的青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墻高14米,比西安古城高2米;最寬處16.6米,比南京古城寬6.6米。垛墻上又砌長5米、高0.8米、厚0.5米的的磚垛,垛間距0.5米,共580對垛子,椐說代表了大同當時所轄的村莊數(shù)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兿高勝月樓,五色扮新城。-梁愛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城墻雄偉壯觀,特別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燈光使古城墻樓閣俊俏秀麗、古香古色,偉岸的輪廓更具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覽城墻,一定不能錯過城墻夜景。當你在夜色中站立在燈光碩碩的城墻之上,一種時光穿越感猶然而生。古今何夕,已是錯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城墻,在靜黙的歲月中訴說著大同的往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