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日前,在參加孝義三晉文化研究會召開的常務例會中,副會長石樹濱先生贈送了我一部由他主編的《南小堡村志》。先不說內容,單看沉甸甸的份量、精致的印刷質量和優(yōu)美的封面就讓我吃驚。石樹濱先生雖是南小堡村人,但他1994年考入北京電子工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后,工作和定居都在北京,還兼著呂梁市常駐北京的商會書記。他遠離家鄉(xiāng)又工作繁忙,竟能主編出版了這么一個巨大工程的宏著,不得不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回家后我反復看了幾遍。因我之前應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正樹先生之約,撰寫了一本關于孝義古城文化的專著。在寫作過程中,我不僅參閱了古今汾州志、孝義志,還有古城內由中陽樓辦事處所轄的全部村莊志。特別是對我老家的橋南村志,不僅提供了作品,而且反復研究過多次。因有這段經(jīng)歷,所以我對志書一類挑剔較多。但對《南小堡村志》怎么也找不出一點瑕疵,反而看到的是不僅采用了正規(guī)的書寫結構,用章、節(jié)、目、錄等形式,按照自然、歷史、政治、經(jīng)濟、風俗、文化、教育、物產(chǎn)、人物等排序,用記、志、傳、錄、圖、表等綜合表述,因而條理清晣,詳略得當,是十分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有著特殊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其作用正如孝義市人大原副主任孟林生在為此書的序中所講,"縱覽此書,書中所記之事物,如村莊概貌、民情風俗、方言俗語、工農(nóng)商貿(mào)等章節(jié),從頭至尾充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為村民提供了熱愛家鄉(xiāng)的生動教材,積極地調動了村民的戀鄉(xiāng)愛村情結。此書將幫助我們鑒古而知今,發(fā)揮資治、教化、存史、興利的作用,既可教育今人,又可啟迪后代,其教化效果透徹深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部村志共28章,20多萬字,近300幅圖片。雖然圖文美侖美奐,但以我之能力是不可能全面評論的。按常規(guī)講,志書一類多于資料、數(shù)字,因而文字比較嚴肅、枯燥。而這部《南小堡村志》有許多優(yōu)美的敘述文字,讓人十分愉悅,從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因而也令人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小堡村歸屬于大孝堡鄉(xiāng)。而我的老家橋南村與大孝堡緊相連。我小時常和本村小伙伴們去大孝堡趕集、看電影或玩耍,也聽說過不遠有個南小堡村,但從未去過。那么,南小堡村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呢?請看本志書中有趣的介紹:</p> <ul><li> 南小堡村有一個別名叫“官帽村”,這是因為:南小堡村為防御雨季時文峪河河水決堤帶來的災害,環(huán)繞村周圍建造了“護村堰”,“護村堰”的形狀就像古代官員佩戴的官帽,后高前低,村西北通往南辛莊村“高灌”的一條路和村東北通往北船頭村的一條路分別代表官帽左右兩邊的兩個官翅,形象生動,所以也叫“官帽村”,寓意我村人才輩出,官運亨通。而貫穿全村由西南到東北的一條大街叫“盤龍街”。龍頭在村東舊五道神廟遺址,龍尾在村西,活像一條搖頭擺尾的巨龍,寓意我村乃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li></u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請看這段像小說或說書的文字,是多么的精彩?讓人對南小堡的情感一下拉進了距離。對村名的介紹這樣有趣,對村的歷史經(jīng)歷,同樣既原樣紀錄,也不乏幽默。請看志書中關于人民公社化后,關于大煉鋼鐵的介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秋,莊稼長勢良好,人們正沉浸在一片豐收的喜悅之中。正在此時全縣要求各級領導“右手抓鋼,左手抓糧”。當時正值秋收季節(jié),莊稼喜人卻不割,由支部書記張振祥以及石潤文、李增貴等人帶隊組織全村近二百人的煉鋼大軍,分兩批奔赴大麥郊、西宋莊、卜家莊等地大煉鋼鐵。去的人有男有女有學生,自帶米面鍋灶,晝夜奮戰(zhàn)。有的捏罐罐,有的搞運輸。將捏好的罐罐依序擺在間地頭,內裝礦石煤炭,以煤炭燃火燒煉,礦石熔化后,熄火打破罐子,取出一塊塊渣鐵,謂之煉鋼。由于鋼鐵緊張,源料缺乏,人們家中的鍋、熬,鏊子等所有鐵器,衣柜上的銅質合頁、銅盆、銅勺子、錫酒壺、寺廟上的鐘、鼎、鐵香爐等都被搜去上交。</p> <ul><li> 看了上面的這段文字記載,可能很多年輕人不相信。而我是過來人,當時我正上小學,也參加到秋收的隊伍中。但因為強壯勞力都去大麥郊一帶西山上煉鋼去了,收秋的只是些村里的老弱婦女和我們小學生,所以根本起不了大作用。再加上那年秋天糧面油大豐收,漫山遍野是成熟透了的莊稼,但最后只收回一小部分,其他都爛在地里了。第二年糧食供應就緊張了。緊接著是全國性的三年自然災害,國家和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巨大困難。我至今想起來,都心有余悸。</li><li> 《南小堡村志》清晰地記載了這一段歷史,這是很多村志中沒有或不敢去寫的。其實,歷史就是昨天真實的再現(xiàn)?!币允窞殓R"才能警世后人。單從這點來講,《南小堡村志》也是值得肯定的。再看志書中他們描寫本村鬧地秧歌和推車的熱鬧場面:</li></u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演時首先是掏場子,舞棒槌,旋風飛腳,馬勢放叉,打鼓子的獅子大張口,鴿子翻動,敲鏇子的輕盈快步,又鳳凰三點頭等招式。隨著緩慢有力的打擊節(jié)奏進行武功藝術表演。表演者的武功越好,場子掏的就越精彩。掏開場子后,演唱手開始唱。演唱板式有兩種,穿街過巷,圓場開頭。結尾用“四六句子”。唱小段戲用“大套”板式,常用的有“哼咳腔”、“賣花腔”,結尾加“哼咳",悠揚和諧,喚起音樂。演唱者也可邊走邊唱,即興編調,隨編隨唱,但大都是些恭喜發(fā)財?shù)摹八牧渥印?,富有韻律,通俗易懂。如:“大年初一喜氣生,秧歌拜年到門庭,一祝老人福祿壽,二祝全家財旺。""正月里來喜洋洋,秧歌來到府門前,只望今年好收成,房里院里糧堆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車是以木條結構,彩綢,繡球裝飾,形似古式單輪推車,車上置盤腿假肢。車體兩側綢布遮蓋。表演者媳婦、相公、老漢、媒婆、丑角、二不愣。媳婦端正坐車,手舞彩娟,含情脈脈,嬌媚百態(tài)。相公、丑角互擠互推,氣喘吁呼,辛苦萬狀。形象地反映了民間“女大招風”的生活現(xiàn)象,同時也真實地揭示了包辦婚姻中民間女子的心態(tà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小堡村志》除對事件描述的有趣味性外,對人物的傳記也介紹的十分精彩。比如,王恩成,1940年參加了八路軍游擊隊。他經(jīng)歷的許多戰(zhàn)斗場面描寫的也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他帶領十余人,在汾陽縣東大王村和國民黨軍一個營的兵力碰在一起,被敵軍團團圍住,逼進了亂墳灘內,敵人的重機槍把他們封鎖的抬不起頭來,他剛爬到我們的機槍射手跟前一抬頭,帽子就叫打飛了。當時有個隊員喊:“隊長讓打死啦!”他為了穩(wěn)住軍心大喊一聲:“別叫喊!”此時,另一個隊員報告:“后面又發(fā)現(xiàn)敵人!”。他一看方向說:“是自己人”。原來是晉綏野戰(zhàn)軍第二縱隊獨立第4旅第13團聞訊趕來增援,打了數(shù)發(fā)炮彈,才把敵軍打跑,將游擊隊員救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如離休老干部王恩浩,從1994年起就義務打掃離他家不遠的一個公共廁所。志書中寫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自費購買了雨靴、鐵鏟和掃帚等工具,不論春夏秋冬,每天天不亮就開始打掃,往往是清掃一遍就累得滿頭大汗。時間長了,有人以為王大爺是專門負責打掃這個廁所和附近家屬區(qū)衛(wèi)生的。當?shù)弥醮鬆斉c此毫無關系,完全出于義務,有人不敢相信說:“哪有這樣好的人啊?”1996年,在外地上班的兒子回家看望父親。剛一下車,便遠遠看見已經(jīng)72歲高齡的父親正在打掃社區(qū)衛(wèi)生,而且累得滿頭大汗。兒子連忙趕上前去,心疼地給父親擦去額頭上的汗水,埋怨說“爸,你這么大把年紀了,何苦呢?要是錢不夠花,我給你!”王恩誥說:“我習慣了,閑不住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小堡村志》追本測源,主線清晰,略得當,而且文字十分準確并優(yōu)美。正如孝義市直機關工委書記、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市委組織員董紀先先生在本書序中說,"本書收錄了大量翔實的資科,進行了科學合理的編排整理,再現(xiàn)了南小堡材的發(fā)展歷程,是南小豎村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赌闲”ご逯尽芬元毺氐姆绞絺鞒兄?shù)匚拿鳎貙⒓钪筝叡娚巫我郧?、不懈奮斗,更會推動著南小堡科學村有序健康快速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國自古有作史和志的傳統(tǒng)。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當屬司馬遷的《史記》。因他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盛世修志,出現(xiàn)了很多市、鄉(xiāng)、村志,各具特色。 《南小堡村志》應運而生,不僅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且有很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給人以美的享受。借此機會,我也希望各地方志在撰寫或修訂時,也加大文學和藝術力度,學習和借鑒《史記》的風采,力爭有更多"無韻之離騷"的問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者簡介:</b>師道強,山西孝義市人,1948年生,大專學歷,國際商務師,退休于介休市工信局?,F(xiàn)任山西詩詞學會黃河散曲大課堂講師,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呂梁山詩會藝術指導,石州文學會評論部部長,孝義散曲社首任社長。著有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孝義古城文化專著《古城情思》,長篇小說《山水間》《白雪夢》,散文集《君子蘭》,詩詞曲集《鶯啼序》等多部著作,計150萬余字。作品散見于《中華詩詞》《中國當代散曲》《九州散曲》《山西當代散曲》《山西文史月刋》《山西發(fā)展導報》《呂梁日報》《呂梁文學》《孝義文藝》《綿山文藝》等國家和省市級報刊雜志以及其他微刊。偶有作品獲全國和全省散曲大賽獎。散曲作品入選《中國當代散曲三百首》《人世情散曲叢書》等。</p> <ul><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欣賞視頻村落飄香,文友考察情誼悠長,有緣相遇難能可貴,互相支持祝愿吉祥!——新媒體</b></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