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次走進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p><p class="ql-block">參觀了明清部分檔案實物,在博物館里也曾參觀過部分明清實物,但是,博物館展出的是文物,檔案館展示的是文件。</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聽到“咨文”、“塘報”、“題行稿”、“題本”等這些明清公務(wù)名詞,看到明朝混一圖,乾坤一統(tǒng)海防圖,釣魚島自古就是我國領(lǐng)土!</p> <p class="ql-block">《圣德瑞應(yīng)頌》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p><p class="ql-block">永樂十八年,北京紫禁城建成。內(nèi)閣重臣胡廣、楊榮、金幼孜三人,進呈頌詞。內(nèi)容包含紫禁城肇建緣由、建筑規(guī)模、材料來源等重要信息,以臺閣體書寫。</p> <p class="ql-block">大明律集解</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p><p class="ql-block">全書由胡瓊編纂,共4冊30卷。以律、例合編,為《大明律》注釋集大成者,具有革故鼎新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大明通行寶鈔明洪武朝(1368-1398年)</p><p class="ql-block">洪武八年(1375年),效仿宋、元紙鈔發(fā)行制度,朱元璋命中書省造“大明通行寶鈔”,面額自十文至一貫不等。因“鈔法”不善,貶值嚴(yán)重,明中葉以后,實際退出流通領(lǐng)域。</p> <p class="ql-block">朝鮮國王致遼東都指揮司咨文</p><p class="ql-block">明隆慶元年</p><p class="ql-block">三月十一日(1567年4月19日)</p><p class="ql-block">咨文是高級官衙及官員之間使用的平行文書,自唐宋沿用至民國。此件為朝鮮國王致遼東都指揮司咨文,內(nèi)含16各原遼東都司屬民的姓名、年發(fā)、走失簡況</p><p class="ql-block">等信息。</p> <p class="ql-block">《赤道南北兩總星圖》</p><p class="ql-block">明崇禎七年(1634年)</p><p class="ql-block">木印彩繪,原為8條幅縱向拼合。由徐光啟等人會同傳教士湯若望、羅雅谷等,兼采東西方天文觀測傳統(tǒng)及最新成果繪成。全圖由《北赤道所見星圖》(南赤道所見星圖)等大小星圖、天文儀器圖共18幅組成,詳繪</p><p class="ql-block">等至六等星共1812顆。</p><p class="ql-block">該圖制作極為精美,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一幅家星圖。2014年,被則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qū)名錄》。</p> <p class="ql-block">《乾坤一統(tǒng)海防全圖》</p><p class="ql-block">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p><p class="ql-block">絹本設(shè)色,由10幅分圖拼合而成,為徐必達、董可威據(jù)鄭若曾《萬里海防圖》摹繪而成。全圖以海居上,以陸為下,陸地部分依“計里畫方”繪出,注記詳實,繪制精細。海島航道、衛(wèi)所城寨,謹(jǐn)嚴(yán)有序。并附有《廣東要害論》浙洋守御論》等,圖文互補。</p><p class="ql-block">除我國沿海地區(qū)外,還繪出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清晰繪就臺灣島概況,并明確標(biāo)注釣魚島等島嶼為明代海防區(qū)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兵部尚書洪承疇關(guān)于密陳進剿云貴地區(qū)</p><p class="ql-block">李定國部事揭帖</p><p class="ql-block">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p><p class="ql-block">這份揭帖是洪承疇向順治帝呈報云貴等省地形和對南明抗清勢力用兵的方案。云貴地區(qū)當(dāng)時仍為南明永歷政權(quán)所控制。</p> <p class="ql-block">福建巡撫朱一馮關(guān)于防御倭寇事題本</p><p class="ql-block">明天啟七年八月十四日(1627年9月22日)</p><p class="ql-block">明中葉以降,隨倭患日深,海防重要性愈發(fā)突出。此為福建巡撫朱一馮提議加強沿海防御、強化水軍建設(shè)的題本。</p> <p class="ql-block">兵部致守備夏成德札付</p><p class="ql-block">明崇禎三年七月二十五日(1630年9月1日)</p><p class="ql-block">札付或割付,為明清時期下行文書。此件為兵部發(fā)給守備夏成德的憑札,表彰其屢立戰(zhàn)功,加級加銜。札文板框、公文為刻印,札付者處用墨字填寫,文內(nèi)</p><p class="ql-block">有花押,鈐蓋官印。</p> <p class="ql-block">《盛京城闕圖》</p><p class="ql-block">清康熙朝(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絹本設(shè)色,為現(xiàn)存最早描繪盛京城闕、宮殿的輿圖。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營造汗王宮。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改沈陽為“盛京”。盛京城周方形,城門街巷井字形布局。汗王宮及王府等重要建筑以滿文標(biāo)注,城門、寺廟、衙署等則用滿漢文標(biāo)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莊妃冊文</p><p class="ql-block">清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1636年8月10日)</p><p class="ql-block">崇徳元年,太極稱帝,冊立一后四妃,其中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本布泰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冊文以滿、蒙古、漢三種文字朱筆書寫,2010年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盛京寶譜》</p><p class="ql-block">寶譜,即寶璽的印譜。乾隆十一年(1746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乾隆帝下令對宮中所藏寶璽進行清查</span>和厘定,根據(jù)《周易》“天數(shù)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有五”的記載,將代表無上權(quán)的寶璽數(shù)量定為25方。此外,</span>還有10方寶璽,因?qū)毼闹貜?fù)或為入關(guān)前后先祖所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交藏盛京皇宮鳳凰樓。乾隆帝降旨編纂</span>《盛京寶譜》,鈐蓋寶璽印文,以滿漢文合璧的方式備注詳情。</p> <p class="ql-block">《盛京事跡圖》</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p><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以“盛京吉林等處乃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命舒赫德、阿桂等人以《輿全圖》為底圖,繪制專圖。該圖以滿漢文標(biāo)注戰(zhàn)績等共144處。乾隆四十三年繪成并刊刻刷印,頒賞子弟。</p> <p class="ql-block">攝政王多爾袞著歸順官民照舊束發(fā)事敕諭</p><p class="ql-block">清順治元年六月(1644年7月)</p><p class="ql-block">清軍入關(guān),定都北京后,繼續(xù)興兵,攻伐四方。為緩和矛盾,爭取民心,攝政王多爾袞發(fā)布敕諭,宣稱凡歸順官民人等,“照舊束發(fā),悉從其便”。次年,清廷重新厲行“剃發(fā)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滿文老檔》</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朝(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滿文老檔是清入關(guān)前形成的,以老滿文和新舊過渡時期滿文所繕寫的記注政務(wù)檔冊。大部分采用編年體,少部分采用紀(jì)事本末體,記載清太祖、太宗兩朝史事。乾隆年間,乾隆帝命人重抄,形成以老滿文抄寫的“照寫本”和以新滿文抄寫的“音寫本”,稱《無圈點字檔》和《有圈點字檔》。</p> <p class="ql-block">滿文木牌</p><p class="ql-block">清崇德元年(1636年)</p><p class="ql-block">滿文木牌是清入關(guān)前使用的一種檔案文書。目前僅存30件,內(nèi)容主要反映崇德元年武英郡王阿濟格率軍進攻京畿地區(qū),與明軍作戰(zhàn)的情形。2010年人選</p><p class="ql-block">《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時憲歷》清</p><p class="ql-block">清代官方歷書,分時憲歷與七政時憲歷兩種。其中時憲歷又分御覽本、頒行本兩類,御覽本繕寫滿漢文兩種,頒行本印行滿、蒙古、漢文三種,分行各地。各省據(jù)朝廷頒發(fā)書式,翻刻后印發(fā)各府州縣。</p> <p class="ql-block">康熙帝關(guān)于削平吳三桂之亂恩赦天下事詔書</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1682年1月28日)</p><p class="ql-block">清代凡重大政事,布告天下臣民時皆用詔書。此詔書記述了平定吳三桂叛亂的經(jīng)過,并將賞功罰過的諸項安排昭示天下。</p> <p class="ql-block">康熙帝著官民協(xié)助進剿吳三桂敕諭巻黃</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三年八月初三日(1674年9月2日)</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等“三藩”相繼叛亂。此敕諭內(nèi)歷數(shù)吳三桂反叛罪行,曉諭各地官民協(xié)助朝廷平叛。</p> <p class="ql-block">大清中外天下全圖</p><p class="ql-block">清康熙朝(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紙本設(shè)色,以康熙朝全國大地測量為基礎(chǔ),兼用“計里畫方”與直線經(jīng)緯網(wǎng)方式,詳細標(biāo)注中國及周邊地區(qū)、海域地各。其中,中國南海地區(qū)明確標(biāo)繪出萬里長沙(中沙、西沙群島)、萬里石塘(南沙群島)。</p> <p class="ql-block">戶部精微批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十六日(1703年5月31日)</p><p class="ql-block">清制,各關(guān)監(jiān)督由戶部刷給“精微批文”。其內(nèi)容分刻板印刷與手寫填入兩部分,紅筆標(biāo)記,半印、加字號以防詐偽。此為內(nèi)務(wù)府內(nèi)管領(lǐng)孫文成赴廣東粵海關(guān)公干時使用的批文。</p> <p class="ql-block">奏折夾板、奏匣</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清代創(chuàng)設(shè)“奏折”制度,用于高級文武官員向帝奏報重要事務(wù)。為確保奏折遞送安全、保密,清廷制定專門的封遞制度及裝具,包括奏匣、夾板及相應(yīng)鎖具、封簽等。</p> <p class="ql-block">乾隆朝職名履歷朱筆圈單</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日(1781年6月11日)</p><p class="ql-block">帝朱筆圈點的官員履歷單,稱為朱筆圈單。此組檔案分別記錄了省級官員布政使、按察使及介于省、府(州)之間道員的職名履歷及朱筆圈選情況。</p> <p class="ql-block">江寧織造曹頒呈報江南米價及晴雨錄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正月初七日(1724年2月1日)</p><p class="ql-block">清代地方員定期報送屬地陰晴雨雪及糧價情況,稱雨雪糧價單,既便利中央掌握各地情況,也保留了系統(tǒng)完備的氣候與經(jīng)濟史研究資料。此件奏折為江寧織造曹類奏報所在地雨雪糧價情況。</p> <p class="ql-block">明史纂修總裁官張廷玉關(guān)于明史纂修告竣將朱批奏折繳回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p><p class="ql-block">雍正時期,奏折制度逐漸完善,并確立朱批奏折繳回制度。此為《明史》纂修告竣,總裁官張廷玉奏請繳回帶有雍正帝朱批</p><p class="ql-block">的奏折。</p> <p class="ql-block">吏部左侍郎王杰關(guān)于請派總纂官紀(jì)昀等校閱書籍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初九日(1780年4月13日)</p><p class="ql-block">在纂修《四庫全書》期間,清廷查禁、銷毀大量被認(rèn)作有反清思想傾向的書籍。此為王杰請派紀(jì)昀等人校閱所征集圖書中的無印圖書(即民間出版圖書)的奏折。</p> <p class="ql-block">《平定兩金川方略》</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一年二月(1776年3月)</p><p class="ql-block">清代,每逢重大軍事行動過后,均開館修訂《方略》或《紀(jì)略》,記錄用兵始末?!镀蕉▋山鸫ǚ铰浴酚涊d清軍平定四川西部大金川土司郎卡與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叛亂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御題平定伊犁回部全圖》</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亂后,乾隆帝命郎世寧等人繪制得勝圖16幅,并配以御制詩16詠、題跋2幅,共34幅面,交付法國制作銅版。全圖詳繪乾隆朝平定叛亂,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事件。此為第一部分,收錄《平定伊犁受降圖》等圖、詠共9幅面。</p> <p class="ql-block">朱硅春帖子</p><p class="ql-block">清嘉慶八年正月(1803年2月)</p><p class="ql-block">清宮習(xí)俗,每年立春制春帖</p><p class="ql-block">子,上書詩作。乾隆二十五年</p><p class="ql-block">(1760年)定制為五絕兩首、七絕一首。嘉慶朝始,春帖子懸掛于養(yǎng)心殿東暖閣隨安室,次年立春替換。</p> <p class="ql-block">犬名冊、貓名冊</p><p class="ql-block">清道光朝(1822-1850年)</p><p class="ql-block">清宮盛行豢養(yǎng)貓、犬等寵</p><p class="ql-block">物,是后宮休閑娛樂方式之一。宮犬、宮貓每月有“俸銀”,由專人負(fù)責(zé)飲食與調(diào)教。此件兩折冊以黃綾緞套裝,詳細記載了宮內(nèi)所養(yǎng)貓狗的名字及生辰年月。</p> <p class="ql-block">消寒圖</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消寒圖為清宮冬季的一種娛樂消遣。以九個九筆畫漢字或圖畫組成。自冬至日“數(shù)九”始,每天描實一筆。九九寫畢,冬去春回。每道筆畫中,還可記錄標(biāo)示當(dāng)日天氣狀況及節(jié)令風(fēng)俗。</p> <p class="ql-block">升平署應(yīng)差名角碼子</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名角碼子為刻有伶人姓名,供帝后熟悉和挑選演員的木制碼子。該組碼子中,有名角譚鑫培等。</p> <p class="ql-block">升平署木質(zhì)圖記</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清代定制,印信分五等,為:寶、印、關(guān)防、圖記、條記。其材質(zhì)、形制均有嚴(yán)格規(guī)定,適用不同等級衙門官員,由禮部鑄造管理。此升平署圖記,</p><p class="ql-block">以篆體漢文刻制,木質(zhì)直紐。</p> <p class="ql-block">大婚典禮紅檔</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p><p class="ql-block">帝大婚禮是帝迎娶后的典禮。依照清宮慣例,從大婚的籌備階段開始,就將涉及婚禮的所有諭旨、奏案、行文及各辦事衙門的來往文件分門別類記錄成冊,匯編成冊,稱《大婚典禮紅檔》</p> <p class="ql-block">馬戛爾尼使團進獻書籍《欽藏英全景大典》</p><p class="ql-block">此《欽藏英全景大典》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所攜帶的國禮之一。全套共9卷16本,圖文并茂,描繪了18世紀(jì)末英國的建筑與城市風(fēng)光,繪制精美。此件為重印本。</p> <p class="ql-block">琉球國中山王尚穆關(guān)于謝恩事奏本</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757年2月12日)</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廷遣使臣赴琉球祭奠已故中山王尚敬、冊封新王尚穆并頒賜新款印信。此件展品為琉球國中山王尚穆感念冊封使臣,欲加以酬謝的奏本。</p> <p class="ql-block">西洋人戴進賢進單</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十一年(1716-1746年)</p><p class="ql-block">此件展品為傳教士戴進賢、徐懋德等人進呈禮物的清單,其中有眼鏡、望遠鏡、琺瑯壺等器物。進單上圈又標(biāo)記及“可作扇骨”等批示,反映出內(nèi)廷機構(gòu)對所收進“貢物”的分配情況。</p> <p class="ql-block">嘉慶帝琰書石鼓文清乾隆ニ十五年</p><p class="ql-block">至乾隆六十年(1760-1795年)</p><p class="ql-block">石鼓文是我國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是描繪秦國國君游獵情景的四言詩,因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此為嘉慶帝為子時所摹寫的箱文及楷書石鼓文,繩絲制成。即位后,以黃簽重書署各。</p> <p class="ql-block">康熙帝遺詔</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p><p class="ql-block">遺詔是帝臨終前所擬定明確繼承人及部署軍國要事的詔書,由繼任帝頒布全國、昭告天下。</p><p class="ql-block">本件遺詔為滿漢合璧詔書,內(nèi)稱“雍親王四子胤稹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國各地花戶納糧串票</p><p class="ql-block">清咸豐七年(1857年)</p><p class="ql-block">花戶是舊時對戶口的一種稱呼。串票,是田賦征收的憑證文書,又稱連票。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清廷仍有沿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后,亦效仿使用串票,作為轄區(qū)內(nèi)農(nóng)戶繳納錢糧的收據(jù)。</p> <p class="ql-block">大清寶鈔圖樣</p><p class="ql-block">清咸豐朝(1851-1861年)</p><p class="ql-block">咸豐三年(1853年),清廷軍費大增,而國庫空虛。清政府開始發(fā)行以銀兩為單位的戶部官票和以銅錢為單位的大清寶鈔,至同治元年(1862年)停止使用。此為內(nèi)府所藏寶鈔印制圖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東博山玻璃公司股票</p><p class="ql-block">清光緒三十一年正月初一日(1905年2月4日)</p><p class="ql-block">中國股票始于19世紀(jì)后半葉。發(fā)行的股票以采礦、鐵路、航運、紡織、面粉、建材、水電、金融等行業(yè)居多。此為清末山東玻璃公司發(fā)行的股票、息單。</p> <p class="ql-block">《籌辦夷務(wù)始末》清本(卷三十)</p><p class="ql-block">清同治三年十一月(1864年12月)</p><p class="ql-block">《籌辦夷務(wù)始末》是清末</p><p class="ql-block">官修的對外關(guān)系檔案資料匯編。共收錄道光、成豐、同治三朝對外交涉重要文書。內(nèi)容包括上諭、朱批、奏議、中外照會、條約等。</p> <p class="ql-block">清政府致比利時國書</p><p class="ql-block">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九日(1905年9月7日)</p><p class="ql-block">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光緒帝委派載澤、徐世昌、戴鴻慈、端方、紹英五大臣前往比利時等國考查憲政。此為清廷</p><p class="ql-block">致比利時國書。</p> <p class="ql-block">清帝退位詔書(原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清宣統(tǒng)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p><p class="ql-block">宣統(tǒng)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代表宣統(tǒng)帝宣布接受共和立憲國體,“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lǐng)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此退位詔書,既標(biāo)志著清王朝終結(jié),也宣告中國兩千余年帝制時代徹底結(jié)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