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決定去溫榆河公園一游,路途遙遠,清晨出發(fā)。兩個多小時公交。查高德,在南面的12號門下車。這里又稱溫榆國風園,今年五一開園。算溫榆河公園一部分,卻不相通。我還沒來過。 國風園區(qū)按照醫(yī)、藥、典、養(yǎng)劃分為四個區(qū)域。從西南門入園,首先是“醫(yī)”區(qū),建有杏林清泉景區(qū),通過文化墻展示孫思邈、李時珍、《本草綱目》等中國古代名醫(yī)、醫(yī)術、醫(yī)方、醫(yī)著等。 小園十分精致,野渡無人,風景清幽。 “典”區(qū),圍繞國學典籍,建設了一塊近2000平方米的國風廣場,用于開展?jié)h服秀、國學講堂等傳統(tǒng)文化活動。 北部“藥”區(qū),約2萬平方米的花谷區(qū),對應春節(jié)、清明、端午、七夕、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種植早園竹、薺菜、艾蒿、藿香、茱萸等時令植物,多達200多種、超過2萬盆的鄉(xiāng)土藥草植物,打造“中草藥苑”。 園內(nèi)一座長方形大湖,是“方湖靜賞”景區(qū)。利用園區(qū)內(nèi)騰退保留下來的建筑物,沿湖邊打造休閑長廊、親水平臺、書屋等功能區(qū),供市民休閑養(yǎng)生。 公園里的竹林雅舍,正舉辦:“溫榆·印象”圖片展。展覽以“溫榆之美”、“生態(tài)之美”、“人文之美”三大主題,帶領游客感知北京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果, 可惜的是國風園區(qū)與溫榆河公園卻不相通。還需從12號門出來,坐兩站車,到2號門進入溫榆河東園。 進溫榆河公園二號門,過一條小河。去年來時,這里鮮花簇擁,十分精致,今年小河邊蘆葦叢生,缺乏打理,略顯荒涼。 過小橋就是一個小荷塘,池水如鏡,映襯著云影樹影,紅蓮綠葉,幽靜雅致。 沿湖畔漫步,荷塘雖小,景色清幽,值得細品 湖畔小路竟然被兩側(cè)草花遮蔽。令我想起白居易的詩::<div>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br>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br></div> 今年疫情肆虐,公園里少有游人,確有點凄涼之感 湖邊的數(shù)十盆荷花,似乎也無人照料,又沒有擺放好。雖然明顯都是名貴品種,卻顯得有些落寞 荒草叢中賞紅蓮,也是一種情趣 東園南北是一個大葦塘,站在觀景臺上放眼望去,無邊無際的綠色蒲葦,遮天蔽日,滿目綠色。正是夏日浩蕩的濕地風光 向西走上跨越濕地的棧橋,滿湖荷花,接天蓮葉是更壯觀的景象 一只白骨頂水雞,在與食物奮戰(zhàn),濺起一片白色水花 橋上俯瞰蓮花,角度獨特 幾艘游船停泊在荷花叢里,游客稀少 花影、云影,徘徊水中,濕地風光,獨特風景 從北面的橋下走到溫榆河西區(qū),不遠處就是玲瓏望月景區(qū)。這是一片形狀奇特的蓮池,曲折回旋的棧道通過蓮池中,池水中有疊置紅色火山巖形成的一座小島。池水中種植的睡蓮,荷花盛開 沿水中棧道前行,欣賞荷花,睡蓮。 蓮池中還有一群黑天鵝 這里的荷花品種較多,雖然生長偏弱,卻也別有風味 欣賞過荷花,沿西區(qū)大湖東岸南行,湖水明如鏡,岸邊風景,水中倒影,美如畫 湖岸上有幾株彩色向日葵,明顯是自然生長的,還在開花。 湖面上,一對小潛鴨,悠然漂浮 到大湖南岸,是別致的蔦屋,有游客叫它“鳥巢”,看上去的確像樹枝搭建成的鳥巢樣子。 蔦屋內(nèi)部較為清涼,有頂棚可以遮蔭, 蔦屋內(nèi)部較為清涼,有頂棚可以遮蔭。在二層窗口,可以遠眺整個公園。 大湖中有孩子們在玩皮劃艇,近來發(fā)現(xiàn)北京很多公園都有皮劃艇項目。 公園南部,是大片蘆葦蕩,典型的濕地風光。從蔦屋出來,沿濕地中的棧道前往西南端的七號門,一路欣賞濕地風光。 濕地風光,水鳥不少,但蘆葦茂盛,很難看到。這是一只飛過的黃葦鶼 夜鷺 ?? 到七號門,出去才發(fā)現(xiàn),外面的路被阻斷了,只好重新進園。好在一位開電瓶車的小伙子,帶我到六號門。踏上歸程。盛夏重游溫榆河,有失望,也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