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歷城東北鄉(xiāng)有一古村,名曰向陽村,歷史悠久,極富傳奇色彩。宋朝之前,該村叫做南陽莊,金末元初,因蒙古忽必烈侵犯中原時,有支蒙古軍隊在此地安營,長期駐扎。在那時,中原人稱蒙古人為北方達子,把元軍駐扎之地呼作達子營盤,一來二去,附近的百姓便把南陽莊習稱為達子營。這一村名延續(xù)了六百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當地還一直流傳“先有南陽莊,后有達子營”及“八月十五殺達子”的傳說。二十世紀60年代,達子營改稱向陽村。<br>舊時的達子營有很多廟宇,有真武廟、玉皇閣、白衣殿、觀音堂、關帝廟、三官廟、武將廟、土地廟、龍王廟、娘娘廟等。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黃河泛濫,沖毀許多民房和古廟,只有真武廟、武將廟、白衣殿、土地廟躲過一劫。民國二十六年(1937),有鄉(xiāng)紳、名仕捐資重修了觀音堂、關帝廟以及武將廟的東屋三間。1951年春,又拆除了很多古廟,經當地老者與土改工作隊反映要求,才有幸把武將廟和觀音堂保留下來。<br>武將廟座落在村南首,建于大清乾隆十八年(1753),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廟里供奉的是一位武將,當地人稱武將老爺。當時修建的武將廟,大殿三間,坐南朝北,條石為基,青磚砌墻,雙樑托柱,方木檁條之上皆用八磚棚蓋,灰漿密閉后以黛瓦咬扣封頂。側面看,大殿屋頂前大后小,前間屋頂蓋有廊廈,這很有講究,周邊百里前來求拜祈安的信眾絡繹不絕,廊廈成為信眾休息、遮風避雨之所。大殿右首曾建有三間東屋,有僧人、道士駐居。曾有院墻,北墻正中是古樸典雅的院門,兩側有石獅守護。進院門有三米高的影壁墻,南有鐘亭,懸有1.5米高的大鐵鐘。院內有石桌、石凳、石馬、石碑,殿前有水缸火池。蒼松翠柏掩映下的武將廟,香煙繚繞,鐘聲悠遠,車馬熙攘,人流接踵。當年的武將廟,非常繁盛,在鄉(xiāng)人心中,名氣很大,地位很高。<br>為維護廟宇及僧人、道士日常生活,還專門劃出2畝大地(折合市畝5畝2分)讓人租種,每年夏秋之后,給廟里繳糧。每逢春節(jié)、元宵、三月三、重陽等重要節(jié)日,人們都自發(fā)地敲鑼打鼓,焚紙燒香擺供,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祈求風調雨順百姓平安。 傳說這廟里供奉的武將老爺本姓曲,是明朝嘉靖年間一位隨軍醫(yī)生,跟隨抗倭名將戚繼光前往山東蓬萊等東部沿??箵糍量?。凱旋返京途中,行至此地,突染疾病不得前行,只得暫留達子營村養(yǎng)病,待病愈再回軍中。因他在軍中能為士兵治病,尤其對士兵的箭傷、槍傷、刀傷以及外傷骨瘡,醫(yī)術精湛,堪稱一絕。為感謝達子營的鄉(xiāng)親父老對他無微不至地關照,他在養(yǎng)病期間,主動為染惡瘡痍瘤的百姓,免費診治,藥到病除,醫(yī)道靈絕,名聲遠播。周邊百姓得知消息,紛紛前來求醫(yī)問藥。這位曲姓武將爺,均熱心診治,無論這惡瘡毒瘤有多頑固,都能對癥下藥,妙手回春,治一個好一個。<br>俗話說“醫(yī)不治自”。武將爺治好了很多百姓的病,卻治不了自己的病。本想盡快養(yǎng)好病,早返軍中,戍邊抗敵,貢獻力量。奈何自己的病,不但沒有好轉,卻越加嚴重。當地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遍請當地名醫(yī),為武將爺診治,偏偏天不遂愿,眼睜睜看著武將爺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人們痛惜慌恐,卻又無可奈何,只得紛紛跪求上蒼,留下好人一命。<br>最終,這武將軍醫(yī)、抗倭英雄死在達子營村。當地百姓萬分感念這位曲姓武將爺的恩德,從四面八方趕來送恩人最后一程,并舉行非常隆重的追悼安葬儀式。恩體葬于當地。人們每逢武將爺忌日,紛紛前來墓地祭祀追念恩人隆德,且長年不斷。至清朝乾隆年間,在墓地之前,由附近百姓自發(fā)捐資、捐料、捐工,修建了這座廟宇,因他是一位武將,更是一位抗倭的民族英雄,便將此廟稱為武將祠堂,民間習稱武將廟或武將爺廟。并為其塑成泥像請立于大殿中堂正間,坐南面北。武將神像兩旁立有關羽、張飛兩位三國漢室忠將相伴左右。從此以后,定期按時依禮祭祀三位武將英靈。四面八方的百姓有了病疾惡瘡,都是前來求拜武將爺顯靈診佑。尤為惡瘡毒瘤患者,誠心求拜,非常靈驗。<br>在多災多難、兵慌馬亂、缺醫(yī)少藥、科學蒙昧的古代中國,廟宇文化為中國百姓的身心健康心靈安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時代地變遷,社會的進步,科學知識的廣泛傳播,人們禁錮愚昧的思想得到解放,廟宇文化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人們不再依賴于廟堂。因此,廟宇文化也就失去了光環(huán),輝煌不再。諸多廟宇被荒廢而漸傾圮也就在所難免。幸存下來的武將廟是中國北方優(yōu)秀的民間歷史建筑,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歷史記憶。如今的武將廟已成為濟南市高新區(qū)不可移動文物古建類掛牌保護單位。<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溫承元 提供資料 李心貞 整理撰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