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篇此文是為彌補過失。多年前,鄧錫銘院士孫女喜結良緣,婚禮上,我作為新郎父親,感謝參加宴會的親友,并介紹到場的奧運冠軍陳小敏。言畢,受到國際象棋黃民駒教練的質問:“冠軍算什么?對國之棟梁及其至親為何不作介紹?!本W(wǎng)查,黃教練曾培養(yǎng)了十多個棋壇國際大師,視奪冠為平常事,科技界領軍者才是真豪杰。鄧院士正是科技界領軍者,可惜已離開了我們。但他的至親—鄧夫人當年還在,歡樂喜慶的婚宴上,她在叢中笑!</p> <p class="ql-block">圖片正中是鄧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當年黃教練的質問,我念念不忘,總想彌補過失,并且感到對鄧院士宣傳太少了。為不留終生遺憾,最近冒烈日參觀了東莞科技博物館,并在博物館前瞻仰鄧院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其后,又往銀河公墓,在鄧院士墓前敬獻了鮮花。</p> <p class="ql-block">這座不同一般的陵墓,據(jù)鄧院士孫女介紹:墓中是激光機模型,從陵墓的選址、設計,以及請人建造都是鄧夫人一手操辦的。鄧夫人即梁綺梅女士,是一位優(yōu)秀的眼科醫(yī)生。她去世后與鄧院士合葬在一起。鄧夫人生前,我曾多次前往探望。她那慈祥眼光、音容笑貌、風趣言語言至今深印在腦海。</p> <p class="ql-block"> 經過連日走訪和翻閱資料,對鄧院士有了更多了解,敬仰之情悠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鄧錫銘(1930.10.28—1997.12.20)1930年10月出生在東莞橋頭鎮(zhèn)的鄧屋村</p> <p class="ql-block"> 鄧院士父親鄧盛儀是中大教授,他自己聰明好學,勤于動手作小發(fā)明,小學時即立志長大讀物理,搞創(chuàng)造發(fā)明。1952年北大物理系畢業(yè)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1960年美國的梅曼宣布發(fā)明世界第一臺激光器,鄧院士就在此時,率先倡議在我國開拓激光研究,1961年組織建成我國第一臺激光機,拉開了我國激光科技發(fā)展的大幕。1964年向中央提出籌建首個激光技術專業(yè)研究所,他的建議獲周恩來總理批準。其后,長期主持研究所工作。</p> <p class="ql-block"> “十三五”期間,鄧院士主持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獲省部級科技獎16項,國家級技術發(fā)明獎3項。該所至今保存科學泰斗錢學森寫給鄧院士的信件,稱:“鄧錫銘同志,希望你為我國光子學,光子技術和光子工業(yè)作出貢獻,我一定盡力相助。”</p><p class="ql-block"> 經過10多年努力,在鄧院士主導下,1990年設計出大型高功率“神光—i”裝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對我國科技發(fā)展及應用都有重大意義。1997年12月20日,在“神光—ii”裝置改進即將完成之際,鄧院士因長期心力交瘁而倒下。</p><p class="ql-block"> 雖然,鄧院士已經遠去,但他留下的大量著作,依然照耀后人。</p> <p class="ql-block"> 他締造的“神光”激光系統(tǒng)已廣泛用于醫(yī)療、工業(yè)和國防科技領域。</p> <p class="ql-block"> 相信善良的鄧院士不希望“神光”成為殺人武器,但作為護衛(wèi)億萬國民的利器,功不可沒。</p><p class="ql-block"> 鄧院士的孫輩分別在國內外發(fā)展,都成為各行業(yè)的骨干,成就各自的事業(yè)。</p><p class="ql-block"> 以此,告慰鄧院士與梁醫(yī)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寧施</p><p class="ql-block"> 二O二二年七月十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