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接二連三”的游記——在星星之間的穿行

蔡勝

2022年5月22日至6月5日,自駕從珠海返銀川,行程約3500公里,經(jīng)粵、湘、鄂、豫、陜、甘、寧七省區(qū)。返寧后,又與同學(xué)相約自駕阿拉善兩日游,此次共游歷8省區(qū)。<br> 正值新冠奧米克戎在國內(nèi)此起彼伏之際,上海、長沙、重慶、成都、鄭州等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均有病例被發(fā)現(xiàn),并輻射至周邊城市,回程前打開地圖,發(fā)現(xiàn)回寧旅途布滿了發(fā)生疫情地的“*”號(姑且稱之為“星”吧),為避免行程帶星,苦心找到一條在星星之間的回家、旅游之路,因此,這次的旅程就叫“在星星之間的穿行“吧,讓自己銘記這個特殊的時期。<br> 此次自駕游,可以分為三個主題游:“三國遺跡游”、“秦嶺東段游”、“商於古道游“。<br> 上一篇游記因為游覽景點分類后發(fā)現(xiàn)每類景點都游覽了兩個,故取名《很“二”的游記》,這次游覽又分為三個主題,姑且取名為《“接二連三”的游記》吧。<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三國遺跡游</h1> 出廣東一路北上,先后游覽了:湖北咸寧赤壁古戰(zhàn)場、襄陽古隆中、河南南陽新野、南陽臥龍崗。(在從新野前往南陽的路途中,順道游覽了鄧州的化州書院,化州書院是由時任鄧州知府的范仲淹所創(chuàng)建。北宋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受滕子京之托,在花洲書院寫成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br> *赤壁古戰(zhàn)場,除去一些當代人造景觀,只有江水在岸邊摩崖石刻上的 “赤壁”二字下默默流過。也許受了《三國演義》以及蘇東坡《赤壁懷古》的影響,想在這里體會一把“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視覺沖擊而不能,些許令人失望。<div><br></div><h1><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江水從“赤壁”前緩緩流過</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沒有掀起一朵雪花</font></h5><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襄陽古隆中,是傳說諸葛亮躬耕處,劉備三顧茅廬,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未出茅廬已定三分天下的傳奇故事,據(jù)說就發(fā)生在這里。古隆中保留了諸葛亮當年取水的古井----六角井,古井不遠的坡地,據(jù)說就是諸葛草廬的遺址。清康熙五十九(公元1720年)年,在諸葛草廬遺址旁建起了“草廬亭”。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在諸葛亮躬耕田附近樹起《草廬碑》,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在草廬碑前建起“抱膝亭”,“抱膝亭”取名于《魏略》的記載,諸葛亮在隆中寓居期間“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吟”。相傳此處原有一塊大石頭,諸葛亮寓居隆中時,在閑暇之余會坐在這塊大石頭上吟唱山東老家的小調(diào)《梁父吟》,一方面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一方面抒發(fā)自己遠大的抱負。(在這次旅程的后面行程中,又發(fā)現(xiàn)了兩塊石頭,引發(fā)一個感慨:門口的石頭不可小覷,這是后話)。古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晉朝,但現(xiàn)在看到的武侯祠是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從東山洼里移建到東山梁上的。<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湖北襄陽古隆中</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古隆中“草廬碑”,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立,背面題“龍臥處”</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諸葛亮當年抱膝處</font></h3><div><br></div><div> *新野,從小看三國就熟知的地方,火燒新野,膾炙人口。這里的三國遺跡包括:漢桑城、漢議事臺。關(guān)于漢桑城,有碑文介紹:“新野城西門兵營內(nèi),有古漢桑一株,高四米余,主干直徑一米余,傳為關(guān)羽所植,亦傳為關(guān)羽系馬之樹‘后人珍愛’砌以城垣 ,垣上部為城垛狀,故名漢桑城,被譽為世界上最小的城”;漢議事臺,傳說是當年劉備與諸葛亮、關(guān)羽張飛等議事的地方。</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漢桑城,被譽為“世界上最小的城”</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漢議事臺</font></h3> <h3></h3><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這塊石頭提示人們:</span></div><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00年前新野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起被人津津樂道的大火</div></font></h5><div><br></div><div> *南陽,有臥龍崗,也有諸葛草廬、武侯祠、抱膝石、諸葛井和諸葛亮躬耕處。<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河南南陽臥龍崗</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南陽諸葛草廬</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南陽漢武后躬耕處</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不理解為何不將諸葛躬耕田開辟耕種起來,在諸葛先生曾經(jīng)用其智慧的汗水滋潤過的土地上生產(chǎn)出來的稻谷,起名“諸葛米”,應(yīng)該會受很歡迎吧,尤其是對于各種應(yīng)考地學(xué)生。</font></div> 對于襄陽、南陽兩地都有諸葛草堂等景點等問題,就要說一下襄陽、南陽兩地關(guān)于諸葛亮躬耕處的爭論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爭論</span></div> 關(guān)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究竟發(fā)生在哪里?諸葛亮“出山”前究竟在何處躬耕的問題,歷史上的襄陽、南陽兩地各執(zhí)一詞,爭論不休。<br> 后來一位襄陽人在南陽作知府,面對爭議雙方一方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另一方是自己為官之地的窘境,不便就此問題表態(tài),便耍起滑頭(換做當下措辭叫做占位更高或格局更大)地寫了一幅有名的對聯(lián):“心在漢室原無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意思是:我們緬懷諸葛先生,是要學(xué)習(xí)他匡扶漢室,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精神,爭論先生在哪里躬耕是沒有意義的。當然,爭論雙方并不買這種和稀泥做法的賬。<div> 因時間久遠,能夠證明己方觀點的三國時期“物證”其實雙方都沒有。實地對照一下,感覺到襄陽方面的主要依據(jù)是“古隆中”在此。對此,南陽方面也沒有否定;而南陽方面的依據(jù)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并引用后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為佐證。但是,襄陽方面對此有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此南陽非彼南陽,理由是:隆中原屬南陽鄧縣,北周廢鄧縣,隆中遂屬于襄陽。網(wǎng)上也有資料說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設(shè)立襄陽郡和南鄉(xiāng)郡,南陽郡的樊城、山都縣、鄧縣劃給了襄陽郡。盡管說法不一,但對于隆中原屬南陽后屬襄陽這一點是一致的。<br> 從兩地現(xiàn)存文物看,兩地均有一些文物支持其觀點。但客觀地說,這些文物中除襄陽古隆中的六角井是早在東晉時期就有記載的外,其他基本上是明清兩代以及民國時期的建筑,充其量能夠反應(yīng)明清兩代人的觀點,不能作為可信的證據(jù)。<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考證</div> 對于這場歷史上就存在的爭議,顯然無法通過簡單游覽或通過網(wǎng)絡(luò)查閱就可以形成一種傾向性意見。但是,我們可以探討一下羅貫中對這個問題的觀點。<br>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關(guān)于徐庶與劉備告別并推薦諸葛亮?xí)r是這樣描述的:徐庶說道:“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今從襄陽古城導(dǎo)航到古隆中向西約12公里(直線距離約11公里),與羅貫中所述大致符合。其實,《三國志》也有記載:“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引用正史豈不是更加有力地能夠證明位于襄陽城西二十里地古隆中就是諸葛亮的居住地?但是并不盡然,因為我們不能肯定《三國志》所稱的襄陽城就是現(xiàn)在的襄陽古城。我在襄陽古城里散步時,無意間路過了一個叫做“集錦巷”的巷口,據(jù)巷口的路牌介紹:上世紀90年代,這里基建時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經(jīng)考證這是劉表的墓。顯然,劉表的墓在城內(nèi)似乎是說不過去的,《三國演義》也說當年劉備放棄樊城想進襄陽城遭拒絕后,“路過劉表之墓,玄德率眾將拜于墓前”,證明劉表的墓地當時并不在城內(nèi)。因此,這說明一個問題:古襄陽城在歷史上發(fā)生過位移。如同今天的南陽不能等同于當年的南陽一樣,今天的襄陽古城與《三國志》里的襄陽城同樣也不能等同。但是,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距今只有大約600多年,其寫作時認定的襄陽,應(yīng)該就是現(xiàn)在的襄陽古城。 因此,可以推斷,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居住地就是襄陽的古隆中。<br> 本來還想從新野到古隆中、南陽的距離作一下對比分析,但是,尷尬地發(fā)現(xiàn):新野到兩者的直線距離分別約為66公里、55公里,竟然大致相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發(fā)現(xiàn)</div> 此次拜謁武侯祠,我已先后拜謁了諸葛亮草廬處的武侯祠、成都的武侯祠以及定軍山下與武侯墓相鄰的漢中勉縣武侯祠,其中勉縣武侯祠是由皇帝下詔修建,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約50年,堪稱“中華第一武侯祠”。<br> 三處武侯祠,分別是建立在諸葛亮出山前、官拜丞相以及英雄謝幕之處,代表了諸葛一生的三個重要時刻。<br> 在總結(jié)三處武侯祠時,我忽然發(fā)現(xiàn),定軍山下的武侯墓居然與襄陽的古隆中在地理位置上有個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它們都位于漢江南岸,這只是巧合嗎?<br> 當年諸葛亮病逝于渭河南岸的五丈原,但卻長眠于漢江南岸的定軍山下,這其中一定有其原因,我想大概就是當時的人們?yōu)榱俗屩T葛孔明的英魂隨著漢江之水,滾滾而下,魂歸故里吧!<br> 由此,我傾向性地認為,襄陽古隆中就是諸葛先生的躬耕之地。希望襄陽的文化部門沿著這個思路,找找依據(jù),補強證據(jù)。<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感慨</div> 拜謁幾處武侯祠,祠內(nèi)歌頌諸葛亮的對聯(lián)很多,但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當數(shù)清末趙藩撰書的《攻心聯(lián)》:</div><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font></div></h5><div> 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意義和對治理國家的啟迪價值。放眼當今國內(nèi)國際之局勢、環(huán)境,更能夠理解何為寬嚴皆誤和進退失據(jù)。這個就不能深談了。<br> 據(jù)說,毛澤東、鄧小平、趙紫陽等領(lǐng)導(dǎo)人都曾在這幅《攻心聯(lián)》前佇立良久,并高度贊賞了這幅對聯(lián),政治家們的謀略、膽識以及惺惺相惜可見一斑。<br> 古隆中附近有一廣德寺,該寺原名云居寺,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據(jù)記載,明朝成化年間,襄王朱見淑看中了云居寺的風(fēng)水,便將他的一個愛妃葬在寺旁。此舉引起云居寺主持的強烈不滿,聲言要率眾僧棄寺離去,襄陽諸佛寺院見狀紛紛上書譴責襄王,襄王無奈只好奏請皇帝出面調(diào)解。于是。成化皇帝朱見深下了一道圣旨,責令襄王為云居寺就近擇一風(fēng)水寶地,并負責重建一座寺院。寺院建好,成化帝將寺名改為“廣德寺”?!半焚n廣德寺”至今還懸掛在廣德寺山門上?!半焚n”為皇帝的賞賜之意,原本人家有寺廟,因為你家親戚的行為壞了人家的風(fēng)水,理應(yīng)賠償,怎么反變成了賞賜?但不管怎么講,皇帝還算是主持了正義。500多年后,1986年香港一家報紙報道了同樣發(fā)生在荊楚大地上的一件事:時任武漢大學(xué)校長劉道玉和一位75歲高齡的老教授買了兩張軟臥下鋪,上車后被強令將其鋪位讓給湖北省新任省長及其隨從。省長及其隨從是不可能沒有鋪位的,只是因為他們“要離廁所和洗漱室遠一些”,所以看上了劉校長等人的鋪位。這件事由于海外曝光造成的影響較大,有關(guān)部門希望劉道玉出面否認,但劉道玉校長不肯違心作假,拒不從命。一年多后,劉道玉突然被免去了武漢大學(xué)校長職務(wù)。<br> 不能不說,同在荊楚之地,500年前廣德寺的和尚們比500年后的劉道玉校長要幸運的多。<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廣德寺</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秦嶺東段游</h1> 2019年,曾自駕游覽了秦嶺山脈西段的麥積山石窟,此次游覽了秦嶺東段的老君山、金絲峽谷、塔云山。<br>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是秦嶺余脈伏牛山脈的主峰,海拔2297米。傳說老子寫成《道德經(jīng)》后,從函谷關(guān)出關(guān),騎著青牛而去,歸隱、修煉于此山,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后唐太宗賜名此山為“老君山”。<br> 老君山是秦嶺余脈伏牛山的主要高峰之一,山門兩側(cè)對聯(lián):“背倚伏牛三百丈,經(jīng)傳道德五千言?!痹凭疤炻贰⑹锂嬈?、馬鬃嶺美不勝收。這里是南北方分界線的一部分,江河分水嶺分開了中國的兩大水系,分水嶺以南水流匯入長江,以北水流匯入黃河。蔚為壯觀的老君山金頂?shù)烙^群最為震撼,老君山金頂?shù)澜探ㄖ阂劳猩絼荻?,主要包括老君廟、道德府、五母金殿、亮寶臺、玉皇頂、南天門等,全部采用明清皇家宮殿式建筑形式,都是標準的坐北朝南方向,其中的金殿、亮寶臺、玉皇頂三座金頂富麗堂皇,成為老君山道觀群的“網(wǎng)紅打卡”處。<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老子傳道”惟妙惟肖</font></h3> <font color="#167efb">不過這個地方被稱之為“八戒訪仙”,我覺得是對“八戒”身后大象的視而不見,叫“八戒牽吉祥”或“吉祥拱豬”是不是更好呢?</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老君山金殿、亮寶臺、玉皇頂</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三座金頂</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打卡老君山金殿</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金絲峽景區(qū),位于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東南部新開嶺腹地。地處秦嶺南麓連接巴山北坡,居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區(qū),是丹江的水源之一。峽谷總長度20.5公里。峽谷景觀奇特俊秀,具有窄、長、秀、 奇、險、幽的特點,酷暑時節(jié)進入峽谷,陣陣清風(fēng)吹來,甚是愜意。<br> 小技巧:金絲峽谷南高北低,如果有朋友游覽金絲峽,從南面的栗園門進,一路向下,步行7公里,到達景區(qū)陸督門。在陸督門可以乘坐景區(qū)交通車返回栗園門(費用已包含在門票中)。也可以先到達景區(qū)陸督門,但是不進景區(qū),先乘坐景區(qū)交通車返回栗園門,然后步行下行。<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在金絲峽</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與溪流瀑布相伴 </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left;">拾級而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翠綠之色養(yǎng)眼 潺流之聲悅耳</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清涼之風(fēng)爽身 富氧之氣潤肺</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h5><h3> *塔云山,是馳名秦、鄂、川、豫等地的道教名山,主峰金頂海拔1665.8米,形似寶塔,金頂觀音殿,始建于明代,已有五百余年歷史。金頂觀音殿建于塔云山萬仞絕頂之上,三面懸于萬丈深淵,可謂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被稱為“秦楚一柱,絕頂?shù)烙^” 、“秦嶺第一仙境,天下最險道觀”。<br> 小插曲:被人鄙視了一回。當我們老兩口登上“倚天門”,金頂已近在咫尺,抬頭仰望高高聳立,懸空于峭壁之上的金頂時,從上面下來一位中年男子,對我們說:“上面太陡峭了,你們上不去?!?赤裸裸地鄙視呀!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何況已近在咫尺的金頂乎?上!挑戰(zhàn)成功,我們登上了金頂觀音殿。<br> 塔云山頂?shù)慕痦斢^音殿不足6平方米的小廟,是用4根石柱插入石縫,以此為建筑基礎(chǔ),建筑十分險厄,堪稱一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秦楚一柱,絕頂?shù)烙^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登上金頂</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問題</div> 游覽了老君山、塔云山,產(chǎn)生了兩個疑問:<br> 1.老君山據(jù)說是當年老子出關(guān)后的歸隱之處,但是,在塔云山也有一塊“老君石”(也稱“問道石”),說是老子修道成仙之處。(注意:又是一塊石頭)那么,老子當年出關(guān)后究竟向何處而去?<br> 2.塔云山作為道教名山,金頂為何供奉觀音?<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考證與補課</div> 1.老子出關(guān)后的行蹤<br> 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很容易解釋的問題:老子從函谷關(guān)出關(guān),函谷關(guān)屬于秦關(guān),既然是出關(guān),自然是離開秦國向東而行。函谷關(guān)位于三門峽市靈寶市(去年自駕從武當山去陜州看地坑院,途中忽然在地圖中發(fā)現(xiàn)路過靈寶市的函谷關(guān),于是立即下高速在傍晚時分游覽了函谷關(guān)),老君山位于靈寶市東南,步行路線154公里。因此,老子出關(guān)后向東南到老君山歸隱在地理位置上合乎邏輯。<br> 但是,“世界上就怕認真”,認真琢磨一下,這個推理問題多多:關(guān)于老子出關(guān)的成語“紫氣東來”,明明說的是老子從東而來。既然是從東而來,那就應(yīng)該是往西而去;2019年自駕在內(nèi)蒙額濟納旗去胡楊林的路上看到“居延?!钡穆放疲S即到“居延?!庇斡[時,注意到有介紹說老子是在居延海羽化成仙的。那么,老子出關(guān)后究竟向哪里而去了呢?<br> 經(jīng)過查閱資料,很快意識到自己原來的理解太過于無知(正所謂:“無知者無畏”呀?。?。<br> 老子是春秋末期人,那時的函谷關(guān)不屬于秦國。函谷關(guān)是虢國的地界,后來晉國假道伐虢,滅了虢國,此后函谷關(guān)屬于晉國。再后來,趙、韓、魏三家分晉,函谷關(guān)屬于魏國。再再后來,戰(zhàn)國時秦惠文王從魏國手中奪取函谷關(guān),函谷關(guān)才成為秦關(guān)。所以,將老子出關(guān)時的函谷關(guān)理解為秦關(guān),邏輯起點是錯誤的。<br> 既然函谷關(guān)當時屬于晉國,老子出關(guān)當然就是向西而行的。當年老子于函谷關(guān)前寫就了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據(jù)司馬遷《史記》里記載:書稿完成后,“老子,騎青牛出函谷,莫知其所蹤”,從此沓無音跡。<br> 看,司馬遷都說了,老子去哪了?這事誰也不知道!<br> 既然誰也不知道,那么大家便可以有想象的空間了。<br> 于是,全國各地涌現(xiàn)出多個老子歸隱、修道成仙的老君山:四川綿陽江油老君山,四川新津老君山、河北懷來老君山,陜西洛南老君山,甘肅武山老君山,湖北紅安老君山等等。 <br> 有甘肅學(xué)者考證得出“結(jié)論”:老子出關(guān)后先后過散關(guān)、隴西、武威、張掖、酒泉、居延海等地,最后在隴西臨洮東山“飛升”。<br> 還有人引用東晉葛洪《抱樸子》“老子西游,遇關(guān)令尹喜于散關(guān),為喜著《道德經(jīng)》一卷,謂之《老子》”。認為老子出關(guān)寫下《道德經(jīng)》的是散關(guān)…莫衷一是。<br> 在眾說紛紜中,我們?nèi)绾慰创@個2000多年的難題?考證是做不到的,但是,在若干說法中,做個排序找出首選,還是可以嘗試的。<br> 其實也很簡單,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的老君山是由唐太宗賜名(還有一種說法:唐代李姓皇帝的祖宗就是老子李耳),是經(jīng)過“官方認證”的。因此,在眾多的傳說中,我認為可信度排在第一的,應(yīng)該是有皇家背書的欒川縣老君山。<br> 2. 佛、道同源的問題<br> 關(guān)于“塔云山作為道教名山,金頂為何供奉觀音?”的問題,我在金頂觀音殿也請教了殿里的道長,道長只是回答:“也拜呢”。下山途中,也有游客向我表示對此不解。<br> 經(jīng)過查找資料補課才明白:原來,觀音菩薩是原始天尊的徒弟,是道教的慈航道人,后皈依佛門,完成了由道轉(zhuǎn)佛的修煉,成為觀音菩薩。<br> 相傳,慈航道人、普賢道人、文殊道人都是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個弟子之一。慈航道人后來成為佛門的觀音菩薩,后來文殊道人和普賢道人也相繼跟隨,最終她們在佛教中成為了大家最為熟知的三位菩薩。佛、道同源,塔云山道觀供奉觀音菩薩,就不足為奇了。<br><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商於古道游</h1> 商於,為古代秦楚邊境地域名,以秦嶺“商”(今商洛市商州區(qū)、丹風(fēng)縣、商南縣、山陽縣)開始、以 “於”(今河南西峽縣)結(jié)束的“六百里”區(qū)間的合稱。張儀戲楚,欺騙楚懷王“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說的就是這里。<br> 《史記·商君列傳》載:“衛(wèi)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币馑际钦f:秦孝公分封衛(wèi)鞅在此地,故衛(wèi)鞅被稱商鞅。<br> 此次商於古道游,游覽了武關(guān)、棣花古鎮(zhèn)、鳳凰古村。</div><div><br> *武關(guān),與函谷關(guān)、蕭關(guān)、大散關(guān)統(tǒng)稱為“秦之四塞”。武關(guān)北依高峻的少習(xí)山,又稱“少習(xí)關(guān)”。歷史上韓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隱、寇準等文人騷客曾在此留傳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可惜建國后城門、城墻等遭到毀滅性破壞,城毀碑失?,F(xiàn)在僅有一處當?shù)卣?017年立的“武關(guān)遺址”石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武關(guān)遺址</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棣花古鎮(zhèn)是賈平凹小說《秦腔》的原型實景地,景區(qū)位于丹鳳縣城西15公里處,曾是“北通秦晉,南連吳楚”的商於古道上的重要驛站,白居易等詩人多次吟詩賦詞于此地。</div><div> 我覺得棣花古鎮(zhèn)有三個看點:<br> 看點一,“宋金街”。這里是當年的宋金邊城,“宋金街” 街東面是宋人、宋物、宋代建筑,街西則是金人、金物、金代建筑。據(jù)史料記載, 金國侵略到棣花古鎮(zhèn)時,遇到南宋將士奮力抵抗,久戰(zhàn)不分勝負,只好談判議和,《宋史·高宗本紀》記載“秦檜以秦商之半畀金”(“畀”音:bì,釋義:“給與”,今粵語中仍在使用),雙方就以棣花街中軸為界,劃定了南宋和金國的分界線。由于兩國市民在這里進行貿(mào)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商業(yè)街。來到這里就自然聯(lián)想到沙頭角的“中英街”。<br> 看點二,“二郎廟”。建于金國一側(cè)的“二郎廟”,是陜西省現(xiàn)存的唯—金代建筑(也是全國僅存的3座金代廟宇之一),歷經(jīng)七百八十多年的風(fēng)雨侵蝕,二郎廟仍然完好。在宋一側(cè)與二郎廟相鄰的是清朝乾隆年間,仿二郎廟造型建筑的“關(guān)帝廟”。兩廟之間,立有宋金界碑。<br> 看點三,賈平凹舊居。賈平凹舊居門前有一塊石頭,賈平凹為此寫過一篇名為《丑石》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作者的家門前的有塊丑石,因為形狀、材質(zhì)等問題,不能壘山墻、不能刻字雕花、不能浣紗捶布,“人都罵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后來,這塊丑石被天文學(xué)家鑒定為從天上落下來已經(jīng)有二三百年的“隕石” ,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 天文學(xué)家說:“它是以丑為美的”,“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然不能去做墻,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頑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弊髡咴谖恼陆Y(jié)束時,發(fā)出感慨:“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睉?yīng)該說,賈平凹這種丑與美的辯證觀點,是一種富于哲學(xué)精神的思考。但是,我聯(lián)想到的卻是其女兒賈淺淺的詩,難道,這也是“以丑為美的”?或許是我們太世俗了?因為我確實無法認同她那種“屎尿體”的詩,在丑到極致時,會產(chǎn)生美。<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棣華古鎮(zhèn)看點一:</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宋金兩國共有的一條街道</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棣華古鎮(zhèn)看點二:</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已有780多年的金國建筑“二郎廟”</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棣華古鎮(zhèn)看點三:</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賈平凹家門口的丑石</font></h5><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柞水鳳凰古鎮(zhèn)<br> 柞水鳳凰古鎮(zhèn)位于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東南部,地處秦嶺南坡,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社川河流經(jīng)這里,并與皂河、水滴溝交匯,作為黃金河的主要支流,最終匯入漢江。“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原來的黃河水運遭到破壞,東南的物資就逆漢江西行,從金錢河上溯經(jīng)此地運往長安。長安貨物也由此通過水運發(fā)往湖北等地,形成固定的集市。在嘉慶年間這里新建街房百余間,商業(yè)一時繁榮之極,有“小上?!敝Q。<br> 古鎮(zhèn)現(xiàn)在完好保留著60多座明清時期的民居,但是感覺以民國及清末建筑居多,且古鎮(zhèn)保護工作不夠好,旅游規(guī)劃較差,缺乏可供參觀、游覽之處。游人普遍在此停留的時間很短暫。<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柞水鳳凰古鎮(zhèn)</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感受</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門前的石頭不可小覷</div> 塔云山老君洞前有一塊“問道石”,諸葛亮草廬前有一塊“抱膝石”,賈平凹家門前有一塊“丑石”。神人、偉人、名人門前都有一塊石頭,提示我們:門前的石頭不可小覷!如果你家門前有塊石頭,那么,你就好好珍惜吧,無論它是美麗的還是丑陋的,無論它是光滑的還是凹凸的,無論它是細潤的還是粗糙的。也許在以后的旅游中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關(guān)于家門口石頭的故事,那我就把它整理出一篇文章,名字就叫《石頭記》。<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幾年來所游歷的景點正逐漸相互聯(lián)系起來</div> 以往的旅程是以景點作點狀記憶的。幾年來,隨著到過景點的積累,景點之間逐漸相互聯(lián)系起來,對于旅游的記憶,開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了。<br> 去年去了丹江口,今年到了丹江源;去年去了老子出關(guān)的函谷關(guān),今年到了老子歸隱的老君山;秦之四塞(東函谷關(guān)、西大散關(guān)、南武關(guān)、北蕭關(guān))中,去年去了函谷關(guān)、蕭關(guān),今年到了武關(guān);2019年去了秦嶺西段,今年到了秦嶺東段。<br> 當這些景點逐漸成片地聯(lián)系起來時,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也隨之逐漸深刻起來。<br>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br></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333333">五、后附</font></span><br></div><div> 回到銀川后,與同學(xué)相約,先后到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烏蘭湖和銀川東的黃沙古渡游覽。<br> *延福寺、北寺,都是清代建設(shè)的藏傳佛教寺廟。<br> 39年前,我和當年的同事們曾經(jīng)到過延福寺。當時,經(jīng)過文革的沖擊,一般寺廟里的僧人基本都被迫還俗了。但是在延福寺我們遇到了兩位年長的喇嘛,他們非常友善地接待了我們,還愉快地接受了我們的邀請,與我們一行人合影留念。<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39年前,在延福寺前的合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今天的延福寺</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烏蘭湖,在騰格里沙漠的腹地之中。這里沒有電,沒有手機信號,沒有道路。我們換乘當?shù)剞r(nóng)牧民駕駛的越野車,穿越沙漠40多公里,才來到烏蘭湖。</div><div> 烏蘭湖是鹽湖,由一個個的小鹽湖組合而成,鹽湖里面充滿了豐富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能夠產(chǎn)生一種紅色的色素,所以這湖水呈現(xiàn)紅色,看上去就像血液,有人把這篇湖泊稱之為“地球之心”。<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乘坐越野車,翻過沙丘去看烏蘭湖</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紅色的湖泊</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黃沙古渡,又稱“橫城渡口”,由于橫城之北有個地名叫黃沙嘴,所以明代又把橫城渡稱為“黃沙古渡”。這是一處古老的黃河渡口,曾經(jīng)是西夏國重要交通咽喉。據(jù)說當年昭君出塞,就是從這里渡過黃河的??滴趸实塾H征噶爾丹得勝后,也是從黃沙古渡乘船走水路凱旋而歸的。但是,景區(qū)目前尚處于規(guī)劃建設(shè)過程,沒有看到具有歷史價值的遺跡,設(shè)施也明顯不夠完善。<br></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清王綏《黃沙古渡》:</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荒煙漠漠路漫漫,河瀉平沙兩岸寬。</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