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勐臘邊防團的前身是河南省孟津縣武裝大隊。</p> <p class="ql-block"> 《孟津縣誌》記載了孟津縣武裝大隊從組建到擴建為孟津縣獨立團,再到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渡江南下。部隊南下去了哪里?最后在什么地方落腳?期間都經(jīng)歷了什么?勐臘邊防團的團史作了記載。作者整理本文是想把這支部隊“從哪來?到哪去?”銜接起來,讓讀者全面了解勐臘邊防團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部隊從哪來?</b></p><p class="ql-block"> 1948年2月,中共孟津縣委在原孟津縣抗日游擊大隊基礎上發(fā)展武裝,組建孟津縣武裝大隊,衛(wèi)恒任大隊長,下轄2個分隊,有70余人(槍),隨縣委、縣政府活動在孟津西半部和孟津、新安兩縣交界處。隸屬太岳五分區(qū)。</p><p class="ql-block"> 武裝大隊從組建到孟津解放前夕,主動出擊與敵交戰(zhàn)80多次,數(shù)百人以上的戰(zhàn)斗8次,人民武裝在戰(zhàn)斗中日益壯大。<b>王石廟凹戰(zhàn)斗。</b>1948年3月上旬某日夜,孟津縣武裝大隊和新安縣民兵營在太岳五分區(qū)51旅一部的協(xié)同下,西自元莊,北由上院,兵分兩路合擊王石廟凹的國民黨橫水保中隊,俘敵50余人,繳槍10余支,保中隊被擊潰逃竄。<b>寒亮戰(zhàn)斗。</b>1948年3月,國民黨瀍源鄉(xiāng)長謝恒帶領鄉(xiāng)中隊盤踞寒亮一帶,欺壓百姓、搶掠騷擾、頗為猖獗。3月15日,孟津縣武裝大隊在太岳五分區(qū)配合下,分兵三路:一路由新安縣養(yǎng)士東進直攻寒亮;一路往南至文公迂回側擊;一路北經(jīng)古縣至前官莊截擊,俘敵數(shù)十人,繳槍數(shù)十支。<b>柏樹嘴戰(zhàn)斗。</b>1948年3月下旬一天,孟津縣武裝大隊按照太岳五分區(qū)關于攻打郭嶺寨的戰(zhàn)斗部署,圍殲盤踞在郭嶺寨的一股反動廟道和保中隊。大隊夜行至柏樹嘴村時與保中隊相遇,戰(zhàn)至拂曉,殲敵數(shù)十人,俘敵100余人,繳獲各種槍支數(shù)十支,余敵敗退逃散。<b>大會戰(zhàn)孟津全境解放。</b>1948年4月,“洛孟新三縣剿共司令”、瀍源鄉(xiāng)長謝恒,糾集孟津國民黨兵殘部、瀍源鄉(xiāng)中隊及廟道2000余人,盤踞在廟護村一帶作垂死掙扎。孟津縣人民民主政府縣長宮文斌向五分區(qū)副司令員劉兆先請戰(zhàn),徹底殲滅謝恒,解放孟津全境。4月19日拂曉,分區(qū)組織武裝力量1500余人,兵分四路向廟護挺進,包圍馬屯廟道會道徒及謝恒的殘余力量。經(jīng)過8小時激戰(zhàn),殲敵40余人,傷敵70余人,俘敵1000余人,繳獲各種武器2000余件。謝恒的反動武裝被全部消滅,孟津全境解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孟津縣武裝大隊與太岳五分區(qū)武裝工作隊到廟護集中整訓,以此為基礎擴建孟津縣獨立團。陳光任團長,轄7個連約700余人。次年2月,孟津縣獨立團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14軍41師,4月渡江南下。</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二、部隊到哪去?</b></p><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整編為第二野軍第四兵團14軍41師123團二營,編5個連約800人,隨大部隊抵達安徽望江,渡江南下一路追擊敵人。</p><p class="ql-block"> 1952年5月,改編為云南省公安乙團。編6個連隊約750人,駐守云南鎮(zhèn)康縣。</p><p class="ql-block"> 1953年1月,改編為云南省公安67團 ,編制不變。駐守云南騰沖縣,隸屬保山軍分區(qū)。 </p><p class="ql-block"> 1956年5月,改編為云南省公安39團。編14個連隊,約1200人。</p><p class="ql-block"> 1957年5月,改編為云南省邊防警衛(wèi)2團。編5個連隊、4個民族工作隊約1200人。</p><p class="ql-block"> 1962年8月,改編為昆明軍區(qū)步兵第2團,編制不變。</p><p class="ql-block"> 1969年5月,調云南中甸縣駐防,隸屬麗江軍分區(qū)。</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調云南勐臘縣駐防,隸屬思茅軍分區(qū)。</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改番號為云南省軍區(qū)獨立第1團,代號為0291部隊。</p><p class="ql-block"> 1973年西雙版納軍分區(qū)成立,改隸西雙版納軍分區(qū)。 </p><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改番號為云南省軍區(qū)邊防第1團,代號為35507部隊。</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改番號為云南省軍區(qū)邊防第8團,代號沿用35507部隊。</p><p class="ql-block"> 2000年,改代號為77330部隊。</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云南省軍區(qū)邊防第8團,代號77330部隊撤編。</p><p class="ql-block"> 至此,這支部隊在最后的落腳地—勐臘縣駐防長達48年。</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三、部隊經(jīng)歷了什么?</b></p><p class="ql-block"> <b>(一)金戈鐵馬,所向披靡(1949年—1969年)</b></p><p class="ql-block"> <b>渡江作戰(zhàn)。</b>1949年4月23日夜,伴著“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號角聲,從安徽望江突破白崇禧的長江防線,進入江西境內。 <b>萬年追殲戰(zhàn)。</b>1949年4月24日,123團追擊敵人于江西萬年,殲敵300余人。部隊進入萬年城后,團派二營到相鄰的余干縣執(zhí)行收繳地方保安團武器的任務。二營用了四天時間,收繳了保安團約一個營的武器裝備。<b>王崗攻堅戰(zhàn)。</b>1949年6月,隨主力在江西武功山地區(qū)包圍了白崇禧部一個師,最后將其殲滅。在此次作戰(zhàn)中,二營受領了攻打固守在王崗約一個加強連敵人的任務。在兄弟部隊的大力支援下,二營攻占了敵陣地,殲敵一部。<b>仁化韶關戰(zhàn)斗。</b>1949年7月,在解放仁化的戰(zhàn)斗中,二營殲敵46名,繳獲各種武器9件。在解放韶關的戰(zhàn)斗中,二營四連擔任團的尖刀連、首先攻入韶關城內。僅四連在此次戰(zhàn)斗中就殲敵76名,繳獲步槍76支,輕機槍一挺。<b>大發(fā)嶺阻擊戰(zhàn)。</b>1949年11月,二野四兵團為堵住敵軍逃往廣東雷州半島,打破敵“南線攻勢”,秘密占領信宜、茂名、廉江一線阻擊敵人。14軍41師在茂名的石坑嶺、大發(fā)嶺占領陣地,123團奉命進行大發(fā)阻擊。11月27日,二營在戰(zhàn)斗中勇猛出擊,殺傷敵60余人。在此次戰(zhàn)斗中,五連指導員于殿寬同志英勇犧牲,連長王聚才同志負重傷。<b>欽州戰(zhàn)斗。</b>1949年12月,在廣西欽州戰(zhàn)斗中,為殲滅從欽州城里向外突圍,企圖借海上通道逃竄的國民黨殘余部隊,二營四、六連在副教導員王漢臣帶領下,以每天150余里的速度持續(xù)11個晝夜行程1600多里。于12月6日迅猛插進欽州西南的茅嶺圩,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切斷了敵海上退路,迫使敵300余人投降。俘敵“華中長官公署”警衛(wèi)團團長王天榮以下83人,繳獲滿載美式輕機槍、卡賓槍、手槍的汽船一艘,黃金90余兩、大批武器彈藥和其它物資。</p> <p class="ql-block"><b> 進軍西南。</b>1950年1月,二營隨大部隊進軍西南,2月至5月,在貴州安龍、冊亨、丁效、盤縣等地執(zhí)行剿匪、護路任務。在此期間,順利完成了警衛(wèi)兵團政委宋任窮過境安全,以及押運糧草,剿滅小股土匪的任務。<b>頂效突圍戰(zhàn)斗。</b>1950年4月2日,二營四連奉上級命令,由連長安金章、指導員高生海帶兩個排和一個60炮班共100余人,乘八輛大卡車由安龍到興義運糧。下午2時30分到達頂效街北口時,突然遭到數(shù)百敵人襲擊。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四連打退了敵人三次強攻。戰(zhàn)斗連續(xù)四個小時才擊潰敵軍,摧毀敵火力點多處,殲敵50余人,俘敵26人,繳獲部分武器彈藥,我傷亡6人。經(jīng)審訊俘虜?shù)弥倪B在行軍途中開飯時,當?shù)嘏炎兊谋0矆F偵察了連隊的兵力和武器裝備情況,組織1600人,在頂效附近設了伏擊圈,妄圖將四連一舉吃掉。在弄清敵情后,連長、指導員利用部隊短暫休息間隙,進行戰(zhàn)斗動員,并將部隊轉移到頂效公路西較為安全的地帶進行休整,布置了突圍路線。在當?shù)叵驅У膸ьI下,四連跋山涉水急行軍,在數(shù)倍于我的敵人鼻子底下,未發(fā)一槍一炮,順利突出重圍,直奔興義。此次戰(zhàn)斗涌現(xiàn)出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一排長李玉山,三發(fā)三中打掉敵指揮所的炮排戰(zhàn)士王克榮(1956年參加全國“群英會”,曾先后4次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四連突圍后與敵匪在貴州興義、云南師宗、羅平一帶周旋。并在師宗、羅平與邊縱第24團取得了聯(lián)系。在24團的配合下三打興義,攻克江太營(為國民黨國防部長何應欽之老巢)。四連最后與貴州境內的五兵團取得了聯(lián)系,在五兵團的關懷幫助下,四連在脫離部隊29天后順利歸建。<b>云南四縣剿匪戰(zhàn)斗。</b>1950年7月,二營隨團主力進入云南,在易門、祿豐、安寧、昆陽四縣進行剿匪戰(zhàn)斗。戰(zhàn)斗中正確貫徹了“軍事進剿、政治瓦解、發(fā)動群眾”三位一體的剿匪方針。部隊分成短小精干的小分隊全面開展搜剿,在高度分散的情況下,夜以繼日的在深山老林奔襲,大力開展政治攻勢,積極發(fā)動群眾。短短四十天中,殲匪600余人,幫助當?shù)匕傩战⒒鶎诱?,?chuàng)造了模范剿匪的戰(zhàn)例,榮獲十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軍事進剿、政治瓦解、發(fā)動群眾三勝戰(zhàn)的榜樣”甲等模范連獎旗。鎮(zhèn)康、耿馬剿匪戰(zhàn)斗。</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123團2營進駐云南邊防鎮(zhèn)康、耿馬地區(qū),以全營四個建制連3/4的兵力約380人,擔任剿匪任務。全營集中四連、五連的兵力,采取武裝偵察和秘密偵察等手段獲取準確情報。先后奔襲了刷布廠、刺桐樹、鳳尾壩、小紅巖等殘匪據(jù)點,消滅李文煥部百余人、繳獲騾馬一百多匹、貨物一大批。到1951年夏季,基本肅清了境內殘匪。</p><p class="ql-block"> 1952年5月,二營整編為公安乙團,6月至11月,在鎮(zhèn)康、耿馬地區(qū)以全團五個建制連3/5的兵力約330人,擔任設防、固守據(jù)點及剿匪任務。1953年1月至1969年5月,全團移防至騰沖縣固東、古永地區(qū)。以五個建制連和團直屬隊1/6的兵力140人,擔任警衛(wèi)、巡邏國境線、對敵斗爭任務;以全團4/6的兵力約480人進行營房修建任務;以1/6的人員堅持日常工作。同時指定以一連駐守東營盤,二連一個排駐守膽扎,三連駐守古永,四連駐守西營盤,團直、機炮連駐守固東等要點的設防任務。<b>三岔河剿匪戰(zhàn)斗。</b>1953年5月30日拂曉,盤踞在境外的國民黨殘部70余人,由匪首王清書帶領,攜輕機槍2挺,大卡賓槍3支,小卡賓槍8支,步槍30余支,竄入騰沖縣三岔河進行搶掠。駐守膽扎的二連前哨排接到民兵蔡順木報告后,在民兵隊長王興亮及30名民兵的配合下,兵分三路出擊圍殲躥入之敵。我軍一路進至金衛(wèi)家斷敵退路;一路進至倫馬河邊阻擊過河之敵;一路搶先占領橫山高地;五班長王正位帶3名戰(zhàn)士在三岔河上的藤橋設伏。下午7時與敵遭遇后,班長王正位(河南孟津縣人)待大部敵人踏上橋面時,果斷命令全組開火,當即將30余名敵人打落江中。由于敵人瘋狂反撲,王正位腹部受重傷,仍持機槍向藤橋沖擊之敵射擊,當即擊斃匪營長孟開,副營長段大開以下6人,擊傷3人,余敵逃脫。戰(zhàn)斗持續(xù)約3小時,共斃敵21人,傷4人,俘1人,繳獲重機槍1挺,大卡賓槍2支,步槍4支,子彈400余發(fā),文件一批。班長王正位和一名戰(zhàn)士犧牲,王正位被追記一等功,追授少尉軍銜(現(xiàn)安葬于騰沖縣烈士陵園)。滇西衛(wèi)戍區(qū)和41師分別獎給“保衛(wèi)邊疆,艱苦的意志,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堅定頑強、孤膽作戰(zhàn)殲敵的模范”錦旗各一面。席草塘伏擊戰(zhàn)斗。1956年6月,殘匪組織小股力量入境破壞。在預先得知6名匪特將于近期入境的情報后,團命令四連在騰沖縣席草塘設伏。當四連伏擊分隊堅持到第7天時,敵人出現(xiàn)了。小分隊適時出擊,斃敵5名,逃脫1人。此次伏擊戰(zhàn)斗的勝利,給了境外殘匪一個教訓,使他們不敢再輕舉妄動。1960年10月,團參加了中緬勘界警衛(wèi)任務。</p> <p class="ql-block"> 1960年,蔣介石大肆叫囂反攻大陸,加緊派遣敵特對我進行襲擾破壞,美蔣匪特活動猖獗,團堅持抓好邊境反匪特斗爭,至1969年下半年全團共捕獲美蔣匪特100余人,為保衛(wèi)邊疆作出了突出貢獻。</p> <p class="ql-block"> <b>(二)戍邊衛(wèi)國,邊疆“長城”(1969年—2017年)</b></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部隊從中甸縣調防至勐臘縣。這里是部隊最后的落腳地,也是駐防時間最長、部隊發(fā)展規(guī)模最大、獻身邊防故事最多,讓廣大退役官兵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xiāng),稱之為勐臘邊防團。勐臘縣地處云南省的最南端,有740.8公里的國境線,是云南省國境線最長的縣。其中:與緬甸接壤63公里,與老撾接壤677.8公里。漫長的國境線,多民族多背景的邊民,起伏跌宕的鄰國關系,加上國際風云的瞬息變幻,注定了勐臘邊防團防區(qū)對敵斗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同時也考驗了全團官兵的忠誠與擔當。 </p><p class="ql-block"> 1965至1973年,在我國抗美援越斗爭中,勐臘縣成為出境老撾,援越援老抗美的大通道。當年打擊美蔣殘余和老撾右派勢力,穩(wěn)定邊疆,協(xié)助出國部隊抗美作戰(zhàn),成了勐臘邊防團的重要任務。此間,盤踞緬老泰邊境的蔣殘匪特,在中老、中緬邊境頻繁進行滲透,策反邊民外逃,不時派出小股敵特躥擾,制造政治影響。美軍軍機犯我領空,在邊境偵察轟炸。入駐勐臘不久,就在南臘河口伏擊了蔣殘匪。</p> <p class="ql-block"> 臺灣當局迫于國際壓力,不得不放棄對金三角蔣殘匪的管控和供給,余下的蔣軍殘部只好自尋生路,無力繼續(xù)與我為敵。一段時期,中老、中緬國家層面關系友好,勐臘防區(qū)也處于相對和平穩(wěn)定。1975年,老撾、越南分別取得人民解放和國家統(tǒng)一,隨著國際風云變幻,世界格局發(fā)生重組。七十年代后期,越南追隨蘇聯(lián),妄圖稱霸印度支那,他們屯兵老撾,出兵柬埔寨,并與中國為敵,在邊境制造事端。老撾被綁在越南的戰(zhàn)車上,邊防團當面出現(xiàn)了復雜局勢。隨著形勢變化,中越、中老關系日趨惡化,勐臘防區(qū)戰(zhàn)略地位提升。為應對形勢突變,1976年2月,上級給勐臘邊防團擴編一個營,團軍事實力大為增強。1978年1月,昆明軍區(qū)在岔河、磨憨、曼莊設立邊境工作站接替團的三個檢查組,團不再擔負口岸邊檢等任務,工作重點轉移到備戰(zhàn)打仗上來。1978年11月,從全團抽調軍事骨干90人組成骨干連開赴文山馬關縣,先后參加越南發(fā)隆、中越邊境羅家坪大山等地對越作戰(zhàn)。為配合對越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團奉命實施戰(zhàn)略佯動,牽制駐老越軍,策應我西線主力的戰(zhàn)役行動。1979年9月,越軍379師進駐老撾烏多姆賽,直接與勐臘邊防團形成軍事對峙,大有重兵壓境之勢。團再次進入戰(zhàn)時擴編,增編了炮營和多個連隊,為全團有史以來最大的建制規(guī)模,部隊隨時準備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這一時期,團進行了775高地拔點戰(zhàn)斗,零公里伏擊戰(zhàn)斗,宗恩與越特工的遭遇戰(zhàn)斗,易武馬叭軍事行動。</p> <p class="ql-block"> 在對敵實施軍事佯動的同時,1981年10月,團成立了制氫站,向越南縱深腹地施放高空空飄氣球,散發(fā)宣傳品開展政治攻勢,揭露黎筍集團在邊境制造武裝沖突的罪行,駁斥其欺騙宣傳,削弱敵人斗志。這一戰(zhàn)線有力配合了對越斗爭大局,起到了軍事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82年,根據(jù)國務院、中央軍委“中朝邊界、中緬邊界交接方案”規(guī)定,中緬邊界63公里國界于同年12月31日起由勐臘邊防團交武警西雙版納州邊防支隊,團不再擔負該段國境線的防務。1984年4月16日,團炮兵營160迫擊炮連赴老山等地參加了為時一年零一個月的對越炮擊作戰(zhàn),威震敵膽,屢立戰(zhàn)功,“勐臘炮”被軍事博物館收展。1984年11月27日,團派出偵察隊赴文山富寧縣田蓬參加歷時8個月的對越偵察作戰(zhàn)。從1984年下半年起,按照中央關于對老關系的指示,為緩解中老邊境緊張局勢,采取了允許邊民互通往來,恢復邊境貿易,進行邊境會晤等方法,盡量避免了武裝沖突。從此,全團防區(qū)再無重大戰(zhàn)事,逐步恢復了邊境正常秩序,團轉入正常的部隊建設和邊防建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1月,瀾滄、耿馬發(fā)生大地震,團機關率炮兵營趕赴瀾滄、耿馬參加抗震救災。在56天的抗震救災工作中,表現(xiàn)突出,多次立功。九十年代初,中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結束,中越、中老關系逐步改善。中老兩國經(jīng)過兩輪邊界談判,于1991年10月24日簽署《中老邊界條約》,兩國友好往來日趨頻繁,防區(qū)再度出現(xiàn)和平繁榮景象。1992年12月,團炮兵營撤編。1992年4月至1994年12月,團防化排一個班參加云南省軍區(qū)前線掃雷指揮部組織的第一次大掃雷行動,先后到麻栗坡縣船頭、八里河東山、董干和富寧縣田蓬地區(qū)實施排雷,為保衛(wèi)邊民生命安全,打開對外開放通道作出了貢獻。1997年12月至1999年3月,團特務連工兵排參加云南省軍區(qū)組織的第二次大掃雷行動,主要擔負為一線掃雷分隊裝卸管理彈藥、掃雷器材和銷毀各種地雷、爆炸物品等任務,榮立集體一等功。2015年10月,團派出李代明、杜富國等19名官兵,到麻栗坡縣老山、八里河東山、扣林等地參加第三次大掃雷行動。僅組長杜富國就親手排除2400枚爆炸物,后英勇負傷,被中央軍委授予“排雷英雄戰(zhàn)士”榮譽稱號,榮立一等功。2022年7月獲得“八一勛章”。</p> <p class="ql-block"> 通過三次大規(guī)模掃雷行動,還邊境人民群眾一個和平安寧的家園,為實現(xiàn)云南省“打通南門,走向亞太”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作出了重大貢獻。2017年4月,邊防第八團隨全軍編制體制改革撤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勐臘邊防團的前世今生。這支部隊從1948年2月組建時的孟津縣武裝大隊到2017年4月撤編時的邊防第8團,經(jīng)歷了七十年的風雨歷程。期間轉戰(zhàn)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廣西、廣東、貴州、云南九省區(qū),參加了解放孟津,渡江戰(zhàn)役,南線追擊,云、貴剿匪等重大戰(zhàn)役戰(zhàn)斗無數(shù),作戰(zhàn)勇猛,屢建奇功。勐臘邊防團作為一支從地方武裝發(fā)展成為具有獨立番號的團級部隊實屬不易,現(xiàn)在雖然撤編了,但這個團的軍魂還在,功績永存。</p> <p class="ql-block"> 就像《團歌》里唱的:邊疆為家,艱苦為榮,軍民團結,情滿南疆。勐臘的各族人民不會忘記,勐臘的山山水水不會忘記,勐臘邊防團的老兵更不會忘記。當部分邊防團老兵得知孟津縣把小浪底鎮(zhèn)廟護村的武裝大隊舊址建成洛陽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時,都很欣慰。(喬劍坤)</p><p class="ql-block"> (資料來源:孟津縣誌,武裝大隊舊址展室,邊防團團史及老兵回憶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作者向使用部分老兵的資料或圖片而未署其名表示歉意?。?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