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597號原清心中學(xué)現(xiàn)市南中學(xué)</p><p class="ql-block">清心中學(xué)1860年建,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范約翰及其夫人創(chuàng)辦,原名婁離華學(xué)堂。1880年改為清心書院,1908年更名上海市私立清心中學(xué),1953年改名上海市南中學(xué)。</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597號原清心中學(xué)辦公樓</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學(xué)校在上海黨組織領(lǐng)導(dǎo)下打響了上海中學(xué)抗日救亡運動的第一炮。好幾棟學(xué)校辦公樓已有一百多年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校長辦公室、教導(dǎo)處都在這里,</span>至今維護得很好。因為是教會學(xué)校,教會建筑的風(fēng)格很濃重。</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597號原清心中學(xué)科學(xué)館</p><p class="ql-block">原名蟾芬堂,1937年張氏家族為紀(jì)念校董張蟾芬捐資4萬銀元興建。內(nèi)設(shè)物理、化學(xué)、生物等實驗室,該校培養(yǎng)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育家郭秉文、商務(wù)印書館創(chuàng)辦人夏瑞芳、漫畫家丁聰?shù)取?lt;/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597號原清心中學(xué)圖書館奠基石</p><p class="ql-block"> 學(xué)校圖書館墻基下的一塊奠基石還在,奠基石記錄了這座圖書館是1947年建造的。當(dāng)時的董事長是應(yīng)書貴,校長是王心康。</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597號原清心中學(xué)圖書館原名石麟堂,1947年張氏家族出資建造,以紀(jì)念張石麟校長。館內(nèi)名貴圖書《哈佛叢書》(原版)、《大英百科全書》(原書)等系張校長生前贈捐,均在“文革”中燒毀。圖書館隱在樹叢中,很有詩意。</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市八中學(xué)原清心女校</p><p class="ql-block">上海市第八中學(xué)的前身是清心女子中學(xué),初名清心女塾。從1861年—1926年學(xué)校一切行政權(quán)由美國人掌握。</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市八中學(xué)原清心女校</p><p class="ql-block">清心女校1861年創(chuàng)建,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范約翰與夫人創(chuàng)立的女校,自任校長。兩年后,得西商捐贈,始建校舍。1906年清心女校舉行第一屆畢業(yè)儀式。1918年定名為“清心女子中學(xué)”。</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市八中學(xué)原清心女校</p><p class="ql-block">1927年開始由中國人任校長,第一、二任校長先后為張石麟和張蓉珍。1953年改名市八女中,1967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兼收男生,</span>改名市八中學(xué)。1978年后批準(zhǔn)為區(qū)重點中學(xu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市八中學(xué)原清心女校</p><p class="ql-block">原清心女校是當(dāng)時上海著名女校之一。校內(nèi)由4幢樓宇組成四合院布局,中央部位有草坪。主樓1933年竣工,青磚清水外墻,勒腳、窗楣飾假石。</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市八中學(xué)</span>原清心女校東大樓</p><p class="ql-block">東樓南部<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1年</span>建成,中學(xué)部遷入。地皮是長老會所購,建筑費為校友捐助、美國友朋資助,被認為是“宏敞之校舍”。東樓南部開始建造時,學(xué)生179人、幼稚生50人。</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市八中學(xué)</span>原清心女校東大樓</p><p class="ql-block"> 1948年東樓北部落成,東大樓鐫刻在墻面的“眾材集構(gòu)”四個字。</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市八中學(xué)原清心女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大樓</span></p><p class="ql-block">1930年得美國友人捐助巨款,北大樓落成?!安滬愄没?,美奐美侖,為全校最偉大之建筑物”。北大樓落成時中小學(xué)部442人、幼稚生70人。</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原清心女校1935年奠基石紀(jì)念碑</p><p class="ql-block">北大樓奠基石上面寫著創(chuàng)辦人教士范約翰的夫人瑪麗·范約翰。</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原清心女校北大樓現(xiàn)市八中學(xué)</p><p class="ql-block">北大樓南門前孫中山塑像是孫中山孫女55屆畢業(yè)生孫穗芬捐贈的。她母親叫藍妮不是孫科的原配。孫穗芬要在全球捐贈100座孫中山塑像,這是唯一的金像。</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市八中學(xué)原清心女校南大樓</p><p class="ql-block">1923年南樓建成。因清心男校亟待擴充,男女兩校同門及友朋捐助建筑,為第二大宿舍。</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50號市八中學(xué)原清心女校南大樓</p><p class="ql-block">1932年由師生募資建造,共三層。大樓供教職員工及學(xué)生寄宿。</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75號清心堂</p><p class="ql-block">清心堂原名"上海長老會第一會堂",1860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立</span>。 不久美國差會開辦清心書院,該堂做禮拜就在書院內(nèi)。信徒大多是書院的教職員工、家屬和學(xué)生。</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75號清心堂</p><p class="ql-block">清心堂初創(chuàng)階段,堂牧由清心書院院長范約翰兼任。1919年清心堂從清心學(xué)校遷出,擇今址建造新堂,1923年落成。新堂的禮堂建筑平面呈獨特的"人"字形。</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75號清心堂</p><p class="ql-block">清心堂曾辦有清心中學(xué)(今市南中學(xué))、清心女中(今市八中學(xué))、圣經(jīng)學(xué)院和普益社,1958年成為南市區(qū)聯(lián)合禮拜場所。1979年9月9日舉行復(fù)堂禮拜,信徒以勞動人民為主。1992年進行大修,同時新建二層樓小禮堂。</p> <p class="ql-block">陸家浜路675號清心堂</p><p class="ql-block">圣堂樓下,自正門至圣臺間距離較短而兩翼呈直角又如扇形向左右延伸較長,早期為男女分開做禮拜。樓上樓下無一根柱子,平頂高懸,地面自邊門至圣臺略呈波形,在建筑上頗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號原新普育堂現(xiàn)上海公益新天地</p><p class="ql-block">新普育堂前身普育堂是上海道臺應(yīng)寶時1867年為解決難民問題,在上海開設(shè)的一個官民合辦善堂。新普育堂曾是民國時期上海最大的留養(yǎng)類慈善機構(gòu)。</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號原新普育堂現(xiàn)上海公益新天地</p><p class="ql-block">老門樓1911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span>,實業(yè)家陸伯鴻被委任為普育堂堂主。普育堂因房屋不敷使用,1912年陸伯鴻利用拆除下來的舊上海城磚,另建新普育堂首批五排大樓房。</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號原新普育堂現(xiàn)上海公益新天地</p><p class="ql-block">1912年8月新普育堂開始建設(shè) ,1913年竣工使用,建有樓房13幢。1928年5月南京中央政府批準(zhǔn)了上海實業(yè)界提出的在上海舉辦“中華國貨展覽”的申請,陸伯鴻提出免費提供新普育堂作為展覽場地。</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號原新普育堂現(xiàn)上海民政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中國自古就有安民立政之說,宋代開始使用民政概念。五十年代民政局正式接管新普育堂,更名為上海市育兒院。1964年7月新普育堂最終更名為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并于2001年整體搬遷。</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號原新普育堂現(xiàn)上海民政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除了老門樓外,三排磚房及多棟建于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保留下來,比如民政博物館。蔥郁古樹和紅樓磚墻相互乎應(yīng),光影錯落之間又有鳥鳴之聲不絕于耳,一派古樸典雅的海派風(fēng)情。</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號原新普育堂現(xiàn)上海公益新天地</p><p class="ql-block">“普育”已不是昔日的收容之所,2013年“普育”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歷經(jīng)上海市民政局四年的籌備與改造, 重新以“公益新天地”之名吹響公益集結(jié)號?!袄闲『ⅰ笨偛恳苍谶@里辦公。</p> <p class="ql-block">民政博物館展品之一</p><p class="ql-block">越劇演員戚雅仙國民身份證申請書</p> <p class="ql-block">民政博物館展品之二</p><p class="ql-block">陳毅任命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