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自打有了《同桌的你》這首歌后,人們就把同桌都稱為了“同桌的你”這位大漢就是我的“同桌的你”。五十八年前的夏天,從我們同坐在沈陽十一中學的教室起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文革中一起“長征”,從沈陽走到北京;1968年一起下鄉(xiāng),在一個青年點,同吃一鍋飯;回城后雖都忙著工作,但結婚,生子這樣的大事情都互有來往;退休后大家經(jīng)常相聚,一起出游。</b><div><b> 2022年7月18日,與我有著五十多年同學交情的“同桌的你”戚發(fā)勤走了——帶著諸多的不舍走了。</b></div> <b>其實四年前老戚就已經(jīng)查出了癌癥,且已經(jīng)轉移,但家人對他守口如瓶,百般呵護,他從未把病放在心上,我們也沒把他當成病人,他依然如故和大家相聚出游玩耍。</b> <b>在筆架山</b> <b>在渾河源頭花海</b> <b>看,多霸氣,六年前,我們一起回到第二故鄉(xiāng)——遼寧省昌圖縣富家鎮(zhèn)張家橋村。那里是遼寧和吉林的交界,腳下的路顯示了明顯的分界,路面好的是遼寧,路面差的是吉林。</b> <b>老戚是個勤快人。論干莊稼活,他可是把好手,剛下鄉(xiāng)時正是秋收季節(jié),男生和我們一樣在婦女隊干活,每次他先干到地頭都回過來接女生,都是城里孩子,誰也沒干過莊稼活,只是他肯出力氣。不久,他和另外幾個體力好點的男生就隨男勞力干活了。下鄉(xiāng)幾年,他已經(jīng)是個像模像樣的莊稼把式了。</b> <b>冬游千山</b> <b>老戚是個忠厚的人,每次出游他都忙前忙后張羅事,幫著別人拿背包,安排住宿,排隊買票,只要是挨累的事,他都搶著干。</b> <b>看,跳得多高。</b> <b>這是去年9月同學聚會時拍得照片,他已經(jīng)日漸消瘦,但精神尚好,談笑風生,這是他留在我鏡頭中的最后一張照片。</b> <p class="ql-block"><b>說說我們的過去——</b></p><p class="ql-block"><b> 1966年12月9日十七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學生從沈陽徒步向北京進發(fā),開始了當時最時尚的“長征”,12月31日,歷經(jīng)千辛萬苦,我們疲憊加狼狽地到了北京。在長征隊里,老戚年齡不算大,但他卻像老大哥一樣的照顧別人,承擔著隊里的一些雜事。他和譚小誠換著扛隊旗,經(jīng)常幫別人背行李,搶著背油印機等隊里的物品。(傻不傻,徒步串聯(lián)背油印機干嘛?缺心眼?。▓D中,二排中間是老戚)</b></p> <b>長征途中,大畏、王延軍、老戚</b> <b>長征出發(fā)前幾個男生合影</b> <b>上邊兩幅照片是譚小誠從部隊探親回沈時合影,那時好像剛回城,命運弄人,老戚遺憾地與一個當兵的機會失之交臂。</b> <p class="ql-block"><b>2006年冬,當年的長征隊員“重走長征路”,其實不是走,是坐面包車,所謂的長征路也僅僅是走到遼中次榆而已。長征隊的那面旗是老戚一直保存了五十多年,這人多實誠!</b></p> <b> 2006年9月初二、3班在棋盤山召開《風雨四十二年》主題班會,當年長征隊的十七名隊員有十三人相聚,那時,距當年“長征”已經(jīng)過去了四十年。</b> <b>2014年,我們初二·3班在棋盤山召開了《半個世紀的情緣》主題班會,長征隊仍是十三人相聚,(其余四人干嘛去了?)你看,每個人笑的都是那么開心。(前排左三是老戚)</b> <b>頭幾年,部分長征隊員相聚。</b> <b>這里是老戚的第二故鄉(xiāng),2016年我們一行14人回到了那里。</b> <b>老戚笑了,“當年你還是小半拉子”</b> <b>為了昨天,為了今天,為了明天——干!</b> <b>我們和老勤是一個青年點的。</b> <b>去錦州游世博園。</b> <b>昔日同桌,今日同行。</b> <b>2006年譚小誠從河南信陽回沈,哥倆也是多少年沒見著了。</b> <b>我班同學多次一起去千山洗溫泉,記不清這是哪一次,老戚笑得好開心。</b> <b>渾河源頭濕地公園。</b> <b> 老戚是個好男人,買菜,做飯,操持家務都是行家,去斯拉堡洗溫泉時,我們自己做飯,他搟餃子皮也是好手。</b> <b>有一次老戚因為家里事情不能和我們一起出游,我們頭一天在火車站相約買票時,老戚也去了,那著急渴望的眼神讓大家都為他遺憾。不料,第二天,老戚也趕上了火車,他處理好了家里的事情,又和我們一起出去玩了。他高興,我們也高興。</b> <b>他脾氣好,隨和,拍照前,任人擺弄,打扮。</b> <b>前幾年,在北陵公園踏青,班群一聲招呼,他和王杰就到場。</b> <b>春節(jié)同學聚會,他哪次都參加,同學家的大事小情,也從不拉過。</b> “<b>三八婦女節(jié)”,這幾位特意來陪同“女神”過節(jié),這事準少不了老戚。</b> <p class="ql-block"><b>2019年5月,全班聚會,陳積從海外歸來,譚小誠,高新南從外地回沈,在棋盤山游玩。此時,老戚已經(jīng)發(fā)病,只是他的家人隱瞞著他。</b></p> <b>同桌</b> <p class="ql-block"><b>2019年聚會時和劉寶賢老師在一起,劉老師今天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她哪能料到,他喜歡的學生怎會先她而去。</b></p> <p class="ql-block"><b>20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百年之際,團支書宋榮華提議,我們初二、3班開展了“唱支山歌給黨聽”的紀念活動,老戚參加了,他雖身體不適,但仍然精神飽滿,只是就餐時,他只是看著大家吃,自己一口未動。</b></p> <p class="ql-block"><b> 最后一次見老戚是去年年末,在他家小區(qū)門前,我去接孫子,他也在接外孫女,我知道,他的小外孫女從小是他帶大的,上學放學接送,上各種課外班都是他在操勞,那天,冰天雪地,也沒見他穿的怎樣多,看上去很消瘦,匆匆一別,豈料竟是最后一面。</b></p><p class="ql-block"><b> 老戚是好人。我們出游時老戚總是幫我張羅事情,買票,安排住宿,大事小情都提醒我,我心存感激,卻始終連個“謝”字都沒說出來。此生再沒有說聲“謝謝”的機會了。他走了,我的心頭好像堵上了什么,想哭,哭不出來,想說,說不出來。 昨日,王延軍賦詩一首,讀起來很傷感,卻說的都是我們的心里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徘徊殘陽里,故交剩幾人。</b></p><p class="ql-block"><b> 秋風雖未至,淚雨濕新墳。</b></p><p class="ql-block"><b> 君在我心在,君去斷我魂。</b></p><p class="ql-block"><b> 凄凄琴臺上,絕弦挽知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我知道,我的鏡頭前再沒有“同桌的你”,我失去了一個好同學,天堂里多了一個好人。</b></p><p class="ql-block"><b> 老戚音容笑貌永存!</b></p><p class="ql-block"><b> 攝影、編輯制作:一絲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