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1968年11月19號我們信陽高中11人,作為第一批知青插隊落戶到商城上石橋公社古城大隊金外坊生產(chǎn)隊,一個星期后,生產(chǎn)隊規(guī)劃好了我們的住房。對此,高大鵬回憶:“房址離村子不遠,選在村子北面大約也就十多米的樣子。這是一片荒地,地勢比村子略高些。再朝北,就是稻田了。因天寒地凍,無法制土坯,只能等到春節(jié)過后不再上凍才能動工。”</b></h1> 金外坊一 <h1><b> 借住在農(nóng)民家中的我們,下鄉(xiāng)干的第一個活就是挑塘泥。這活對老鄉(xiāng)們不算什么,對我們確是磨練的開始。光是一副工具就使我們感到尷尬。扁擔硬而直,箢箕雖不大,裝上塘泥至少也有好幾十斤重,挑在肩上見不得一干就是從早到晚連續(xù)多日不休息。老鄉(xiāng)們有說有笑,我們卻愈到后來愈覺得單調(diào)乏味,擔子重如千斤,走路磕磕碰碰,我就像喝醉了酒,濕濕的泥巴免不了弄在身上,說不出的難聞味洗都洗不掉。可一想到來到此就是要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就是要改造自己小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滾上一身泥巴,才能煉就一顆紅心,我們一個個都堅持下來了。</b></h1><h1><b> 照明由電燈改為煤油燈,算是生活上的一關。煤油燈昏暗不說油煙還很大,這倒喚起了我對兒時的記憶,那時候我家在焦作,沒上小學前照明就是靠煤油燈。而今我由城里到鄉(xiāng)下,照明工具一天回到了十五年前。盡管是這樣,到了天黑,這里的鄉(xiāng)親們大多數(shù)家里是舍不得點燈的,除非必須。我們下鄉(xiāng)的第一年國家每月發(fā)給我們每人10元錢,用煤油燈照明我們毫不猶豫。</b></h1><h1><b> 落戶農(nóng)村吃飯也是一關,鄉(xiāng)親們冬季一般都是一天兩頓飯,吃的菜家家?guī)缀躅D頓都是腌菜,吃上青菜的不多,誰家能吃上一次豆腐就是改善生活了,更談不上葷腥。我們落戶的第一年糧油由國家供應,糧油不愁了,保證了一天三頓飯??沙醯浇鹜夥怀圆耸且淮髥栴},我們差不多頓頓也是腌菜拌米飯,飯量上去不說還常常吐酸水。有一次丁玉光在水塘里捉住一條蛇,足有一扁擔長。老天有眼,高大鵬在另一處也弄到一條大小不亞于丁玉光弄到的那條蛇。有肉吃了!大伙異常興奮!丁玉光殺蛇剝皮,晁楚才是大廚,端水的、清理菜案的、燒鍋的能插上手的我們都上了。沒多少時辰肉香滿屋的蛇肉做好了,那是我第一次品嘗蛇肉,蛇肉十分細嫩,雖然沒有任何佐料可用來調(diào)味,但真的好香。聽說知青敢吃蛇,看稀罕的農(nóng)民來了不少,他們只敢看無一人敢嘗。</b></h1><h1><b> 1969年的立春來得早,進入陽歷二月,天氣就轉(zhuǎn)暖了。生產(chǎn)隊開始安排給我們蓋房。有記日記習慣的高大鵬是這樣寫的:“蓋房的第一步是制作土坯。要先選一塊收割過稻子后還保留有稻茬的田,等放干了田里水晾曬到大半干時,先用石磙把田壓實碾平,然后用一種和平锨相似的特制的切刀來切割。這種切刀三面開刃,拴上繩子,把切刀插到地內(nèi)約20厘米深,前面用人力拉動切刀,后面一人掌握方向和深度,在壓實的地上切出間隔大約25厘米寬的一條條切縫,最后用切刀再切成大約一尺長的一塊塊長方形土塊,翻立起來,這就是土坯了。晾至半干,再把土坯留有間隙地垛起來,直到晾曬干就可以使用了?!?lt;/b></h1> 土坯與土坯墻 <h1><b> “這種制坯方法,原始落后。雖然簡單易行,但坯的大小,厚薄不可能一致。蓋房時,需要用很多泥來找平。另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這樣制土坯,稻田上層肥沃的熟土,全部被鏟走了,剩下的是生土,沒了肥力,種莊稼肯定是要減產(chǎn)的?!辈贿^金外坊田地多沒人在意這。</b></h1><h1> <b>陽春三月,萬事俱備。我們的房子終于動工了,大家都很興奮。生產(chǎn)隊出一部分人作為蓋房的主力,我們知青也全體上陣。搬運土坯,和泥,運泥,搬運雜物等屬于小工干的活我們?nèi)?。屋頂是用當?shù)赝疗律祥L有一種大約不到一人高的茅草,草桿硬且直,又耐漚,是鋪草屋頂?shù)慕^佳材料。當?shù)乩相l(xiāng)的屋頂基本上是用這種草鋪的。“把茅草一層一層有序地鋪上屋頂,根朝下,稍朝上,再用專用的木板拍打整齊,最后用大剪刀剪齊。鋪好后,看起來也挺美觀的。雖是茅草屋,但也有好處,墻厚,草屋頂也厚,能起到保溫作用。屋子的窗戶是老式的木方格窗,是固定式的,打不開的。需要糊上白紙才能隔風擋雨。經(jīng)過約半個多月的時間,我們知青大院終于建成了。(高老大語)”</b></h1> 金外坊二(青年大院建成后) <h1><b> “整個院子坐北朝南。北屋有四間,分割成兩個大住室,每個住室大約有30多平米。11個男生住在北屋。西屋有三間,北邊的一間是倉庫,主要存放糧食和工具,女生住在南面的兩間,共住六人。東屋兩間,做廚房兼飯廳。房子的四周拉有圍墻,南圍墻正中有一個頗有氣勢的門樓,是知青大院的正門。在男住室和廚房之間有一個偏門(東門)。整個知青大院共占地約五百多平米,房屋約有一百五十平米。院中可養(yǎng)豬雞鴨等,還可堆放柴草。(高老大語)”</b></h1><h1><b> “在知青大院的東墻外,有一條土路,北通王崗和武橋。隔著路,路東坡下,隊里還給我們蓋了廁所,雖然簡陋,但已是特殊待遇了。緊挨廁所的北面和東面是生產(chǎn)隊劃給我們的菜地。前后兩次劃的菜地加起來約有一畝多地。(高老大語)”</b></h1><h1><b> 1969年清明前,我們搬進了新居。當?shù)乩相l(xiāng)親切的稱為“青年大院”。我們在金外坊也就真正的安下了家,落了戶。剛搬進新房不久,天竟然下起了大雪,莫非老天要用下雪讓我們休息這種方式給我們喬遷道賀?真是天意。半夜我醒了,感覺好冷。迷糊中不時的有冰涼的東西灑在臉上,農(nóng)村的氣溫著實比城市低得多。寒風直往被窩里鉆,我那六斤重的新棉被怎么這么不御寒呢?都說茅草屋保暖,也不過如此呀。第二天天亮一看,靠著東山墻支床的我與靳曉俠的被子都蒙上了一層雪并結(jié)成了冰。雪是被呼嘯著的風從土坯墻的縫隙中攆進來的。怎么會是這樣?!原來新房蓋好以后還需要糊泥巴封住土坯墻縫!我們的新房少了這道工序!天仍在繼續(xù)下著大雪,我倆烤被子用了一整天。天晴后生產(chǎn)隊派人把我們居室所有墻上的百“窗”千孔封住了,至此,我們的新房建造才算完工。</b></h1> 青年大院一(朝向南面) 青年大院二(朝向東面) 青年大院三(菜園、廁所、水塘) <h1><b> 作為社員,在新家我們很快養(yǎng)了豬和雞,豬是隊里的人領著我們買回后喂養(yǎng)。鄉(xiāng)親們家里喂豬主要是年終賣掉換錢好購置年貨,我們養(yǎng)豬完全是自己吃。我們每次至少買兩頭豬以上,從十幾斤的到幾十斤的形成梯隊,只要約莫大點的豬有150斤左右了就開殺。殺豬就請在我們大院前不遠居住的高立科操刀,他可是殺豬行家,殺豬時除了他,剩下的跩前腳的、拖后腿的、摁住豬頭的,燒開水的,接豬血的等打下手的活兒全由我們來辦,場面熱鬧非凡。這里的鄉(xiāng)親喂雞主要是拿雞蛋去兌換煤油、食鹽等生活用品,我們喂雞仍然完全是自己吃。白鐘媛回她信陽市農(nóng)科所的家弄來了單冠白來航雞。這一品種雞全身羽毛緊密潔白,體質(zhì)強健,產(chǎn)蛋量高,耗料少, 我們引進的來航雞成了這里前所未見的稀罕物。成為稀罕物的還有白宗媛從她父親那兒弄來的多種蔬菜的種子,黃振海在家時就種過菜,在他指揮下我們的菜園很快就象模像樣了,菜園不乏來參觀的,最有轟動效應的是我們種的西紅柿,在鄉(xiāng)親們的眼里這哪是菜呀,直接就是水果。第二年在武橋集上就有我們隊里的人拿著西紅柿論個賣。</b></h1><h1><b> 我們在緊靠菜園的水塘邊挖了一深坑,用石子和沙作為過濾層,塘水滲透到了我們的坑中清澈見底,水的顏色不但再不泛黃,而且也沒有那土腥味。我們用水問題解決了。</b></h1><h1><b> 我們的到來,我們的一切都成了鄉(xiāng)親們的談資,差不多每天總有一些娃兒圍著我們轉(zhuǎn),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在這里反響十分強烈。這里雖窮困、閉塞,但這里的人不乏中國農(nóng)民可貴的憨厚與純樸。我們在這里不惹事、不生非,認真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很快與外坊的鄉(xiāng)親融成了一體。</b></h1><h1><b> 1969年冬,生產(chǎn)隊里年終決算,我們知青點的男生最低工分也有3000分,最高的3500分冒頭。男生出一天工可獲得10分(女生是8分),3000分就相當于一年出工300天。我們的付出獲得了隊里可分配財、物的4成有余。我們落戶后從第二年起國家停止了對我們的糧油供應,但我們分得的糧食、菜籽、芝麻(都可以打成油)完全保障了我們來年的糧油所需。一年下來,我們這一大家獲得生產(chǎn)隊分給的現(xiàn)金200余元,我們成了隊里名副其實的大戶,再加上我們那讓人羨慕的菜園,我們成了隊里生活最富有的一家。</b></h1><h1><b> 1970年秋城里開始了對知青招工,我們青年大院的平靜從此不平靜了。1970年9月宋小芹被信陽市招工進城;1970年10月陳哲工被商城縣招工進城;1970年11月邱盛華當兵離開;1971年1月晁楚才被信陽鐵路招工;1071年2月丁玉光被中鐵四局招工;1971年3月何桂芳進城上學;1971年7月周金華被信陽市招工;1971年7月張國啟被明毛鐵路招工;1971年9月王鐵成被信陽市招工;1971年10月 靳小俠被南陽三線工廠招工;1972年2月高大鵬、 黃振海到鄭州上學 ;1972年10月熊勝被洛陽市招工;1972年11月伍強被舞陽市招工;1973年9月白鐘媛、黃守芝上學離開青年大院;一個月后明麗欣上學走,她是最后一個離開外坊青年大院的。我們的知青大院結(jié)束了它四年半的為知青服務的功能。</b></h1> 我們這一家一 我們這一家二 我們這一家三。<div> 我們這一家離開金外坊后各奔東西,由于通訊不便,凡不在信陽市工作的都失去了聯(lián)系。后來,通訊渠道暢通了,白鐘媛同學卻早早離開了人世,我們無法獲得她的近照,甚憾!</div> <h1><b> 落戶金外坊使我們都有了知青的經(jīng)歷,知青經(jīng)歷無疑是人生的一種歷練和磨難。而艱辛的歷練和痛苦的磨難,對于人的成長而言,無疑有著正向作用。</b></h1> 本文圖片:金外坊一、二,根據(jù)黃振海、黃守芝繪制的金外坊住戶平面圖制作,高大鵬、晁楚才、明麗欣、丁玉光都參與了對平面圖的熱議。本文圖片青年大院一、二、三根據(jù)高大鵬提供的外坊青年大院模型制作。<div> 本文背景音樂:樂曲《雙腳踏上幸福路》、歌曲《知青小屋》、《萍聚》均來自網(wǎng)絡。</div><div> 霜天紅葉(陳哲工)在此一并鳴謝。</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6cdbdc8?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474751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網(wǎng)頁鏈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