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云岫谷-遙橋峪(長城文化體驗174)

寧肅

“那是我未來的目標,盡管我已知道:遙橋峪村東南2千米,密云132號敵臺,又名‘山羊精樓’,每面兩眼,東經117°23′,北緯40°37′,高程:782米……”寧肅的《樓灣子到遙橋峪》游記里,作為結束語,山羊精樓跳了出來。作為目的地,造訪山羊精樓,則是在20個月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 東山哨樓,2020-10-31</h3> 山羊精樓,明代長城九邊重鎮(zhèn)之薊鎮(zhèn)、薊鎮(zhèn)三協之西協、西協四路之曹家路、曹家路二十二關寨之遙橋谷寨下的一座敵臺。此樓地勢高聳,又稱“東山哨樓”、“東哨樓”,為遙橋峪長城東段核心。其西側有座走馬安絕壁樓,扼云岫谷道,為遙橋峪長城西段起點。7月10日的“云岫谷-遙橋峪”的一日游,將寧肅心心念念的東山哨樓和走馬安絕壁樓一并納入,還把云岫谷、霧靈湖、遙橋峪古堡一網打盡,既有長城品味,又有景區(qū)休閑,難得的上佳線路,豈有不從之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 《四鎮(zhèn)三關志》(局部)</h3> 1、詩意的“云岫谷”<br>  早上集合,正下中雨,但這不足以阻止戶外人的腳步。車一出城,雨便停了,烏云之籠開始從東北方向崩潰,寧肅心說“上周六的高樓有平流霧,今天的云岫谷該換云海了吧。” <br>晉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焙笕擞谩霸漆丁敝冈旗F繚繞的峰巒。隔車窗看著,山巔上好一陣子的“霞衣霞錦千般狀,云峰云岫百重生?!钡珱]等寧肅下車,那攝人心魄的動感就消停了下來。還好,此時的安達木河谷已是藍天白云、碧水清波,令剛下車的隊友們欣喜不已。<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 安達木河南岸</h3> 我們從云岫谷景區(qū)大門進入,據說這里山、洞、谷、河、潭錯落有序,包括串珠湖、七仙譚、南天一柱等40余處景點都有看頭,特別是水秀石紅的地質奇觀和古四紀冰川潭礫巨石群為全國罕見。但隊友們的心思斷然不在那些刻意編撰的美麗詞匯與故事上,即使是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也只能舍棄兩廂、單挑一線,整支隊伍急匆匆,抓緊時間,主攻長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 岫谷門</h3> 所謂云岫谷,乃景區(qū)之稱,其實就是遙橋峪大溝。此溝在遙橋谷寨地界的諸多溝谷中,通行條件較好,是當年南面的坡頭村與北邊的遙橋峪之間的主要通道,也是燕山深處的一段隱秘山道,因而修筑長城及水關以加強防御。其中,溝西側4座敵樓(密云128-125號敵臺)為遙橋峪長城西段,溝東側6座敵樓(密云135-130號敵臺)為遙橋峪長城東段,居中的水關為“走馬安水關”。我們此行的預定軌跡只涉128號敵臺(走馬安絕壁樓)到132號敵臺(東山哨樓)。<br><br>  2、神秘的“走馬安”<br>  沿谷道上行約十幾分鐘,但見右岸有“走馬安水關”文保碑,乃北京市文物局2016年5月立。莫非此碑坡下的小橋位置就是水關遺址?看地形,谷道東有巨石、西有陡崖、中有卵石,具備一定的水關條件。<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 走馬安水關文保碑</h3> 《明薊鎮(zhèn)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認為,走馬安口在“遙橋峪南溝口”,“走馬安口,L53西約500米的山谷中。今名北河道的峽谷中,原有關口一座,當地群眾稱走馬安口,無痕,此處較東西兩山體低約500米。”也就是說,官方在冊的“密云 9號水關”考察結論為“無痕”。<br>  有墻友勘察認為,真正的走馬安水關應該再上行,高程再提升50米的隘口。依據之一是“向東崖頂上發(fā)現石墻,內側殘存立面,可見白灰勾縫,殘高約3層。”在此寧肅想,先跟大部隊直奔走馬安絕壁樓吧,反正是拉抽屜,回來再說。真等回來了,與老陳幾度探尋,總無相似地形,高程相應的地點還要溯溪上行,然而河道坑坑洼洼甚至濕滑,考慮時間關系,只好放棄。此為后話,移前綴記。<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6 疑似水關遺址,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  至于“走馬安”,恐并非“行車走馬安臺山”之意。依蕭老師解,“安”為小型城堡。那么,何為“走馬”呢?請教多位前輩未果,這讓寧肅很是燒腦。一個“走馬安水關”神秘到讓一幫墻友無奈甚至是連專業(yè)考古也“無痕”的地步也就罷了,連個“走馬安”的概念也令人望而生嘆。沒辦法,寧肅只好斗膽,“走馬安”指“遙橋谷堡”;“走馬安水關”,以堡而名,其實就是遙橋谷水關。地處安達木河畔和遙橋峪大溝谷口的遙橋谷堡,乃這一帶交通要道,“走馬”應該可行嘛。雖然,洪武年建的遙橋谷寨,“通步,緩”,但清代《密云縣志》出現了“走馬安口”,或許清時的遙橋峪比明代的遙橋峪的交通條件已有所改善。此為寧肅胡思,并不靠譜,您大可一笑以蔽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絕壁上的“走馬安樓”</p><p class="ql-block">  離開水關向西,隊伍鉆入密林。時而灌叢,時而喬木,都有小道可循。只是,有的路段腐葉較厚,費力且易打滑。不知這條通往走馬安絕壁樓的小路,“通步”之余是否可以“走馬”?其實,抵樓的小路有三條,領隊選的是繞行最多但最安全的,我很贊成“戶外,安全第一”的原則。</p><p class="ql-block">  先是西向,坡面較陡,高度提升很快。從偶爾透開的枝葉間隙,先是東向望見了孤獨的東山哨樓,再北向看見了遙橋峪水庫。待線路轉向西南繼而向西,便有走馬安絕壁樓閃亮出場。然而,它就像汪洋林海里的一座小島,沒有翅膀沒有船,驢自然犯難。路,還是有的,卻是繼續(xù)向西甚至西北,越走感覺離樓子越遠。寧肅看到,樓子西北向有條不起眼的分水線,在逆光里沒入幽谷,那可能是我們上島的路。為此,我們繼續(xù)扎向西北甚至下行,直到切入一個喇叭口狀的山谷,跨到對面東麓,南向橫切一段后,終于上了那道地勢不高的山梁。我們的目標就在山梁的盡頭,由此而來絕壁樓。</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 開始鉆林子</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 東望東山哨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 北望遙橋峪水庫</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0 終于看到走馬安絕壁樓</h3> 走馬安絕壁樓,官稱“密云128號敵臺”,當為“走馬安水關”的西鎮(zhèn)關臺。其北立面居中一眼帶過門石的磚券門,券臉乃兩券兩伏,但已塌落一券,另門口上的門栓龕石已失,只余方形磚眼。進入樓內,但見橫向兩筒拱券室,其中北券室無窗,南券室面南1窗、兩端各1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1 走馬安絕壁樓臺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2 走馬安絕壁樓門栓孔</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3 走馬安絕壁樓北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4 走馬安絕壁樓南墻箭窗</h3> <p class="ql-block">  兩券室之間一堵夾墻,墻上三孔拱券通道。三通道中的東、西通道北向面墻、南向也未對正南窗,而中通道北向對正了臺門但南向只能對墻。如此一來,此樓內部結構雖為兩橫三縱式,但并非典型形制。加之南墻兩眼、其它三面各一眼的配置,只能算作異型樓。</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5 走馬安絕壁樓東通道</h3> 在通道的起券位置,此樓通道里也有密云段敵臺多見的架板棍插孔,多為一丁大小甚至更窄??梢韵胂?,木棍插墻,上置隔板,用以防潮,存放火藥等物。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6 走馬安絕壁樓架板木插孔</h3> 東通道與中通道之間的夾墻上,有上樓蹬道??吹贸?,蹬道并非常見的從地面起階的做法,而是從半空開始,高于地面一米左右。寧肅心想,如要上樓,當年是否需要墊木?本著盡量不登頂的原則,還是及早下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7 走馬安絕壁樓上樓蹬道</h3> 出來繞臺一周,發(fā)現此樓臺基分條石與毛石兩種。其中,上部2層長方形條石,下部6層毛石,均白灰勾縫??粗p中的白灰心想,“看看,人家六百年前的質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8 走馬安絕壁樓臺基</h3> 由于地處懸崖,其東、西、南三面地幅極小,半米之處便壁若刀切,令人不寒而栗。仰望樓頂,三面的磚拔檐仍在,中層為棱角檐。另,南立面2窗與東、西立面的各1窗可見,均為兩券兩伏的磚券臉。然北立面的磚拔檐已失,且立面上緣已有磚層脫落,似呈崩解之勢。在此建議,此樓盡快修繕,通過外部牽引、內部支撐和排水防水措施為走馬安絕壁樓延壽續(xù)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9 走馬安絕壁樓西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0 走馬安絕壁樓南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1 走馬安絕壁樓東南角(東山補拍)</h3> 在此清晰可見,西北向山梁上有座敵臺矗立,那是著名的“扁山三樓”之“扁3”,即“密云127號敵臺”,它的背后更高的山脊上還有“扁1”和“扁2”,那是寧肅極其向往但也膽寒之地,現不在本次行程之中,將來或可能一試。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2 “扁3”樓</h3> 4、丟了的三座臺子<br>  離開走馬安絕壁樓,按原路下山,走來熟悉,一路無話?;氐阶唏R安水關文保碑所在的谷道,已過午時。在附近搜覓水關無果,便在小橋西側的河灘上尋塊干凈的石頭坐下,大家午餐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3 岫谷小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4 景區(qū)巨石</h3> 簡單吃喝后,本想與老陳河道上行再找找水關的,但大部隊已東向上山,只好隨行。當時,由于特殊情況限制了線路選擇,不得不脫離預定軌跡,先進山溝直奔東山哨樓。但走著走著,小路沒了。隊伍在密林里披荊斬棘,皮肉之苦是免不了的,愛惜衣褲和鞋子已不可能,“可勁兒造吧!”但安全第一總是要的,大家互相提醒也互相提攜,過了三道斷崖。幾番后隊變前隊,終于來到山梁,果然有敵樓在望,“我們勝利啦!”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5 研究線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6 尋尋覓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7 穿越叢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8 攀爬絕壁</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9 抬頭拜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0 上到山梁</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1 東山哨樓來了</h3> <p class="ql-block">  山梁之上,微風吹拂,視野開闊,欣喜滿懷。北望群山,層層疊疊,遙橋峪、大黃峪與遙橋峪水庫坐落在大山的皺褶里,那么渺小又那么明亮。最高最遠的山脊上,竟能看得清敵臺,隊友說那就是大望京樓。不由地想,從它西側的王八樓開始,白嶺關、孤獨樓、大望京樓、白頭樓、大壯樓、巫女樓、船型樓、女匪首樓、林隱樓、三棵松樓,直到眼前的東山哨樓,寧肅的曹家路長城又向墻子路推進了一步。但前面還有大蟲谷寨到小臺兒寨等六寨,都不是好啃的骨頭,“怎么辦呢?”</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2 視野開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3 北望大望京樓</h3> 回望南麓,林海浩蕩,我們穿越而來,竟沒泛開一點浪花。西為一連串的巨石如牙,其實那才是上東山哨樓的正路。寧肅知道,那里有走馬安水關東至東山哨樓的一座敵臺、兩座石臺。<br>  行前功課已知,走馬安水關東側崖頂,有一道石墻。沿墻向東不遠處的一座石臺,即“密云129號敵臺”。再往東的樓臺子梁上,有座僅存基座的磚石殘臺,即“密云130號敵臺”。其臺基由規(guī)整且寬大的條石以白灰砌就,南面至少10層,北面至少7層。繼續(xù)東向有一座無名石臺,但散落殘磚,疑為131號敵臺遺址。據前輩講,中國長城遺產網上的131號敵臺位置無任何遺存,且不具備修建敵臺的地形條件。如此以來,錯失129號、130號、131號三座敵臺,是謂遺憾,也不甚遺憾。見或未見,都是緣分,也有機會,再來就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4 129號敵臺,網絡圖片</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5 130號敵臺,網絡圖片</h3> 5、高高的東山哨樓<br>  東山哨樓,也叫“東哨樓”。高文瑞老師在《長城古堡遙橋峪》里寫到,“村民說,當年若遇敵情,執(zhí)勤哨兵會在遠處敵樓(這里稱‘山羊精樓’)上點起狼煙,傳送軍情。城內立刻集合兵馬,迅速增援曹家路以西長城沿線?!敝劣凇吧窖蚓珮恰?,寧肅戲謔“只能山羊上,還得成了精的山羊才能爬上來?!逼鋵?,此樓官稱“密云132號敵臺”。另,下山后,在遙橋峪村邊小店與店主聊天,他說他們叫“尖樓子”,這是后話。<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6 東山哨樓西立面</h3> 此樓墻面都是青磚糙砌、白灰勾縫,一丁一順排列。四面均為兩眼,其中南、西、北三面均2孔箭窗,唯東立面1門1窗。窗口不大,不過五臥磚之高,都有一券一伏的磚券臉。東墻南側1窗,靠北開券門,有過門石,磚券臉為三券三伏。其箭窗數量及臺門券臉厚度,都較西邊的走馬安絕壁樓高級。的確,走馬安絕壁樓只是個鎮(zhèn)關臺,而東山哨樓在制高點上,既是火力點又是情報站。由于地幅狹小,沒法展開拍攝,在此借用領隊的幾張航拍相片,以便看得清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7 東山哨樓南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8 東山哨樓東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9 東山哨樓臺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0 東山哨樓(西北向),領隊航拍</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1 東山哨樓(東南向),領隊航拍</h3> <p class="ql-block">  繞樓發(fā)現,基座由條石以白灰砌筑,有水平縫,豎縫相錯。但東南角臺基下層已經淘空,成為懸角。從領隊航拍的敵臺頂部相片看,此臺平面并非嚴格的正方,而是菱形。這是因為可供建臺的地幅很小,為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而不得不的選擇?,F實來看,即使菱形也未避免墻角懸空的問題。</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2 東山哨樓東南角臺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3 東山哨樓(頂面),領隊航拍</h3> 仰望樓頂,但見完好的菱角磚拔檐,以及鑲嵌其中的石質水嘴。雖已斷掉一半,但能想象暴雨出水的壯觀。抑制住爬樓的沖動,寧肅與幾位隊友提前下撤。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4 東山哨樓水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5 東山哨樓東北角</h3> 事后,依據隊友提供的相片及其講述,知道此臺與走馬安絕壁樓相仿,內部結構還是兩橫三縱式,中間為夾墻,墻上三孔拱券通道,聯系前后兩筒拱券室。此臺相對典型,券室兩端都有箭窗相對應,所以樓內明亮。其中,有的箭窗的窗口,存在修過跡象,不僅抹灰,還有鐵框。甚至,樓內地面有不少陶器、玻璃、瓦片??磥恚藰前策^鐵制窗扇,并有人住過。另,其上樓蹬道的起階更高,據說高過頭頂。不用說,當年上樓,應該有梯。樓頂存有垛墻,但高低不一,未見鋪房痕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6 東山哨樓箭窗,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7 東山哨樓上樓蹬道,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8 東山哨樓地面殘片,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9 東山哨樓垛墻,隊友提供</h3> 6、加餐的霧靈湖<br>  按路條指示,沿尖樓溝一路下山。至大黃峪口,接上上次從樓灣子而來的那段水泥路,以及那個深秋的紅果與螞蚱的記憶。這是個質樸的小山村,大有可供您欣賞的老屋與山花,只是鄉(xiāng)風在變,不習慣的東西就當眼不見,一切心地坦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0 東山哨樓下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1 回望東山哨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2 大山里的人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3 大黃峪的花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4 路過蓋房工地</h3> 又見遙橋峪水庫,這次有時間,可近前以觀,于是上壩。這是京津冀年卡上的景點,叫“霧靈湖”,早就想來。<br>  此水庫位于明代遙橋峪古堡東北側,安達木河上游,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的產品,但竣工時已到了改革開放的1984年。其總庫容1940萬立方米,正常水深61米,壩高65米,建有大壩、溢洪道、排沙洞、輸水洞和電站,年均發(fā)電100萬度。雖說庫區(qū)不大,但水卻很深,水色常呈藍綠色。由于群山圍就的湖面靜謐詳和,這片水域猶如鑲嵌在大山里的寶石,令人喜愛。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5 遙橋峪大壩,2020-10-31</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6 云水居的宅子</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7 遙橋峪水庫簡介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8 遙橋峪水庫</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9 隊友拍照</h3> 拍了大壩拍群山,拍了湖光山色拍人像?;厥啄贤€拍到了千辛萬苦走過來的東山哨樓和走馬安樓。也許,什么景致都是如此,近看平凡甚至是丑陋俱現,但遠觀漂亮甚至詩意盎然。其實,人也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0 回望東山哨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1 回望走馬安絕壁樓</h3> 7、再走遙橋古堡<br>  從霧靈湖走回起點的遙橋古堡,迎接我們的已由淡淡的青草換為濃烈的向日葵。于是,情緒向好,放下背包,逛古堡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2 走回遙橋峪</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3 遙橋峪的向日葵</h3> 遙橋古堡,是“密云12號城堡”的尊稱。其實,她有過太多的名字,大都詩意淋漓。比如:遙橋谷寨(嘉靖《薊州志》、嘉靖《山海關志》、《四鎮(zhèn)三關志》)、遙橋谷(《明世宗實錄》、光緒版《密云縣志》)、逍遙橋(民國版《密云縣志》)、遙橋峪堡(光緒版《密云縣志》、民國版《密云縣志》)、窈窕峪堡(民國版《密云縣志》)、遙喬谷(萬歷二十七年修遙橋峪城堡完工刻石)。聽聽,逍遙也就罷了,還窈窕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4 遙橋古堡南門,2020-10-31</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5 《密云縣志》中逍遙橋,網絡圖片</h3> 據城門西側的遙橋峪城堡文保碑可知,“遙橋峪城堡位于新城子鎮(zhèn)遙橋峪村,是明代駐軍的城堡,屬薊鎮(zhèn)西協曹家路管轄,與曹家路、花園、關門、黑谷關、吉家營構成進能攻、防能守的防御體系?!薄懊鞔Q‘河加營’,清代稱‘遙橋谷’。”“設南門一座,通高9米,底部有四層條石基座,上部為城磚砌筑。城門內西側有登城馬道?!绷?,嘉靖《 山海關志》圖中提到,“遙喬谷寨,官軍八十一員名,軍器六十七件。”據村民講,現堡內有46戶共百十口人,多是將士后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6 遙橋峪城堡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7 遙橋峪城堡文保碑</h3> <p class="ql-block">  民間有種說法,“村子北靠群山,南臨安達木河,水從西南流過,極為清澈。早年趁水勢小,于冬春之季架橋以渡,因橋不穩(wěn)而稱搖橋,后來諧音遙橋?!甭犃T燒腦,那不穩(wěn)而搖的橋,到底是何構造?</p><p class="ql-block"> 據史料載,古堡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坐北朝南,東西123米,南北102米,墻高7米,頂寬4米。邊墻有垛口,四角有角樓。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當時有“修遙橋峪城堡完工刻石”一塊原嵌于遙橋峪城堡北壁,為花崗巖石料,左半部殘缺。殘存銘文豎刻13行,每行17字,正書,現存于密云冶仙塔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銘文如下:萬歷二十七年秋防河間營官軍修完遙橋(喬)峪(谷)里外俱石堡城正工三十三丈三尺南門樓一座又補修完二十六年秋防遺工二十六丈二項通共修完堡城五十九丈三尺中軍官董煒分管修完南門樓一十二丈高連垛口三丈上蓋造二破三重樓三間中部千總官李世官把總官王虎臣分修南門迤東修完一段長五丈九尺五寸南門迤西修完一段長五丈九尺五寸二段共長一十一丈九尺左部千總官常世爵把總官文□煥張邦鎬分管修西接中部新修工界起迤東修完一□□□□□□□□□□千總官楊一元、把總□□。(以下刻石殘缺,文字不全)</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古堡,以大塊鵝卵石壘砌,據說取材于當年的河道之中。圓形的鵝卵石竟也可以白灰勾縫、碎石填充,歷經了六百年的風雨依然堅固。雖角樓已拆除多年,但此堡城墻保存完好,為密云域內之最。</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8 遙橋古堡堡墻</h3> 可以說,堡墻是古的,但匾卻是新的。本來城門洞額之上有塊“遙橋谷堡”的石材舊匾,但后來改革開放,村人認為此堡歷史悠久,應該突出“古”字,于是重新制匾,以“古”代“谷”。還好,據說原匾未毀,而是以新匾蓋住舊匾,藏在了里面。但人們總是喜歡那藏起來的謎,比如拆掉的角樓與門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9 遙橋古堡匾額</h3> 上次登堡看到“遙橋谷堡”石碑,其背面刻寫“遙橋峪古堡志”。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碑怎么上了城墻頂了呢?”又看到門洞頂部有16個柱礎,皆有卯眼。于是想,這上面該有城樓呀。搜來重修完工刻石銘文,讀到“上蓋造二破三重樓三間”后,便找相關專家請教,原來是造二間體量的房,破為三間用。于是,城門上“重樓三間”,一般中為將位,或塑雕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0 遙橋谷堡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1 遙橋峪古堡志</h3> 走讀長城,包括城堡,體驗與挖掘長城文化,是一代長城愛好者的責任,也是樂趣,也是動力。兄弟們,繼續(x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2 漫步遙橋谷堡</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3 蹭拍模特</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4 古堡新貌,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5 遙橋峪,再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