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11日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今年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p><p class="ql-block">六月的陜西和山西,燒烤炙熱難當,老廣有點受不了。冒著熱辣辣的日頭,走了幾處國保古建。外行看古建,我蒙圈,但看了總要給自己留下一點點記憶。照片一堆,文字一抄。係咁先啦??</p><p class="ql-block">照片所附文字,有來自網(wǎng)絡資料摘抄,大部分轉自景區(qū)說明,多謝網(wǎng)絡上的各種資料幫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廣勝寺</p><p class="ql-block">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坐落于山西省洪洞縣,寺院始建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唐代改稱廣勝寺。洪洞廣勝寺景區(qū)分為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筑。飛虹塔、《趙城金藏》、水神廟元代壁畫,并稱為“廣勝三絕”。(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山門</p> <p class="ql-block">飛虹塔,古名阿育王塔,建于明正德十年至明嘉靖六年(公元1515年—1527年)。呈八角錐體,十三層,通高47.31米。主體全部青磚砌造,塔內中空,底層供佛,外部鑲嵌七彩琉璃燒制的仿木構件。</p><p class="ql-block">為中國十九座佛真身舍利寶塔之一。</p><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29日,世界紀錄認證機構認證“飛虹塔”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p class="ql-block">(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神廟在廣勝下寺側。</p><p class="ql-block">是祭祀霍泉水神的風俗性祭祀戊宇,包括山門(元代戲臺)、儀門、明應王殿。在明應王殿內,除塑有明應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內四壁還繪滿了各種內容的元代壁畫。這是“我國古代唯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在南壁東側繪有一幅“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元代戲劇壁畫,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是研究我國戲劇發(fā)展史和舞臺藝術的珍貴資料;被譽為廣勝等一絕。1998年,該畫被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p> <p class="ql-block">大門緊鎖,要請講解員才能開門進入看壁畫,不能拍照。</p> <p class="ql-block">殿后放著卸下來的梁木又粗又長</p> <p class="ql-block">總能見到高高在上的鳥兒</p> <p class="ql-block">廣勝下寺大雄寶殿</p><p class="ql-block">下寺后大殿、亦稱后佛殿。建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面寬七間,進深四間,懸山頂。木結構使用大橫額、減柱移柱等手法,形成了跨度大、空間大,外觀雄偉等特點。殿內主像為三世佛,四壁原有大幅元代壁畫,解放前被盜賣至國外,現(xiàn)陳列在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博物館。(殿前說明)</p> <p class="ql-block">廣勝下寺前佛殿</p><p class="ql-block">下寺前佛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建筑年代不詳,從木構手法看,當屬元代遠物,明清多次重修,殿內人字斜梁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罕見的實物孤例。該殿原為彌陀殿,抗日時期,成為培養(yǎng)愛國人士的“太岳中學”教室。(殿前說明)</p> <p class="ql-block">感應寺塔</p><p class="ql-block">俗稱西寺塔、裂破塔,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城下西關原感應寺內,建于宋乾道元年(即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塔基八角形,約四十三點九八平方米,底座周長二十三點三米,高十二層。</p><p class="ql-block">元大德七年(1303)大地震,塔身裂為二,墜四層,存八層,高三十五米。清順治十年(1653)整修。古塔現(xiàn)存七層。感應寺塔,具有典型北方古塔的風格和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2007年文物部門對該塔進行了加固修繕。</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塔前說明+網(wǎng)絡資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裂成這樣了,還能穩(wěn)立堅守700年,夠稱塔堅強了吧??????</p> <p class="ql-block">龍興寺</p><p class="ql-block">山西運城新絳城內</p><p class="ql-block">龍興寶塔屬于典型的樓閣式塔。建于唐貞觀年間,原為八層,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以塔包塔的形式重修,并增至13層,塔高43.7米。每級都有題額,依次為“一柱擎天”、“兩莖仙掌”、“三汲龍門”、“四大躋空”、“五云獻瑞”、“六鰲首戴”、“七星召應”、“八方協(xié)律”、“九陌看花”、“十圓蓉鏡”、“十方一覽”、“十二碧城”、“十州三島”。</p><p class="ql-block">龍興寶塔有三大奇觀:奇鈴、奇煙、奇葫蘆。</p><p class="ql-block">奇鈴:龍興寶塔呈八角形,每層的每個角上都掛有一個鐵鈴,當微風吹來的時侯,每個鈴鐺發(fā)出的聲響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龍興塔有“八方協(xié)律”之譽。</p><p class="ql-block">奇煙:天下的事可謂無奇不有。1993年8月下旬,龍興塔居然出現(xiàn)了轟動全國的奇觀。每天黃昏時分,塔頂升起屢屢青煙,距塔柱三、四百米清晰可見,約持續(xù)半個小時左右才消失,每天圍觀者不下數(shù)千人,居然持續(xù)騰煙八天。這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寶塔冒煙,當時有許多記者紛紛到此搶錄了這一罕見的自然現(xiàn)象。寶塔冒煙,早已有之。1941年的“重修龍興寺”碑文中記載:“光緒乙亥,塔頂騰煙”。《新絳縣志》記載:“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971年、1976年”寶塔曾多次騰煙。寶塔為什么會冒煙呢?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是煙,有的說是氣,有的說是蟲。許多專家學者到此研究觀察,也都未留下任何科學解釋。寶塔冒煙之謎,有待破解。</p><p class="ql-block">奇葫蘆:在龍興塔的頂端有個一人多高,重以噸計的鐵葫蘆。有人說這個葫蘆在塔頂起防雷擊的作用。但奇怪的是,在這個鐵葫蘆的四周長滿了青草,而這些青草在春、夏、秋、冬四季長青。這些青草生長在鐵葫蘆的四周,長年風吹日曬,沒有水分、土壤,卻能堅強的生長下來,即便是在大雪紛飛的冬天,這些青草也總是郁郁蔥蔥,顯示出了不凡的氣勢與神奇。</p><p class="ql-block">(網(wǎng)絡資料+景區(qū)說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龍興寺山門門額</p> <p class="ql-block">獻殿門額</p> <p class="ql-block">龍興寶塔</p><p class="ql-block">龍興寶塔始建于唐,原為八層,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以塔包塔的形式重修,并增至為十三層,塔高43.7米,塔身結構精巧,體態(tài)秀麗,呈八角形,椽柱和斗棋等均作仿木結構,每級皆嵌有石刻題額,塔底四面辟門,內有懸梯可供登臨,令人神奇和不解的是,該塔曾多次“冒煙”,但其原因至今未有任何科學解釋。(殿前說明)</p> <p class="ql-block">玻璃罩內碑刻被稱譽為全國的書法藝術名碑《碧落碑》。</p> <p class="ql-block">泛舟禪師塔</p><p class="ql-block">位山西省運城市西北報國寺的遺址上,2001年0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建于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為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閣式的全國名塔之一,圓形唐塔的典型實例、孤例。</p><p class="ql-block">塔的銘文有自己特色,是從左到右排列豎寫,在全國屬于罕見,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chuàng)造才能。(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泛舟禪師系唐高宗李治的孫子,自幼聰慧,衷于佛事,20歲舍棄皇家生活,出家修行。</p><p class="ql-block">泛舟禪師一生,游歷廣,能詩善畫,在畫壇詩林均有影響。尤其所畫羅漢,絕俗超群,歷代評價很高。</p><p class="ql-block">名將曲環(huán)是安邑人,勇武從戎,屢立戰(zhàn)功。為積功德,他返回故鄉(xiāng)在此買地20余畝,建造了一座報國寺,請來泛舟禪師來此做住持。兩人志趣相投,結為知己,常下棋至深夜。</p><p class="ql-block">泛舟禪師圓寂,為了紀念他,曲環(huán)招來能工巧匠,建造了一座墓塔。曲環(huán)晚年告老還鄉(xiāng),也在此地落戶,后發(fā)展為村莊,即寺北村(原名寺北曲村)。至今村中依然有很多戶曲姓人家。(網(wǎng)絡資料)</p> <p class="ql-block">塔剎</p> <p class="ql-block">它很颯??????</p> <p class="ql-block">圣壽寺舍利塔</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城北。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間,明、清時曾予重修?,F(xiàn)僅存宋建磚塔,平面八角形,十三層,高約48米。塔身錐形,逐級向內收縮,檐下磚雕斗拱,完全仿木結構形制,古樸蒼勁。塔中空。直達頂層,各層原有樓板,可緣梯攀登、現(xiàn)已不存。</p><p class="ql-block">塔內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畫,內容為佛、菩薩、供養(yǎng)人等,面形秀潤,線條流暢,因焚香污染,色澤陳舊,但宋代畫風尚清晰辨。(網(wǎng)絡資料)</p> <p class="ql-block">圣壽寺正在籌建,大門緊鎖,我們在側門拍門,門僧說不開放請回吧。聽我們從廣東老遠來看,就開門讓我們進去外觀寶塔。小僧說,他們是六祖弟子,被請來籌建寺院,也從廣東到此。哈哈,原來還是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啊。</p> <p class="ql-block">塔剎</p> <p class="ql-block">香積寺善導塔</p><p class="ql-block">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鎮(zhèn)香積寺村。是國務院確立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長安香積寺,聞名中外,歷史悠久,既是中國佛教凈土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凈土宗祖庭。唐高宗永隆二年( 681),為專門紀念凈土宗實際創(chuàng)立者善導大師而建。據(jù)《隆禪法師碑》記載,善導大師圓寂后,弟子懷惲法師為其建靈塔于神禾塬上,又于塔側廣構伽藍,稱香積寺。塔建成后,唐高宗賜舍利千余粒,并賜百寶、幡花等。武則天也曾親臨本寺禮佛。唐代有“詩佛”美譽的詩人王維曾參訪本寺寫下著名詩篇《過香積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開利寺,爾后又恢復原名。本寺創(chuàng)建之初,堂殿崢嶸,其后歷經(jīng)安史之亂、朱泚之亂及會昌禁佛三劫,逐漸衰頹。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曾修葺寺宇和崇靈塔,光緒年間(1875~1908)又整修—次;1979至1980年不但在大塔東側新建大雄寶殿,還大肆整修與加固、補修了崇靈塔;自1975年之后,前任方丈續(xù)洞長老在寺內陸續(xù)修建了法堂、僧寮、天王殿、鐘鼓樓等;現(xiàn)任方丈本昌法師又修建了山門殿、廣場、碑廊、念佛堂、五觀堂、善導書院、凈土宗文化展示廳、香光樓等。1980年3月,日本凈土宗供養(yǎng)香積寺一尊善導大師木雕貼金像、法器和石燈等;5月14日,中日兩國佛教界聯(lián)合在香積寺隆重舉行善導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周年紀念法會。(殿前說明)</p> <p class="ql-block">涇陽崇文塔。</p><p class="ql-block">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一座磚塔。</p><p class="ql-block">位于涇陽縣崇文鄉(xiāng)西太平村西側,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萬歷三十三年(1605)竣工。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87.218米,底邊長9米。塔身底層作重檐,南向辟拱券門,額題“崇文寶塔”四字,其余各面設佛龕,塔身中空,有螺旋形336階磚梯直通塔頂。(網(wǎng)絡資料)</p> <p class="ql-block">寶瓶塔剎</p> <p class="ql-block">秋風樓</p><p class="ql-block">萬榮后土祠內</p><p class="ql-block">樓高32.6米,共分三層,磚木結構,十字歇山頂設計。自漢武帝到宋真宗,先后有9位皇帝24次親臨祭拜。漢武帝劉徹一生六次巡幸河東,五次親祀后土,留下《秋風辭》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現(xiàn)后土祠內還存有宋真宗趙恒御書的蕭墻碑。清同治年間,榮河知縣戴儒珍為紀念漢武帝賦詩,遂建此樓。(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穿過秋風樓下的張儀古道,走走1937年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介紹秋風樓,不能不把后土祠也一并介紹。</p><p class="ql-block">后土祠,位于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后土圣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xiàn)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萬榮后土祠秋風樓后面的五色土壇。</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天壇和地壇與后土祠也頗有淵源。明成祖原想親赴后土祠祭地,但因政務繁忙,恐路途遙遠不安全,于是派重臣前來此取土,作為祭奠土,在北京建了一座后土祠,即天地壇。后又建地壇,天地壇改稱天壇。自此再無帝王到此祭地。(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門眺望遠處汾河匯入黃河</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簡介(照片文字轉換)</p><p class="ql-block">萬榮后土祠是皇家祠廟,為軒轅黃帝掃地祭壇之地,是漢武帝而後九個皇帝二十四次祭祀后土聖母之地,因此,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的根,最古的源。</p><p class="ql-block">后土祠原建於黃河和汾河交滙之處的汾陰脽上,為漢武帝元鼎四年建,後歷經(jīng)數(shù)代皇帝及唐明皇修建,特別是宋真宗擴建,佔地面積達到九百九十餘畝,并形成一個宏偉的建築群體,內有奉祇宮、坤柔殿、寢殿,真武殿;六甲殿、五虎殿、二郎殿、判官殿,穆青殿、朝覲臺、鼓樓、鐘樓,元賓亭,承天門、延禧門、唐明皇碑亭、宋真宗碑亭等數(shù)十處建築物,史稱“規(guī)模壯麗,同於王室”,為“海內之冠”。明隆慶年間又增添了秋風樓,更為其錦上添花,增光溢彩。</p><p class="ql-block">清順治十二年和康熙元年,黃河兩決,洪水泛濫,將脽上這一皇家建築蕩然無存。以後第二次遷建於廟前鎮(zhèn)北,又遭水患?,F(xiàn)在的祠廟是第三次遷建,時間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榮河知縣戴儒珍和龍門縣令程逢春共同籌謀,全縣百姓踴躍捐獻,各地官員慨然樂助重建的,雖不及原來的規(guī)模,但仍風格獨具,有皇家祠廟氣象。</p><p class="ql-block">秋風樓依嶺傍水,高聳入雲(yún),獻殿和正殿建築宏偉,額枋雕刻華麗,工藝精巧,柱礎石獅造型逼真,神態(tài)各異;兩側磚雕蒼龍飛舞,翻雲(yún)滾浪熠熠生輝,被建築專家稱爲建築和藝術的完美結合。而品字戲臺為國內罕見,亦稱后土一絕。因此,1999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山門對聯(lián)</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簡介(照片轉文字)</p><p class="ql-block">萬榮后土祠始建汾陰脽上,史稱汾陰后土祠。自軒轅黃帝發(fā)現(xiàn)了脽上這塊水中方地,掃地為壇祭祀大地,二帝三王歲舉,在此開創(chuàng)了華夏兩千四百多年遠古祀地的歷史。從漢立祠,至明遷都北京,這里演繹了中國一千六百多年的皇家祀地的歷史。據(jù)史書記載漢武帝一生六次親祀,吟誦下流傳千古的《秋風辭》,宣帝(三次)、元帝(三次)、成帝、哀帝、光武帝,唐玄宗(兩次),宋真宗皆來祠親祀。 尤宋將祠擴建至990畝八進數(shù)十處的宏偉建筑群,史有“規(guī)模壯麗,同于王室”、“海內之冠”之稱。梁思成稱其留存的廟貌圖的中軸線左右對稱的祠廟格致,為北京故宮建設提供了成熟的借鑒。明在北京建地壇后,祭祀轉為民間活動,至今將六百年。每年都有一批批海內外華人前來祭祀后土。</p><p class="ql-block">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元年(1662年)黃河兩次泛濫,沖垮<span style="font-size:18px;">脽</span>上,兩次遷建的后土祠亦淪于河。現(xiàn)在的祠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榮河縣令戴儒珍第三次重建,占地三十三畝,有坤道、山門、品字戲臺、獻股、正殿、秋風樓。祠依嶺傍河頗有氣勢。其木雕、石刻、鐵藝、琉璃、陶藝、壁畫,都體現(xiàn)了清代精湛、細膩、逼真、多姿的藝術風格。宋真宗御制、御書并篆額的《汾陰二圣配饗之銘》碑和品字戲臺,全國罕見。</p><p class="ql-block">1996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過亭臺</p><p class="ql-block">又名過路戲臺。每逢廟會,臺上唱戲,臺下過人。戲臺上聯(lián):游哉悠哉,頭上生旦凈丑。下聯(lián):演也艷也,腳下士農(nóng)工商。生旦凈丑演員著華服在臺上載歌載舞,各行各業(yè)行人悠閑地從臺下且行且停,讓人頓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門處看過去</p> <p class="ql-block">側面看過亭臺,重檐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在過亭臺對面,是兩座相連的戲臺。與過亭臺形成品字。</p><p class="ql-block">據(jù)看門阿叔介紹,三個臺子同時唱戲互不干擾。一臺唱河南的豫劇,一臺唱河西的秦腔,一臺唱河東的蒲劇。此地雞鳴三省,所以通常唱三省的戲曲。</p> <p class="ql-block">日月旗桿</p><p class="ql-block">又稱陰陽旗桿,清咸豐年間,立于老廟門口,以顯皇家祠廟威嚴。后沒于黃河,再由河中撈出。每根旗桿均有三節(jié),直沖云霄,氣勢磅礴,現(xiàn)只展示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獻殿前的龍鳳柏</p><p class="ql-block">據(jù)介紹,望去內斂低調的那棵是龍柏,而樹冠高揚的是鳳柏。因為后土為大地之神、圣母之地,好似為了彰顯母性的偉大,這里的龍柏很智慧,明白鳳柏是主場,自己是客場,便在氣勢上內斂了許多。(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獻殿</p><p class="ql-block">祭祀后土時進獻貢品之所。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由四個門洞和二十四根木柱組成,代表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木柱下的柱礎石,共刻有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四十八只。(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軒轅掃地碑,明嘉靖年間刻,后從黃河打撈起。</p> <p class="ql-block">宋圖金刻明復刻,為后土祠宋時鼎盛景況。</p> <p class="ql-block">獻殿與正殿之間有個香亭</p> <p class="ql-block">正殿</p><p class="ql-block">面寬五間,進深六椽,五架梁前后搭牽,懸山頂,屋頂琉璃剪邊。供奉后土母。后土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殿內正中塑后土娘娘真身,兩為其化身,東為送子娘娘,西為施藥娘娘。殿外木雕、磚雕、鐵藝以及琉璃瓦頂工藝絕妙,光彩奪目,是祠內建筑之精華。(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鎮(zhèn)祠之寶因為反光無法拍。</p> <p class="ql-block">萬榮東岳廟,全國文保</p> <p class="ql-block">飛云樓位于山西省萬榮縣東岳廟內,為純木質結構,被譽為“中華第一木樓”。飛云樓為元明風格建筑,高23.19米,全樓斗拱密布,玲瓏精巧,與應縣木塔并稱為“南樓北塔”。(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飛云樓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樓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xiàn)木材本色。飛云樓是解店東岳廟內建筑群中的代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樓,半截插在天里頭”。(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四根通柱各高15.45米,直達樓頂,支撐樓體。</p> <p class="ql-block">通天大柱一人抱不攏</p> <p class="ql-block">飛云樓的建筑結構和造型屬于明清遺風,樓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景區(qū)說明)</p> <p class="ql-block">隰縣鼓樓(照片轉文字)</p><p class="ql-block">鼓樓又名大觀樓,位于縣城中心,是隰縣</p><p class="ql-block">的象征。明萬歷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知州儲至俊修建,1982年隰縣文管所進行過維修,2002年隰縣文物旅游局對鼓樓進行落架大修。</p><p class="ql-block">鼓樓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三百九十年的歷史,2004年5月20日被臨汾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6月10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正中設有十字門洞,門洞上建有高14.31米二層三重檐十字歇山頂?shù)慕ㄖ?,巍峨壯觀。每個門洞上方均有匾,東為“東屏古射”、為“西帶黃河”、南為“南臨古慈”、北為“北拱晉陽”。大觀樓的建筑形制,梁架結構,版匾等主要構件均為明代原物,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p> <p class="ql-block">小縣城一個街心鼓樓也是國保,山西真了??</p> <p class="ql-block">十字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臨汾的鼓樓,遠眺</p> <p class="ql-block">路過。也是十字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四牌樓,又名望母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西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曲沃縣城東南貢院街孝母巷十字街頭的中心轉盤內,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邑人李齊沆因思母所建,后屢有修茸。</p><p class="ql-block">四牌樓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形制相同,三層八柱,高約18米,其造型奇特,為樓閣與牌樓混合式建筑,純木結構,三重檐十字歇山頂,上覆黃綠相間琉璃瓦,其一、二層樓身四面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在四牌樓牌坊的上下坊、雀替以及板件上均雕有精美的淺浮木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