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襄汾縣的伯社村,有一座四千多年前的古墓,埋葬著一位堯舜時期的大圣人,他就是協(xié)助大禹治水,發(fā)明了鑿井技術(shù),馴養(yǎng)鳥獸,教民種植水稻,現(xiàn)代趙、黃、廉、贏等十四姓的祖先,他的名字叫伯益。<div><br></div> 2022年7月10日上午,我和襄汾縣實驗高中的尚會強老師,原襄汾縣糧食局退休職工劉進群,三人一行,劉進群開車,去柴莊實地考察發(fā)生在北魏時期的柴壁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回來的時候路過柏虞村,我們決定去拜謁伯益古墓,探尋一下原《太平縣志》上記載的八景之一“仙游古柏”。<br> 這是在柴莊村的文化廣場上,我們從汾河谷底上來,一位老頭坐在廣場邊的電線桿上乘涼,呼吸著河岸上的新鮮空氣。我上前打了一個招呼,問道:“老先生,您今年多大歲數(shù)了?”老頭說:“你看我多大了?!蔽艺f:“有七十幾吧?!崩项^說:“我82了?!蔽艺f:“比我大十三歲,看不出像八十多的人?!崩项^很高興。我問柴莊村有古城墻古建筑嗎?老頭說還有保留的。老頭指指北邊說:“伯虞村有古柏樹,那么粗,都被鋸了?!蔽覇柹稌r候砍的?老頭說七幾年。我問砍了干啥用?做了生產(chǎn)隊的養(yǎng)牲口的牛槽嗎?老頭說:“咦,不是,做了那活?!薄芭叮隽斯撞摹崩先丝赡苡悬c忌諱,不愿意說出棺材兩個字,當?shù)厝肆?xí)俗,裝死人的棺木柏木為上品,一般人用不起柏木,最少也要在叫做回頭的地方裝兩塊柏木板。我說:“賣了錢給村民分了還是干了啥?”老頭罵道:“樹很粗,鋸的時候,沒有那么長的鋸,就把幾把鋸連接起來。作孽?!? 老頭說的柏樹,就是位于柏虞村西的“仙游觀”內(nèi)的唐代古柏,為太平縣的八景之一,三晉文化研究會的理事田超敏老師有一篇文章,介紹了仙游觀始建于唐代,日本人侵占汾城后,這座千年古觀被毀。現(xiàn)在僅殘留一塊斷成兩截的石碑保留在一村民院子里。<div> 離開柴莊我們來到了伯虞村,在伯虞村北路口,立有一尊伯虞像, 手持簽筒,路邊的墻壁上有伯虞的功績介紹。此時有一位開著三輪車的農(nóng)民從村內(nèi)出來了,我擺了一下手,農(nóng)民把車停了下,車上裝的是一車羊糞,發(fā)出一股羊糞的騷味,不用說就知道他是往地里送肥。</div> 我說:“老鄉(xiāng),問個路,伯益墓在哪里呢?”<br> 老農(nóng)民看上去有六十多歲的樣子(逢人減歲,遇貨添錢。我常??蠢限r(nóng)民都比實際年齡小十來歲)。<br> 未曾回答我的問題,老鄉(xiāng)先罵了起來:“為了自己想在公社里當頭,都給拆了。不得好死!”<div> 我聽的一頭霧水,沒聽懂這位老鄉(xiāng)在罵誰。老鄉(xiāng)給我們指了一下說是伯益墓在前邊北社村</div><div>(下圖是一張拍攝于1972年的照片,來源于田超敏老師美篇)</div> 到了伯社村,我們說進村問問,劉進群把車開進村內(nèi),在村中十字路口有十幾個村民坐在路邊的石頭上。停下車,我們下車走到村民面前,我對著一位年齡看上去比較大的老頭問道:“伯益墓在哪里呢?”<div> 老頭擺擺手,口里嗚嗚丫丫說不出來,指著旁邊的人,示意讓我問他們。</div><div> 一位大媽看上去年齡大一點,我問她:“伯益墓在什么地方?”</div><div> 大媽說:“啥也沒有了,就剩下一個土堆。”</div><div> 我說:“我們就是要看土堆。”</div><div> 我繼續(xù)問:“你知道是哪一年拆毀的嗎?”</div><div> 大媽說:“我不知道?!?lt;/div><div> 我說:“你是嫁到這個村的吧,以前的事你不知道,你今年多大了?”</div><div> 大媽說六十九了,我說你是二十歲結(jié)的婚吧,一九七四年嫁到伯社村的吧?她說是的。我說怪不得你不知道啥時候毀掉的。</div><div> 這位大媽給我們說,順著村中的這條巷向北,出了村向西,在溝沿上。</div> 到了伯社村北,果然有一條向西的路,進群把車拐了過去,一段土城墻,有兩株古槐樹。覺得路走的不對,停下問問村民。<div> 下了車,我往回走,巷口路東有一個門樓,一男一女坐在門樓下。我指著土城墻南邊的房子問那個男的,“這房子的后墻上為啥寫了一個拆字?這里又不是城里搞開發(fā)?!?lt;/div><div> 男的說:“那一段墻是危墻?!?lt;/div><div> 我說:“這兩株槐樹有個年代了吧?”</div><div> 男的說:“原來比這個還粗,這是砍了后又發(fā)出來的。”</div><div> “伯益墓在哪里呢?”</div><div> 聽我問伯益墓,男子激動起來,滔滔不絕地說:“拆了,都給拆完了,多好的一座廟,我小時候進去看過。我今年六十六了,大隊的書記給拆的,他到公社機械廠當頭”</div><div> “公社機械廠,你們知道吧,就在坡底下路南,坡底下公社機械廠就是用拆了伯益廟的木料磚瓦建的?!?lt;/div> “你們要去看伯益墓,現(xiàn)在還有一塊石碑。我給你們帶路。”<div> 這位男子真是熱心人,高高的個子,灰白的頭發(fā),一張長臉上的皺紋刻寫著誠實與善良。我問他叫什么名字,他說叫柴有真。我說好的,上車,你給我們引路。</div><div> 進群把車從巷里掉回頭,沿村口鋪的油路繼續(xù)向北,到了油路向東拐的時候,按男子指引,離開油路,溝沿邊有一條土路,這就是通往伯益墓的路。</div><div> 柴有真指著路南的深溝介紹說,這里以前有一個過廳,你們看就在那個臺臺上,這里是一口水井,男子指著一叢樹木說。</div><div> 前邊的土路越來越不好走,下了車,我已經(jīng)看到了伯益墓地的兩個高大的土堆。墓地前的土地是農(nóng)民種的一種叫遠志的藥材,地邊一條小路,車轍碾壓的痕跡,路中間有長長的兩條梭梭草,顯示了這條小路的古老與蒼涼。不由的想起元代大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div> 來到伯益墓前,一座外用青磚石灰砌的碑樓,碑樓的頂部青磚已經(jīng)坍塌,中間的石碑上刻有“伯益墓”三個大字,尚會強老師辨認墓碑上的文字,和光緒版《太平縣志》上記載的文字相對照。確認墓碑上的三個字是明崇禎四年,太平縣令湖北黃岡人魏公韓所書。<div> 墓碑后面,封土之上,有一個深深的盜洞,不知何年何月哪一伙盜墓賊遺留的工程,從盜洞中可以看到封土中有破碎的瓦礫。有真說,這盜洞周圍有好幾個。我給他們?nèi)齻€說:“這盜墓賊也是愚蠢,伯益是四千多年前的古人,使用的工具是木耒和瓦器,連青銅器也還沒發(fā)明,他的墓陪葬品最多是幾具豬狗的骨頭”</div><div> 伯益墓的東邊有一高臺,雜草樹木長其上,破碎的瓦礫石塊顯示這里曾經(jīng)是伯益祠的大殿。柴有真說前邊是一個戲臺,大殿內(nèi)塑有泥像,進門左右各站一人,有一丈多高,一人舉手叉腰,怒目圓睜,一人手過頭頂握著自己的頭發(fā)向上拔。柴有真站在大殿的遺址前給我們介紹,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塑像的狀態(tài),叉腰、握發(fā),十分形象。我連忙用手機錄下視頻,可惜垣上風(fēng)吹的呼呼,風(fēng)聲壓住了老柴說話的聲音。</div><div><br><div> (尚會強老師辨認古碑上的文字) </div></div> 《太平縣志》上有魏公韓寫的“ 虞官伯益廟碑記”。<br> 讀原文如下:<br> 有虞臣伯益之墓,土人不知而犁鋤將及焉,縣官之過也。今查邱壟竣絕上,有無糧地百四十余畝,就其近墓與祠者,筑墻數(shù)百堵為衛(wèi)。重葺正宇,新增享殿一,樂亭一,門二,旁植以松檜,墻外閑地,聽守祠人菽麥,以為歲獻之資,亦以永茲緒焉耳。嗚呼!圣人之澤,功在天下,萬世一抷之土,若滅,若沒,誠痛乎有余悲也。況生若地,居若里,族黨世襲,猶可彷而佛之者乎?后之君子,應(yīng)有同心興起者。<div> 清乾隆年間,1788年,太平縣令徐希高重修伯益廟并請同鄉(xiāng)馮敏昌撰寫了重修碑文。</div><div> 古人有詩文贊美伯益廟:</div><div> 曲嶺登幾重,益陵巋然立。</div><div> 勝地見荒涼,野草雜荊棘。</div><div> 環(huán)陵巨壑侵,中田百四十。</div><div> 殿宇正堂皇,近在陵之側(cè)。</div><div> 攝衣麥中行,修筑一徑入。</div><div> 茲陵汾水環(huán),崔巍吾太邑。</div><div> 鄉(xiāng)邦依圣人,千秋壯顏色。<br><div> (盜墓賊挖的盜洞)</div></div> 我查看伯益墓周邊的地形,正如古詩中描寫的那樣,西邊懸崖下是汾河河谷,北面南面皆是深深的溝壑,唯有東南一角有一條數(shù)米寬的路與外面的平地連接,若把這條路截斷,伯益廟便是處在一座汾河岸邊的孤島上。<div> 古老的太平縣原文化中心在河西,文人墨客在朝圣的途中,從太平縣城出發(fā),一路向東,跨過南賈溝,登上賈山,從南賈到下魯,渡過汾河,在深達300米的汾河谷底仰望河?xùn)|懸崖上的伯益廟,紅墻碧瓦,在陽光的映照下閃著金光,其景觀是何等壯麗。沿山坡小徑曲折上行,半山坡建有過廳,爬坡走累了,坐在亭子下歇歇腳。從井里打上一桶清涼的泉水,或飲用,或洗手洗臉做好朝圣的準備。</div><div> (伯益廟遺址)</div> 可惜啊可惜!這一切美好的景色都不存在了。被瘋狂砸碎的瓦礫散落在曾經(jīng)的香火圣地,昔日的殿堂被開辟成了農(nóng)田,農(nóng)民種植的藥材在風(fēng)中艱難地搖曳,由于天旱少雨已經(jīng)多半枯萎。<div> “這要是保留到現(xiàn)在看有多美好呀!”我說:“搞旅游開發(fā),尋根問祖,帶動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你們伯社村的人都有干的了。”</div><div> “可不是嗎。”柴有真繼續(xù)說:“我還記得原來那瓦都是碧綠的。有一塊石碑被他賣了,賣了兩千五,一塊在他家院子里?!?lt;/div><div> “什么石碑?”我知道柴有真說的他是指帶頭拆毀伯益廟的人,后來到了城關(guān)公社機械廠當了廠長。</div><div> “不是石碑?!鄙袝娎蠋熣f?!八f的是石龜?!?lt;/div><div> 原來河?xùn)|城關(guān)片的話我有點聽不懂,請人到家里說是回故廈,樹叫做吃。石龜我聽成了石碑,以前的古廟里,立的石碑的底座都雕刻成一個龜?shù)男螤睿瑸觚旕W碑。</div><div> 看來這位帶頭拆廟的大哥也知道石龜是文物,能賣錢。我很好奇,那么沉的兩塊石頭,他怎么拉到他家院子里的呢?</div><div> 賣烏龜?shù)臅r候,忘記了當年在伯益廟門前振臂高呼“砸爛一切牛鬼蛇神”的口號了嗎?</div><div> (伯益廟大殿遺址還保留一個土臺子)</div> 走出伯益廟遺址,遇到一位放羊的老漢,路邊有一個水坑,他的羊在那里飲水。<div> 放羊的老漢說:“這廟被拆我們都記得,反正不得好死,已經(jīng)死了,死前受了多少罪?!?lt;/div><div> 從柴莊到伯虞再到北社,一路上三個村子里的老人,不管是放羊的還是往田間送肥的老農(nóng),都在罵那個拆廟伐樹的人,都在為伯益廟的拆毀惋惜,一代代人守護流傳下來的千年文物,被一個無知的文盲毀滅,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丑陋的惡行將在村民的口中一代代傳下去。</div><div> 我想,這伯益墓是現(xiàn)成的文物,地方領(lǐng)導(dǎo)能像明清時期的縣令一樣,發(fā)動有投資眼光的人籌集資金重修伯益古廟,和陶寺丁村三點一線連為一體搞旅游開發(fā),將會帶動襄汾的經(jīng)濟發(fā)展。</div><div> 特為此而呼吁。</div> 尚會強老師在細細觀看 滿地都是磚頭瓦片,種植的藥材已死,只有蒿草在野蠻地生長,這地不知道咋種的。 看視頻老柴在給我們講伯益廟,汾河垣上的風(fēng)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