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在鄉(xiāng)村每戶人家都有一個廳堂,廳堂是這幢房子的中心,也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空間。大戶人家還有天井,還分什么正廳、前廳、后廳、側(cè)廳等,小戶人家就一個廳堂,特別是我們江南山區(qū),那些三架屋、四架屋的建筑型制,進(jìn)大門中間就是一個廳堂。廳堂正面是一面墻,墻中間一般懸掛毛澤東主席像,在主席像兩邊會懸掛一些結(jié)婚、生日的對聯(lián),左右兩邊墻上會張貼一些圖畫,木柱上也會張貼對聯(lián),廳堂中間放一面八仙桌,是全家人吃飯的地方。</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廳堂是家里最寬敞的地方,家里所有的大事,都是放在廳堂里來完成的,也是小孩子平時嬉戲的地方。我最喜歡過年期間的廳堂,那時過年最早要做的就是打年糕,那時打年糕是純手工的,也是體力活,一般會叫上6—8個男勞力(就是力氣比較好,又會揉年糕的男人)。早早就會把石臼、臼錘洗干凈,幾個人抬進(jìn)廳堂,在石臼下面還要鋪些稻草,防止打年糕時損傷地面,在廳堂靠墻的一面,還要擺上案板,用來揉年糕。</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打年糕前天就要把打粿糯(一種專門用來打年糕的米)用水浸好,等二天把浸好的大米放在飯甑里蒸,蒸到一定時候,就拿到石臼里打,打好了就拿到案板上用力揉,沒揉好就會開裂,揉好了就放在木印里印,用手一壓倒出來就完成了。剛打好的年糕很柔軟,大人會用碗盛上白糖叫大家粘著吃,我們這些小孩也就跟著大人一起吃了。這樣的事還有做米糕等。</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在廳堂里做的大都是辛苦活,春天紅花草熟了,就要割回來喂豬,白天大家去割紅花草,堆滿半個廳堂,到晚上大人就開始切,一切就是半夜。夏、秋季節(jié),廳堂里堆的都是收割回來的稻谷,遇到陰雨天,來不及曬,要及篩好清除稻草,每天還要翻幾遍,這也是個體力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到了秋后農(nóng)閑季節(jié),廳堂里也開始忙碌起來了,堆了一地的南瓜、冬瓜、紅薯等,也要趁天氣睛好時,刨皮、切條、曬干,留作冬天、過年和來年開春食用。那時雖然田地里沒什么事,但每家每戶的女人們是不得閑的,要做泡菜,要剝玉米,要修補(bǔ)衣服,還要在冬閑時請木匠、竹匠等各種師傅來家里修補(bǔ)農(nóng)具,一日三餐還要做點(diǎn)心,可以說是忙得暈頭轉(zhuǎn)向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廳堂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擺酒席,家里人的婚娶嫁女,滿月生日等,都要擺上酒席,宴請親朋好友。一般的廳堂只擺得下四桌,進(jìn)門靠右上的為主桌,左上的為副桌,下面兩桌也是副桌,以右為大,左為小,依次排輩而座,其他客人就在后廳、側(cè)房就座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想每個人對廳堂的感知都是不一樣的,但廳堂肯定給你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我想但你看到我這篇拙文時,也會勾起你兒時的夢,那時雖苦,也是幸福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圖文選自搜狐旅游。原創(chuàng):劉樹楨</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