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篇《北京的河之昆玉河(1)》已沿河到了甘雨橋,從甘雨橋開始,這條向南流淌的河就進(jìn)入南護(hù)城河段。</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護(hù)城河始建于明代,分外護(hù)城河和內(nèi)護(hù)城河。內(nèi)護(hù)城河又叫皇城護(hù)城河或筒子河。內(nèi)城南面的護(hù)城河叫前三門護(hù)城河,東、西、北三面的分別叫東護(hù)城河、西護(hù)城河、北護(hù)城河。外城自西便門經(jīng)廣安、右安、永定、左安、廣渠、東便諸門的護(hù)城河名南護(hù)城河。這五條護(hù)城河水源來自長河,于東便門外流入通惠河。 </p> <p class="ql-block">北京護(hù)城河及水系圖</p> <p class="ql-block"> 南護(hù)城河,建國前上游起自西便門,繞流外城,經(jīng)廣渠門向北流入通惠河,全長15.5公里。經(jīng)幾次治理,南護(hù)城河出口改為進(jìn)入前三門護(hù)城河,再匯入通惠河,而西南分洪直接流進(jìn)涼水河。</p> <p class="ql-block">南護(hù)城河徒步軌跡</p> <p class="ql-block"> 在起自甘雨橋的南護(hù)城河西側(cè)有濱河公園,本篇徒步南護(hù)城河就從濱河公園開始…</p> <p class="ql-block">甘雨橋邊的水閘</p> <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甘雨橋建橋時間、背景、稱謂來源的拓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濱河公園內(nèi)有關(guān)于北京建城、建都的紀(jì)念柱和古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灣:</p><p class="ql-block"> 北京小平原三面環(huán)山,形如海灣,被稱為“北京灣”。三千多年前,沿太行山東麓北行的大道由此分途,向北穿越不同山口,將中原農(nóng)耕文化區(qū)與北方游牧文化區(qū)聯(lián)系起來,古代薊城就坐落在大道分途的地方,這一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北京最終成為都城。</p> <p class="ql-block">濱河公園的銅鑄北京灣地勢碑</p> <p class="ql-block">濱河公園的《薊城紀(jì)念柱》</p> <p class="ql-block">薊城紀(jì)念柱銘文:</p><p class="ql-block">北京城區(qū) 肇始斯地</p><p class="ql-block">其時惟周 其名曰薊</p> <p class="ql-block">《北京建城記》碑文:</p><p class="ql-block"> “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薊?!抖Y記 樂記》載,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來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薄妒酚浹嗾俟兰摇贩Q:“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毖嘣谒E之西南約百里。春秋時期,燕并薊,移治薊城。薊城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區(qū),地近華北大平原北端,系中原與塞上來往交通之樞紐。</p><p class="ql-block"> 薊之得名源于薊丘。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有記曰:“今城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矣。”證以同書所記薊城之河湖水系,其中心位置宜在今宣武區(qū)廣安門內(nèi)外。 </p><p class="ql-block"> 薊城四界,初見于《太平寰宇記》所引《郡國志》,其書不晚于唐代,所記薊城“南北九里,東西七里”,呈長方形。有可資考證者,即其西南兩墻外,為今蓮花河故道所經(jīng);其東墻內(nèi)有唐代憫忠寺,即今法源寺。</p><p class="ql-block"> 歷唐至遼,初設(shè)五京,以薊城為南京,實系陪都。今之天寧寺塔(是北京城現(xiàn)存最古老建筑),即當(dāng)時城中巨構(gòu)。金朝繼起,擴(kuò)建其東西南三面,改稱中都,是為北京正式建都之始,惜其宮闕苑囿湮廢已久,殘留至今者惟魚藻池一處,即今宣武區(qū)之青年湖。</p><p class="ql-block"> 金元易代之際,于中都東北郊外更建大都。明初縮減大都北部,改稱北平;其后展筑南墻,始稱北京;及至中葉,加筑外城,乃將古代薊城之東部納入城中。歷明及清,相沿至今,遂為我人民首都之規(guī)劃建設(shè)奠定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薊,薊城之中心在宣武區(qū),其地承前啟后,源遠(yuǎn)流長,立石為記,永志不忘。時在紀(jì)念北京建城之三千又四十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九五年十月候仁之撰文”</p> <p class="ql-block">應(yīng)天門故址:</p><p class="ql-block"> 應(yīng)天門為金中都宮城正門,金貞元年(1153)與中都宮殿同時建成。南為皇城正門宣陽門,北為皇宮正殿大安殿,真佑三年(1215)毀于蒙古攻占中都之戰(zhàn)役。</p> <p class="ql-block"> 1153年4月21日,金朝(1115年-1234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大興府,金國從此定都北京,開啟北京城的都城史。</p> <p class="ql-block">營城建都雕塑</p> <p class="ql-block"> 金宮殿古址是金中都的宮殿所在。金天德四年(1152)建于遼朝(907年—1125年)陪都南京的宮殿故址上,毀于1215年蒙金戰(zhàn)爭。</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公園的女真民族游牧雕塑</p> <p class="ql-block">魚澡池遺址:</p><p class="ql-block"> 從金宮殿故址徒步到金中都太液池和魚澡池遺址需要五六分鐘。因為濱河公園內(nèi)有關(guān)薊城、金中都的都是故址,周邊被標(biāo)注為遺址的唯獨“魚澡池”,內(nèi)心還是十分期待這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金代遺存。</p><p class="ql-block"> 導(dǎo)航通報目的地的地方被高墻圍著,推開虛掩的鐵門,沿墻根的雜草中停著十幾臺廢棄的車,中間開闊地蓋著綠色防塵布,遠(yuǎn)處老楊樹下有一幢廢棄的兩層小樓,一副蕭煞氣象,令我十分困惑。</p><p class="ql-block"> 詢問小屋里走出的保安“遺址在哪?”,保安指指雜草叢生的空地說“這就是”,看我疑惑地想往里走,保安把我攔住說不讓進(jìn)的,只得悻悻離開。</p><p class="ql-block"> 再次查閱相關(guān)資料,魚澡池遺址原是金中都宮殿后花園太液池的一部分,屬北京市文物保護(hù)項目,上世紀(jì)九十年代被開發(fā)建設(shè)房地產(chǎn),后成為爛尾樓被轉(zhuǎn)手。2010年前后,西城區(qū)政府大概覺得在遺址上搞房地產(chǎn)不合適,又給叫停了。如今成了既不像爛尾樓又不像遺址,整個渾不清的所在,干脆高墻一圍了之??磥?,這是個命運多舛的遺址。</p><p class="ql-block"> 金中都太液池也好,魚澡池遺址也好,如今這副荒涼的景象只留給了我失望。</p> <p class="ql-block">荒蕪的魚澡池遺址</p> <p class="ql-block"> 大觀園坐落在南護(hù)城河的北岸,建于1984年,是按曹雪芹《紅樓夢》建的仿古園林,在一片水域周圍布置了瀟湘館、沁芳橋、櫳翠庵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大觀園是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外景地,也是《還珠格格》《甄嬛傳》等電視劇的外景地。</p> <p class="ql-block">大觀園外的補(bǔ)天遺石</p> <p class="ql-block">大觀園內(nèi)荷塘景色</p> <p class="ql-block">沁芳橋</p> <p class="ql-block">陶然亭公園前的南護(hù)城河</p> <p class="ql-block"> 陶然亭公園坐落在南護(hù)城河北岸,1952年建園,是建國后興建最早的一座現(xiàn)代園林,有“都門勝地”之譽(yù)。全園總面積56公頃,其中水域面積240畝。</p><p class="ql-block"> 陶然亭公園與北京諸多公園一樣,承載著古都很多的歷史信息,包括千年古剎“慈悲庵”,建于康熙年間的“陶然亭”,以及近代中共創(chuàng)始人和領(lǐng)導(dǎo)人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高君宇、鄧中夏、惲代英等在此開展秘密活動的事跡,讓這座公園不只是一處游玩休閑之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湖心島的云庵橋</p> <p class="ql-block"> 湖心島上建有元代的慈悲庵。因為百多年前毛澤東、李大釗、高君宇等曾經(jīng)把這作為秘密活動場所,加之慈悲庵旁的陶然亭,這一事一亭的影響和聲望都蓋過了慈悲庵本身,反倒讓這千年古剎容易被忽略了。</p> <p class="ql-block"> 古剎建在湖心島的高臺上,拾階上高臺,迎面就是一棵合抱粗的古槐樹,要不是1920年毛澤東與輔社同仁在這棵樹下的合影照片,很難判斷這棵樹已經(jīng)有一兩百年。</p><p class="ql-block"> 刻意站在少年毛澤東站過的地方,內(nèi)心還真有點“那樣”的感覺,也許這就是潛意識里的偉人效應(yīng)吧。</p> <p class="ql-block">慈悲庵內(nèi)建于金天會九年(1131)的“金代經(jīng)幢”。</p> <p class="ql-block">慈悲庵內(nèi)建于遼壽昌五年(1099)的“遼代經(jīng)幢”,上有“京東”兩字,成為確定遼國陪都南京位置的重要證據(jù)。</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陶然亭位于慈悲庵西側(cè),背靠慈悲庵,面向西湖和對岸的吹臺、清音閣,左邊是上湖心島的云庵拱橋。坐在陶然亭的彩繪長廊上,眺望荷花嬌艷的西湖及荷花湖,果然是樂得陶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然亭</p> <p class="ql-block"> 其實來陶然亭公園還是想找兩個墓的,一個是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dǎo)人高君宇(1922年曾作為代表參加莫斯科共產(chǎn)國際的會議,是與陳獨秀一起的中共二大五位中央執(zhí)委之一)。據(jù)說高君宇(1896年—1925年)與女友石評梅(1902-1928)的事跡真實詮釋了把主義信仰與男女愛情完美結(jié)合,生相知、死相依的人生傳奇。</p><p class="ql-block"> 不負(fù)所望,高石的墓地保存完好,原墓碑被保存在了慈悲庵里高君宇石評梅事跡展廳,墓地還有仿碑矗立。</p> <p class="ql-block"> 另一個就是清末民初妓女賽金花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因為去過黟縣賽金花故居的“歸園”,對這位三次喪夫,三次從妓的狀元夫人的傳奇人生有所了解。</p><p class="ql-block"> 賽金花幼年被賣于蘇州花船從妓,15歲嫁與狀元為妾,以公使夫人身份出使俄、德、奧、荷四國,從此開始三次喪夫,三度從妓的人生,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城時,賽金花曾“舍身”救北京,被林語堂稱作“北京城終于得救了……這還得有賴名妓賽金花的福蔭”,夏衍還根據(jù)賽金花的事跡創(chuàng)作了多幕諷刺劇《賽金花》,并說“廟堂上大人們的心靈還不及一個妓女”。</p><p class="ql-block"> 賽金花死后被葬在了陶然亭“香?!迸裕蓮埓笄ь}碑文,并用三塊石刻由齊白石為她作畫像,樊增祥為賽金花作長詩??上В贡褪潭际亲笥覍に坏靡姡瑔柫斯ぷ魅藛T也說不知所蹤,有點遺憾。</p> <p class="ql-block"> 陶浩然亭公園景色</p> <p class="ql-block"> 從南門進(jìn)陶然亭公園,進(jìn)門不遠(yuǎn)就是華夏名亭園。</p><p class="ql-block"> 在華夏名亭園里,仿建有12座國內(nèi)名亭,如紹興的蘭亭、瑯琊山的醉翁亭、四川的百坡亭、湖南汨羅的獨醒亭…等等,依照原亭的意境,巧妙地在荷花湖四周構(gòu)筑了特別的湖亭園林,蔥蘢的樹蔭下藏著別樣的雅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無錫“二泉亭”,兩池呈天圓地方之像,池的上方鑿水口相通。宋高宗趙構(gòu)于紹興辛巳年(1161年)曾在此酌泉。</p> <p class="ql-block"> 紹興“蘭亭”碑亭建于清康熙年間,碑上的“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御筆所書。</p> <p class="ql-block"> 蘭亭的“鵝池”碑亭,建于清同治年間建,“鵝池”二字,傳“鵝”字為王羲之所書、“池”字為王獻(xiàn)之所書,父子合璧,人稱“父子碑”。</p> <p class="ql-block"> “醉翁亭”位于滁州瑯琊山,始建于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p> <p class="ql-block"> “浸月亭”位于九江甘棠湖中。 北宋時,理學(xué)家周敦頤見此島狀如月,遂名“浸月”。后人在島上建“浸月亭”,寓景于白居易《琵琶行》詩中“別時茫茫江浸月”的詩意,也寄托了后人對白居易、周敦頤兩位賢人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 四川眉山三蘇公園的“百坡亭”。1928年,眉山人為紀(jì)念蘇東坡,在三蘇祠瑞蓮西池修建了這座百坡亭。</p> <p class="ql-block"> “獨醒亭”位于湖南汨羅市玉笥山頂屈子祠前。根據(jù)屈原《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稱“獨醒亭”。該亭始建于漢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移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 成都浣花溪畔的“少陵草堂”,建于雍正三年(公元1734年),亭中碑刻的四個大字系康熙帝十七子果親王允禮所書。</p> <p class="ql-block"> “滄浪亭”位于蘇州市城南,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p> <p class="ql-block"> “謫仙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北京園林研究院設(shè)計,位于</span>紀(jì)念詩仙李白的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一覽亭”又名圣覽亭,坐落于金華城區(qū)鐵嶺頭附近一處高坡上。東聳八詠樓、天寧寺,西布三蘇祠(蘇洵、蘇軾、蘇轍祠堂),南臨雙溪,北瀕明月樓、文昌閣,一覽亭鶴立其中。</p> <p class="ql-block"> 東城區(qū)在過了天壇公園的濱河公園修了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四個廣場。</p> <p class="ql-block"> 左安門值房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緊貼著南護(hù)城河邊,為傳統(tǒng)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闊五間,進(jìn)深一間,是老北京“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20座老城門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值房建筑。</p><p class="ql-block"> 所謂值房,就是城門守軍駐守、居住用的房屋。別小看這五間老平房,這可是全國重點保護(hù)文物,因為它可以準(zhǔn)確定位被拆的外城城門和城墻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外城東南角樓緊鄰左安門值房,在明清時期,外城東南角樓,又稱左安門角樓。1955年被拆,201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東南角樓北側(cè)影壁上雕刻雙龍戲珠的神秘宅院</p> <p class="ql-block">南護(hù)城河?xùn)|南角樓下,三面標(biāo)注東城、朝陽、豐臺<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界碑。</span></p> <p class="ql-block"> 僅剩一尊銅鑄和尚值守的“夕照寺”原為南城大寺。據(jù)各種史料記載,夕照寺可能始建于元末或明朝的前期正統(tǒng)、景泰年間,民族英雄兵部尚書于謙曾多次去該寺。</p> <p class="ql-block"> 過夕照寺往北,河道筆直,河水清澄,水流徐緩,垂釣的、游泳的、劃船戲水的、跑步健身的,護(hù)城河親水公園為市民提供了很好的消暑納涼的去處,繼續(xù)往北過東便門,南護(hù)城河就轉(zhuǎn)入通惠河……</p><p class="ql-block"> 人在旅途且行且記錄。</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0日整理于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