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柳林知青的火紅青春之四</p><p class="ql-block">金家莊農場楊雪平回憶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林知青的火紅青春 之四</p><p class="ql-block">金家莊登攀農場 楊雪平回憶</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10日</p><p class="ql-block">閱讀 157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歲月交流地</p><p class="ql-block">52.0萬人互動</p><p class="ql-block">難忘的知青歲月</p><p class="ql-block">金家莊登攀農場知青 楊雪平</p><p class="ql-block"> 我和我老公霍亞軍,是一同到金家莊登攀農場插隊的知青。在插隊期間,我們不僅得到了鍛煉,更收獲了愛情。這對我們來講,可以說是終身的收益。</p><p class="ql-block">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是我們那個年代人人皆知的偉大號召。在這些號召的指引下,無數要求進步的青年響應號召,踴躍報名,到農村去插隊落戶。我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日,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在一片歡呼聲中,縣委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縣領導致了歡送詞,知青代表表了決心,為我們五六十個十八、九歲的男女青年送行,送我們到邊遠的農村——金家莊農場去插隊落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曾經的青春歲月</span></p><p class="ql-block"> 初來到農村,一切都感到非常迷茫,各方面對我們都是嚴峻的考驗。怎么生活,怎么勞動,我們這些在家吃糧不管閑事的孩子們一無所知。公社為了照顧我們,給我們派了有知識、有經驗的老農,和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們耐心給我們進行各方面的精心指導,使我們在不長時間內就初步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剛來時,我們每人統(tǒng)一自帶九個月非農業(yè)口糧,吃飯按人頭分配。當時供應的大部分是粗糧,以高粱、玉米面為主。我們每天早飯是一個玉米面窩窩頭,一碗蒸鍋水,下午飯是帶殼的高梁面,吃飯大都在地里。第二年開始,吃的農場自己生產的糧食,公社給我們農場撥了一些荒坡地,剛開始頭兩年,因為是“生地”,收成不多,所以只能種高產量又耐旱的高粱,玉米,我們知青也只能以這些粗糧為主。到第三年,開始有所好轉,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增長,自己種的蔬菜也可以吃上了,尤其是玉米和土豆的長勢非常好,我們的生活才得到逐步改善。</p><p class="ql-block"> 盡管我們的生活很艱苦,但我們大多數知青熱情仍然不減。在老農的悉心指導下,我們大多數知青都學會了開墾荒地、修梯田、打河壩、掏大糞、播種、鋤草、介苗、收秋等各類農活。在晚上,農場場長宋寧還組織我們學習,開會,斗私批修。同時還排練節(jié)目。大家又唱又跳,其樂融融。</p><p class="ql-block"> 但我們畢竟是一群還未完全省事的孩子。雖然肚子填飽了,業(yè)余生活也豐富多彩,但是想家的念頭還是時刻在大多數知青的腦子里打轉。我們所在的金家莊農場,離城有40多里地,那時交通極其的不便,一天也見不到一兩輛車,回一次家比登天還難。能蹭上個拖拉機就謝天謝地了,即使搭上個毛驢車也高興的不得了,步行是常有的事。記得有一年冬天,我請了兩天假回家,按照紀律規(guī)定,第三天務必要趕回去。但第三天一早起來,窗外白茫茫的一片,下起了鵝毛大雪,這怎么辦呢?出發(fā)吧,路上泥濘濕滑,實在難走,不走吧,假期已到。思來想去,還是毅然上路了。幾十里路從早上十點出發(fā),一直到下午四點多才到,腳上還起了好幾個泡,心中感到很越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和戰(zhàn)友們農場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右一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個青春茂盛的青年,在一起摩擦出一點火花是很自然的事。我們農場,有四對知青結為連理。我和我老公就是其中的一對。我們互相的好感產生于插場的第二年。當時,我們每天到地開墾荒地,分工十分明確,我們兩人分到一組,負責刨一塊大約一畝的荒地。剛開始我們兩也是分工明確,各自一半,互不相讓。但女同志必定氣力有限,越干越沒勁,到后來實在是再沒力氣完成任務了。他看到我為難,就伸出橄欖枝,說你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吧,剩下的我來干。我當時心中很是感激。后來又是修梯田、掏糞、澆地,通過多次的合作,我們互相之間終于都產生了愛慕之心,午飯在地里頭吃,我們總是相互禮讓,總想讓對方多吃一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互相間真正產生愛慕之情,是源于一件事。那是在下鄉(xiāng)插隊的第二年冬天,我們開始冬天的農活,拉平車、填土、打河壩。那時用水從高處把泥土往低處沖,以攔住淤泥,筑成土壩淤地。男同志在這個時候總是沖在前面,有一天,他把衣服、鞋都弄濕了,晚上回到住的地方放在火上烤,不一會就把鞋燒開個窟隆。這時,他把我叫出來,問我怎么辦?我當時也不知道該咋弄,我說我也不會縫,但是我還是把我的舊衣服剪下一快給他亂縫了半天,顏色也對不上,針尖也亂走,就這樣歪歪扭扭的縫上了。但他不僅沒有嫌棄我縫的不好,還夸獎了我。看到他豁達的心胸,我對他由感激變?yōu)閻勰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的十二月底,上級突然下達一個招工指標,他被推薦上了。我被丟下的心情難以形容,更是難過的厲害。心想:愛情還沒有開始就要結束了。他的離開,分明就意味著我們要分開了。但他并沒有嫌棄我,在他離開農場后,我們不間斷地進行書信往來,在他的鼓勵下,我在農村堅持堅持再堅持,直到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知青大返城時,我才被分配到縣糧食局。當時,他已經在縣食品公司工作。經過幾年波瀾壯闊的考驗,我們終于在一九八二年九月步入婚姻的殿堂。如今,我們都已年過半百,兩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yè)。女兒未結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雖然皺紋滿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愛情仍然甜蜜</span></p> <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歲月如流?;厥姿氖嗄昵?,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至今記憶猶新。如今我們雖然韶華盡逝,青春不再,皺紋悄悄地爬上了額頭,鬢角上添了絲絲白發(fā),皆已邁入花甲之年,但昔日的純真、昔日的夢想、昔日的追求、昔日的狂熱,仍然存在于美好的記憶之中。幸運也罷,磨難也罷,我們就這樣風風雨雨地走過整個青春期,走到了老之將至。但回首起來,不得不說,上山下鄉(xiāng)鍛煉了我,從思想上改造了我,使我和農民接近了;知青生活鍛煉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知青歲月又鍛煉了我獨立生活的能力,增長了我的知識和才干,提升了我的綜合素質,使我在以后三十多年的工作崗位上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成長為一名社會上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總之,四年的知青生活是艱苦的,結下的情誼卻是真摯的,知青的經歷是苦澀的,卻也是寶貴的。老知青同志們,好好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過好每一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讓心隨千秋一起飛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楊雪平簡歷</p><p class="ql-block"> 楊雪平 女 出生:1957年2月生,文化程度高中,中共黨員,1976年1月插隊,1979年12月31日分配工作,柳林縣糧食局,先后擔任開票員,會計工作,直到2007年在本單位退休。</p><p class="ql-block">知青生活感言</p><p class="ql-block"> 一個特殊的時代,給了我們這代人一段特殊的經歷,一段特別的人生給我們留下了永久性的標志,這就是"知青"。坎坷的人生,曲折的道路,我們品嘗了多少酸甜苦辣,從而磨練了我的意志,鍛煉了我堅強不屈的性格,懂得了農民的艱辛,糧食的來之不易,如今我們己到花甲之年,珍惜當下,過好人生的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退休生活像花兒一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