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當時的習水還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通往外界的公路。山高路遠,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給群眾生產(chǎn)生活帶來極大不便。進入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習水縣開始著手修建境內(nèi)及連接外界公路,習桐公路(習水至桐梓)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習水通往桐梓、遵義的主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用故事講述過去的艱苦與輝煌,用故事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豆适铝曀芳磳\而生,我們一起努力。故事習水一定有你?。ū径挝淖謱懽髡撸豪溆龃海?lt;/p> <p class="ql-block"> 這條路,凝聚了習水那一代人的艱辛與奮斗;這條路,引領了習水那一個時的發(fā)展和開放;這條路,見證了我們這一代曾經(jīng)的夢想與希望…</p><p class="ql-block"> 故事里,我們有使命,我們有擔當,我們有情懷,我們有共同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讓故事敘述過去,讓故事昭示未來,讓故事成為我們?yōu)樽訉O后代最有情感和溫度的交待。(本段文字作者:冷遇春)</p> <p class="ql-block"> 50年代習水縣交通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 習水縣第一臺盤式拖拉機</p> <p class="ql-block">貴州省第一代汽車罵駛員</p> <p class="ql-block">據(jù)《習水縣志》記載,桐赤公路桐(梓)赤(水)公路是黔北公路主干線,自桐梓縣城經(jīng)習水縣境6個區(qū)至赤水縣。民國16年,周西成主政貴州期間,曾勘測修筑桐赤公路,隨即習水段于是年12月16日動工,上路修路民工1700多人。開工后,因省政府對習、仁兩縣修路任務,施工方案未具體明確,又時值軍閥混戰(zhàn),百姓負擔過重,民工三天兩頭斷炊,難忍饑寒交迫之苦,工程于民國?17?年底被迫下馬。民國20年至25年,陸續(xù)修建。民國32年,省政府再令修筑,此時,縣長田東屏一面組織修建,一面又報省同意修建習水至四川合江的公路,歷時一年,因田卸職而停修。民國年問,桐赤公路先后經(jīng)歷22年,數(shù)度修建,終未告成。至民國?38?年,僅留下可供人行的路基。</p> <p class="ql-block">1928年,貴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購進了貴州省第一臺轎車——美制雪佛小汽車。</p> <p class="ql-block">修建習水草蓮壩路段</p> <p class="ql-block">當年通車舊照</p> <p class="ql-block">舊照之一</p> <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仙源鎮(zhèn)以前叫“獐羊壩”,1929年,貴州軍閥周西成修建“赤桐”公路時,曾派一巡視員視察公路的修建情況,在從溫水進入仙源境內(nèi)4公里左右處有一天然的石洞,公路正好要從石洞中穿過,該巡視員便在石洞的上方題上了“仙源洞”三字,“仙源”一名因此而來,并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仙源鎮(zhèn),因地處偏遠,海拔較高,其金山村二臺子黃沙巖海拔達1883米,被稱為習水的“小西藏”、習水之巔。秋冬之際,或云煙繚繞,或冰雪覆蓋;加之地勢高低不平,山巒疊嶂,地形復雜,山高坡陡,交通出行十分不便。但仙源又是習水東南門戶,是過去途經(jīng)桐梓、前往遵義、貴陽的必經(jīng)之路。從習水到遵義,要經(jīng)過溫水河壩、跑馬崗、仙源黃瓜埡、金橋、黃廠、新場、二臺子等山路盤曲險峻,懸?guī)r峭壁,翻山越嶺輾轉(zhuǎn)多時才能到達,飽受舟車勞頓之苦。</p> <p class="ql-block">當年修建舊照</p> <p class="ql-block"> 修造大堡坎,是修公路中的大工程之一,全憑人工、鋼釬二錘、砌筑石墻!</p> <p class="ql-block"> 修筑大堡坎,在當年</p> <p class="ql-block"> 崇山峻嶺,逢山開路先鋒!</p> <p class="ql-block"> 習水縣早年交通工具:雞公車</p> <p class="ql-block"> 汽滾車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5日,習桐公路工程繼續(xù)全面展開,同年6月29日竣工,原公路設計為簡易公路,經(jīng)驗收,路基寬6米,有效泥石路面為3.5米,最大縱坡不超過11%,最小彎道半徑不少于B米,先后歷時兩年零4個月,投勞合計1045萬個工日;省、地兩級政府資金投資?42.8?萬元,每公里造價平均4000?元(不包括人工工資)。</p> <p class="ql-block">當年建橋舊照</p> <p class="ql-block"> 當年農(nóng)民是修建赤桐公路的主力軍,每個鄉(xiāng)派出500名參與筑路大軍,東皇鄉(xiāng)負責箐角至二臺子路段修建!</p> <p class="ql-block"> 習水官店桃林當年較早的解放牌汽車</p> <p class="ql-block"> 當年壓路的石碾子用人工拉碾!</p> <p class="ql-block"> 當年運石頭的木槽道</p> <p class="ql-block"> 當年開石頭全憑鋼釬二錘!</p> <p class="ql-block"> 當年較為先進的運石頭槽子。</p> <p class="ql-block"> 當年的運石頭木車</p> <p class="ql-block"> 當年的技術(shù)革新/劈石頭工具</p> <p class="ql-block"> 工地繁忙修建場景</p> <p class="ql-block">工地現(xiàn)場,住工棚,吃在工地,當年艱苦條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八十年代赤桐公路仙源道班養(yǎng)路工人</p> <p class="ql-block">從此時起,習水交通實現(xiàn)東西貫通,并向北分支延伸;縣境內(nèi)區(qū)、鄉(xiāng)公路分別從習赤、仁習、溫趕三條干線公路兩側(cè)向各區(qū)、鄉(xiāng)延伸,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5日,習桐公路工程繼續(xù)全面展開,同年6月29日竣工,原公路設計為簡易公路,經(jīng)驗收,路基寬6米,有效泥石路面為3.5米,最大縱坡不超過11%,最小彎道半徑不少于B米,先后歷時兩年零4個月,投勞合計1045萬個工日;省、地兩級政府資金投資?42.8?萬元,每公里造價平均4000?元(不包括人工工資)。</p> <p class="ql-block">合影于習水土城米糧壩“赤桐公路”習水與赤水公路交接處</p> <p class="ql-block"> 拍攝于“赤桐公路”習水段的土城狗橋洞老石拱橋上</p> <p class="ql-block"> 本人有幸參加2022年習水縣關(guān)工委對赤桐公路沿線考察</p> <p class="ql-block">仙源穿洞旁的涼亭</p> <p class="ql-block">考察實拍</p> <p class="ql-block">考察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大水老橋?qū)嵟?lt;/p> <p class="ql-block">小壩鐵索橋</p> <p class="ql-block"> 采訪</p> <p class="ql-block">土城小壩鐵索橋</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場調(diào)研會</p> <p class="ql-block"> 考察實拍</p> <p class="ql-block">考察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 考察實地拍攝</p> <p class="ql-block">梅溪河橋舊照(王成勇提供)</p> <p class="ql-block">截止2017年底,習水縣境內(nèi)公路總里程達8859公里,高速路、國道、省道、縣鄉(xiāng)道、村道道道暢通,247個行政村全部開通客運班線;組組通、小康路四通八達。2017年,習水獲全國首批“四好農(nóng)村公路建設示范縣”稱號,全縣公路網(wǎng)密度達236.237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首列。</p><p class="ql-block">大道如網(wǎng),長路似虹。今日習水,如神筆在握,描繪出一幅幅壯美的公路運輸畫卷。一張史無前例的公路運輸網(wǎng)通暢四方,連起城市和鄉(xiāng)村,串起大江和山區(qū),帶來富裕、通進民心。</p>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初期,全縣僅有一兩百輛貨車,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貨運行業(yè)迎來了新的變化,買車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棄打工,轉(zhuǎn)為個體戶買車載貨。貨車車型也由以前一兩噸承載量到十余噸承載量。目前全縣擁有貨運公司30余家,貨運車輛4000余輛。</p><p class="ql-block">汽車站是城市的一個窗口。習水客運站三次變遷,由上世紀年代的又小又舊、嘈雜煩亂,再到今日的大氣靚麗、秩序井然。一葉知秋,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習水交通運輸?shù)木薮蟀l(fā)展。</p> <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黔路漫漫。貴州公路建設歷經(jīng)滄桑,從昔日的人挑背馱,到如今的機械化建設養(yǎng)護。從驛道變?yōu)轳R路,泥巴碎石路變?yōu)闉r青路、水泥路,公路等級逐年提升,公路里程不斷刷新。</p><p class="ql-block">一代代公路建設者以鋼鐵般的意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終讓難行黔路化坦途。他們在貴州公路建設史上留下了不畏艱難、勵精圖治、砥礪前進的身影,書寫下公路發(fā)展史上的動人篇章,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幾十載滄桑巨變,幾十年風雨兼程。伴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習水人逢山開路、逢水架橋,用汗水和智慧構(gòu)筑起便捷的公路網(wǎng),架設起便民惠民的交通線,為全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注入強勁動力。</p> <p class="ql-block">土城小壩鐵索橋旁采訪當年“赤桐公路”通車時的見證者</p> <p class="ql-block"> 考察土城狗橋洞老橋的影子,1971年,作者本人曾參與狗橋洞的二橋的建筑(做零工)!</p> <p class="ql-block"> 考察赤桐公路的“仙源天生洞”留影</p> <p class="ql-block">“要致富,先修路?!被谑朗来F州人對改變落后面貌的歷史期盼和后發(fā)趕超的奮斗決心,中國共產(chǎn)黨貴州一屆屆省委、省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guān)懷下,在交通運輸部等國家相關(guān)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確立交通引領經(jīng)濟發(fā)展理念,作出了“交通優(yōu)先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始終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舉全省之力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咬定青山不放松,逢山開路,過高山打隧道;遇水搭橋,越溝壑建高架橋,幾十年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終于讓貴州公路實現(xiàn)了跨越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