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三天前,與金庸、黃霑和蔡瀾并稱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在回歸二十五周年紀念日后悄然離去———至此,“四大才子”僅?!旧嗉馍系摹坎虨懸恢Κ毿懔恕>C觀“四大才子” 的一生,嘻笑怒罵,隨心所欲,反倒成就了香港幾代繁華的最后燦爛。</p><p><br></p><p>我不太了解香港,僅在04年時一家三口加上生母和岳母從海南三亞飛深圳再驅(qū)車赴港度假。期間感恩有大學同班同學、同事正健老師傾情款待,甚至在女人街一時興起買了套【上海灘】里許文強的經(jīng)典錦繡唐裝;更少不了的是去許多大小名店過足了嘴癮。</p><p><br></p><p>只是覺得所謂香江的“香”實乃美食之“香”。在那里,美食的誘惑可以說是從早到晚鋪天蓋地,只要一出酒店,各種特色食物的美味就會撲鼻而來,只要閉目吸口飄香,就可從中分辨出各路神仙:是炒還是爆?是炸還是烤?是燉還是蒸?是燒還是燜?是煮還是鹵?是腌還是拌?各種特色餐館更是抬頭不見低頭見,躲都躲不開。</p><p><br></p><p>除此之外,我與香港還有著一份實實在在的特殊敬意和感恩,正所謂“城市,因人而美”。 祖母有位小弟張嘉林舅公長期住在我們上海建國西路福祿邨1號的老家(福祿邨10號為中共地下黨秘密電臺舊址,也就是【永不消逝的電波】故事的發(fā)源地)。舅公比我父親年長不到八歲,所以青年時代騎著兩輛自行車,時常出入成雙,情同手足。</p><p><br></p><p>舅公喜歡繪畫,在抗戰(zhàn)期間就去了廣西藝專求學,直到他的戀人鄧芬霞小姐在香港受到泰國駐港公使的瘋狂追求有點扛不住了,發(fā)加急電報給舅公下達最后通碟:</p><p><br></p><p>“你若再留廣西,我將嫁作他人!” </p><p><br></p><p>這才讓舅公放棄學業(yè),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策馬狂奔,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倆育有三子(這是舅公和長子的合影)。</p> <p><br></p><p><br></p><p>舅公舅婆的愛情故事足夠浪漫奔放,可他倆在七十年代還是勞燕分飛:舅婆飛往美國定居;舅公也在香港娶了位比他年輕三十歲的美貌新舅婆。在上世紀剛剛改開的八十年代看到舅公年輕家庭橙色系列的幸福美照,總覺得像是看到了活生生的現(xiàn)代歐美家庭生活片里的劇照,或是現(xiàn)實版的海外專業(yè)雜志中的室內(nèi)設計廣告———對于像我這樣的迷茫青年來說,可以想象那又是何等的勵志!</p><p><br></p> <p><br></p><p><br></p><p>每年,舅公都會寄我一些港元作零用,鼓勵我繼續(xù)做自己喜歡的事。1988年6月間他來上海時恰好我參加了上海美術館舉辦的一個【藝術壁毯展】,舅公欣然前往并在我的幾個作品前留影。</p><p><br></p> <p><br></p><p>當舅公得知我1989年開始申請去美國讀研,又為我作了Form I-134 的經(jīng)濟擔保??上?,我赴美留學后不久就傳來了舅公逝世的噩耗。</p><p><br></p><p>舅公和“香港四大才子”那一代是生逢亂世,出生入死,卻仍然活出了自己的光輝歲月。寫下這些,只是為了紀念香港舅公以及那一代才子佳人的在天之靈;寫下這些,也是遙祝舅婆和兒女們永遠幸福安康,希望香港人文、經(jīng)濟的黃金時代永遠與他們同在…</p><p><br></p><p>龔自珍有詩:“君恩夠向漁樵說,篆墓何須百字長”。斯人已去,桃花猶在———隨著時世的變遷,對舅公的感恩就漸漸變成了我對香港的一份特殊敬意和感情,那是一種永遠的親切……</p><p><br></p><p>城市,確實是因人而美。</p><h1><br></h1><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7月6日于美國新澤西州大普林斯頓區(qū)</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