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熱土(三十八)</p><p class="ql-block"> 《知青友誼》</p> <p class="ql-block"> 自從知青灶搬到山下以后,我們不但生活上方便多了,而且精神上也有了很大改觀。以前在山上住的時候,每天收工回到宿舍如同進(jìn)入了一個島國,四周孤零零的,除了我們知青這兩孔窯洞,周圍沒有一戶鄰舍。</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男女生分灶以后,大家的心情更加郁悶,想找個人聊聊天都沒有,那段日子實在難熬。自從英子她們搬到山下住以后,我們的灶房依然設(shè)在她們屋,從此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zhuǎn)變。</p><p class="ql-block"> 因為知青灶就在村中心小學(xué)校旁邊,門前便是村里的主路,南來北往的村民都要從門前經(jīng)過。知青灶的門前人氣挺旺,村里誰家有點(diǎn)兒新鮮事兒我們很快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同樣,知青之間甭管什么事兒,也瞞不過鄉(xiāng)親們的眼睛和耳朵。</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中午,我們正在門前的方桌旁吃飯呢,長順突然用手指著村口的大道說:“你們看村…口上誰…來啦?”</p><p class="ql-block"> “像是知青?!?lt;/p><p class="ql-block"> “不是吧?那人肩上還挑著擔(dān)子呢。”</p><p class="ql-block"> “肯定是知青,瞧他(她)那一扭一扭的姿勢跟跳秧歌似的,不是知青才怪呢。人家當(dāng)?shù)厝颂魮?dān)子誰這樣啊?!?lt;/p><p class="ql-block"> 英子理直氣壯地反駁著華子。</p><p class="ql-block"> 出于好奇心大家連忙放下了手里的碗筷,目光全都投向了村頭的那條土路。</p><p class="ql-block"> “英子說得對,咱們挑東西腳底下沒根,看樣子像是女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話更加引起了大伙兒的注意,都想看個究竟。</p> <p class="ql-block"> 來人由遠(yuǎn)而近,一個人挑著擔(dān)子,另一個人緊跟在旁邊,看來她們倆是輪換著挑來的。只見那個挑擔(dān)子的知青雙手托著壓在肩膀上的扁擔(dān),像個醉仙似的深一腳、淺一腳地左右搖晃著,一看那姿勢就知道是個沒干過農(nóng)活兒的人。</p><p class="ql-block"> 當(dāng)她們走到離我們還有幾十米遠(yuǎn)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她倆不是本校的同學(xué)。從村口往南三里地是我們學(xué)校最南邊的一個知青點(diǎn)兒,再往南走是110中學(xué)的知青點(diǎn)兒。</p><p class="ql-block"> 沿著洛河川每個自然村相隔的距離大約有三里地,也就是說,這兩個挑擔(dān)子的人,走到我們村少說也有六里地了。她們這是去哪呢?</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琢磨著。隨著來人越走越近她倆的模樣展露在大家的眼前,她們穿著20世紀(jì)50年代的軍裝,衣服雖然褪了色,但是因為她倆的身材勻稱,尤其是那天生固有的氣質(zhì),一下將大家的眼球吸引住了。</p><p class="ql-block"> 看模樣像干部子弟,這么瘦弱的體質(zhì)干這種活兒,這要是讓爸爸媽媽看到了得多心疼?。∥夷叵胫?。</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和我一起插隊的同學(xué)左云章(順子)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筐…里裝的是香…瓜!”</p><p class="ql-block"> “還用你說呀,離老遠(yuǎn)我就看到啦。”</p><p class="ql-block"> “這瓜可真夠大的,保準(zhǔn)好吃,聞著味就香。”</p><p class="ql-block"> 她們來到知青灶的臺階下面,找了塊平坦的地方把筐放好,一邊用手帕擦著頭上的汗珠,一邊細(xì)聲細(xì)氣地對我們說著:“嘗嘗我們隊上的香瓜兒吧,可好吃了,又脆又甜?!?lt;/p><p class="ql-block"> 我望著擔(dān)子兩邊的荊條筐,只見里面裝著滿滿的香瓜兒,有白色的,還有綠色花皮的,雖然筐不算太大,可是裝滿一筐的話也得有三十來斤重,真不知這倆人是哪隊的知青,她們隊長也真夠狠的了,放著村里的男爺們兒不用,讓兩個瘦弱的女知青干這么重的活兒,真夠損的。</p><p class="ql-block"> 想到這兒,我心里不由得產(chǎn)生了一種義憤。</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王志蘭和一起插隊的同班同學(xué),李小鴿(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大家都是知青,你們要是擔(dān)心不好吃,這個算是我們倆請你們吃的,你們覺得好吃再買。”</p><p class="ql-block"> 那個略高一點(diǎn)兒的知青一邊說著,一邊隨手從筐里拿了一個沉甸甸的香瓜,遞到了圍在筐邊的知青面前。她那銀鈴般嬌嫩的話語吸引了我,她的面相很像電影《英雄兒女》里面的女主角王芳,我隱約覺得好像在哪兒見過似的,卻又一時想不起來了。</p><p class="ql-block"> 只見她那皮膚細(xì)嫩的臉蛋上,一雙水靈靈的眼睛格外有神,烏黑的短發(fā)梳著兩個小刷子,上身那件淺黃色雙排扣的列寧服十分得體,下身那條軍褲有些肥大,腳上穿著一雙半高腰的軍鞋尤為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的女該兒,一般都喜歡穿白色塑料底兒黑燈芯絨面的扣襻兒布鞋,而她卻穿了一雙軍用球鞋。</p> <p class="ql-block"> 1998年一起插隊的同學(xué),在天安門前合影留念。左起:山昌慶,王興,馬平安,杜建平。</p> <p class="ql-block"> 大慶爽快地接過香瓜,用鼻子聞了聞,笑著對大伙兒說道:“這瓜肯定好吃,聞著真香?!?lt;/p><p class="ql-block"> 同學(xué)們聽他這么一說一下子全都圍了過去,我坐在桌前不知為什么猛然想起了京城里的妹妹,要是眼前挑擔(dān)子的人是自己的妹妹,我該怎么辦呢?</p><p class="ql-block"> “你們是哪個隊的呀?”</p><p class="ql-block"> “孫家角的,繞過南面那兩座山峁就到了,離你們村有六里地。”</p><p class="ql-block"> 聽著華子和那個高個子女生的對話,一下子喚醒了我的記憶,我猛然想起去年夏天從公社趕集回來,為了抄近道我沒走公路,而是沿著洛河邊上的小道往村里走的,一路上一點(diǎn)兒陰涼也沒有熱得我渾身冒汗,口渴的厲害。</p><p class="ql-block"> 途經(jīng)孫家角隊時,只見村中心那棵老榆樹旁邊有一口井,我喜出望外地跑了過去。沒想到井邊的轆轤上只有繩索卻沒有打水的桶,望著井里的清水,我不覺想起那句“遠(yuǎn)水不解近渴”的俗語。</p> <p class="ql-block"> 1968年插隊前,王志蘭和同班同學(xué)在天安門廣場前合影留念。后排左二是王志蘭。</p> <p class="ql-block"> 正在為難之際,忽然看見從老榆樹南側(cè)的高坡上走來一個瘦弱的女子,她肩上挑著兩只空桶正準(zhǔn)備下山挑水,來人上身穿著一件淺蘭色大方格子的襯衣十分特別,不用問一看就知道是知青。</p><p class="ql-block"> 當(dāng)她發(fā)現(xiàn)井邊站著一個陌生人時,她停下了腳步,我們相互對視著。稍許她將水桶放在地上,轉(zhuǎn)身往坡上走去。</p><p class="ql-block"> 她的舉動對我來說真是雪中送炭??!我急忙跑過去拿起水桶回到井邊,迅速地打上一桶清涼的井水“咕咚、咕咚”地喝了起來。喝飽了以后,為了答謝這位救急的姑娘,我將兩只空桶打滿了水放在井邊上,然后離開了村子。</p><p class="ql-block"> 雖然那次我們沒有說話,但是她卻給我留下了善良仁義的印象。真沒想到,今天她竟然走這么遠(yuǎn)的路到我們村賣瓜來了。</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王志蘭插隊時,在延安大橋邊留念。</p> <p class="ql-block"> “哦,是孫家角的呀!你們隊長可真夠狠的,怎么讓女生干這么重的活兒呀?真夠缺德的?!?lt;/p><p class="ql-block"> 大慶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p><p class="ql-block"> “哎,這不能怪我們隊長,以前是派男社員出來的,可是他們每次都是瓜讓人家吃了,錢收不回去。鄉(xiāng)親們在這方圓二三十里的地界,哪家沒有幾個親屬朋友??!相互一聊差不多的人全都有點(diǎn)兒親戚關(guān)系。不是遇到吃瓜不給錢的,就是遇到吃瓜先賒賬的,說是等年底分紅時再給,可是聽隊長說,幾乎沒有人主動把瓜錢還來的。隊里年年都是白忙活,一年下來最多落個人情,把隊長氣得夠嗆。隊上全靠這點(diǎn)兒副業(yè)給鄉(xiāng)親們謀福利呢。為此,男社員誰也不愿意干這種又費(fèi)力又對不起鄉(xiāng)親們的事兒了。我們見隊長整天為賣瓜兒的事發(fā)愁,于是就主動提出來干這活兒了?!?lt;/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一起插隊的同學(xué)回京后,在王興家聚會時合影留念。前排左起:張鳳萍,黃紅華,孫桂琴,后排左起:馬平安,王興,杜建平。</p> <p class="ql-block"> 望著這個善解人意的女生一口氣闡述完事情的經(jīng)過,我頓時對她倆的舉動產(chǎn)生了一種敬意。</p><p class="ql-block"> “你們買幾個嘗嘗吧,就算是給我們幫忙啦!”</p><p class="ql-block"> “這香瓜兒確實不錯,拿在手里不用對著鼻子聞,就能夠感覺到一種撲鼻的香味,比北京賣的香瓜兒強(qiáng)多了!”</p><p class="ql-block"> 大慶一邊贊賞,一邊用水果刀把香瓜兒切成了幾份,遞給身邊的同學(xué)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p><p class="ql-block"> “就是,咱們一人買上一個嘗嘗鮮吧?!?lt;/p><p class="ql-block"> 華子蹲在地上一邊挑選著,一邊和桂琴說著。大明看著我說道:“既然人家開口了,這么遠(yuǎn)的路挑到咱這兒,也怪不容易的,買幾個吧!”</p><p class="ql-block"> “便…宜點(diǎn)兒,多…買你們幾個,一會兒你們挑著還…輕省呢!”</p><p class="ql-block"> 兩個賣瓜的女生站在香瓜旁邊,用期盼的目光等待著圍觀的人里有人掏錢買瓜。</p><p class="ql-block"> “ 咋快些往家里刻(走),有甚(什么)好看的嘛!跟你達(dá)(爸)一樣,看見人家抽煙就不想動地方,一滿沒個出息。”</p><p class="ql-block"> “哎呀,咋不要說娃娃家啦,誰不想吃上口好東西?!?lt;/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孫家角村一起插隊的幾個女同學(xué),在延安大橋邊上合影留念。左起:賀俊英,王志蘭,李小鴿。</p> <p class="ql-block"> “就是的,你不是看著心里也癢癢的嗎?還說娃娃甚哩?!?lt;/p><p class="ql-block"> “這兩個賣瓜的,去哪兒賣不好,偏偏把瓜挑到咱村來,咋是把人饞美啦!”</p><p class="ql-block"> 村上的幾個婆姨見自家的娃娃圍在筐邊垂涎欲滴的樣子,大聲地催促著他們往家里走。圍觀的人們雞一嘴、鴨一嘴地議論著,卻沒見一個人掏錢買。</p><p class="ql-block"> 聽著眾人那陰一聲、陽一聲的議論,兩個賣瓜的女生眼巴巴地望著地上的兩筐香瓜一點(diǎn)兒不見少,失落的心情使得她們的臉上漸漸地露出了愁容。</p><p class="ql-block"> 看到她倆那失望的眼神,我心想:要是能夠把這兩筐香瓜兒都買下來就好了,否則她們還得挑著擔(dān)子滿處跑。只是不知道這么多的香瓜兒得用多少錢?我心里琢磨著,還是先了解一下價錢再決定買多少吧。于是我問道:“這兩筐瓜要是都要了,多少錢啊?”</p> <p class="ql-block">1970年王志蘭在延安大橋邊留念。</p> <p class="ql-block"> 聽到我的問話,兩個賣瓜的女生興奮地抬起頭,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然后她們低聲耳語了幾句,那個略高一點(diǎn)兒的女生微笑著對我說:“和你們說實話吧,從隊上出來的時候,隊長囑咐我們說:‘如果運(yùn)氣好把瓜都賣了,能收回十塊錢最好,如果不好賣收回五塊錢也行。反正是地里長的東西,你們看著辦吧?!?lt;/p><p class="ql-block"> 聽她這么一說,我心里有了底。說來事情也巧了,就在她們來的頭兩天,我剛收到家里寄來的十塊錢,放在兜里還沒顧上往箱子里收呢??磥磉@也許就是天意吧!既然老天爺給了我回報她的機(jī)會,無論如何也別錯過了。想到這兒,我毫不猶豫地對她說道:“那就全要了吧?!?lt;/p><p class="ql-block"> 同學(xué)們聽了我的話,一下子把目光全都集中在了我的身上,都以為我是在開玩笑呢。就連那兩個賣瓜的女生也吃驚地笑了。</p><p class="ql-block"> 望著大家疑惑的眼神,我猜出了他們的心思。的確,那時候人們的經(jīng)濟(jì)收入很少。到年底扣除一年的口糧錢,基本上沒有什么剩余。有的戶甚至還要貼錢買糧食。</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相對物價也很低——買一斤大粒鹽才一毛四,集市上二十個雞蛋才一塊錢,七毛錢能買一只三斤左右的公雞。按照當(dāng)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物價情況,別說是一下子買兩筐香瓜兒吃了,就是買上一個兩個的解解饞,也得掂量掂量兜里有沒有富余的閑錢呀!</p><p class="ql-block"> 我從褲兜里掏出兩張五元的紙幣,遞給了坐在身邊的英子,示意她把錢交給賣瓜的人。</p><p class="ql-block"> 見此情景大家頓時一愣,英子急著對我說:“你還真想都要了???買幾個大伙兒嘗嘗得了,再說了,就是全買了,也不能讓你一個人花這么多錢?。 ?lt;/p><p class="ql-block"> “就是。”</p><p class="ql-block"> “一下買這么多干嘛呀!買上十個八個的大伙兒嘗嘗得了?!?lt;/p><p class="ql-block"> 同學(xué)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p> <p class="ql-block"> 我朝那兩個賣瓜的女知青看了一眼,只見那個略高一點(diǎn)兒的女知青低下了頭,用手搓著手指,臉上露出了一絲尷尬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就這么定了,把錢趕緊給人家。這些瓜咱們吃不了,分給看熱鬧的娃娃和鄉(xiāng)親們吃,平時村里的鄉(xiāng)親們沒少幫助咱們?!?lt;/p><p class="ql-block"> 我剛把話說完,只見那兩個賣瓜的女生湊在一起好像在商量著什么。</p><p class="ql-block"> 圍觀的娃娃們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筐里的香瓜兒,樂得又蹦又跳,伸著手盼望著早點(diǎn)兒吃到又脆又甜的香瓜兒。</p><p class="ql-block"> “我們不能收這么多錢,這不合適。剛才前邊兒那個村里的知青還買了幾個呢,反正回隊也能交差了,給我們五塊錢就行啦?!?lt;/p><p class="ql-block"> 那個略高一點(diǎn)兒的女知青說什么也不肯接過英子遞給她的十元錢,兩個人推來讓去,顯示出了知青之間的一種特殊感情。</p><p class="ql-block"> “剛才付錢的那個知青是誰呀?”</p><p class="ql-block"> “他是我們村兒的知青隊長?!庇⒆舆呎f邊將人家退回來的五塊錢遞到了我的手里。</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去陜北插隊前,同學(xué)們在天安門廣場上合影留念。中間排右一:王志蘭。后排左三張志紅,左四賀俊英,右三李小鴿。</p> <p class="ql-block"> “她們還沒吃飯吧?既然趕上飯點(diǎn)兒了,英子,你們幾個女生安排她倆吃完飯再走?!?lt;/p><p class="ql-block"> “嗯,一會兒我和華子照顧她們。”</p><p class="ql-block"> “你們隊的知青真好,待人真熱情!以后你們要是有機(jī)會,到我們村兒玩去吧,我們一定好好接待你們。”</p><p class="ql-block"> “你們對我們倆這么好,還不知道你們叫什么名字呢?”</p><p class="ql-block"> “我叫王蘭英,她叫黃紅華。你呢?”</p><p class="ql-block"> “我也姓王,我叫王志蘭,她是我的同學(xué),叫李小鴿?!蹦莻€高個兒子女生十分大氣地向英子介紹著。</p><p class="ql-block"> “大家認(rèn)識了,以后我們就是朋友了,說不定哪兒天我們路過孫家角時,還需要你們的幫忙呢!”</p><p class="ql-block"> 同學(xué)們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感到親密,仿佛有一條無形的索帶把大家的情感聯(lián)系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上工的鐘聲響了,幾個女同學(xué)熱情地相互道別。我望著她倆挑著空擔(dān)子逐漸遠(yuǎn)去的身影,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p><p class="ql-block"> 尤其讓我沒想到的是,我無心播撒的這粒友誼的種子,經(jīng)過緣分的牽線,六年后,我和那個高個子女生建立了一個幸福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 向《熱土》一書在編輯與發(fā)行過程中,給我?guī)兔Φ耐瑢W(xué)們表示真心的感謝。</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2月在北京知青博物館舉辦的《熱土》售書現(xiàn)場,李小鴿與明尚娜,王志蘭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李小鴿,賀俊英,王志蘭,張燕,一起插隊的同學(xué)在寶塔山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4年一起插隊的同學(xué),在知青聯(lián)誼會上合影留念。左起:王志蘭,張彥,賀俊英,張志紅,李小鴿。</p> <p class="ql-block"> 2014年茶坊公社知青聚會時,李小鴿,賀俊英,金建軍,沈鵬,張彥,王志蘭,劉力群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5年在直羅參觀革命紀(jì)念館時合影留念。左起:賀俊英,王志蘭,李小鴿,張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