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孫放暑假,我?guī)負?,有了一點時間,約上幾個同學,準備去鴨綠江邊走走。 8月26日,我們一行11人開兩臺車,向集安進發(fā),規(guī)劃的路線是,從集安到綠江,再從綠江到河口,從河口上高速返程。從撫順到集安走撫通高速全程280公里,用時3小時20分鐘,一路順暢,大約十一點到了集安。找了一家面館,每人吃了一碗熱湯面,還算美味,因為肚子已經(jīng)開始咕咕叫了。 集安是吉林省通化市的縣級市,小城雖然不大,但建筑典雅,街道整齊干凈,風景秀麗宜人,氣候四季分明。全市總?cè)丝?3萬人,是中國東北的邊陲重鎮(zhèn)和長白山地區(qū)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飯后我們開始游覽集安景點。第一站當屬鴨綠江江邊風景區(qū),集安市中心區(qū)南端不遠,就是鴨綠江,沿江一帶都屬鴨綠江景區(qū)。鴨綠江從長白山南麓,流經(jīng)吉林省的長白縣、白山市、集安市,往下到遼寧省的寬甸縣、丹東市、東港市,最后注入黃海。全長795公里,流經(jīng)集安境內(nèi)162.5公里。沿江兩岸青峰聳立,風光旖旎,江水蜿蜒逶迤,急流險灘曲折。江邊有船渡,買上一張船票,順江或逆水走一趟,體驗一下鴨綠江上風吹拂面的感覺,也別有一番意境。在江邊有一鴨綠江的標牌,大家輪流拍照,背景是鴨綠江水和朝鮮的山川村落,表明曾經(jīng)來此一游。<br> 順鴨綠江景區(qū)而上,有一處叫時來運轉(zhuǎn)的景點,他的對岸是朝鮮的滿鋪,據(jù)說是朝鮮的第六大城市,隔江望去,好像是一座水泥廠,煙囪冒著白煙,有幾個大罐一樣的設(shè)施,管路和金屬支架清晰可見。沿江建設(shè)水泥廠,不知道他們是否考慮污染鴨綠江水的問題,好在目前水泥廠的規(guī)模不是很大,即使有污染也不是大規(guī)模的。不過在青山綠水中出現(xiàn)的水泥廠,總歸不是添彩,于中國人而然,有些煞風景。<br> 離開時來運轉(zhuǎn)景點,我們?nèi)ブ谐F路大橋看看。 集安中朝鐵路大橋位于集安市區(qū)東15公里處,是我國通朝鮮三大鐵路橋之一。史料記載,鐵路大橋由日本人于1939年建造,全長589米。中朝雙方以第十一橋墩中心接軌線劃為各自維修界線,雙方分設(shè)哨兵、警衛(wèi)。在朝鮮戰(zhàn)爭中美國飛機對大橋狂轟爛炸,它卻始終巍然挺立,至今鋼梁上仍有殘洞痕跡,成為歷史的見證。1950年10月1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一部從集安鐵路大橋秘密入朝,期間有42萬大軍和17.2萬隨軍擔架隊員、近15萬車皮的物資由此進入前線,從此橋運送回國的傷員有18.2萬人,為朝鮮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遙望大橋可見界碑、國門以及大橋縱深至朝鮮境內(nèi)。在這里可以充分欣賞鴨綠江兩岸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游人站在橋邊,將對面朝鮮風光和民房盡收眼底,甚至隱隱可見江邊捕魚和洗衣服的朝鮮居民。在界江、界橋、界壩上,游人可跨在兩國邊境線上,體味到跨國一步游的特殊愉快心情。<br> 位于集安市東北約4.5公里的龍山腳下,有一座將軍墳,建于公元五世紀初,為高句麗王朝第二十代王長壽王之陵。本來想去看看,可到了之后,正在修繕,無奈只得回返。看看時間已經(jīng)下午三點多了,商議之后,決定離開集安,向綠江出發(fā),爭取在天黑之前到達綠江住下。 綠江在集安的東100公里遼寧丹東境內(nèi)。我們沿鴨綠江公路順流而下,一路迎著夕陽,邊走邊停,欣賞沿江兩岸風光。曲曲彎彎的鴨綠江水,忽而深潭靜水潛流,忽而漫灘蜿蜒回轉(zhuǎn),映襯著兩岸的山川巍峨,倒影在水中如詩如畫,行駛在這美若天境般的沿江公路上,那種感覺真是無比的愜意、浪漫和亢奮。 綠江村位于寬甸縣鎮(zhèn)江鄉(xiāng),它依山傍水,村前大江橫亙,村后山高谷深,自然景色秀美,植被近似原始,由于地處偏遠,不受人為侵害,保留著原始風格,是人們親近自然的理想之地。在這里我們可以欣賞江水環(huán)繞山巒,碧水滔滔的洶涌澎湃,可以飽覽兩岸青峰峽谷,峭壁奇石幽靜的世外桃源。白天,走山谷能聽到村民對山歌互答,夜里,轉(zhuǎn)江邊能看到江船漁火點點。如果沿鴨綠江往上走十公里,還可以眺望兩國、兩省、兩江交匯成一處的特殊景觀。 晚上六點,天剛好還沒有黑下來,我們到了綠江村。找了一家旅店了解價位和衛(wèi)生條件,還算滿意,于是住了下來。卸下裝備稍事休息,在旅店點了飯菜,我們開始聚餐。晚餐總是要喝點酒的,于是十一個人每人滿上白酒啤酒,在一片祝酒和喧鬧聲中,結(jié)束了第一天旅途的亢奮和疲憊。 第二天,我們繼續(xù)順江而下,目標是鴨綠江下游丹東境內(nèi)的河口景區(qū)。一路上我們依舊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遇到好的景點就停下觀賞拍照,百十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一個上午。 河口,早在19世紀末,就是鴨綠江上重要的水陸碼頭,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遼東著名商埠。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志愿軍自河口渡江參戰(zhàn)。1982年,《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這首歌經(jīng)蔣大為一唱走紅,桃花盛開的河口,也就變成了人們心心向往的地方。2001年,電視連續(xù)劇《劉老根》熱播,鴨綠江河口作為《劉老根》的拍攝地又一次享譽大江南北。 每年春天,當您一進入河口景區(qū)時,您就會被那漫山遍野的萬畝桃花所深深的吸引,同時也會勾起您對童年時代的浪漫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這里的桃叫燕紅桃,汁多味美,個大色鮮,河口地區(qū)是國家燕紅桃試驗和生產(chǎn)基地。如今,這里綿延五千多株燕紅桃樹,漫山遍野的桃花粉紅如霞,香氣襲人,蔚為壯觀。秋天,鮮桃壓枝,碩果累累,令人垂涎。春秋兩季的桃林,不但成為鴨綠江河口的一大景觀,燕紅桃也成為這里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chǎn)業(yè)。我們走進桃樹林,自己去采摘,一邊摘一邊拍照,整個桃樹林充滿了歡聲笑語。 離開桃樹林,我們來到河口斷橋,去瞻仰先輩們當年抗美援朝的遺存。斷橋原名叫“清城橋”,是 1941年朝鮮當局和偽滿洲國共同建造的, 1942年完工, 1951年3月29日被美軍飛機炸斷。據(jù)當年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老兵講, 1950年10月19日,當時赴朝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和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就是從這座橋上渡江作戰(zhàn)的。如今呢,毛岸英的妻子劉思奇為了緬懷他,在斷橋附近修建了一所“毛岸英小學”,所以說河口斷橋即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河口景區(qū)觀光旅游的一處亮點。我們在斷橋上集體留影紀念,以緬懷先輩們的光輝業(yè)績。 看看時間已是下午三點,為了行車的安全,我們決定結(jié)束兩天的路戀江美之旅,從美麗的河口景區(qū)啟程返撫,于當晚六點順利到家。 <div><br></div><div><br></div><div> 2019年11月11日<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