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靜安百年迅速崛起成為上海大都市的中心區(qū),起源于靜安寺,也得名于靜安寺。</b></p><p class="ql-block"><b> 靜安寺以有“真言宗壇場”而在滬上獨(dú)樹一幟。</b></p> <p class="ql-block"> <b>2021年11月13日,靜安寺跨世紀(jì)改建工程竣工答謝茶會舉行,這標(biāo)志著歷經(jīng)20多年的靜安寺“跨世紀(jì)改建工程”圓滿完成。</b></p><p class="ql-block"><b> 新建成后的整座寺院,以古樸典雅,殿宇巍峨,佛像莊嚴(yán),金碧輝煌,氣勢恢宏,盡顯佛門神圣,并再次成為了上海南京路上一道靚麗名勝風(fēng)景。</b></p> <p class="ql-block"> <b>靜安寺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相傳由高僧康僧會于三國吳赤烏十年(247)創(chuàng)建。初名重元寺(也叫重玄寺),寺址在</b><b style="font-size: 18px;">“滬瀆”,</b><b>上海舊縣城以北,大約10里地的吳淞江(今蘇州河潭子灣附近)沿岸。</b></p><p class="ql-block"><b> 據(jù)史料記載,寺院在重元(玄)寺時,已有毗盧遮那佛像和佛缽等供奉。重元(玄)寺在唐代曾改名為永泰禪寺,直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因避宋太祖的忌諱,再次更名為靜安寺。更名之后的靜安寺在滬瀆又延續(xù)了二百多年。期間,寺僧智儼,人稱“蝦子和尚”,曾奉命重修靜安寺殿堂。</b></p> <p class="ql-block"> <b>滬瀆:秦代的吳松江到南北朝時,向東延伸了很多,整個流域開始形成由“松江”和“滬瀆”兩個部分。江南地區(qū)的百姓,將江河直接流向海洋的那一段江流,稱其為“瀆”。</b></p> (南北朝時期的“滬瀆”) <p class="ql-block"> <b>靜安寺始建時間,來源于寺內(nèi)碑記。對這一碑記,截止到目前,既沒有史料可以證實(shí),也沒有足夠的史料可以否定碑記的真實(shí)。</b></p><p class="ql-block"><b> 在靜安寺的傳說中,有一個“石佛浮江”的故事。相傳在西晉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自吳淞江口浮來兩尊名為“惟衛(wèi)”“迦葉”的石料佛像,被寺院迎請供奉。后在建興六年(319年)又有兩個石缽現(xiàn)身沙灘,也被迎請到重玄寺。在敦煌莫高窟第323洞窟里,有一組壁畫,對這一傳說有詳細(xì)描述。</b></p><p class="ql-block"><b> 靜安寺取“靜安”之名,據(jù)今人猜測可能取自于《大學(xué)》里的“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b></p><p class="ql-block"><b> 南宋嘉定九年(1216),靜安寺住持寺僧仲依和尚,見寺廟臨吳淞江岸太近,寺基常常受到江水沖擊,隨時有被頃圮的危險,于是決定遷寺。寺廟遷移到哪里最合適呢?仲依左思右想,最后決定將寺院遷到蘆浦旁的“涌泉”沸井浜邊,即今南京西路1686號現(xiàn)址。</b></p><p class="ql-block"><b> 靜安寺遷寺不久,吳淞江(今蘇州河)改道,舊寺的地方漸漸地被江水所吞沒。</b></p> <p class="ql-block"><b> 南宋紹熙四年(1193)所著的《云間志》(“云間”是古代松江地區(qū)的別名)對“靜安寺”、“涌泉”都有記載。</b></p><p class="ql-block"><b> 蘆浦“涌泉”十分奇特,奇特在于它晝夜不停往外冒的泉水是熱的,像煮沸的開水,人們稱“涌泉”也叫作“沸井”。靜安寺遷寺到蘆浦“涌泉”之后,距上??h城有七、八里地。</b></p><p class="ql-block"><b> 當(dāng)時縣城里面,代步工具除了轎子,主要是步行??h城之外則是河流縱橫,湖泊密布,人們要去遠(yuǎn)郊靜安寺燒香拜佛,大都只能靠舟楫。</b></p><p class="ql-block"><b> 在元、明兩代,靜安寺廟雖遠(yuǎn)離縣城,屢經(jīng)興廢,但由于“涌泉沸井”的緣故,寺院香火一直連綿不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1878年的靜安寺)</b></p><p class="ql-block"><b> 歷代游客詩人慕名前來寺院敬香拜佛,為寺古跡留下了許多墨寶題詠,靜安寺也因此而聞名江南。于是寺院僧壽寧便將歷代游客詩人留下的題詠匯集起來,撰輯了一本《靜安八詠集》留存于世</b>。<b style="font-size: 18px;">到了元代,靜安寺成為了一座聞名遐邇的宏偉廟宇大剎。</b></p> <p class="ql-block"> <b>(1882年的靜安寺涌泉) </b></p><p class="ql-block"><b> 被稱為寺院古跡的“靜安八景”散落在寺院四周,主要是:赤烏碑、陳朝檜、蝦子潭、講經(jīng)臺、滬瀆壘、涌泉、蘆子渡、綠云洞。“靜安八景”歷經(jīng)遷寺、改建及戰(zhàn)火兵災(zāi)等原因,大都已湮滅,唯有“涌泉”留存了下來。</b></p><p class="ql-block"><b> 對“涌泉”的保護(hù),史書多有記載。 明《弘治上海志》記載:“涌泉在縣北(“縣”即縣政府所在地),廣袤者半尋,賽若溫泉。突沸猶火鼎,晝夜不息,俗呼“沸井”,或曰“海眼”。后人甃之以石,覆亭其上,名曰“應(yīng)天涌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人在泉眼的四周砌起石欄圍護(hù),并請書畫家胡公壽題匾---“天下第六泉”,于是這口“沸井”和靜安古寺就成為了上海游覽拜佛的名勝古跡風(fēng)景點(diǎn)了。</b></p><p class="ql-block"><b> 到了明代洪武二年(1369),寺院用六千斤銅,鑄造了一個大鐘,鐘上刻有上海詩人王逢的銘文。這口大鐘,今天保存完好無恙,現(xiàn)存放在寺廟里。這一切證明,明代的靜安寺規(guī)模宏大,香火旺盛</b>。</p> <p class="ql-block"> <b>(19世紀(jì)90年代的涌泉)</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靜安寺和涌泉)</b></p> <p class="ql-block"><b> (靜安寺和涌泉)</b></p><p class="ql-block"><b> 關(guān)于靜安寺規(guī)模較詳細(xì)的記載始于清代。清初以來,靜安寺雖也屢經(jīng)興廢,但香火還是一直連綿不斷,寺院留存下來的一些主要建筑,大都也是清光緒之后重建的。</b><b style="font-size: 18px;">清代靜安寺寺基25畝,乾隆元年(1736)為今日靜安寺寺基的規(guī)模5倍之多。</b></p><p class="ql-block"><b> 乾隆六年(1741)禮部侍郎麥煥出資重修大殿;迨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有歙人孫思望倡議捐資重修靜安寺殿堂;據(jù)說在此同時,還有上海道臺白盛保也修治過靜安寺前的涌泉,在寺院的東隅建造了報恩寺,以供僧居,并捐田二十四畝,以供香火之用。</b></p><p class="ql-block"><b> 當(dāng)時還記載有寺僧大海,曾將寺院內(nèi)被火焚燒后留存的古銀杏樹干,雕成十八尊羅漢像,其中一尊韋陀像,曾留在寺內(nèi)供奉過。</b></p><p class="ql-block"><b> 1860年6月至1862年10月,太平天國李秀成三次率領(lǐng)太平軍東征進(jìn)攻上海,由于遭到英軍炮火轟擊和戰(zhàn)亂焚燒的破壞,靜安寺大部分廟宇被毀。據(jù)清朝《同治志》記載,當(dāng)時靜安寺“僅存大殿”,其余均化為了斷坦殘壁。</b></p><p class="ql-block"><b> 清同治元年(1862),英租界上海跑馬總會在界外開辟第三個跑馬場(今人民廣場)時,向西,即從泥城浜(今西藏路)到靜安寺辟筑了一條跑馬道,初名“涌泉路”,后更名為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四年后,跑馬總會將該跑馬道轉(zhuǎn)交給工部局管理。自上海有了馬車、東洋車,獨(dú)輪車等新的代步交通工具之后,來靜安寺看“涌泉”、燒香、拜佛者日盛,從此靜安寺周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b></p><p class="ql-block"><b> 清光緒七年(1881),靜安寺將廟宇12畝土地租給申園公司建造娛樂場所(愚園路原235弄,今中企大廈處)。1882年,新建成的“申園”成為了上海灘上第一座營業(yè)性私家園林。以后,隨著東陽人力車、載客西洋馬車在上海的普遍使用,到靜安寺燒香拜佛人(馬車)滿為患。為加大對靜安寺路的管理,1884年,工部局在卡德路(今石門二路)建立了界外巡捕房。1885年8月中旬,工部局董事會會議記錄,“由于馬車可隨處停車,在靜安寺轉(zhuǎn)角處聚集了許多馬車,從而堵塞了交通?!庇谑枪げ烤峙沙隽藢B毥煌ㄑ膊毒S持馬路秩序。</b></p><p class="ql-block"><b> 不久,靜安寺又先后將寺廟東側(cè)33.5畝土地出租給他人建造西園(1887年)、愚園(1890年)。西園、愚園的建成,又為游覽靜安寺者駐足品茗、賞景看花,提供了更多的休閑娛樂場所。當(dāng)時外國洋人、上海官紳富商、王子公孫、閨閣千金、青樓女子,把乘坐馬車兜風(fēng)游覽聚會靜安寺,當(dāng)作一種社會上流的時尚追捧,靜安寺廟香火也因此日益旺盛。</b></p> <p class="ql-block"><b> 同時,戰(zhàn)火平息之后,“僅剩大殿”的靜安寺,在住持鶴峰帶領(lǐng)下開始募捐重建。當(dāng)時得到佛教人士李朝覲等人的資助,但動工之后,適逢山西、河南遭遇大災(zāi),江南紳士紛紛捐錢款賑災(zāi),建寺捐資不繼,被迫停止多年。直到清光緒六年(1880),才又得到本地紳士姚曦、浙江商人胡雪巖等人的倡捐資助,修建工程才得以繼續(xù)。寺院山門和佛殿修復(fù)于三月開工,第二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工程落成。</b></p><p class="ql-block"><b> 這次寺院重建,在光緒九年(1883),由李朝覲作記,住持鶴峰等勒碑紀(jì)其事,碑文叫《重建靜安寺記》,該碑至今保存在靜安寺。</b></p><p class="ql-block"><b> 此后,靜安寺不斷有修茸全寺的建設(shè)工程。如光緒二十年(1894),松江府上??h僧會司、靜安寺住持正生在大雄寶殿左右增建兩廡房屋,并再一次修茸全寺,使面貌煥然一新。</b><b style="font-size: 18px;">這以后的一段時間里,靜安寺內(nèi)樹木蔥郁,寺宇深邃,香火旺盛。而寺西一帶,花農(nóng)遍植奇花異草,嫣紅姹紫,景色宜人,吸引了廣大的游人前來游覽燒香拜佛。當(dāng)時一年四季不少人西僑也經(jīng)常乘坐馬車到滬西靜安寺兜風(fēng)游覽,并成為了一種時尚。</b></p><p class="ql-block"><b> 此后,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公共租界向西擴(kuò)張,到靜安寺后,租界當(dāng)局迫令靜安寺遷移歷代祖師墳?zāi)梗谑亲〕终谇骞饩w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購置田地幾畝,建立祖師墳?zāi)挂蛔?,將靜安寺內(nèi)歷代祖師的靈骨遷葬該地。又立祖師祠,供歷代祖師牌位,并派人長住管理和看守。在此同時,租界當(dāng)局因筑路今華山路而拆除了寺內(nèi)大雄寶殿西側(cè)房屋,靜安寺內(nèi)遂形成為大雄寶殿等主要殿堂偏于一偶的格局。</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909年靜安寺路拓寬之后涌泉位置在馬路中間了) </b></p><p class="ql-block"><b> 民國八年(1919),靜安寺前筑成通衢,至此,靜安寺與涌泉隔路相望。</b></p><p class="ql-block"><b> 拓寬的靜安寺路(即現(xiàn)今的南京西路),使滬西一帶日見繁榮,寺廟游人如織,香火更旺,寺宇隨覺狹窄,不敷應(yīng)用。于是在民國十年(1921),有寺僧常貴及紳董姚文棟等,將寺產(chǎn)積余資金,在大雄寶殿以東的空地上,興建起了一座三圣殿,寺基范圍也擴(kuò)大至二十五畝。擴(kuò)建以后的靜安寺佛像莊嚴(yán),寺貌一新,寺基規(guī)模傳留至今。</b></p><p class="ql-block"><b> 民國三十一年(1942),德悟繼任靜安寺住持,他和監(jiān)院密迦,全力整頓寺院。先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在山門東首另建莊嚴(yán)雄偉的新山門一座,并請鄧散木提額“靜安古寺”。第二年(1946年),又在新山門前的涌泉旁,建起了一座印度阿育王式的石幢,叫做“梵幢”,以作為佛寺的標(biāo)志,以免寺廟兩邊林立商店遮住寺門不易尋找。同時還疏浚涌泉,整修了全寺殿宇,使之面貌一新。當(dāng)阿育王式梵幢竣工之后,寺院于農(nóng)歷四月初八浴佛節(jié)舉行揭幕典禮,太虛法師親臨主持,慶典盛況空前。但不久,當(dāng)?shù)赝梁懒蛹澯J覦靜安寺財(cái)產(chǎn),千方百計(jì)陷害僧眾,最后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靜安寺住持德悟、監(jiān)院密迦二人逮捕入獄。</b></p> <p class="ql-block"><b>(1946年建造的阿育王柱和靜安寺山門)</b></p><p class="ql-block"><b> 1947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九日,上海市佛教會按照住持德悟及全體僧眾的意愿,在寺內(nèi)召集諸山長老、護(hù)法居士及靜安寺全體僧眾舉行會議,公推持松法師為住持。</b></p><p class="ql-block"><b> 解放前夕,靜安寺因頻年戰(zhàn)亂等原因,殿堂年久失修,佛殿破舊,佛像剝落,寺院一片衰頹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建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兩次撥款對靜安寺進(jìn)行修復(fù),使古老的靜安寺,在保存原有風(fēng)貌的基礎(chǔ)上,煥然一新。期間,方丈持松法師為把失傳的唐密宗恢復(fù)起來,</b><b style="font-size: 18px;">三次東渡日本</b><b>。1953年4月,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持松法師在寺內(nèi)恢復(fù)設(shè)立了真言宗(密宗)壇場,</b><b style="font-size: 18px;">接續(xù)傳承復(fù)興了失傳近千年的唐朝真言宗(密宗),</b><b>并</b><b style="font-size: 18px;">成為了全國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壇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b>5月20日(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日)靜安寺舉行開光儀式。隨后,每逢春秋兩季舉行修法大會,傳授密法,逢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及四月初八日(佛誕日)對外開放。</b></p><p class="ql-block"><b> 由于持松法師在日本獲得古義真言宗、新義真言宗、臺密三大派系的阿閉黎位,他在日本的影響很大,每年有許多日本友人,海外弟子前來瞻仰密壇和紀(jì)念持松法師。修復(fù)以后的靜安古寺,成為了上海一座比較完整的大佛寺,中外游人來到上海,必定到靜安寺參觀、禮拜,寺廟發(fā)揮了佛教在國際交往、民族團(tuán)結(jié)中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19世紀(jì)90年代靜安寺風(fēng)調(diào)二大金剛)</b></p> <p class="ql-block"><b>(19世紀(jì)90年代靜安寺雨順二大金剛)</b></p> <p class="ql-block"><b> (民國時期的天王殿)</b></p><p class="ql-block"><b> 建國以后修復(fù)的靜安寺,主要建筑有三座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和三圣殿。</b></p><p class="ql-block"><b> 【天王殿】殿內(nèi)正中供奉著一尊彌勒菩薩像,坦露胸膛,笑口常開,面貌慈祥。殿內(nèi)兩側(cè),供奉四大天王,人稱“四大金剛”,專司保護(hù)國土、眾生和護(hù)持佛法。第一尊叫東方持國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第二尊叫南方增長天王,塑像身青色,持寶劍:第三尊叫西方廣目天王,塑像身紅色,手繞纏一龍:第四尊叫北方多聞天王,像身綠色,手持寶幢。在天王殿前的院子里,還有一口道光年間鑄的大鐘。</b></p><p class="ql-block"><b> 【大雄寶殿】該殿是寺內(nèi)的主殿。殿的正中供奉一尊兩耳垂肩,鼻端口正,莊嚴(yán)而又慈祥的釋迦牟尼佛像。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大殿兩旁供奉釋迦牟尼十八弟子羅漢像,個個神彩奕奕,姿態(tài)各不相同。大雄寶殿內(nèi)的右側(cè)當(dāng)時還懸放著一口明洪武二年(1369)所鑄造的大鐘。大殿外面東側(cè)的墻壁上,當(dāng)時嵌有兩塊石碑,一塊是光緒九年(1883)所立的“重修靜安寺記碑”;另一塊叫“云漢昭回之閣”。大雄寶殿前是一個大院子,兩邊鋪著綠色草地。當(dāng)時院子西面的草地上,有一個石頭的蓮花座,相傳為明弘治十七年(1504)的古物。 </b></p><p class="ql-block"><b> 【三圣殿】該殿供奉的是彌陀、觀音、大勢至三尊薩像,佛教中稱為西方三圣。彌陀,即阿彌陀佛,佛教中說他是西方極ホ凈土的教主。相傳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觀音,也稱觀世音、觀自在等,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佛經(jīng)中說他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眾生遇難,只要通念其名號,菩薩馬上就能聽到其聲音,前往拯救解脫,故名觀世音。大勢至,亦稱大勢、勢至。為阿彌陀佛的右脅侍。佛經(jīng)中說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得無上力,故名大勢至薩。當(dāng)時三圣殿內(nèi)還供奉著一尊日本鑄造的大銅佛。</b></p><p class="ql-block"><b> 三圣殿后面有一幢二層樓房,樓下為方丈室。方丈室原為寺內(nèi)住持所居之室,后作為方丈講經(jīng)說法和招待賓客之用。樓上設(shè)有真言宗壇場(密壇)。壇內(nèi)當(dāng)時保存有許多名貴之物,如有從日本請來的十二天畫像,相傳畫家歷經(jīng)祖孫三代才畫成。此外還有明代所繪的佛像和金制的南天鐵塔等。</b></p><p class="ql-block"><b>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紅衛(wèi)兵“掃四舊”,將靜安寺所有的佛像、法器和佛教文物全部被搗毀,僧眾也被全部趕出廟門,寺舍被全部占用,用作它途。1972年大雄寶殿被一場大火焚毀,至此,整個寺宇徹底廢圮。</b></p><p class="ql-block"><b>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實(shí)。1983年,國務(wù)院確定靜安寺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diǎn)寺廟之一。1984年初,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靜安寺很快成立了修復(fù)委員會,由上海市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賈勁松居士主持,開始著手按歷史原貌對靜安寺進(jìn)行全面修復(fù),僧職人員也重新回到寺院,再興法務(wù),寺廟修復(fù)之后,寺院再次正式對外開放。</b></p><p class="ql-block"><b> 修復(fù)之后的靜安寺南北長83米,東西平均寬73.5米,面積6100平方米。山門南向。其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真言宗壇場、觀音殿等。</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改革開放,特別是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上海由中國改革開放的后衛(wèi)走到了的前列,靜安區(qū)政府提出“再塑靜安寺的輝煌”宏偉目標(biāo)。</b></p> <p class="ql-block"><b> 盛世修廟。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靜安寺改建工程被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b></p><p class="ql-block"><b> 根據(jù)規(guī)劃要求,靜安寺提出了“一步規(guī)劃,分步實(shí)施”的設(shè)想。按照“出精品、可傳世”和靜安寺地區(qū)城市規(guī)劃的要求,靜安寺山門朝南,仍在南京西路上,較舊有山門西移2米左右。入口東前方置鐘樓,其下恢復(fù)“天下第六泉”亭,方池古欄,上建鐘樓:西前方地鐵出口出上建鼓樓;3個建筑物以廊道連成一個整體。同時建立完整的佛寺型制。</b></p><p class="ql-block"><b> 靜安寺整個改造工程于1997年立項(xiàng),1998年正式施工,2021年通過竣工驗(yàn)收,前后跨越了兩個世紀(jì),經(jīng)歷二十多年。期間,在慧明方丈的親自率領(lǐng)下,在廣大建設(shè)者們精心設(shè)計(jì)、精細(xì)選材、精密施工、精益求精的努力下,靜安寺全面改建工程圓滿完成,成就了千年古剎的盛世中興,再塑了靜安寺新的輝煌。</b></p> <p class="ql-block"><b> 建成后的靜安寺保持了佛教傳統(tǒng)的建筑風(fēng)格。</b></p><p class="ql-block"><b> 寺院按傳統(tǒng)中國寺院布局,主要建筑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從南至北順序?yàn)樯介T、丹墀、大雄寶殿、法堂、香積樓。東西兩側(cè)分布鐘鼓樓、東西廂房、觀音殿、牟尼殿、知恩閣、報恩閣、觀景臺、拜經(jīng)臺等。</b></p><p class="ql-block"><b> 正法久住梵幢與靜安佛塔分別坐落于寺院的東南和西北角,遙相呼應(yīng)。</b></p><p class="ql-block"><b> 整座寺院結(jié)構(gòu)布局嚴(yán)謹(jǐn),殿堂宏偉莊嚴(yán),樓閣錯落有飛檐靈秀飄逸,梵幢、佛塔遙相呼應(yīng),華麗典雅的宋式建筑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