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打卡海洋省之二:躺平的新斯科舍

Mason

<p class="ql-block">加拿大之大在于它的省份通常幅員遼闊,隨便獨立一個,就是大國,因人煙稀少,各省的人均GDP也輕易地躋身世界前列,直到發(fā)現(xiàn)了東南角還蜷伏著一塊拖后腿的海洋三省,它們尺寸墊底不算,財政也倒數(shù)第一,只是因為面積小,人口少,藏得好,才不為世人所知,其中新斯科舍(Nova Scotia)什么都沒做就輕松地獲得了最窮省份的地位,在一個缺乏中央通過轉(zhuǎn)移支付扶貧的國度,全省索性躺平,我吃我的龍蝦刺身,你吃你的漢堡薯條。</p> 斯科舍是蘇格蘭的拉丁化拼法。1621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1603年繼承英格蘭王位后又稱一世)將這塊命名為新蘇格蘭的領地交由自己的親信斯特林伯爵(1st Earl of Stirling)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管理,地域覆蓋了現(xiàn)在的海洋三省和美國緬因州的北部地區(qū)。<div><br></div><div>1632年,法國人再次獲得這片土地之后將其納入阿卡迪亞。等到英國人卷土重來,新斯科舍的名號才得以恢復。</div> 新斯科舍主要由新斯科舍半島和北部的布雷頓角島(Cape Breton Island)組成,各處小島據(jù)說達3800余個,畢竟四面環(huán)海,寧可信其有。<div><br></div><div>人往低處流,守著北方凍土的加拿大暗中期待著全球暖化突破臨界點的那一天,現(xiàn)在,只能盡量向美加邊境靠攏。新斯科舍作為東岸最南端的一塊陸地,人口為97萬,在海洋省里力拔頭籌。</div> <div>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1775-1783),新斯科舍在抗英問題上舉棋不定,一度被稱為第14個殖民地,差點成為美利堅的創(chuàng)始州之一。后來由于遭受對我黨三大法寶一無所知的美國抗英民兵的多次攻擊才決定拒絕革命,選擇秩序,也因此永久失去了現(xiàn)在屬于美國緬因州的大片土地。</div><div><br></div><div>然而邊界問題留尾巴是常態(tài),美加的領土爭端之一就在緬因和新斯科舍之間的海域上,即所謂海豹島(Machias Seal Island)和北礁(North Rock)的歸屬。前者有兩座燈塔,由加拿大海岸警衛(wèi)隊派員駐守,也是整個東海岸唯一一處有人值班的燈塔,滿滿的宣示主權(quán)的意味。兩處島礁相距約4公里,形成一塊被稱為灰區(qū)的三不管漁場,捕撈蝦蟹,沒有上限。</div><div><br></div>上圖為行車路線,半島兩日,角島兩日,基本上將這片北美的蘇格蘭玩到可以寫攻略的地步了。 <b>哈利法克斯(Halifax)</b><br><br>45%的新斯科舍人口居住在這個省會城市,它在加拿大的海濱城市中排行老二,僅次于溫哥華。華人號稱占到2%,但現(xiàn)場感受為零。 <h3>哈利法克斯的地名來自喬治·蒙塔古-鄧克(George Montagu-Dunk),第二代哈利法克斯伯爵(2nd Earl of Halifax)。他1748年開始擔任大英帝國的貿(mào)易委員會主席,大力促進北美商貿(mào)的發(fā)展。1749年,英軍在哈利法克斯地區(qū)建城屯兵并發(fā)動了一系列戰(zhàn)爭,將阿卡迪亞地區(qū)全部占領。<br></h3><div><br></div><div>左圖是從海邊看城堡山(Citadel Hill)方向的晚霞,Sackville街。其它為抵達當天從城堡山看市容。</div> 城堡山坡上有座鐘塔,相傳是19世紀初北美英軍統(tǒng)帥愛德華王子(Prince Edward,Duke of Kent)為了讓懶散的士兵養(yǎng)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專門在倫敦定制了一架大鐘安放在兵營面前,并派專人值守。60年代開始已無人坐班,市里有工作人員每兩周去上一次發(fā)條。<div><br></div><div>白色的鐘塔建在一棟小平房上,分三層,像個婚禮蛋糕,時鐘在中層,四面都有指針。倫敦的皇家鐘表設計師特意將鐘面上羅馬數(shù)字的4做成IIII,莫非是對羅馬人發(fā)明IV這種寫法的神級腦回路表達無聲的抗議。頂樓安裝了數(shù)個銅鐘,每15分鐘就會被自動拉響,大兵們再也無法躺平啦。</div> 哈市擁有一個叫貝德福德洼地(Bedford Basin)的天然港灣,這塊水域通過一條窄峽(The Narrows)與大西洋聯(lián)通。哈市的黃金前水地段就面對著這條窄峽。二戰(zhàn)時,這里是商船的集結(jié)地,來自北美各個沿海港口的運輸船只先到這里會合,然后由軍艦護送一同駛往歐洲戰(zhàn)場。 作為一個海濱城市,碼頭區(qū)是最熱鬧的地段。加拿大從東到西,在景區(qū)擺放彩色靠椅是慣例,但政府直接為游客拉吊床的還是第一次看見。這里的夏季氣候宜人,放下背包干脆在海邊過夜也不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 <div>一般肉眼是很難區(qū)分朝霞和晚霞的,畢竟物理原理是相同的,除非是白露凝霜或霧滿攔江。碼頭朝東,剛好觀賞日出,城堡山在西,正是日落方向,坐守海濱,可以一日兩次身披彩霞,迎來送往,躺平的節(jié)奏。<br></div><div><br></div><div>上面四圖均攝于清晨六點三刻左右。<br></div> 哈利法克斯其實是個軍港,英軍當年進駐時建造的就是一個基地,一旦人員和資金到位,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生出一座大城市來是難以避免的?,F(xiàn)在坐在碼頭的靠椅上,觀賞來往的船只,仍然能看到不少軍艦進出。事實上,加拿大皇家海軍的大西洋艦隊的母港就在北碼頭,按人頭算,哈利法克斯海軍基地(CFB Halifax)是全國最大的軍事基地。按面積算則要讓位于艾伯塔省的CFB Suffield基地和新不倫瑞克省的CFB Gagetown基地。再加上在溫哥華島維多利亞的CFB Esquimalt基地的太平洋艦隊,加軍的基本盤就都在這里了。<br> <div>上圖是薩克維爾號(HMCS Sackville)護衛(wèi)艦,1941年下水,1946年退役,全長62.5米,排水量950噸,航速16節(jié),二戰(zhàn)時期為保護商船隊立下汗馬功勞,目前屬于海事博物館的場外展區(qū)之一。前綴HMCS意為陛下之艦(Her/His Majesty's Canadian Ship),是加拿大皇家海軍水面艦只的共同姓氏。<br></div><div><br></div><div>中圖是1994年正式入列的蒙特利爾號(HMCS Montréal)反潛巡防艦返回母港。艦體全長134.2米,滿載排水量5032噸,航速30節(jié),配備了24枚魚雷和24枚導彈,還有一架CH-148旋風艦載直升機。</div><div><br></div><div>下圖是來訪的美國海岸警衛(wèi)隊的USCGC Escanaba號巡邏艦,前綴USCGC是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Cutter,這類以執(zhí)法緝私為主要任務的艦艇被稱為cutter。Cutter這個詞被用來描述船體起源于18世紀初的英國,是一種快船的設計,一直沿用至今。該艦于1987年正式服役,全長82米,排水量1829噸,航速19.5節(jié),母港是美國弗吉尼亞州的樸次茅斯。</div> 薩克維爾號護衛(wèi)艦上的裝備。左圖是瑞士生產(chǎn)的厄利孔(Oerlikon)20毫米機炮。右上是艦炮指引下的碼頭和市區(qū)。右下是船尾處的深水炸彈和投放的滑軌。右中是加拿大人在二戰(zhàn)時發(fā)明的刺猬彈(Hedgehog),可同時發(fā)射24枚,用來彌補深水炸彈的局限,因為后者通常只能在船尾投放,對并未進入深潛的目標無能為力。 位于市中心大游行廣場(Grand Parade Square)的一戰(zhàn)紀念碑,建于1929年。碑的正面是一尊不列顛女神(Britannia)像,代表新斯科舍的母親們。碑的頂部擺放著一只花圈。在之后的歲月里,二戰(zhàn)、韓戰(zhàn)、和阿富汗戰(zhàn)爭的內(nèi)容也被陸續(xù)加入。作為北約、英聯(lián)邦、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在地理上完全可以偏安一隅的加拿大是無法置身于國際事務之外的,包括戰(zhàn)爭。 新斯科舍美術(shù)館成立于1908年,現(xiàn)址的門前放置著一座梳狀銅塑,名叫起源(Origins),雕塑家是John Greer,創(chuàng)作于1995年。這種名稱和造型并無必然聯(lián)系的作品,是藝術(shù)家靈光一現(xiàn)的產(chǎn)物,觀眾會有各自的感應和解讀。 美術(shù)館最受歡迎的展廳是Maud Lewis生平和作品展。她生于1903年,是位本地的鄉(xiāng)土畫家,60年代她的風景和動植物畫廣受歡迎。1970年她去世后,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的辦公室還特意購買了兩幅陳列在白宮。<div><br></div><div>1979年,她的丈夫意外去世后,省政府獲得了他們的小木屋的所有權(quán),并將它遷移到了美術(shù)館里。一個美術(shù)館,不光展示一位畫家的作品,還將畫家的整個住所和起居狀況也一并陳列,這在美術(shù)界乃至博物館界恐怕是絕無僅有的。</div> 左圖是南非戰(zhàn)爭紀念碑。這里所指的南非戰(zhàn)爭也叫第二次布爾戰(zhàn)爭(Second Boer War),發(fā)生于1899年至1902年。布爾人是居住在南非境內(nèi)的荷蘭、法國與德國白人移民的后裔所形成的混合民族。布爾是荷蘭語,意為農(nóng)民。這場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布爾人建立的共和國和自由邦土崩瓦解,英國將其納入了自己的殖民地。<div><br></div><div>左圖的背景和右圖是丹尼斯大樓(Dennis Building),建于1863年,外形很有氣質(zhì),但貌似失火以后一直被閑置著。上網(wǎng)一查,該樓曾被譽為加東最佳寫字樓,而大火發(fā)生在1912年,...。2015年,省政府決定將大樓拆除,重新開發(fā)這一地塊,N年過去了,危樓仍然在驕傲地向路人展示其最別致經(jīng)典的造型,可惜了,特此存照。</div> 海事博物館(Maritime Museum of the Atlantic),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收藏最豐富的航海主題博物館。1948年剛成立時叫加拿大海事博物館,后來可能感覺格局太小,于是在80年代遷往新址時更名為大西洋海事博物館。<div><br></div><div>災難是航海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主題,本館也自然不能免俗,主打的海難事件是1912年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死亡人數(shù)超過1500人。雖然巨輪的目的地是紐約,但哈利法克斯是離沉沒地點最近并且具備鐵路運輸?shù)某鞘校?37名被打撈上來的死亡旅客中,由于尸體受損和變質(zhì)而被海葬的有119人,其中不少是船員和三等艙的旅客,其余的被送到哈市安葬,少數(shù)被親屬認領運回原籍。</div><div><br></div><div>右中是歷史上在哈市發(fā)生的一件重大事故——哈利法克斯大爆炸。1917年,歐洲一戰(zhàn)正酣,法國商船勃朗峰號(SS Mont-Blanc,SS是蒸汽輪steamship的縮寫)滿載TNT和苦味酸等炸藥和燃料在這里最窄的水域與挪威商船伊莫號(SS Imo)相撞,甲板上的汽油桶破損后被火花點燃,很快船艙著火,20分鐘后彈藥爆炸,溫度高達5000°C,沖擊波達數(shù)千個大氣壓,方圓800米之內(nèi)被完全夷為平地,主炮飛至離現(xiàn)場5.6公里之外的達特茅斯(Dartmouth)北區(qū),炮管融化,而半噸重的錨柄則落在了3.2公里外的港口的西南面,兩岸和來往船只上近2000人死亡,9000人受傷,勃朗峰號當即解體飄零,伊莫號被爆炸產(chǎn)生的海嘯推上了北岸。這是一場被稱為人類歷史上在廣島核爆之前最大的一次人造爆炸。</div><div><br></div><div>右上是海上救援用的拋繩炮,平時繩索纏繞在釘板上,發(fā)射前將木釘拔出,以防打結(jié)。右下是展廳一角。<br></div> <p class="ql-block">大爆炸事件中也涌現(xiàn)出一批英雄人物,除了不顧安危前去救火的人們,還有一位名叫Patrick Vincent Coleman的火車調(diào)度員。車站離碼頭和勃朗峰號僅200多米遠,他決定返回那里發(fā)送警報,但最終犧牲在了崗位上。他的預警使得一列即將進站的列車??吭诹税踩嚯x之外,挽救了300多名乘客的生命。下面是他發(fā)出的最后一段廣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Hold up the train. Ammunition ship afire in harbor making for Pier 6 and will explode. Guess this will be my last message. Good-bye boys.</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紀非戰(zhàn)爭類的海難事件排名中(按死亡人數(shù)),哈利法克斯大爆炸名列第三。排在第一位的是1987年發(fā)生在菲律賓海域的所謂亞洲版泰坦尼克號事件,4386人死亡。第二和第四名分別是1948年的江亞輪事件和1949年的太平輪事件,前者沉沒的原因可能是遭遇了抗戰(zhàn)時期日軍在吳淞口部署的水雷,后者是因為在基隆港外與另一艘輪船相撞。泰坦尼克號位列第五。1975年發(fā)生在珠江口的八四海難和1999年的煙臺大舜號海難也榜上有名。</p> 將渡輪當游輪用。對岸是哈利法克斯的達特茅斯地區(qū),遠景是哈市的兩座懸索大橋——安格斯·麥克唐納(Angus L. Macdonald)大橋和穆雷·麥凱(Alexander Murray MacKay)大橋,前者建于1955年,名字是為了紀念一年之前去世的老省長,后者建于1970年,別稱新橋,橋名來自負責建造這兩座橋的委員會的老領導。 哈利法克斯是一個深水良港,不斷有裝滿集裝箱的貨輪駛?cè)?。圖為日本海洋網(wǎng)聯(lián)船務(ONE)公司的一艘集裝箱船駛?cè)敫劭凇? 路過哈市排名第一的夜場Pacifico,邊門出入。雖然正面排場偏窄,但屬于國之金融重器的建筑風格,即使明天加拿大央行到此辦公,也毫無違和感。 有獅無門的新斯科舍藝術(shù)與設計學院,商業(yè)氣息濃郁。 哈利法克斯城堡(Halifax Citadel)呈八角星形,始建于1749年,是大英帝國駐北美的一個主要據(jù)點,也是目前北美規(guī)模最大的古堡要塞。或許是因為其對保衛(wèi)北美大陸各個入口愛莫能助的地理位置和固若金湯的城防設計,從未真正遭遇過攻擊。但在二戰(zhàn)時,面對德國潛艇的嚴重威脅,作為一個商船隊的集散地,哈利法克斯的戰(zhàn)略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div><br></div><div>當年英法戰(zhàn)爭蔓延到北美殖民地,所有之前的協(xié)定都成為了廢紙,法國人在北美的地盤阿卡迪亞也不例外。英軍中將愛德華·康沃利斯(Edward Cornwallis)被任命為新斯科舍總督,他帶了近2500名移民來到這處避風港灣,建立了定居點和要塞,并命名為哈利法克斯。</div> 現(xiàn)在看到的星形要塞是1828年開始改造的,花了28年才完成,假想敵是亡加之心不死的美利堅合眾國。1906年,英軍撤離,加軍駐防。<div><br></div><div>左中是城堡里的課堂,黑板上第一道化簡題被約得干干凈凈,第二道分子±0.001的做法在英語里叫橡皮磚(rubber brickbat)?不上城堡山不知道自己詞匯量太少。第三道回文當然是A。右上的建筑是城堡山軍事博物館(Army Museum Halifax Citadel)。1869年到1871年,英軍的第78高地團在此駐扎,現(xiàn)在城堡里的工作人員一概蘇格蘭裝束,右中就是一位裙裝的講解員在介紹兵營里的士兵宿舍。</div> 男生天然喜歡武器,城堡山軍博里的收藏可以激活這種與生俱來的遺傳密碼。不燒油,不插電,實用的外觀造型,精密的機械設計,巧妙的炸藥動力,是一件集理工各科知識之大成的發(fā)明。<div><br></div><div>左上有瑞典曼利夏1895型步槍和德國魯格P08手槍,后者是二戰(zhàn)時盟軍官兵人人都想繳獲一把的德軍軍官標配,在中國戰(zhàn)場被歸入擼子一類。</div><div><br></div><div>右上是二戰(zhàn)名槍——英制司登沖鋒槍,用來替代成本較高的美制湯普森沖鋒槍。司登也被大量投放中國戰(zhàn)場,從遠征緬甸時開始裝備國軍。</div><div><br></div><div>左中有加拿大生產(chǎn)的羅斯步槍和美制柯爾特左輪手槍,后者是20世紀初加拿大軍官的配槍,在民間也流傳很廣。</div><div><br></div><div>右中是二戰(zhàn)名槍——德制MP40沖鋒槍的前身——MP38。它火力兇猛,在戰(zhàn)爭片中被大量展現(xiàn)。</div><div><br></div><div>左下是美制M20火箭筒和蘇聯(lián)的波波沙沖鋒槍,在韓戰(zhàn)中被普遍使用,60年代退役。</div><div><br></div><div>右下是二戰(zhàn)名槍——美制湯普森M1928型沖鋒槍,昵稱湯米槍。1940年,丘吉爾拍過一張著名的照片,就是叼著雪茄在玩一支轉(zhuǎn)盤彈匣式的湯米。它也深受美國黑幫青睞,得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外號——芝加哥打字機。</div> 左上是美制M2勃朗寧雙管高射機槍,二戰(zhàn)爆發(fā)后,加拿大購買了12挺供海洋省防空,哈利法克斯分到四挺。<div><br></div><div>右上是英制維克斯機槍,它的水冷設計沿用了馬克沁重機槍的設計,即在槍管上包一個水桶。根據(jù)測試,發(fā)射三千發(fā)子彈后冷卻水就會沸騰,所以通常會用一根管子將蒸汽回收到一個外置容器中,反復使用。</div><div><br></div><div>左中是德制MG42機槍,廣泛裝備納粹國防軍和黨衛(wèi)軍,射速可達每分鐘1500發(fā),但由于經(jīng)常需要更換過熱的槍管,美軍專門訓練士兵在這時發(fā)起突襲。</div><div><br></div><div>右中和左下是英制布倫輕機槍,捷克設計,二戰(zhàn)時大量裝備英聯(lián)邦國家。</div><div><br></div><div>右下這三支法國老槍分別是貝蒂埃卡賓槍、勒貝爾M1886步槍、和紹沙輕機槍。紹沙的半圓彈鼓設計既無先例,也無后人抄襲。見到它們,不禁想起曾經(jīng)看過的法國血腥復仇片《<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AL1KoCE3I"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老槍</a>》和黨衛(wèi)軍用火焰噴射器殺害于連醫(yī)生的妻子的畫面,該片的爛番茄評分高達93%。</div> 1944年6月6日,英軍和加軍實施了朱諾海灘登陸作戰(zhàn),與突擊猶他海灘和奧馬哈海灘的美軍一起取得了諾曼底戰(zhàn)役的勝利。為了紀念二戰(zhàn)的這一轉(zhuǎn)折點,城堡辟出一塊小區(qū),放置了沙地、登陸艦、木頭路障、反坦克拒馬、和被稱為大西洋墻的德軍防御工事,重現(xiàn)了諾曼底登陸的戰(zhàn)場景象,供游人拍照留念和重溫歷史,很有現(xiàn)場感。<div><br></div><div>北京的軍博里陳列有蘇軍T-62坦克,是烏克蘭的哈爾科夫軍工廠制造的,如果也能如此這般營造出一塊生命不息沖鋒不止的珍寶島戰(zhàn)場模擬區(qū)來,軍博估計會立刻從現(xiàn)在的乏人問津變成需要限流和預訂的熱門場館了。</div> <b>佩吉灣(Peggy's Cove)</b><div><br></div><div>哈利法克斯周邊有兩個重磅級景點,較近的一處叫佩吉灣,這里有座極為上照的燈塔。在海邊和湖區(qū)旅游,打卡燈塔是一場不會令人失望的行程,一是因為燈塔是稀罕之物,而且其位置注定是設在激流險灘天涯暗礁之處,最是出鏡;二是它造型挺拔別致,為了引起注意,還通常光彩奪目;最重要的是,作為水上航行不可或缺的燈塔,它往往收藏著當?shù)匚氖酚洃浿杏幸饬x的線索。相對可以承載某個歷史時刻的紀念碑而言,燈塔是活的,時間的經(jīng)歷讓它很輕易地就可以充當該地區(qū)社會變遷的一個又一個坐標,播放著一波又一波的劇情。</div><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peggyscoveregio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佩吉灣</a><br></div> 燈塔離哈利法克斯碼頭約45公里,位于圣瑪格麗特灣(Saint Margaret's Bay),相傳是最早發(fā)現(xiàn)魁北克的尚普蘭用他母親的名字命名的,佩吉是瑪格麗特的昵稱。由于英國少兒節(jié)目小豬佩奇(Peppa Pig)的影響力,這里也被一些青春無敵的中國游客稱為小豬灣。<div><br></div><div>1766年開始出現(xiàn)佩吉灣的記載,1811年,省政府劃給八戶德裔漁民800公頃的土地,成立了佩吉灣村?,F(xiàn)在的這座燈塔建于1914年,二戰(zhàn)后,佩吉灣的旅游業(yè)很快超過了漁業(yè),不算哈利法克斯,佩吉灣恐怕是全省游客量最大的景點了,大白天想拍張無人的燈塔是一個無法實現(xiàn)的臆想。</div> 岸邊堆積如山的蝦籠蟹籠,靠海吃海。與其它漁村銹跡斑斑的網(wǎng)籠不同,這里的漁具被漆得色彩斑斕,靠旅游吃飯的地段一目了然。 <b>盧嫩堡(Lunenburg)</b><div><br></div><div>新斯科舍半島上的另一處驚艷的景點是距省會100公里的小鎮(zhèn)盧嫩堡,地名來自大英帝國的日耳曼飛地不倫瑞克-呂訥堡(Brunswick-Lünenburg),早期移民也大多是來自德國的新教徒。1995年,盧鎮(zhèn)申遺成功,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證書中褒獎盧嫩堡是一個英國殖民地定居點規(guī)劃的典范,完整地保留了19世紀初的小鎮(zhèn)布局和房屋結(jié)構(gòu)。</div><div><br></div><div>小鎮(zhèn)的看點之一是五彩繽紛的各式傳統(tǒng)房屋建筑,頗具威尼斯彩色島(Burano)的風情,只是沒有水網(wǎng)穿梭其中。</div><div><br></div><div>左上是蒙特利爾銀行(BMO)的盧鎮(zhèn)分行,20世紀初設立,2017年關閉。該行是加拿大的首家銀行,編號為001。</div> <div>來自海上的視角</div><div><br></div><a href="https://townoflunenburg.c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盧嫩堡</a><br> 左圖為盧嫩堡一戰(zhàn)紀念碑。<div><br></div><div>右上是小鎮(zhèn)的漁民紀念碑(The Fishermens' Memorial),1996年建,設計呈羅盤玫瑰形,9根黑色大理石柱上鐫刻著1890年以來在海上遇難的漁民的名字,600多人,觸目驚心,尤其是看見四五位死者都有著相同的姓。捕魚曾經(jīng)是一種多么高危行業(yè),尤其是在北大西洋冰冷的海域。</div><div><br></div><div>海邊蒙塔古街一路都是吃海鮮的,右下是The South Shore Fish Shack餐館的點餐處,曬臺上可觀看碼頭全景。</div> <div>上個世紀20年代初,為了與美國的帆船競爭,盧嫩堡船廠制造了一艘漁賽兩用的快船,命名為藍鼻。藍鼻是新斯科舍人的綽號,據(jù)說是因為來自該省的漁民有著鼻子都被凍藍了的特征。</div><div><br></div><div>藍鼻號1921年下水,連續(xù)兩年戰(zhàn)勝美國帆船,奪得國際漁民杯冠軍,之后贏多輸少,成為了一個傳奇。1933年,藍鼻號駛?cè)氪蠛^(qū),參加了芝加哥世博會。1946年,已經(jīng)出售給了一個國際貿(mào)易運輸公司的藍鼻號在海地外海觸礁沉沒。</div><div><br></div><div>現(xiàn)在作為盧嫩堡大西洋漁業(yè)博物館(Fisheries Museum of the Atlantic)的展品??吭诖a頭上的是2013年復制的藍鼻2號,目標不再是捕魚和競賽,而是作為形象大使,講述藍鼻號的歷史,推廣盧嫩堡和大西洋省的旅游業(yè)。</div><div><br></div>事先并不知道盧嫩堡這處景點,哈利法克斯酒店前臺的女生剛好來自這里,如果不是她的推介,或許就錯過了。不知海洋省還隱藏著多少這種漂亮的小鎮(zhèn)。 <b>布雷頓角島</b><div><br></div><div>新斯科舍省的無限風光就在這片被稱為布雷頓角的島上。它的面積占全省的五分之一,雖然與大陸的連接被坎索海峽(Strait of Canso)隔開,但50年代修建的坎索海堤(Canso Causeway)將二者合為一體。</div><div><br></div><div>過堤時剛好有數(shù)群領航鯨(pilot whale)在海中飛躍,于是專門停在北岸的船閘處觀看,可惜很快就消失了。</div><div><br></div><div>布雷頓角的名稱最早來自一張葡萄牙的16世紀航海圖,意為不列顛角,應該是指這里是英國人發(fā)現(xiàn)的地方。<br></div><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cbisland.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布雷頓角島</a><br></div> 最先踏上布雷頓角島的可能是受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派遣的意大利航海家約翰·卡博特(John Cabot),意語為喬瓦尼·卡博托。1497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后約5年,卡博特踏上了北美的土地。從出發(fā)地英國布里斯托爾港的緯度來看,他登陸的地點更可能是紐芬蘭,但布雷頓角的居民說我不管,我們要紀念他,于是加拿大最迷人的一條景觀公路就誕生在了這里,名叫卡博特小道(Cabot Trail),角島的旅程就是沿著這條300公里長的環(huán)島公路展開的。 卡博特小道于1932年完工,貫通了有著從阿卡迪亞到愛爾蘭和蘇格蘭歷史傳承的八個社區(qū),再加上兩岸綿延起伏的自然風光和1936年建立的布雷頓角高地國家公園(Cape Breton Highlands NP),這條環(huán)路被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譽為全球最佳景觀公路之一。 環(huán)路經(jīng)常是在山腰上盤旋上下,一邊是崇山峻嶺,一邊是沙灘大海,令人目不暇接。據(jù)說秋天的角島,層林盡染,一路上車水馬龍,作為北美最佳賞楓景區(qū)之一,注定人滿為患。這次去是夏末,郁郁蔥蔥,貴在人稀,可以從容地不錯過每一個簡易的和正式的觀景臺。 卡博特小道上的烈士紀念碑。感人的碑文是這樣寫的:<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他們再也無法知道這塊土地的美麗,觀看季節(jié)的變換,和聆聽自然的歌唱。我們所享受的一切都要歸功于那些掩埋在外國的土地上和七大洋里的男女將士們。</font></div> 卡博特小道之所以自稱為小道,顯然是企圖向觀光客們傳遞一種原始自然的印象,然而當人們一旦親臨現(xiàn)場,不禁喜出望外,所謂小道其實是高速,分明是又一處自駕天堂。<div><br></div><div>真正的小道在環(huán)線的西北角,名叫天際線(Skeline Trail),一圈9.2公里,是游覽角島必走的步道。</div><div><br></div><div>中圖和下圖是步道景區(qū)設置的一片圍欄,不知是為了養(yǎng)護草地和樹林不被駝鹿糟蹋,還是計劃圈養(yǎng)一批野生動物。貼著隨手關門標志的簡易屏障能否打消大型動物們到外邊去走走的念頭,也是一個未知數(shù)。</div> 碎石和棧道鋪成的小徑一路穿過樹林和草地,最后抵達海邊的山脊,面對一望無際的圣勞倫斯灣,以觀滄海。 我看到的... 人家看到的... 這個季節(jié)雖然景色不比金秋,但車少人稀,路況極佳。當然也是借光新冠,加拿大實施了嚴厲的半管制半人道的封國政策,歐亞游客基本絕跡。要知道200多年前,來這里定居,一落地就能領取100公頃的土地,大英帝國慷別人之慨,復制了N家列強,不愧是大國之母。 <div><b>卡博特高爾夫球場</b><br></div><div><br></div>加拿大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卡博特懸崖高爾夫球場(Cabot Cliffs Golf Course)和卡博特林克思高爾夫球場(Cabot Links Golf Course)都在卡博特小道的西南角,前者建于2015年,后者建于2013年,大約一半的球洞分布在懸崖上,臨淵揮桿,英姿颯爽。<div><br></div><div><a href="https://cabotcapebreto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卡博特高爾夫俱樂部</a><br></div> 林克思球場特指高爾夫球發(fā)源地蘇格蘭的傳統(tǒng)選址和設計,通常建在無樹的崖岸,草深風大,一覽無余。頂級高爾夫球場往往具備一流景觀,但角島上的這兩座林克思是球場中的佼佼者,被列為加拿大的最佳當之無愧。 <b>巴德克(Baddeck)</b><div><br></div><div>酒店訂在角島的中點巴德克,原來不知深淺,計劃將包括悉尼和路易斯堡的東南部也一并覆蓋,但卡博特小道一圈游歷加吃喝下來,才發(fā)現(xiàn)時間是人生最大的敵人。</div> <p class="ql-block">龍蝦還是椒鹽或姜蔥炒才更加美味,但剝出來做成三明治就無敵了。因為新鮮,所以好吃。</p> 位于角島東北角的尼爾斯港燈塔(Neil's Harbour Lighthouse)。塔旁有家知名的海鮮濃湯店,叫Chowder House,就是碎海鮮跟牛奶的大雜燴,一羹解千愁。 下一站坐標愛德華王子島。這里是新斯科舍半島上的卡里布輪渡(Caribou Ferry)碼頭。 碼頭里停滿了可以帶游客海釣和觀鯨的小船,估計因為疫情,已全部停止運營。 <p class="ql-block">邦聯(lián)號渡輪,可坐600名乘客和停放220輛車,目測比溫哥華島的渡輪要小不少,后者分別是2100名乘客和358輛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離開后才知道,四整天的新斯科舍之行將加拿大旅游局官網(wǎng)列出的十佳景點完成了八個,這是一個不僅可以飽覽北大西洋風光和觀賞鯨魚爭渡場面的航海省,而且也是個口福眼福都不淺的美食省,新斯科舍將四面環(huán)海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了極致。<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7yfq6l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打卡海洋省之一:繞不開的新不倫瑞克</a></p>

哈利法克斯

新斯科舍

卡博特

加拿大

角島

盧嫩堡

燈塔

二戰(zhàn)

城堡

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