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網師園置景設計周全,布局緊密,精致玲瓏,以小勝大,為蘇州宅第園林的代表,被譽為“蘇州小型園林之極則”。網師園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以“小巧精致”、“宅園合一”的造園特色被譽為蘇州園林“小園極則”、“以少勝多”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網師園在蘇州眾多的私家園林中,既不風光無限,也不默默無聞,相比其它名頭響亮的園林只能說是受眾面稍小一點,但特別受老年朋友的喜歡,因為網師園景觀明凈開朗、層次分明、富于變化,所有院落廊道路面平整穩(wěn)實,園內的假山造景相對較少,給老人園內行走有極好安全感。</p><p class="ql-block">實話實說,記不清距上次來網師園啥辰光的記憶了,趕在現在的后疫情期間游客稀少。今天,2022年5月27日,天氣晴轉陰,等著網師園7點半開門迎來了熱衷于此的老叟們乘興而入。</p> <p class="ql-block">網師園始建于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后廢。至清乾隆年間(約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并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p> <p class="ql-block">1963年網師園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轎廳:跨入網師園大門的第一進是轎廳,古時轎廳是用作賓客、主人停放轎子的地方。轎廳正面屏風上掛有一幅《網師逸韻圖》,以寫實筆法描繪網師園的房舍池塘、亭臺樓閣。梁上懸掛匾“清能早達”橫匾,是封建王朝標榜官吏品德、清廉能干、早年發(fā)達之意。</p> 一頂紅木制的大轎停放在廳內。此轎名為“竹輿轎”,是盔頂紅木仿竹節(jié)古轎,造型典重、雕縷精細,為轎中精品。轎上雕刻非常精致。據介紹,此轎重達500多千克。這么重的轎子再坐上達官貴人,真是難為轎夫了。 <p class="ql-block">轎廳北面是一座磚刻斗拱門樓,門額刻有“藻耀高翔”磚匾。語出《文心雕龍·風骨》“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章)之鳴鳳也?!币鉃槲牟膳c風骨并舉,猶鳴鳳展翅翱翔。</p> <p class="ql-block">萬卷堂:大廳是園主喜慶宴請、家族議事和接待賓客的主要場所。廳堂正面高懸文征明書“萬卷堂”匾。東西兩壁,對稱安置大理石山水掛屏與清花瓷將軍罐,廳堂家具為一套明式家具。</p> <p class="ql-block">擷秀樓:網師園內第三進,是園內女廳或稱花廳,匾額 ”擷秀樓”這是晚清學者俞越寫的“ 擷秀”,即收取秀色之意,因匾額顏色偏深,故不太清淅。此樓是在晚清1896年建的,量小不高,是園主起居之所,后通小花園,在古代蘇州的房子比較矮,好多房子只有一層.當你登上擷秀樓,全園景色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廳內陳設有清式鑲嵌大理石的紫檀坑床、坑桌、踏腳;什景浮雕紫檀靠椅、茶幾等;兩壁有四幅大理石山水掛屏,上層為臥室。</p> <p class="ql-block">五峰書屋:位于園中原住宅北側,為園主讀書作畫之處,并不追求布局上的絕對對稱,而是既有對稱結構,又有復雜布局。室內東側沿墻放置一排書柜和書架,西側前面后部開設一門洞,靠墻還放有長幾,掛有字畫,書齋前后有大小不一樣兩處庭院。</p> <p class="ql-block">書屋曾為園主藏書讀書處,南宋時為史正志“萬卷堂”故址,齋名取義于李白詩:“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p> <p class="ql-block">竹外一枝軒:為園中廊亭結構的景點,取宋代蘇軾“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詩意而名。軒,為卷棚硬山屋頂,東西狹長三間,臨水面設吳王靠坐檻,遠望似一葉小舟。軒北為集虛齋庭院,庭植青翠瀟灑的慈竹兩叢,有花窗相映,有洞門相通,景致十分優(yōu)美。</p> <p class="ql-block">古典園林中亭、廊、榭的巧妙過渡,湖面水平如鏡,水乳交融,正好映像美如蘇州的錦絲雙面繡。</p> <p class="ql-block">月到風來亭:亭在園內彩霞池西,六角攢尖型,三面環(huán)水,亭心直徑3.5米,高5米余,戧角高翹,黛瓦覆蓋,青磚寶頂,線條流暢。取宋人邵雍詩句“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之意,故名月到風來亭。內設“鵝頸靠”,供人坐憩,是臨風賞月之佳處。</p> <p class="ql-block">濯纓水閣:此處為夏日景點。水閣是歇山卷棚式,纖巧空靈,坐南朝北,高架水上,涼爽宜人,可憑欄觀荷賞魚。取名“濯纓水閣”,源于《孟子·離婁》:“……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保ɡt,指官帽帽帶。)意為達則濯纓,隱則濯足。</p> 濯纓“取自《孟子》”滄浪水之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濯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水若清,人們就用來洗帽纓:水若濁,人們就用來洗腳,這是由水本身決定的。人若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就會看不起他,侮辱他。 <p class="ql-block">在濯纓水閣中還有一副奇特的楹聯“曾三顏四,禹寸陶分”人稱“怪聯”為清代畫家鄭板橋所書。其實,這里的“曾三”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曾子,他說“吾日三省吾身”顏四“也是同時代的顏淵,他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禹寸”是指治水的夏禹,他很愛惜光陰,說“重寸之陰”陶分“是指晉代的陶侃,他更愛惜光陰,說”當惜分陰"這副對聯不但有情趣,而且又很有教育意義。</p> <p class="ql-block">引靜橋:小橋在彩霞池東南水灣處,呈弓形,石欄、石級、拱洞一應俱全。體態(tài)小巧,長2.4米,寬不足1米,三步而逾,故又稱之為“三步橋”。橋頂刻有圓形牡丹浮雕,橋身藤蘿纏身,是一座地道的袖珍小橋,不愧為佳構之作。</p> <p class="ql-block">小石橋樸實無華,又小巧玲瓏十分可愛,是姑蘇園林中最小的一座迷你小石橋。</p> <p class="ql-block">小山叢桂軒:此為秋日景點,取“桂樹叢生山之阿”(《楚辭·小山招隱》)之境界。軒南為太湖石庭院山,軒北有黃石主峰云崗,一玲瓏,一渾拙,勢成幽谷,匝種桂花,秋日競放,香氣蘊郁谷間,久聚不散,“小山則叢桂留人”(庾信《枯樹賦》)。</p> <p class="ql-block">在網師園中能看到很多造園手法,其中最多運用漏花窗,形式多樣意境豐富,通過漏窗達到框景、借景和透景,一框一景,一窗一景,以窗為畫框,有長方形、八角形、菱形、以園中景色為畫布映襯其中,匠心獨具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看松讀畫軒:此主室為冬景所在。軒南庭中有相傳為萬卷堂時遺留下的一株古柏,為園中最古、最高的大樹,樹梢已枯,中側枝垂掛干上,依然蒼翠。另有羅漢松、黑松、白皮松等,多是百年之物。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眹蓝f木凋零,惟松柏長青,此時觀賞,更見精神。用“讀畫”一語,意即深入體味其神韻。</p> 進入到一獨立小院是著名的:殿春簃。整個小院占地不到一畝,但景觀豐富而又不覺局促,富有明代庭園建筑工整柔和、雅淡明快、簡潔利落的特色。殿春簃主體建筑將小院分為南北兩個空間,北部為一大一小賓主相從的書房,是實地空間,但實中有虛,藏中有露,屋后另有一天井,芭蕉翠竹倚窗而栽,從室內花窗外望,竹焦石構成了陰陽對比。南部為一個大院落,散布著山石、清泉、半亭。南北兩部形成空間大小明暗、開合、虛實的對比。院內的花街鋪地與中部主園的浩深淼水成水陸對比,一是以水點石,二是以石點水,使網師園處處有水可依,特別是用卵石組成的魚網圖案使人與漁夫聯想與該園“漁隱”主題合拍。 在敞露的殿春簃庭院中沿墻設置著姿態(tài)各異的山石奇峰。山石奇峰以粉墻黛瓦助姿墻隨峰高。在庭院中品評山石,猶如面對以墻為紙,山石峰巒為山水墨色的畫幅,在疏密得體的綠樹花叢映襯下,使園內景色陡增,駐足細玩令人聯想翩翩,意境層出。 殿春簃為一座三間廳帶一夾屋,坐北朝南。正屋三間夾屋二間,平面參差,高低錯落,外形多變化。正屋門前設有回廊回廊前置石砌平臺,平臺圍以低矮的石雕欄桿,配以石凳,頗有層次。廳堂的旁側另辟帶斜欄的短廊與出口相通,短廊的一側高墻上巧設花式各異的漏窗數橙,隱約透漏出網師園主景區(qū)的景色,使本感閉塞的庭院一隅顯得隔而不斷、閉而不塞。此間短短的十余米回廊上,采用木欄、石欄、斜欄劃分空間,點綴花木,不僅使小院平添生氣,而且使局部立面變化多端,層次分明,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感和樸素自然的意境。 殿春簃建筑的北面,另辟有一個咫尺封閉的空間,小空間則透過建筑物的窗洞向游人展露出來。置身其內,游人可通過精雕細刻的窗權觀賞到隱藏在建筑之后咫尺空間中的芭蕉、竹、梅和聳立的山石等框景畫幅,皆成妙品,由此可領略變化的四時景色。這種處理手法不僅為建筑的后窗增添了窗景,又巧妙地將隱藏的咫尺小空間顯露出來,自然且適度地運用了藏中有露,露中有藏的造園手法,恰到好處。 <p class="ql-block">網師園是蘇州古典園林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座精致小園,園內的書齋庭院,又以彩霞池西的明式小院殿春簃為精華。殿春簃雖然占地不足一畝,但書房、假山、花壇、清泉、半亭俱全,其精巧的制作和雅潔的格調,向來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蘇州園林——網師園》郵票中的第1枚“殿春簃”,就形象地展示了殿春簃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1979年,蘇州古典園林建筑公司承接了明軒的建筑工程。經國務院特批,工程所用楠木全部從四川采伐,并專為此工程恢復了蘇州陸墓御窯燒制磚瓦。5個月后,整整193箱庭院構件飄洋過海。1980年3月,明軒終于成功地落戶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p> 明軒建造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樓的玻璃天棚內,里面陽光燦爛,四季如春,光亮、溫度、濕度都被嚴格控制。庭院全長30米,寬13.5米,四周是7米多高的風火山墻,建有楠木軒房、曲廓假山、碧泉半亭、花界小景等,儼然是殿春簃的孿生姐妹。明軒的建成在美國引起了轟動,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等要員數度前往參觀,美國各地前來參觀的民眾更是絡繹不絕。 <p class="ql-block">殿春簃庭院隔墻上的花窗造型,有冰棱花,外園內方,稱心如意,四方來財等寓意深遠的吉祥圖案,園林花窗堪稱一絕。</p> <p class="ql-block">這扇花窗圖案已跳出百姓生活,是一頂官帽加海棠花,寓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官吏的心態(tài)使然。</p> 梯云室:梯云之意,取自唐張讀《宣室志》中載周生八月中秋以繩為梯,云中取月的故事。此屋前庭院假山,均用云頭皴手法堆疊而成。主峰在五峰書屋東山頭,倚樓疊成樓房山,可攀登山道而進入樓中。 <p class="ql-block">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不太明白,網師園與蘇州其它園林相比,歷史久遠比不上滄浪亭,人文情懷比不上耦園,但為什么偏偏是網師園,1997年與拙政園、留園、環(huán)秀山莊一起,成為蘇州園林中第一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蘇州園林之一呢?</p><p class="ql-block">著名園林大師陳從周教授的評價中,他認為,網師園的價值,在于網師園“是蘇州園林之小園極則……是以少勝多的典范”。網師園占地約半公頃,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一座,總面積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從造園藝術的角度看,卻小中見大,布局嚴謹,建筑精巧,結構緊湊、比例協(xié)調,無論梯云室、竹外一枝軒,看松讀畫軒,以及最經典的殿春簃,都體現了那種精巧通透的藝術特色。</p><p class="ql-block">小小一座私家住宅園林,其中東部為宅第,中部為主園,西部為內園。東部宅邸有前后三進,是現存最完整的蘇州園林私家宅邸。中部的主園主體為園池,四周的建筑玲瓏剔透,精巧之至,而西部內園,為殿春簃庭院,一個特別有詩意的園主內書房。</p><p class="ql-block">網師園的三部分空間構建,并不單純是一種園林藝術形式上的存在,其實,網師園的構造中,可以看到一種明顯的江南隱士的生活方式,園內大大小小的書房、畫室有近十數,這是因為網師園的最初創(chuàng)建者宋宗元,以及后期網師園的整體規(guī)劃的構建者瞿遠村,都是那種歸隱和恬淡的人。</p><p class="ql-block">從網師園名稱的歷史淵源,到網師園那種代表蘇州園林的“以少勝多”的造園藝術,再到三大空間構成的江南隱士的生活空間,這三個角度來欣賞網師園,就能夠多多少少,窺見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的精妙之處,以及淵源自網師園舊稱“萬卷堂”的那份濃厚的書卷氣質,承載這樣厚重的歷史文化,比肩另外三座古典園林成為蘇州園林中第一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自然就水到渠成毫不奇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謝謝觀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滄浪水韻 隨 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年5月27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