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起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許多經歷過那個朝氣蓬勃火紅年代的人,比如六十歲以上的人可能記憶尤深,甚至心里還對那段充滿生氣的歲月裝著滿滿的回憶吧?</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在1960年5月以前曾被稱作“三個法寶”,5月以后改稱為“三面紅旗”?!叭婕t旗”的出現,是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一次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p><p class="ql-block">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當時人們習慣地把它們稱為“三面紅旗”。</p><p class="ql-block">第一個農村人民人民公社 ,成立于1958年7月1日。當年的《紅旗》雜志第4期發(fā)表了陳伯達寫的《在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的文章,明確引證了毛主席的指示:“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方向應該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業(yè))、農(農業(yè))、商(商業(yè))、學(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裝)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層單位。7月初,“嵖岈山衛(wèi)星人民公社”正式建立。這樣,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在河南誕生了。</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由毛澤東修改、批示的《嵖岈山衛(wèi)星人民公社簡章》在《紅旗》雜志上全文刊發(fā)。10月,中共中央發(fā)布了《關于在全國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于是,全國各地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高潮。</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是咱們國家社會主義社會結構的、工農商學兵相結合的基層單位,同時又是社會主義組織的基層單位。從1958年夏季開始的人民公社運動,在很短時間內,全國農村就實現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是黨的整風運動、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大躍進”的產物。</p><p class="ql-block">1958年10月,晉盂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實行的是“政社合一”和“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公社既是經濟組織,又是基層政權組織,它一方面承擔著原來鄉(xiāng)人民政府的行政職能,另一方面又起著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由于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是上下級關系,生產大隊實際上成了公社的派出機構,代表公社對生產隊進行管理。</p><p class="ql-block">1 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當年,小崗村十八位農民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chuàng)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p><p class="ql-block">進入八十年代后,隨著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人民公社這個名稱已名不符實,使“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政權建設。因此,實行政社分離、撤社建鄉(xiāng),廢除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成為歷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xiāng)政府的通知》,要求各地有領導、有步驟地搞好農村政社分開的改革,爭取在1984年底以前大體完成建立鄉(xiāng)政府的工作,改變黨不管黨、政不管政和政企不分的狀況。同時按鄉(xiāng)建立鄉(xiāng)黨委,并根據生產的需要和群眾的意見逐步建立經濟組織。</p><p class="ql-block">1984年2月24日,山西省委、省政府發(fā)出《關于政社分開和建立鄉(xiāng)人民政府的工作方案》,提出了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工作中需要堅持的幾項原則和若干具體規(guī)定。指出人民公社不再是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原來由人民公社行使的職能由新的鄉(xiāng)人民政府來行使。撤銷作為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成立村民委員會,其性質為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調解民間糾紛,協(xié)調維護社會治安,協(xié)助鄉(xiāng)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管理、生產建設、教育、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等工作。</p><p class="ql-block">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規(guī)定和要求,縣委組成調查組,廣泛調查,征求意見,確定改社建鄉(xiāng)的工作思路,即在現行行政區(qū)域不變的前提下,本著有利于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有利于發(fā)展生產力,有利于干部和群眾之間的監(jiān)督和聯(lián)系的原則,把原公社改為鄉(xiāng)(鎮(zhèn)),分設鄉(xiāng)(鎮(zhèn))黨委和鄉(xiāng)(鎮(zhèn))政府,開展了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的工作。</p><p class="ql-block">農村生產大隊也全部廢除了革命委員會體制,把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改設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全縣設村民委員會530個。按照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通知》精神,根據生產需要和群眾意愿,各鄉(xiāng)(鎮(zhèn))村普遍建立了經濟聯(lián)合組織。</p><p class="ql-block">到1984年底,全縣80%以上的鄉(xiāng)(鎮(zhèn))村都建立了經濟組織。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的建立,標志著農村人民公社制度已被徹底廢止。</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不過,在全國也并不是所有的人民公社都解體了,據說在河北省周家莊就是依然存在著的我國最后一個人民公社。周家莊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1983年改為周家莊鄉(xiāng),1953年開始,周家莊實行的就是能夠調動每個人勞動積極性的按勞分配的“三包一獎”生產責任制(即包工分、包成本、包產量和超產獎勵),這不同于一般人民公社的大鍋飯。周家莊人民公社在1983年改為周家莊鄉(xiāng)后,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統(tǒng)一分配收入的經濟形式并沒有變動。</p><p class="ql-block">那么他們具體的發(fā)展情況怎樣呢?</p><p class="ql-block">1982年開始,按照高標準規(guī)劃設計,全鄉(xiāng)采取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標準,民辦公助,讓全體社員都住上了獨門獨院的二層小樓,并統(tǒng)一安裝了免費的自來水管道。</p><p class="ql-block">周家莊的工業(yè)總產值已占工農業(yè)總產值的87.6%,農業(yè)僅占9.3%,第三產業(yè)占3.1%。</p><p class="ql-block">周家莊集體經濟迅速發(fā)展,公共積累連年遞增,2015年集體公共積累達52291萬元。2017年底集體公共積累余額增至63332萬元,這就為鄉(xiāng)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p><p class="ql-block">周家莊自1982年起陸續(xù)對全社社員實行了12項福利事業(yè),包括免費供水、免費上學、電費補貼、合作醫(yī)療、生活補貼、困難補貼、老人補貼、殘疾人補貼、住房補貼、免費安保服務等等。從而保障了老有所養(yǎng),殘有所安,鰥寡孤獨,皆有所助。</p><p class="ql-block">同時,全國還有一些村莊堅持走集體經濟道路,而且都搞得很好。</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網絡上有文章說,由于歷史原因,對人民公社存在很大爭議,主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p><p class="ql-block">一種聲音認為人民公社就是好,集體力量大,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走,越走越寬闊。人民公社好,人多力量大,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歷史貢獻非常大,為國家工業(yè)化提供大量的原始積累,也為農村本身基礎建設立下汗馬功勞;走共同致富的道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靈丹妙藥。</p><p class="ql-block">另一種聲音認為人民公社不好,吃大鍋飯、養(yǎng)懶漢、磨洋工,從而導致經濟效率低下;平均主義盛行,不尊重人性的自私,違背經濟規(guī)律,所以搞了二十年,農村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p><p class="ql-block">我們這里不打算評價人民公社的成敗得失,只想說,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又開啟了新的航程。這,或許就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