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廣東“五架頭”

李燦祥

<p class="ql-block">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音樂交流》雜志社1996年第四期發(fā)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廣東“五架頭”</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曲《雨打芭蕉》把人們的思緒帶入南國風光旖旎的意境中,那委婉的旋律、細膩的指花,抑揚頓挫,尤如一個南國的婀娜少女,娓娓述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演奏出這樣動聽樂曲的,就是風靡大陸和東南亞的“廣東音樂五架頭”演奏小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架頭”是由演奏廣東音樂的五件樂器高胡、楊琴、簫、秦琴、阮組合而成,是廣東音樂最傳統(tǒng)的演奏組合形式。廣東音樂形成于二十世紀初的清朝末年。在廣州市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流行著不少“過場音樂”,“小調譜”,廣東音樂就是在這些民間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廣東音樂的初期以嚴老烈、何柳堂、羅倚云及后繼而起的呂文成、尹自重等人為其代表人物,最初是將當?shù)氐拿裰{俚歌、俗調戲曲,加以潤飾改變,作成新譜演奏。如《三寶佛》改成《倒垂簾》和《旱天雷》、《寡婦訴冤》改成《連環(huán)扣》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6年間、新月唱片公司灌制了《小桃紅》、《昭君怨》等唱片,深受人們歡迎,通過唱片的傳播,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廣東音樂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其后,又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對傳統(tǒng)民間器樂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嘗試表現(xiàn)人們新的思想感情。從《步步高》、《旱天雷》、《連環(huán)扣》、《賽龍奪錦》、《凱旋》等樂曲中,能感受到音樂表達了樂觀的、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氣質。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大膽地借鑒外來作曲技法,使廣東音樂面貌一新,逐漸形成富于深厚地方色彩的獨特旋法和結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廣東音樂的樂隊組織形式歷經變遷。早期的“五架頭”由二弦、竹提琴(筒身竹制,前端嵌以薄木板的拉弦樂器)、橫簫、月琴和三弦五件組成。1926年間,呂文成先生將滬人演奏的二胡改用鋼絲琴弦,移高定弦,成為發(fā)音清脆明亮的粵胡,也就是今天所稱的高胡?!拔寮茴^”的組合,演奏難度較大,因為各件樂器的自身演奏不但要技法熟練、圓滑,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又要注意整體的配合、協(xié)調與平衡。根據(jù)不同的樂曲,作即興“加花”。形成既有整體感,又有相對“靈活”旋法的“五架頭”演奏風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架頭”的五位演奏家是地道的廣東人,五十年代末一同進入當時的華南歌舞團?!拔寮茴^”中的陳添壽人稱“喉管王”,曾師從張?zhí)炱?、梁秋、王文友、任同祥等管樂大師,并多次赴港演奏和講學,其作品在國內多次獲獎。琵琶演奏家李燦祥,曾師從琵琶大師劉德海、衛(wèi)仲樂、秦鵬章。匯南北琵琶藝術于一身,且授徒甚眾,著述亦豐。黃觀強則是高胡演奏家,曾師從高胡大師劉天一、甘尚時、黃國山。在六十年代便是廣東樂壇出色的音樂尖子,在國內多次獲獎。揚琴演奏家張珠師從方漢、周惠、姚朝、袁靜芳。阮演奏家劉國貴師從甘尚時、黃啟文、張育鷹,成為粵樂的佼佼者,五位演奏家年齡相仿,從六十年代開始便是華南歌舞團獨當一面的樂隊尖子,他們積累了40多年的演奏經驗,不但技藝超群、粵味濃郁,而且心靈相通、意氣相投,感情深厚、合作默契,演奏起來揮灑自如、天衣無縫,令人叫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4年4月,“五架頭”在香港沙田大會堂演奏廳舉辦《廣東音樂五架頭》專場音樂會,偌大的音樂廳座無虛席,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聲浪如潮,演出獲巨大成功。香港宣傳媒體給予高度評價,稱為香港二十年以來的一次盛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12月,“五架頭”應邀在香港錄制一張“廣東音樂五架頭”的CD唱片,一時風靡了香江,暢銷海內外,被外界稱贊為“難得的音樂精品”。正如出版者介紹的“灌錄此輯廣東經典名曲,以餉知音,使此等著名演繹不至絕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6年5月,“五架頭”又應臺北市國樂團之邀,赴臺灣參加臺北市傳統(tǒng)藝術季。演出 “廣東音樂五架頭”專場音樂會。晚會除表演“硬弓五架頭”和“軟弓五架頭”外,還有小合奏、高胡、大阮、椰胡、琵琶、楊琴和喉管獨奏。曲目有《賽龍奪錦》、《娛樂升平》、《鳥投林》、《昭君怨》、《楊翠喜》等22首。那濃濃的鄉(xiāng)音,隨著旋律的流淌,久久回蕩在臺北的音樂廳里,當奏完最后一首小合奏《得勝令》后,全場頓時掌聲雷動,觀眾起立高喊“再來一個”。于是“五架頭”又加奏一首《蕉石鳴琴》。奏罷,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加演的聲浪中又加奏了《金不換》和《青梅竹馬》。據(jù)說,這種熱烈、轟動的場面在這個高級的音樂廳從未出現(xiàn)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會結束,不少臺灣同胞久久不愿離去,走到臺前向“五架頭”演奏家們索取簽名和合照留戀,兩個多小時的演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被臺灣藝術界稱為“原汁、原味的廣東音樂五架頭”。</p><p class="ql-block">已屆知天命之年的“五架頭”成員,面對成功與輝煌,感慨萬千。回首四十余年坎坷的音樂之路,他們充滿信心,認真思忖著廣東音樂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廣東“五架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音樂交流》雜志社1996年第四期發(fā)表。作者:趙立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粵樂演奏與創(chuàng)作】2022.05.23</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