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之于當下中國攝影的現(xiàn)狀,不能不談紀實攝影。</p><p class="ql-block"> 從1980年代末開始,報道攝影(含紀實攝影)進入了“記者——藝術家時代”:攝影師不僅要做報道,還要讓照片有優(yōu)美的形式、豐富的信息、鮮明的觀點,讓自己成為這些照片的作者;他既是報道者,又是藝術家;這一潮流的杰出代表是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這是法國批評家、圖片編輯克里斯蒂安·考柔爾(Christian Caujolle)的觀點。</p><p class="ql-block"> 然而,對當下紀實攝影日益極端的藝術化、虛構(gòu)化,美國影像文化學者米歇爾·伯格瑞(Michelle Bogre)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當代一些藝術攝影家只是在利用紀實攝影的影像,他們不關心它的價值、拍攝過程和社會關懷,只關心照片的視覺審美,他們的拍攝手段包括而不限于擺拍、構(gòu)建和操控(manipulation)。如果痛苦、恐懼和苦難被當作藝術來出售,藝術家采取了紀實攝影的美學形式,卻沒有紀實攝影所持有的關懷、良知與同情,那它們又怎能有紀實攝影的力量和感人的真實性呢? ”</p><p class="ql-block"> 當下國際攝影生態(tài)中的紀實攝影衰落了嗎?它更血腥還是更安靜?人文關懷為何成了一個問題?紀實攝影如何藝術化?激進的行動主義為何興起?對其價值觀又作何評判?……本講結(jié)合喬納森·托格弗尼克、尼克·勃蘭特、費迪南德·莫萊雷斯、阿萊瑪·羅斯、多納·費拉多等人的作品,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