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劍門關位于劍閣縣城南15公里,因李白《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聞名。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p> <p class="ql-block">劍門關隘口形成于白堊紀,是世界上罕見的城墻式礫巖斷崖丹霞景觀,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p> <p class="ql-block">一大早,我們一行便到了景區(qū)游客中心,購買景區(qū)的索道票后,前行三百米左右,便坐一號索道,來到半山腰,步行穿過仙女廊,來到鳥道,遠眺對面山峰,猶如城墻一般,屹立在我們眼前。</p> <p class="ql-block">劍門關景區(qū)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為龍門山脈劍門山支脈,屬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的蒼溪組(城墻巖群劍門關組)地層,劍門關礫巖由巨厚層塊狀紫灰色礫巖、紫灰色泥巖組成。</p> <p class="ql-block">劍門山的形成,是在漫長的地質構造運動中,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龍門山麓的劍門洪積堆,形成巨厚礫巖,出露地表,巖層向東南呈不均勻傾斜的單斜抅造,北坡陡峭,南坡漸緩,這些地質特點,鑄造了劍門山的奇險。</p> <p class="ql-block">鳥道位于仙女廊上方,垂直高差110余米,長900米,其寬度只不過30厘米。鳥道的含義有三:一是取自李白《蜀道難》中的"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的詩意,表示此地道路的險峻,唯有飛鳥可渡;二是借取佛教"真如虛空”的觀點,表示這條道人煙稀少;三是指不隨大流,可以獲取獨特感受的蹊徑。鳥道盡管沿途險絕異常,但卻是以環(huán)崖走壁的方式與劍門絕壁肌膚相親的最佳選擇。</p> <p class="ql-block">劍門鳥道依山傍勢,凌空架木,用鐵鏈連接固定在絕壁上木樁,走在這逶迤蜿蜒的鳥道上,令人更加深切感悟到"劍門蜀道”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鳥道是棧道的一種,它是在峭壁上借助地勢開鑿的只有0.5尺左右的小道,外面用上下兩拫鐵鏈間接5米左右固定在絕壁的木樁上。</p> <p class="ql-block">垂直崖壁上的小道,陡峭窄小,其道路之彎曲狹窄,變化多樣,非常險要。遇到低矮處,還得彎腰前行才能通過。</p> <p class="ql-block">左邊是堅硬的石壁,右邊是百余米高的懸崖,而腳下是僅30厘米寬,走在這樣雄、奇、險、峻的鳥道上,雖然不再有兵戎相見,狼煙四起的情景,但山風在耳旁呼拉拉吹,還是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步步驚心。</p> <p class="ql-block">鳥道傍絕壁依勢而建,蜿蜒向上,垂直高差達110余米,在崖壁上,或側身、或彎腰、或蹲下、或用手扶絕壁,我才總算體驗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感覺了。</p> <p class="ql-block">鳥道道路狹窄,如果不是有柵欄鐵索提醒,乍一望去,恐怕看不到有道路的存在。以其險、陡、奇的特色為景區(qū)一大亮點,是劍門道上最險、最難、最陡、最窄、最懸、最驚的路段。</p> <p class="ql-block">站在絕璧眺望遠方,山陡峭,崖深墜,臨淵一幅畫卷,千山萬壑盡在一覽中。</p> <p class="ql-block">攀完鳥道,來到一休息地,補充了營養(yǎng),又繼續(xù)沿著林間小道像頂峰行進。</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翠柏林間,陽光透過樹葉飄灑在林間小道上形成斑駁光影,呼吸這新鮮空氣,感覺比走烏道舒適多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劍門關懸空玻璃觀景臺位于梁山寺頂峰,海拔高1 163米,由一段長60米、寬2米,懸于峭壁之上的半孤形玻璃棧道和一條長24米、寬3米,橫跨兩峰的玻璃撟組成。半孤形玻璃找道懸挑半徑15.9米。置身玻璃平臺,凌空俯瞰,絕壁千仞,令人目眩心驚。</p> <p class="ql-block">站在觀景平臺遠眺,大白然的景觀盡收眼底,而且自豪說,劍門關,你終于踩在我們腳下了。</p><p class="ql-block">玻璃棧道又增加了透明玻璃上顯示破碎的狀態(tài),同時伴有破碎的音效,這才是顯示膽子大小的好時候。</p> <p class="ql-block">梁山寺,位于海拔1180米的劍門七十二峰的桃花峰與逍遙峰之間的“舍身崖上”,梁山乃大劍山之古稱,修建于梁山的招提禪院就叫“梁山寺”。</p><p class="ql-block">民間傳說梁山寺是梁武帝修真之地??贾谑?,梁山寺始建于唐。后世歷代有修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時擴建為兩進四合院,建筑面積達947平方米。明代監(jiān)察御史盧雍有詩詠嘆梁山寺:“招提劍峰頂,險絕四無鄰。仙臺夜發(fā)光,不見煉丹人?!鼻迩∧觊g,皇帝的親妹子也曾在此修行。</p> <p class="ql-block">寺內紫薇樹(俗稱癢癢樹,是一種適應性強的長壽樹,樹高達10米有余,其樹齡1520年,屬于一級保護。</p> <p class="ql-block">仙女廊:因仙女橋得名。相傳觀音菩薩欲助劍門關梁山寺熾松和尚修煉,就變成進香的年輕女子去考驗他,她告訴他半巖上有條險道,自己就是從那里上山的。她幾次引誘他,他都不為所動,終于修成了正果。人們把絕壁上的那條險道稱為仙女橋。</p> <p class="ql-block">仙云客棧名稱的得來源于唐明皇李隆基《幸蜀題劍門》詩中的兩句:“灌木縈旗轉,仙云拂馬來”。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亂,唐明皇避亂于蜀中,途徑劍門,寫下了這首詩:“劍閣橫云峻,鑾輿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灌木縈旗轉,仙云拂馬來。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lt;/p> <p class="ql-block">雷鳴橋:劍門關山高谷深,每逢山洪奔瀉,水聲如雷,蔚為壯觀,正如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所云:“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座橋就是以山洪爆發(fā)時的壯觀景象和李白的詩意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聞名天下的劍門關關隘,這道關隘是受龍門山斷裂帶活動的強烈影響而形成的。據《劍州志》卷二記載,三國時“諸葛亮相蜀,鑿巖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于山中斷處立劍門關”,并在關口“依崖砌石為門”。</p> <p class="ql-block">劍閣這個名稱就是依據諸葛亮架設的閣道和奇峰如劍的大小劍山而取,劍門關關隘就位于大、小劍山的中斷處,其狀如門,所以又叫劍門。</p> <p class="ql-block">諸葛亮在出岐山伐魏時,多次往來于劍門關,他上《出師表》后,"率諸軍北駐漢中”時,也經過了劍門關。</p> <p class="ql-block">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劍門關進可北赴長安,退可固守成都。自三國時期諸葛亮憑借兩山天險設立關隘以來,關樓不僅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重要軍事關隘,盡職盡責地守護著身后的巴蜀大地;同樣也是劍門蜀道上的一顆明珠,見證了悠悠千年的歷史風云。</p> <p class="ql-block">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在冷兵器時代,要想攻破扼守蜀道的劍門關更是難上加難,在古代戰(zhàn)爭中劍門關創(chuàng)造了從未被正面攻破的記錄。足見劍門關的險要程度,劍門關前戰(zhàn)事頻繁,最出名的便是三國時蜀漢姜維率3萬大軍守劍門關,成功抵擋魏國鎮(zhèn)西將軍鐘會率十萬大軍的瘋狂進攻。在鐘會實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有鄧艾繞過劍門關,冒著生命危險偷渡陰平,滅亡蜀漢的故事情節(jié)。</p> <p class="ql-block">從戰(zhàn)國以來,凡有志于蜀中稱王者,必須先攻下這道天險。民間有一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睆臅x朝的李特起義,到建立前蜀的皇帝王建,后蜀的皇帝孟知祥,一直到明末農民起義的首領張獻忠,都莫不如此。三國歷史上更是如此。守關的人說,“一關失,半川沒”。由此可見,無論攻與守,劍門關的確可以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梁山寺大門有一副對聯,是清朝一位秀才所作。上聯:古寺聳云端,看:仙女橋橫、雷神峽吼、金光洞邃、石筍峰奇,風景縱清幽,脫不開貪、嗔、癡愛終是累。下聯:雄關排眼底,想:孟陽銘刻、伯約祠堂、鈴聲夜雨、紅樹珊瑚,興亡徒慷慨,說到那功、名、富、貴總成空”</p> <p class="ql-block">作者巧妙地把劍門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劍門波瀾壯闊的歷史沉浮融合在一起,最終歸結到佛教教義四大皆空。上聯用一看字,讓人去欣賞劍門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下聯用一想字,讓人們去回味品評歷史興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于劍門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