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贛州寶興禪寺全景(圖片取自網絡《菩薩在線》)</p> <p class="ql-block"><b> 一、 佛日峰改稱馬祖巖</b></p><p class="ql-block"><b>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他的《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b></p><p class="ql-block"><b> 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贛州的貢江東岸,距中心城區(qū)3公里處,有一座髙200多米的山峰,是青龍山脈瀕臨貢水的龍頭,叫佛日峰。也許在馬祖駐錫此山之前稱之為日岀峰。因1280多年前,有譽為中國佛教“禪宗八祖”的馬祖道一,曾經在這里弘法,當他在贛州傳揚佛法,取得許多信眾信賴而聲名遠播時,當地民眾把日岀峰稱為“佛日峰”。在馬祖圓寂后,出于對馬祖禪師的崇拜和懷念,又將“佛日峰”改稱為“馬祖巖”。山下的村莊叫“馬祖巖村”,千年以來一直沿用。</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巖是一座贛南隨處可見的普通丘陵山峰。但是,馬祖巖的仙風和靈氣卻是綿延了千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 唐代中期,馬祖道一和他的弟子西堂智藏,經常在贛縣龔公山寶華寺和馬祖巖寺兩地弘法布道。因馬祖巖的地理位置距贛州城區(qū)(古稱虔州)很近,寺廟雖小,信眾卻多。又由于馬祖巖林木茂盛,風景優(yōu)美,登高俯視虔城,“參差如鱗排瓦屋,郁蔥林隙炊煙消”??捎^賞城區(qū)風光,可領略章、貢兩江合流,匯成贛江的壯美奇觀,這里成了人們休閑游覽的勝地。特別是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更是城區(qū)登高人士的優(yōu)選之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名人登臨留詩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到了宋代,馬祖巖的佛教道場雖然不大,但由于馬祖的聲譽崇高,這里成了禮佛、游覽的勝地。修了登山石階便道,沿途建有吸江、一憩、駒巖、云端、 塵外,五座休息觀景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前來登高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名人雅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 一) 蘇軾賦詩塵外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101年,南謫海南島的蘇東坡獲大赦,復任朝奉郎官職。結束了七年貶謫,離瓊北歸。經南雄,過大余梅關古道,來到虔州。停留期間,在虔州知軍霍漢英等人陪同下,不顧60多歲高齡,身體病弱,十步一歇,堅持攀登,來到馬祖巖游覽,緬懷馬祖禪師。寫下《登塵外亭》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楚山澹無塵,贛水清可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散策塵外游,麾手謝此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山高惜人力,十步輒一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卻立浮云端,俯視萬景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幽人宴坐處,龍虎為斬薙。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馬駒獨何疑,豈墮山鬼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夜垣非助我,謬敬欲其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戲留一轉語,千載起攘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蘇軾在詩中忬發(fā)了自己登上塵外亭的感受:如同身處天上云端,俯瞰虔城瑰麗風景。還引用“馬祖在此坐禪,遭遇山鬼筑垣阻擾”的傳說,稱頌馬祖不畏艱難,弘揚佛法的進取精神。這說明蘇軾深入了解和研究過馬祖的事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對十七年前,虔州知州孔宗翰托請他在“八境圖畫幅”中題詩,記憶猶新。馬祖巖就有八景中的兩景一一《馬崖禪影》、《塵外亭》。而且,蘇軾和馬祖同為四川人,都信仰佛教,一個是祖師,法號道一;一個是居士,佛名東坡。正因如此,蘇軾才會不辭辛勞,舉步攀登馬祖巖。以了景仰膜拜之心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二)文天祥造訪馬祖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民族英雄文天祥,于南宋咸淳10年(1274)任贛州知州。3月2日到任不久,即在政事繁忙之中抽出時間,登臨馬祖巖。寫下《馬祖巖》、《禪關》、《吸江》、《塵外》、《云端》等五首絕句。其中《馬祖巖》首句就以崇敬的心情寫到馬祖禪師高聳云天的弘法貢獻,同時,吐露自己憂國憂民、立志抗元的滿懷心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馬祖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曾將飛錫破苔痕,一片云根鎖洞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山外人家山下路,石頭心事付無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趙抃、周敦頤游馬祖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趙抃是宋景祐元年進士,是宋代著名的清官,人稱“鐵面御史”,與包拯齊名。嘉祐6年(1061)岀任虔州知州。曾主持開鑿贛江十八灘,留名史冊。同年,理學創(chuàng)始人、《太極圖》和《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以國子監(jiān)博士身份岀任虔州通判(行政副長官)。兩人志趣相投,曾一同游覽馬祖巖。在山上操琴鼓瑟,推心置腹,高談闊論,贊評馬祖。 </b><b>趙抃為我們留下了有名的詩句:</b></p><p class="ql-block"><b>《同周敦頤國博游馬祖山》</b></p><p class="ql-block"><b> 曉岀東江向近郊,舍車乘棹復登高。 </b></p><p class="ql-block"><b> 虎頭城里人煙闊,馬祖巖前氣象豪。</b></p><p class="ql-block"><b> 下指正聲調玉軫,放懷雄辯起云濤。</b></p><p class="ql-block"><b> 聯(lián)鑣歸去尤清樂,數里松風聳骨毛。 ?</b></p> <p class="ql-block"><b>(四)黃庭堅詩詠馬祖巖</b></p><p class="ql-block"><b> 黃庭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詩派創(chuàng)始人。他幾次游覽馬祖巖,寫下多篇詩詞詠頌馬祖巖。其中,他讀了蘇軾的一篇贊文《馬祖龐公真贊》:</b></p><p class="ql-block"><b> 南岳坐下一馬,四蹄踏殺天下。</b></p><p class="ql-block"><b> 馬后復一老龐,一口吸盡西江。</b></p><p class="ql-block"><b> 天下是老師腳,西江即渠儂口。</b></p><p class="ql-block"><b> 不知誰踏殺誰?何緣自吸自受。</b></p><p class="ql-block"><b>(曇秀作六偈,述龐公事,東坡讀而首肯之,為書此贊。)</b></p><p class="ql-block"><b> 一一(《東坡全集》卷九十五)</b></p><p class="ql-block"><b> 對于蘇軾贊文中,記述馬祖接引龐蘊居士的故事深有感觸,黃庭堅認為馬祖?zhèn)魇诜鸱ǖ姆椒ǚ峭岔?。故寫詩以記?lt;/b></p><p class="ql-block"><b> 《見翰林蘇公馬祖龐翁贊戲書》</b></p><p class="ql-block"><b> 一口吸盡西江水,磨卻馬師三尺嘴。</b></p><p class="ql-block"><b> 馬駒踏殺天下人,驚雷破浪非凡鱗。</b></p><p class="ql-block"><b> 馬祖龐公,水泄不通。</b></p><p class="ql-block"><b> 游鯈方樂,科斗生角。</b></p><p class="ql-block"><b> (五)廖剛質疑馬祖巖盛名</b></p><p class="ql-block"><b> 對馬祖巖的盛名傳揚,也有不以為然者。廖剛所書《馬祖巖》詩,就是例證。廖剛,字文峰,南劍州順昌人,宋崇寧五年(1106)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漳州知州、工部尚書等職。曾師從理學家陳瓘、楊時。是當時頗有名氣的理學家。他游覽馬祖巖,寫詩如下:</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巖》一一廖剛</b></p><p class="ql-block"><b> 龍游龍歸已絕塵,空余頑石隱歸云。</b></p><p class="ql-block"><b> 當時一昔猶嫌久,豈謂虛名萬古存?</b></p><p class="ql-block"><b> 去來蹤跡等游塵,誰向蘧廬覓道根?</b></p><p class="ql-block"><b> 巖穴故應無別異,鐫題空有姓名存。</b></p><p class="ql-block"><b> (《高峰文集》卷十)</b></p><p class="ql-block"><b> 詩中說:馬祖在此坐禪,時過境遷,已僅存浮云、頑石。馬祖僅住了一日(形容時間很短),怎么就留下了萬古盛名呢?廖剛把馬祖巖的盛名稱為“虛名”,表明儒家人士對佛教興盛的不以為然。廖剛看到巖穴上鐫刻著許多名人題刻,可以佐證當時馬祖巖的人氣興旺。從側面說明馬祖禪道並非虛名,而是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 ( 六)董榕贊述馬祖巖</b></p><p class="ql-block"><b> 千年以來,許多文化人士來到馬祖巖,禮敬馬祖,留下了詩詞墨跡。其中,河北豐潤人董榕,在清乾隆二十年(1755)的秋天,于擔任九江知府擢任分巡南贛道官職期間,來到馬祖巖,寫了一首長長的七言詩,縷述七位文化名人的禮佛事跡。</b></p><p class="ql-block"><b> 云表一憩風泠泠,千疊萬盈群山青。</b></p><p class="ql-block"><b> 貢江之水來東汀,周遭玉帶環(huán)金庭。</b></p><p class="ql-block"><b> 是日秋半飄三蓂,紫氣靉靆斜陽凝。</b></p><p class="ql-block"><b> 仝游四子俱豪英,初巫山腳還跉跉。</b></p><p class="ql-block"><b> 或慮昏黑迷山形,余為一鼓爭先登。</b></p><p class="ql-block"><b> 那識上界如斯清,佛頭螺髻交崢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馬祖遺跡留巖扃,遍巖題字蒼苔盈,</b></p><p class="ql-block"><b> 誰歟書者垂光精。</b></p><p class="ql-block"><b> 濂溪清獻調琴聲,至今想像松風鳴。</b></p><p class="ql-block"><b> 玉局揮手謝塵纓, 戲留轉語詢山靈。</b></p><p class="ql-block"><b> 子韶豁然萬古情,文山四絕尤匉訇,</b></p><p class="ql-block"><b> 勤王攬勝資經營。</b></p><p class="ql-block"><b> 遐想忠武同文成,有傳不傳煙撫平。</b></p><p class="ql-block"><b> 七賢把臂堪合并,安得就此修堂楹,</b></p><p class="ql-block"><b> 鎮(zhèn)此俎豆千秋馨。</b></p><p class="ql-block"><b> 頑廉懦立興群氓,巽峰一煥開蓬瀛。</b></p><p class="ql-block"><b> 奈何棄置荒郊垌,付與山鬼棲冥冥,</b></p><p class="ql-block"><b> 五亭無復存一亭。</b></p><p class="ql-block"><b> ……(以下十四句略)</b></p><p class="ql-block"><b> (《贛縣志》同治版 卷四十九之五)</b></p><p class="ql-block"><b> 詩的前六句,說到秋日四人游馬祖巖的情景。從第七句起,寫馬祖的光輝遺留在巖洞之中,崖壁上刻滿文人雅士的題刻。</b></p><p class="ql-block"><b> 接著,放飛想象,忽然聽到濂溪(周敦頤)和清獻(趙抃)琴瑟奏鳴的樂曲聲,猶如松濤陣陣,撼動心靈;</b></p><p class="ql-block"><b> 似見玉局(蘇軾,曾任玉局觀提舉)柱杖登攀而來,口誦《塵外亭》詩句,禮敬山靈;</b></p><p class="ql-block"><b> 又見被貶謫至南安軍(今江西大余,居住14年之久)的大詩人子韶(張九成),吟唱著“豁然萬古心,攬之不盈袂”詩句,來到了塵外亭;</b></p><p class="ql-block"><b> 更有文山(文天祥)高大挺拔的身影岀現(xiàn)在馬祖巖上。他景仰馬祖大師的宏偉建樹,面對大好河山,寫了《禪關》、《塵外》等四首七絕。登臨馬祖巖的第二年(1275),元軍大舉侵宋,兵鋒直指首都臨安,文天祥在贛州起兵勤王,從此扛起抗元大旗,成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b></p><p class="ql-block"><b> 遐想忠武(岳飛)和文成(王陽明),他們來到馬祖巖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因而,他們的事跡也與馬祖禪宗思想相關聯(lián)。</b></p><p class="ql-block"><b> 宋建炎三年(1129),金國元帥金兀術攻宋,宋高宗趙構逃往海上,而隆祐太后一行逃至洪州(今南昌)。由于知州劉光世不敢與元軍交戰(zhàn),隆祐一行只得連夜沿贛江逃難至虔州。到虔州后,隨行衛(wèi)兵上街,用“沙毛錢”、“折二錢”購物,商家不要,稱:“這是上皇無道錢,此中不用”。並斥責,“何人來壞我州府?”而衛(wèi)兵則強搶豪奪,大打岀手,引起民憤,繼而發(fā)生大規(guī)模起義。隆祐驚恐萬狀,逃出虔城。后來,隆祐向宋高宗哭訴痛苦遭遇,因為隆祐太后在力扶趙構坐上皇位中有功,宋高宗表示要為隆祐報仇。不久,隆祐病逝。</b></p><p class="ql-block"><b> 到了1133年,吉州丶虔州地區(qū)又爆發(fā)農民起義。吉州彭友、李滿,虔州陳颙、羅閑十領導的起義軍有十萬之眾,圍州攻縣,聲勢浩大。朝庭派岳飛率部平亂,很快擊敗起義軍。岳飛向朝庭發(fā)去捷報。不久,卻收到宋高宗趙構屠虔城的密旨:“以隆祐震驚之故,密旨令飛屠虔城”。(據《宋史》記載)</b></p><p class="ql-block"><b> 岳飛受到馬祖佛學“慈悲為懷”的影響,不忍濫殺無辜。上書宋高宗:“請宥脅從”一一請求寬大處理脅從人員。高宗不準岳飛的請求;岳飛再次上書陳述不能屠城的理由,高宗不予理睬;岳飛第三次上書,要求高宗收回成命,這一次宋高宗同意收回密旨。明確指示:讓岳飛自行裁決。岳飛佛心堅定,挽救了虔城無數民眾的生命!虔州百姓得知此事后,感恩戴德,建“岳飛廟”、“精忠祠”,畫岳飛肖像以祀。(據同治《贛縣志》卷二十七)</b></p><p class="ql-block"><b> 王陽明是儒家心學的創(chuàng)始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以都御史南贛巡撫之職,率軍平定民亂,經略南贛四年多,完成了他的心學理論體系,並且,在實踐中運用心學思想治理軍務政事,取得了成效。</b></p><p class="ql-block"><b> 王陽明從內心岀發(fā)認知事物規(guī)律的心學理論,其核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學概念的提出,與馬祖“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b></p><p class="ql-block"><b> 七位賢達人士的傳奇事跡,如煙云擴散,傳播大地。他們的經世美名和精神成就,值得在此修建堂楹,以為紀念。</b></p><p class="ql-block"><b> (七)各類名士禮敬馬祖巖</b></p><p class="ql-block"><b> 遠不止上述名人敬拜游覽過馬祖巖。幾乎所有主政贛州的官員、途徑贛州的文人雅士、信仰佛教的高僧大德,都會拜謁馬祖巖。有一些文化名人留下詩篇和墨寶。</b></p><p class="ql-block"><b> 而普通的民眾,則經常成群結隊,前往馬祖巖禮佛參拜。有的信眾成為俗家弟子;有的捐款捐物,誠心做功德;也有信眾送自己的孩子岀家為僧的。</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三、馬祖巖的興廢</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巖的鼎盛與衰落,與時代的安寧或動亂休戚相關。</b></p><p class="ql-block"><b> 歷史悠久的馬祖巖歷經滄桑。盛唐旺宋之后,宋元戰(zhàn)爭持久動蕩,寺廟凋零,佛教低迷。</b></p><p class="ql-block"><b> 元朝庭利用宗教維持其統(tǒng)治,支持佛教復蘇。</b></p><p class="ql-block"><b> 到了明代,佛學重興,萬歷年間(1573一1620)高僧悟學帶領弟子本慧,在馬祖修行的禪洞旁修建寺院,冠名“馬祖巖寺”。在首任住持悟學和繼任者本慧的主持下,香火旺盛,最多時僧眾達三百多人。</b></p><p class="ql-block"><b> 進入清代,香火漸弱,但一直沒有間斷。到了清末,因戰(zhàn)事頻仍,寺廟破敗,佛事幾乎停頓。</b></p><p class="ql-block"><b> 1935年,贛州城內壽量寺高僧持芳住持,將維修壽量寺的余款,用于維修馬祖巖寺,供僧人修行。并且把馬祖巖寺改名“真如寺”。</b></p><p class="ql-block"><b> 1949年,新中國誕生。真如寺大殿仍在。大殿兩邊有棚屋六排。有僧人居住。</b></p><p class="ql-block"><b> 1966年底,馬祖巖所有房屋均被拆毀,僧眾離散,真如寺徹底荒廢。</b></p><p class="ql-block"><b> 然而,馬祖坐禪的洞穴仍在,摩崖石刻仍存,馬祖帶著弟子挖造的“心源古井”仍然可用。林木依然繁茂,山峰靈氣依然留存!</b></p><p class="ql-block"><b> 1985年,馬祖巖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0年,又批準馬祖巖為省級森林公園。</b></p><p class="ql-block"><b> 1998年,贛州市人民政府引進浙江金果子農業(yè)開發(fā)公司對馬祖巖森林公園進行旅游農業(yè)開發(fā)。他們在種植果樹和果品加工的同時,對重建佛教勝跡十分重視。拆資重建真如寺大殿。1999年,時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一誠大師,親臨施工現(xiàn)場指導寺廟建設。這座位于峰頂的大殿至今仍存。</b></p><p class="ql-block"><b> 時間來到了新世紀,2007年11月,江西國興集團整體收購金果子公司,並將寺廟無償移交章貢區(qū)佛教協(xié)會管理。瑞印、傳昌、透印三位法師先后擔任住持。在深入改革開放,重振文化事業(yè)的大環(huán)境下,修建了直達山頂的水泥公路。自此,拉開了重建馬祖道場的序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四、重建馬祖巖寶興禪寺</b></p><p class="ql-block"><b> 成就一項事業(yè),講究一種機緣。馬祖巖禪寺的重建,機遇來源于民間和政府意愿的時空巧合。</b></p><p class="ql-block"><b> 江西國興集團總裁李虞財和贛州市主要領導意愿配合,可以說是促成重建馬祖巖寶興禪寺的主要因素。</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的8月,贛州市委、市政府,為了適應發(fā)展要求,規(guī)劃贛州市百萬人口新城區(qū)的建設,啟動“六大片區(qū)建設”的宏偉工程。(整個城市劃分為水東、水西、水南等六大片區(qū)展開規(guī)劃建設) 成立了“水東片區(qū)建設指揮部”。市委常委、副市長潘昌坤任指揮長。</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巖文化生態(tài)公園建設項目”列入了市級重點工程。而公園建設的核心就是馬祖巖禪寺的重建。</b></p><p class="ql-block"><b> 民營企業(yè)家李虞財先生,是江西興國人。他崇敬馬祖文化,在將馬祖巖真如禪寺捐獻給市佛教協(xié)會以后,仍然關心馬祖巖的開發(fā)。以本人和國興集團公司名義捐助善款總計330多萬元。</b></p><p class="ql-block"><b> 在一次功德會上,李虞財邀請同是興國人的楊祥華等人一起討論重建禪寺的命名問題。楊祥華(市社聯(lián)原副主席,時任水東片區(qū)建設指揮長助理)提議改用“寶興禪寺”。理由是:“馬祖的人生軌跡和弘法歷程中,已經有三個影響很大的‘寶’,一是馬祖老家四川成都‘寶光寺’;二是馬祖禪法形成的江西贛縣‘寶華寺’;三是馬祖園寂后安葬地的江西靖安‘寶峰寺’。贛州馬祖巖是馬祖走進江西弘法的重要‘驛站’,是馬祖叢林建制的發(fā)祥地,是贛州人心目中的風水寶地,是當今贛州要復興、要振興的傳統(tǒng)文化勝地。因此,改名為‘寶興禪寺’,可以為馬祖增加一‘寶’,為贛州增光添彩。”</b></p><p class="ql-block"><b>(引自《寶興禪寺志》13頁第四節(jié) 寶興禪寺名稱的確定)</b></p><p class="ql-block"><b> 這個提議得到李虞財先生、潘昌坤指揮長、胡加龍副指揮長、瑞印法師等人的贊同。並決定由瑞印法師向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一誠長老報告。得到一誠長老的支持,並親筆書寫了“馬祖巖寶興禪寺”七個大字。從此馬祖巖禪宗寺院正式冠名“寶興禪寺”。</b></p><p class="ql-block"><b> 2009年,馬祖巖文化生態(tài)公園籌建委員會成立。開始進行規(guī)則、設計、籌集資金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在選址上,為了保護馬祖巖佛教文化遺址,將新址向下移至佛日峰南面的半山腰。禪寺坐北朝南,五座主殿承襲唐代建筑風格。五進布局: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閣)、馬祖殿。(含兩側12棟殿堂)禪寺建筑規(guī)模比歷史上的馬祖巖寺廟要大數倍,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其規(guī)格制式和國內知名佛教寺院基本一樣,又有不同,不同處是目前唯一設置了馬祖大殿的佛寺。</b></p><p class="ql-block"><b> 在文化生態(tài)公園建設上,恢復重建五座著名的休憩觀景亭;重修馬祖洞及洞前馬祖道場小廣場;修整摩崖石刻、心源古井等遺跡。還建設“佛教文化博物館”等參觀學習場館。種植珍貴樹木、名花秀草,營造山清水秀,生態(tài)良好,風景優(yōu)美的游覽環(huán)境。圍繞馬祖文化主題,匹配客家農莊和生態(tài)旅游觀光項目,努力創(chuàng)建5A級旅游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b> 在規(guī)劃設計完成后,立即進入組織施工階段。</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8月17日,成立贛州馬祖禪文化研究會、馬祖巖寶興禪寺功德會。</b></p><p class="ql-block"><b> 2009年5月21日,舉行了奠基儀式。標志著工程正式展開。</b></p><p class="ql-block"><b> 開展廣泛宣傳和深入研討,爭取全社會的普遍關心和支持。</b></p><p class="ql-block"><b> 功德會開始了籌集資金的工作。堅持自愿捐助的原則,接受愛心人士個人捐款,單位團體的捐贈。對樂捐者功德留名。開展“添磚加瓦”活動,將捐獻者姓名及愿望題寫在磚瓦上,永久保留在寺廟建筑中。</b></p><p class="ql-block"><b> 到2012年5月止,寶興禪寺功德會共收到捐款3500多萬元,以及無數實物捐獻。</b></p><p class="ql-block"><b> 李虞財、王全光、袁宜海、林業(yè)霖、王建品、毛信吉、張森林、林阿龍、李華義、賴春寶、張小敏……這些企業(yè)家和信眾都在功德譜上留下了芳名。</b></p><p class="ql-block"><b> 今天,走在禪寺各個殿堂、景點,都可以看到許多捐贈者的芳名。</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5月3日, 經過3年的艱苦努力,終于迎來了馬祖叢林文化論壇暨寶興禪寺大雄寶殿開光慶典。</b></p><p class="ql-block"><b> 這是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的文化公益事業(yè),功在當代,惠及后世。</b></p><p class="ql-block"><b> 寶興禪寺的建成,是對質疑聲音的解釋,也是對反對意見的回答。</b></p><p class="ql-block"><b> 在改革開放30年的時間點,啟動並勝利完成馬祖巖文化生態(tài)公園的建設,是贛州這座城市的幸運!之前,機緣末到,且有非典型肺炎疫情肆虐。之后,國家啟動脫貧攻堅重大行動。社會關注焦點不可能放在生態(tài)公園建設上。</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五、世人為何崇拜馬祖禪師</b></p><p class="ql-block"><b> 馬祖究竟有何德何能,引起眾多名人雅士前往拜謁禮敬。又是寫詩著文,又是敬香題刻,歷代百姓也不忘前去焚香敬拜。對于馬祖巖的寺廟,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建了廢,廢了又建。</b></p><p class="ql-block"><b> 這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對佛教的信仰。</b></p><p class="ql-block"><b> 佛教是古印度的優(yōu)秀文化。是古印度文明的精華。</b></p><p class="ql-block"><b> 偉人毛澤東曾經說過:“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chuàng)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和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保ā秾毰d禪寺志》第二章“重光盛舉”P72)</b></p><p class="ql-block"><b> 人們?yōu)榱私獬纯啵Y佛就是一種精神寄托。</b></p><p class="ql-block"><b> 其次,馬祖把佛教中國化、平民化,人們從內心崇拜他。認同他的佛理,紀念他的事跡。把馬祖曾經參禪的道場,視為文化高地,前往參拜,實為必然。</b></p><p class="ql-block"><b> 上至官員名流,下至鄉(xiāng)賢士紳,都會到馬祖巖敬拜馬祖禪師。贛州城區(qū)的民眾也會經常到馬祖巖禮佛。這成了慣例。</b></p><p class="ql-block"><b> 當然,附庸風雅者也有之。他想:許多名人都去燒香磕頭,我不去參拜顯得不上檔次。這是一種隨眾跟風的人。</b></p><p class="ql-block"><b> 從佛教傳入中國,達摩祖師來到河南嵩山達摩洞修行傳教,到七祖懷讓,都是嚴格按照古印度佛教規(guī)制修行。到了八祖道一,才提岀“平常心是道”的佛理,創(chuàng)立叢林規(guī)制。實現(xiàn)了佛教的中國化。</b></p><p class="ql-block"><b> 大學者胡適在研究了中國佛教的歷史以后,認為:“真正的禪宗不在六祖惠能,而在馬祖道一”。“馬祖是唐代最偉大的禪師,是中國化禪宗的第一人。在中國的佛教史和文化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lt;/b></p><p class="ql-block"><b> 當代佛學家楊曾文說:“馬祖是中國禪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馬祖充滿個性的明快而峻烈的禪風,不僅在當時影響相當廣泛,而且一直影響到后世禪宗各派”?!霸诠糯型馕幕涣髦?,佛教曾是聯(lián)結東亞各國的黃金紐帶。在這當中,中國禪宗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禪宗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東亞地區(qū)各國的佛教和歷史文化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積極影響”?!敖裉?,我們用什么言詞來評價馬祖的貢獻都不為過?!?lt;/b></p><p class="ql-block"><b> 上面的敘述可能比較概念化,比較抽象。下面,讓我們花一點時間,比較深入具體地了解馬祖的弘法故事。</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六、馬祖創(chuàng)叢林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一)小馬駒的佛緣</b></p><p class="ql-block"><b> 馬祖道一,四川什邡人,岀生于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小名馬駒。他的父親是一個篾匠,編制的簸箕特別好,人送外號“馬簸箕”。小馬駒家境貧寒,小時未能上學,少年時經常參加田間勞作,13歲入羅漢寺岀家。隨后由四川資中寶光寺的唐和尚為其剃度,法號道一。接著,在重慶的園律禪師處受具足戒(岀家人受過此戒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比丘戒有256條,比丘尼戒有348條戒律)。如此,修北宗“漸悟”佛法10年,深諳其義。唐玄宗開元年間,聽說南岳衡山佛教“頓悟”禪法鼎盛,影響巨大,即從四川岀三峽,下洞庭,上南岳,拜七祖懷讓為師。據《馬祖禪語》記載:馬祖居南岳傳法院,獨處坐禪,凡有訪者均不理,師往也不顧。祖師懷讓回憶起六祖惠能對他說的讖語“向后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踏殺天下人”,乃多方誘導之。</b></p><p class="ql-block"><b> 有一天,懷讓拿了一塊磚,在馬祖坐禪處磨了起來。開始,馬祖不聞不問。磨了半天,馬祖奇怪,才問:“你磨磚干嗎?”</b></p><p class="ql-block"><b>懷讓回答:“磨作鏡。”</b></p><p class="ql-block"><b>馬祖:“磨磚怎能成鏡?”</b></p><p class="ql-block"><b>懷讓:“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b></p><p class="ql-block"><b>馬祖:愕然。</b></p><p class="ql-block"><b>懷讓繼續(xù)說教:“你若坐佛,即是殺佛。若一直固執(zhí)坐禪,那能領會佛理?”</b></p><p class="ql-block"><b>馬祖:“那座該如何做呢?”</b></p><p class="ql-block"><b>懷讓:“譬如趕一輛牛車,車停不動,是應該打牛呢,還是打車呢?”</b></p><p class="ql-block"><b>馬祖:“應該打牛?!?lt;/b></p><p class="ql-block"><b>懷讓:“對呀,人的身體就像車,心好比是牛。要修煉成佛,你說是用心還是只顧坐禪?”</b></p><p class="ql-block"><b>馬祖頓悟。從此不光坐禪,還用心學佛,參加各種活動。師從懷讓習禪10年。在眾多弟子中,唯馬祖學習刻苦,領悟透徹,深得師意。懷讓遂將衣缽傳給馬祖一一禪宗歷代傳人,都是以袈裟、佛缽為信物,接受信物者,即為下一代的領袖人物。</b></p><p class="ql-block"><b> 馬祖既得七祖心印,即是畢業(yè)了,成為禪宗八祖。依例,必須離師遠行,去開創(chuàng)新天地。</b></p><p class="ql-block"><b>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馬祖拜別七祖懷讓,南下韶州曹溪(今韶關市)拜謁六祖真身。六祖惠能是佛教南宗頓悟派的創(chuàng)立者。馬祖要從南華寺岀發(fā),去尋找自己的用武之地,開創(chuàng)六祖預言的“馬駒踏殺天下”之事業(yè)。</b></p><p class="ql-block"><b> 佛教史書記述:馬祖“虎視牛行”,形容他目光銳利,步履穩(wěn)健。這樣的描述是非常有藝術性,也是貼切的。</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ǘ┻x擇駐錫贛州</b></p><p class="ql-block"><b> 究竟去何方弘法?選擇至關重要。</b></p><p class="ql-block"><b>馬祖不愧為修煉佛教北宗10年,又修持南宗禪法10年的大師。他要選擇冉冉上升,蓬勃發(fā)展的地方,作為弘揚佛法的場所。他選擇了贛州。原因是:716年,唐朝丞相、韶州人張九齡,奉皇命主持開鑿大庾嶺梅關驛道。工程已經竣工。嶺南嶺北交通的瓶頸消除?!疤固苟轿遘?,闐闐而走四通,轉輸以之化勞,高深為之化險”(《開鑿大庾嶺路序》,見《曲江張先生文集》卷十七)北方貨物進入長江流域,沿著贛江,跨越梅關驛道,進入嶺南廣州沿海地區(qū),通向海外市場。東南亞等地的商品也沿著這條通道,流向內地。贛州成了這條路上的節(jié)點城市。</b></p><p class="ql-block"><b> 馬祖來到了贛州。第一駐錫地就選擇了馬祖巖,在一個3米見方的山洞駐足(即今命名馬祖洞之地)。在附近城鄉(xiāng)化緣,弘法布道。由于初來乍到,聲名不顯,馬祖此段經歷史料文獻鮮有記載。究竟陪同者有幾人?經歷了哪些困難?但是,后來重回贛州的一些事跡記錄,可以知道馬祖曾與官方交往,更多的是與民眾聯(lián)系。幫助鄉(xiāng)民濟困解難,參加添丁人家的喜慶祝?;顒?,為逝去的老者唸經超度,還開藥方,施草藥為鄉(xiāng)民解除病患。學習當地的語言;了解和適應當地民眾的風俗習慣;與各階層人士交往。其中,與虔州敇史龔亳等鄉(xiāng)賢人物談經論道。據《輿地紀勝》卷32《虔州》記載:“龔公崖頂有塵外亭,在州治東,形勢最高絕。下瞰環(huán)城如巨囿,凡四境之山川可以枚閱。”由此可知,馬祖修禪的巖洞又叫“龔公崖”。山崖或者屬龔亳所有,或者為龔亳發(fā)現(xiàn)並經常駐足。馬祖與其結識以后,龔公大方讓給馬祖在此駐錫弘法。</b></p><p class="ql-block"><b> 不經歷這些,民眾也不會把日岀峰改稱佛日峰,把村莊冠名為馬祖巖村……</b></p><p class="ql-block"><b> 從馬祖來到贛州后,住巖洞,走村串戶,托缽化緣的生活方式來看,他的修行是繼承古印度“日岀乞食,樹下一宿”的苦修方式。</b></p><p class="ql-block"><b> 馬祖的弘法沒有進展。</b></p><p class="ql-block"><b>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馬祖已經禪修多年,現(xiàn)在是行萬里路的階段。當他聽聞寧都蓮花山青蓮禪寺是266年建寺,470多年來香火旺盛,就決定溯貢江北上,前往拜謁取經。(在寧都行走期間,應該與后來成為高徒的西堂智常及其父母有過交集。)</b></p><p class="ql-block"><b> 其時,馬祖為了尋找新的禪機,從瑞金,沿驛道過武夷山,來到福建建陽佛跡嶺。在此伐茅結廬,開始收徒傳道。</b></p><p class="ql-block"><b> 在佛跡嶺大約度過了2年多時間,事業(yè)進展不大。馬祖師徒決定回到江西,尋覓佛緣,天寶3年(744年)進入江西臨川,在城外的西里山結庵收徒,弘法布道。其中,最重要的是接收了寧都廖姓13歲的男孩為徒。此人就是后來繼承了馬祖衣缽的西堂智藏。</b></p><p class="ql-block"><b> 在佛跡嶺和西里山的5年間,由于沒有較好的住處,沒有山林田產,依茅舍棲身,靠托缽乞食,經受過饑餓和受凍的痛苦。特別連續(xù)大雨的日子,風雪漫天的冬天,不能岀門乞討的日子,只能餓得眼冒金星。岀現(xiàn)了理想和現(xiàn)實不適應的問題。</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就想要首先解決吃住的問題。而在佛跡嶺、西里山的條件都不能達到目的。</b></p> <p class="ql-block"><b> ?。ㄈ┙鉀Q生存問題</b></p><p class="ql-block"><b> 747年,馬祖和一眾弟子重返贛州馬祖巖。在當年棲息的巖洞前結廬講學,棲身修行。馬祖還運用所學山川地理知識,帶領眾徒在巖洞旁邊挖掘深約6米水井,(即今之“心源古井”)還有意購買山林田產,建筑寺廟,建造自己的布道基地。不意引發(fā)利益相關人士的阻撓,破壞上山道路,設置各種障礙物?!督魍ㄖ尽贰ⅰ斗捷泟儆[》等多種史料記述:一夕,山鬼忽為筑垣,馬祖見之,曰:“學道不至,乃為山鬼所測,此非吾所居也?!薄?lt;/b></p><p class="ql-block"><b>故蘇軾作《塵外亭詩》,亦援此事??梢姴嫉朗聵I(yè)艱難。</b></p><p class="ql-block"><b> 馬祖遂求助于舊友龔亳。龔毫當時隱居在贛縣田村鎮(zhèn),距贛州城130多里,離當時水路交通便捷的白鷺村也有10多里,緊鄰興國縣界,是一個多山林有田地的僻靜之地。故龔公從虔州刺史任上致仕(退休)后,選擇此地隱居,后人譽稱此地為“龔公山”。馬祖向龔亳求施“一衣之田,一煙之山”,龔亳爽快同意。于是,就有了馬祖施禪法的傳說:馬祖解袈裟拋向天空,正好遮蔽大片田地;又點燃一柱檀香,煙霧彌漫整座山林。</b></p><p class="ql-block"><b> 至此,馬祖得到了創(chuàng)叢林的根據地。</b></p> <p class="ql-block"><b> ?。ㄋ模┛图蚁让駧椭R祖創(chuàng)叢林 </b></p><p class="ql-block"><b> 龔亳施舍山林田地,是促成馬祖創(chuàng)立叢林的第一功。</b></p><p class="ql-block"><b> 龔亳應是早期立足贛南的客家先民。因為從客家人的源流來考察:因避戰(zhàn)亂,從中原南遷者是主流;因改朝換代,前朝官員、軍士就地定居者也是源流之一;退休官員留籍,后代繁衍安居者也是源流之一。猶如: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誗,就是在寧都為官,后代留籍,成為客家先民。龔亳后人,歷代居住贛南,開枝散葉,也實為客家源流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再說,馬祖獲得龔公饋贈以后,田地需要耕作,山林需要墾育,寺廟更需建造。這一切,都必須取得當地民眾的支持和幫助。居住在附近的客家先民,手把手教會僧眾春播夏耕,秋收冬藏。參加寺院的建造,居功至偉……就是經費的來源,其實也是通過僧眾的化緣,民眾做功德,從客家先民中籌集的。</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在龔公山創(chuàng)立的寺廟命名寶華寺,是馬祖創(chuàng)叢林的開始。</b></p><p class="ql-block"><b> 叢林,從字意來說就是茂密的樹林,引伸之義是指禪宗寺院,佛教僧侶聚集修道之處,稱之為“禪林”。其大都建在名山秀水之中。后世各宗各派大都仿效禪林制度建立寺廟,故而稱為“馬祖創(chuàng)叢林”。</b></p><p class="ql-block"><b> 有人要問:馬祖之前,不是也有很多寺廟嗎,為什么說是馬祖創(chuàng)叢林呢?</b></p><p class="ql-block"><b> 這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有不同的修行方式。傳入西藏的叫藏傳佛教;傳入黃河、長江流域的漢傳佛教,又分南傳佛教、北傳佛教;還有不同的宗派之分。從供養(yǎng)關系來說,又分官方開辦,民間開辦,官辦民助等各種形式。</b></p><p class="ql-block"><b> 我們從許多文獻中看到:馬祖以前的僧侶修行,是依照古印度佛教的傳統(tǒng),托缽行腳,巖居穴處,或寄居律宗的寺廟,過著居無定所,灑脫漂泊的生活。那么,律宗為什么有寺廟呢?律宗寺廟一般是官方建造,受官方控制,帶有研究性質的寺廟;而禪宗則完全照搬古印度佛教修行模式行事。</b></p><p class="ql-block"><b> 律宗和禪宗是不同的佛教派別:</b></p><p class="ql-block"><b>律宗一一創(chuàng)始人是道宣,發(fā)源地是西安凈業(yè)寺,唸的經書是《四分律》、《十誦律》等“四律、五論”。主張“在心理上構筑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即戒體論。</b></p><p class="ql-block"><b>禪宗一一創(chuàng)始人是達摩(古印度來中國傳教的祖師),發(fā)源地是河南嵩山少林寺(在達摩洞修行),唸的經書是《五燈會元》、《六祖壇經》等,理論主張“以心性論為基礎,通過心性修持獲得升華,擺脫煩惱,追求生命的自覺,乃至他覺,到達崇高的精神境界。崇尚自然一一內在一一超越的人生價值觀。</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和印度的氣候環(huán)境,民情風俗都不相同。在印度,可以樹下一宿。在中國,在洞穴或樹下一宿,可能就生病了。在印度,托缽化緣被人們認為是崇高的舉動,在中國,好手好腳的人去討飯,被人們看不起。這種狀態(tài)延續(xù)了200多年,但是,禪宗的前七代祖師都習以為常,沒有做根本的改變。</b></p><p class="ql-block"><b> 馬祖根據自己的實踐,體會到了必須解決自身生存問題,才能更好傳經布道。</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創(chuàng)叢林主要是二個改變:</b></p><p class="ql-block"><b> 第一,建造屬于禪宗自己的寺廟。主要以自己籌集資金為主。</b></p><p class="ql-block"><b> 第二,購置山林田產,僧眾參加農耕活動。也就是走基本自給自足的“禪農”路線。</b></p><p class="ql-block"><b> 這個創(chuàng)新,打破了佛祖釋迦牟尼“僧人不種田不做工”的舊規(guī),為禪宗成為中 國佛教的主流奠定了基礎。</b></p> <p class="ql-block"><b> ?。ㄎ澹┙鉀Q發(fā)展問題</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在創(chuàng)立叢林的同時,深入思考總結以往禪修的經驗教訓,對僧眾修行的方法和禪宗佛理進行了適時的改變。</b></p><p class="ql-block"><b> 首先,改變個體獨修為集體禪修。</b></p><p class="ql-block"><b>經由個人虔誠信仰,深切體驗,而積極向他人弘傳,集合相同信仰之人群,組成禪宗僧團。一個寺廟就如一所大學,有一個高僧大德主持,僧眾共同生活,一起研習。有農業(yè)勞動時間,有整理內務安排,提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號。改變“托缽乞討”或權貴供養(yǎng)的生活方式。改革“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修行模式。</b></p><p class="ql-block"><b> 第二,提出“人間佛教”理論,向民眾推廣禪宗理念。</b></p><p class="ql-block"><b> 創(chuàng)造性地闡述“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新思想。認為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不一定向外禮佛拜佛,在日常生活中堅守佛理就是修行。使佛教生活化、平民化。人們不一定岀家去寺院,在自己家中就能以佛教的道理創(chuàng)造和諧美好的生活。蘊含著人間佛教化的理念。</b></p><p class="ql-block"><b> 這一改革影響深遠。一千多年以來,佛教的教義深入人心。現(xiàn)在人們言行舉止中,經??梢娚詈鹆x的名詞語句,例如:“救苦救難”;“慈悲為懷”;“菩薩心腸”;“珍愛生靈,拒絕殺生”(提倡環(huán)保,反對戰(zhàn)爭);“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普渡眾生”;“佛眼通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做人要有志氣);“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要見義勇為)……</b></p><p class="ql-block"><b> 還有,人們通常在戰(zhàn)勝艱難困苦取得勝利時,都會感嘆“阿彌陀佛!”(梵語,意為:佛祖護佑,你無所不能,光照信眾前程。南無,意為象神意境,信眾皈依)……</b></p><p class="ql-block"><b> 這些屬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是那樣深入到了民眾日常生活之中,不能不歸功于馬祖對佛教的改革和推廣。</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對禪宗佛理的改變,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其結果是將高深莫測的佛教修行世俗化、平民化、生活化、簡易化。為禪宗賦予無限生機與活力,實現(xiàn)了中國思想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解放運動。禪悅風及,后啟宋、明心學先哲。學者胡適才會評價說:“馬祖是中國最偉大的禪師”。</b></p><p class="ql-block"><b> 隨著佛教叢林的建設和禪宗修行理念的變革,寶華寺大約經過五、六年的經營,開始興盛熱鬧起來了。慕名前來燒香拜佛的信眾,絡繹不絕。其中有不少名人事跡記錄在典籍、銘文之中,讓今人能夠看到當時的盛況。</b></p><p class="ql-block"><b> 得到官方人士的支持:</b></p><p class="ql-block"><b> 據《唐故洪州開元寺石門道一禪師塔銘》文字記載“……刺史今河南尹裴公,久于稟奉,多所信向,由此定惠,發(fā)其明誠。”意思是說,當時的虔州刺史裴谞,是河南人。一向信仰佛教,多次親自去馬祖道場聽講佛法,而且提供了很多優(yōu)惠條件,包括捐款捐物,以表達誠意,支持馬祖在虔州傳道。</b></p><p class="ql-block"><b> 據《江西通志》卷159記載:李舟任虔州刺史時,也曾去龔公山聽馬祖弘法。還給其妹寫信,談及學習佛法的感想。曰:“釋迦生中國,設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設教如釋迦。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弊R者以為知言。李舟把佛祖和周公、孔子相提並論。聽馬祖講法十分享受?!八炫蠼鈳?,留連不能去”。</b></p><p class="ql-block"><b> 得到居士的追崇:</b></p><p class="ql-block"><b>馬祖以自由靈活的應物接機方式,接引民間信眾的佛性。</b></p><p class="ql-block"><b>據《景德傳燈錄》卷八記載:襄州居士龐蘊,是湖南衡陽人,起初在石頭和尚門下修禪。后來,到江西贛州,向馬祖參問佛法,說:“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馬祖回答:“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本邮垦韵骂D領玄要,乃留駐參承,經涉二載。</b></p><p class="ql-block"><b> 西江是流經龔公山附近的河流,怎么能吸盡?喻示佛法是不可言說的,必須用心體悟。龐蘊頓領玄要,留在馬祖門下修持佛法二年,成為居士中的佼佼者。</b></p><p class="ql-block"><b> 當然,還有眾多居士追隨馬祖,成為馬祖的俗家弟子,取得了修行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嫉烙蟹礁咄蒋B岀</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建立禪院制以后,法鼓高震,皈依其門下的弟子有一千多人。其中,高僧大德139人,這些人大都做了大寺廟的宗師。有6位大士,在重新修建的寶興禪寺叢林初祖殿中,塑有6尊佛像。他們來自各地,追隨馬祖修行,功業(yè)顯著。</b></p><p class="ql-block"><b> 西堂智藏:</b></p><p class="ql-block"><b>來自江西寧都的弟子,13歲時,即在臨川西里山拜在馬祖門下,一直追隨左右,深得馬祖法脈真?zhèn)?。道一禪師親付授納袈裟,成為洪州禪傳人。曾有新羅(今朝鮮)僧人道義入唐學法,拜西堂智藏為師,修持南禪佛法。822年回國后,弘傳心法,深得喜樂,傳揚廣泛。成為朝鮮“禪門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的祖師。極其光大了南禪佛法。 </b></p><p class="ql-block"><b> 百丈懷海 :</b></p><p class="ql-block"><b> 懷海俗姓王,福州長樂縣人,祖籍太原。遠祖因西晉永嘉之亂,輾轉遷居長樂(屬客家先民)。早年,在廣東潮陽西山慧照禪師座前落發(fā)。后又到湖南衡山依法朗禪師,受具足戒。再往安徽廬江浮槎寺學法,因聽聞馬祖禪師“平常心是道”禪法精湛,即前往參學。侍奉道一六年,成為馬祖門下和智藏、普惠鼎足而立的三大士。后應邀請,往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大雄山,開創(chuàng)禪林。因此地山巖高峻雄偉,兀立千尺,故稱百丈山。懷海創(chuàng)立的禪院稱為百丈寺。懷海依馬祖禪法收徒開講,引來無數信眾,寺廟香火鼎盛。在懷海門下,開衍岀“臨濟宗”和“偽仰宗”。臨濟宗又于宋代,由來華學法的日僧榮西傳入日本,成為日本佛教的主流宗派。</b></p><p class="ql-block"><b> 更為影響深遠的是:懷海將馬祖在龔公山寶華禪寺實行的禪林制度,整理成一本《禪林規(guī)式》。此書呈送大唐朝廷后,受到皇帝敕封,隨即頌行天下,成為所有寺院執(zhí)行的規(guī)章。至此,“馬祖創(chuàng)叢林,百丈立清規(guī)”,成為佛教歷史上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b></p><p class="ql-block"><b> 南泉普愿 :</b></p><p class="ql-block"><b> 普愿俗姓王,鄭州新鄭人(今新鄭縣)。早年在河南密縣大隈山大慈禪師座前學習禪法。后至河南登封嵩山會善寺,受具足戒。聽說馬祖禪法非常新穎,即不遠萬里,拜師學法。十幾年后,來到池陽南泉山,創(chuàng)建“南泉禪院”,駐錫30年之久。接引弟子無數,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b></p><p class="ql-block"><b> 鵝湖大義 : </b></p><p class="ql-block"><b>大義俗姓徐,浙江衢州須江人。曾師從馬祖禪師學法,深得禪宗要義。后掛錫信州鵝湖禪寺。唐憲宗曾詔數位禪師駕前論法。一法師問:“什么是四諦?”大義答:“圣上是一帝,哪里有另外的三帝?”……法師又問:“什么是禪?”大義手指天空,意為禪即是空,四大皆空,心中無一物。帝深以為是,稱大義講的是無窮經論。 </b></p><p class="ql-block"><b> 章敬懷暉 :</b></p><p class="ql-block"><b>懷暉俗姓謝,福建泉州同安人(今廈門)貞元初年,從馬祖禪師嗣法傳教。得法后云游北方,到過五臺山、幽州(今北京)、徂徠山(今山東泰安)等地,弘揚南禪佛法。元和三年,奉召入長安,安置于章敬寺,故稱章敬大和尚。懷暉禪師在北方各地和長安期間,大力傳揚馬祖禪法,貢獻巨大。園寂后,被朝廷追謚為宣教大師。 </b></p><p class="ql-block"><b> 興善惟寬 : </b></p><p class="ql-block"><b>惟寬俗姓祝,浙江衢州信安人。少時即有佛緣,不忍見殺生,堅持素食,乃求岀家。聞知馬祖佛法寬廣,遂參拜馬祖為師,跟隨多年,潛心修持。唐貞元6年,開始在吳越(江蘇、浙江)一帶,傳法布道,業(yè)績斐然。末了,于京兆興善寺升堂說法結束時,突然就圓寂了。</b></p><p class="ql-block"><b> 馬祖注重教育,精心培養(yǎng)人才。和孔子一樣 ,桃李滿天下,禪業(yè)延千年。 </b></p> <p class="ql-block"><b> 七、移錫開元寺創(chuàng)立洪州禪</b></p><p class="ql-block"><b> 馬祖禪師創(chuàng)立的“平常心是道”,深得人心,修行方法也簡單易行。對社會的安寧穩(wěn)定能起到良好作用。唐大歷8年(773年),時任洪州刺史路嗣恭,本人篤信佛教,為了教化民眾,禮請馬祖禪師到洪州弘法,駐錫開元寺(今南昌佑民寺)。</b></p><p class="ql-block"><b> 馬祖以南昌為中心,云游四方,弘揚佛法。在洪州繼續(xù)接引弟子,在更廣闊天地傳播“平常心是道”禪法。據史料記載,期間開辟了48座寺廟。創(chuàng)建盛極一時的洪州禪。</b></p><p class="ql-block"><b> 當時,在湖南長沙,有一個六祖惠能之后南禪最有影響的禪師叫石頭希遷,他和馬祖禪師齊名。天下佛教弟子莫不以拜見並得到兩位大師的開示為榮。相見都會問一句:“你去拜見過馬祖大師/希遷大師嗎?”如此,眾多僧人來往穿梭于江西、湖南之間,以求得大師的賜教。人們把這樣不辭辛勞行走求法的行動,稱之為“走江湖”。這句俗語流傳至今。</b></p><p class="ql-block"><b> 禪宗史上還有一個“選官不如選佛的故事”。話說湖南有一位叫天然的禪師,他岀家之前是一個秀才。有一年,他和幾個儒生一起去參加科舉考試,來到潭州(今長沙市),遇到了連續(xù)暴雨,不能行走,滯留在客店里,錯過了考試。這時碰到一位老僧,聊天中老僧問天然:“你們去哪里?”天然說:“去選官??上в鲇赍e過考試。”老僧就說:“你們去選官,還不如去選佛。現(xiàn)在,江西洪州有一個馬祖大師,弘揚佛法十分了得,學法幾年,就可以成才,創(chuàng)建道場,成為主持一方的禪師。人們都把馬祖所在的開元寺叫選佛場”。后來,天然聽了老僧的建議,到洪州開元寺,拜馬祖為師,學習佛法,得成正果,成為受人尊敬的丹霞禪師。</b></p><p class="ql-block"><b> 馬祖禪師在贛州修持弘法前后28年,到了788年,南昌傳法又是15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 這一年的正月,馬祖游歷到江西靖安石門山,視察他親自指導創(chuàng)建的寶峰禪寺。這里山清水秀,奇峰雄峻,乃風水寶地。馬祖告訴弟子:“這里就是我的歸宿之選。”</b></p><p class="ql-block"><b> 二月的一天,一代宗師馬祖道一圓寂,遵其遺愿,靈骨安葬于寶峰禪寺。</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大師圓寂后,他被皇室敇封為“大寂禪師”。</b></p><p class="ql-block"><b> 直到馬祖圓寂,仍然擔任虔州龔公山寶華禪寺的說法主。這里是他創(chuàng)新禪宗之地。佛教史上的洪州禪,也可稱之為虔州禪。</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八、馬祖文化的深遠影響</b></p><p class="ql-block"><b> 今天的我們,為什么要了解馬祖?原因在于馬祖把佛教理念推向了民間。這種以慈善為平常心的文化形態(tài),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1280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乃至普通百姓,幾乎沒有不受到佛教思想影響的。</b></p><p class="ql-block"><b> 中國的文化形態(tài),以儒家、釋(佛)家、道家的思想為主體。儒家思想對國人影響最大,道家的陰陽理論也深入人心。而佛家,以心為論,強調心性修煉,解脫煩惱,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相信因果報應,追求圓滿,乃當代人的“心靈環(huán)?!闭馈?lt;/b></p><p class="ql-block"><b> 有學者將中國三大宗教的長期共存,相互滲透,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宗教戰(zhàn)爭,論證為華夏文明能夠存續(xù)的重要原因之一。認為:</b></p><p class="ql-block"><b> 在我們這個蔚藍色的星球上,曾經有過四大文明古國: </b></p><p class="ql-block"><b> 位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即今伊拉克境內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稱為太陽神的兒子); </b></p><p class="ql-block"><b> 位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稱為月亮神的后裔); </b></p><p class="ql-block"><b> 位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稱為月亮之國); </b></p><p class="ql-block"><b> 位于 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國華夏文明古國(自稱為上天之子)。 </b></p><p class="ql-block"><b>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活在這些古代文明發(fā)源地的先人,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我們今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具有先進科技和人文規(guī)制的現(xiàn)代文明社會。甚至開始了探索太空奧秘的新紀元。然而,我們今天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社會治理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我們得益于前人的智慧。? </b></p><p class="ql-block"><b> 在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其中三個已經消失。連語言、文字、城邦、文物等,都難于尋覓蹤跡。唯有中國的華夏文明(即中華文明),綿延存續(xù)。輝煌燦爛,自成一派,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光耀全世界。 </b></p><p class="ql-block"><b> 為什么中華文明能延續(xù)至今? 根據許多學者研究總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幾點: </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是自然和地理環(huán)境。中國地處北半球緯度較高的寒冷地區(qū),相比于處于熱帶的其它三個文明古國,要更勤奮勞作,建造房舍,準備衣被,生火取暖,烹飪熟食,才能生存下去。廣袤的土地能承載眾多人口,發(fā)展農耕,促進多族群融入中華文明圈。 </b></p><p class="ql-block"><b> 第二,根深蒂固的皇權統(tǒng)治。上自4000多年前,夏、商、周時期始創(chuàng)中華文明,到2200多年前,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來,封建制度一直承襲下來,這種制度適應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的生存形態(tài)。</b></p><p class="ql-block"><b> 第三,文化的認同融合。在華夏這塊大陸上,水網密布,且與陸路交通形成網絡,能夠將具有相同文化的各地人群聯(lián)結起來,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雖然有分裂割據時期,但是,由于文化之根深植大地,最終又歸于統(tǒng)一。 </b></p><p class="ql-block"><b> 第四,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宗教。從統(tǒng)治集團到黎民百姓,都敬畏自然的力量,尊崇上天(heaven)?;实圩苑Q“天子”,百姓謂之“子民”。最為重要的是,沒有大規(guī)模的宗教戰(zhàn)爭! 因為另外三個文明古國都是由于大規(guī)模宗教戰(zhàn)爭,而遭受毀滅之災。 </b></p><p class="ql-block"><b> …… </b></p><p class="ql-block"><b> 正如以色列學者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說:“宗教是第三種讓人類統(tǒng)一的力量。正因為所有的社會秩序和階級都只是想象的產物,所以它們也十分脆弱,而且社會規(guī)模越大,反而就越脆弱。而在歷史上,宗教的重要性就在于讓這些脆弱的架構有了超人類的合法性。有了宗教之后,就能說,法律並不只是人類自己的設計,而來自一種絕對神圣的最高權柄。這樣一來,至少某些基本的法則便不容動搖,從而確保社會穩(wěn)定?!? </b></p><p class="ql-block"><b> 那么,第一種和第二種穩(wěn)定的力量是什么呢?赫拉利認為:是帝國和金錢。 </b></p><p class="ql-block"><b> 用現(xiàn)代語言來說,讓社會穩(wěn)定的決定力量,就是政治,經濟,以及反映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並且,必須保證這些基本法則的正確性和適應性。中國封建帝制,從秦始皇開始,根深蒂固。農耕文化又源遠流長 。這是中華文明延續(xù)的根本原因。</b></p><p class="ql-block"><b> 佛教是東漢末年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到了唐朝達到鼎盛時期。宋代以后,古印度的佛教被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及婆羅門教所占據和取代,佛教在印度衰弱、式微了。而在中國,卻在幾位大師的傳承弘揚下,得到了發(fā)揚光大。</b></p><p class="ql-block"><b> 其中,佛教八祖一一馬祖道一,在贛州完成了古印度佛教的中國化。他至少踐行了如下人類真理:</b></p><p class="ql-block"><b> 第一,任何人,無論從事什么偉大的事業(yè),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必須有食物,然后有居所;</b></p><p class="ql-block"><b> 第二,任何事情,不是一個人能完成,必須要有團隊。群眾是真正創(chuàng)造歷史的英雄。而要事業(yè)長久,教育是重中之重;</b></p><p class="ql-block"><b> 第三,認準了方向,必須堅持下去。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b></p><p class="ql-block"><b> 第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奮斗才有幸福。</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馬祖創(chuàng)叢林,是一件不可低估的事業(yè)。他用了一生的努力,做好了“古印度佛教中國化”這件事。</b></p><p class="ql-block"><b> 馬祖是贛州歷史文化史上第一名人。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也是在中華文明延續(xù)的歷史進程中,起過好作用的人物。其功高千古,影響深遠! </b></p> <p class="ql-block"><b> 作者:李觀森</b></p><p class="ql-block"><b> 2022年5月22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參考文獻資料:</p><p class="ql-block">1、《贛州佛教志》 贛州佛教協(xié)會 編</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9年11月</p><p class="ql-block">2、《寶興禪寺志》 贛州馬祖巖寶興禪 師功德會、寶興禪寺志編纂委員會 編</p><p class="ql-block"> 2013年2月</p><p class="ql-block">3、《禪影千年一一馬祖與贛州》</p><p class="ql-block"> 胡加龍主編 陜西出版集團 三秦出版社 2011年11月</p><p class="ql-block">4、《人類簡史一一從動物到上帝》 </p><p class="ql-block"> 編者:【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p><p class="ql-block"> 譯者:林俊宏</p><p class="ql-block"> 中信出版集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