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初知孝文山,緣于北魏孝文帝“曾避暑于此”,流傳了一段感動天地之千古佳話;又聞孝文山,緣于這是呂梁第一峰,擁有著“山半云凝,泉源騰瀑”之獨特奇觀;了解孝文山,緣于一些好友不畏艱辛,攀登孝文山,探尋呂梁最第一峰之美圖分享;認識孝文山,緣于壬寅之年,初夏時節(jié),相約道友,走進孝文山,探其妙悟其道。一座大山,一代帝王,在呂梁山美麗邂逅,演繹了一段感動天地之千古佳話,傳承了一種孝行天下之大美情懷,改寫了呂梁第一峰悠久厚重之山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題 記</span></p> <p class="ql-block"> <b>走進孝文山</b></p><p class="ql-block"> 孝文山,又稱南陽山、孝文峰,古名關(guān)華山,位于呂梁境內(nèi)之方山與交城兩縣交界,海拔2831米,是關(guān)帝山主峰,也是呂梁山脈最高峰,還是華北第二高峰(五臺山之北臺頂,海拔3061.1米,為山西第一高峰)。山之周長30公里,山勢呈東西走向,鋸齒狀山脊,峰巒疊嶂,溝壑縱橫,直插云霄,巍巍壯觀。南坡陡峭,北坡和緩,林木茂盛,百溪合流,向東流注入山西母親河——汾河,向西匯入離石母親河——北川河。</p><p class="ql-block"> 據(jù)《呂梁地區(qū)志》記載:孝文山:一名南陽山,關(guān)帝山最高峰,為方山縣與交城縣界山,海拔2831米。據(jù)(康熙)《永寧州志》記載:“孝文帝(元宏)丁母憂,避于此山…,因以名山。”又因山西南而向陽,稱“南陽山”;據(jù)《永寧州志》記載:“孝文山,在州治北一百七十里,與交城接境,高四十里,上無林木,每雨則山半云凝,其冰堅,雖盛暑不解。有北魏孝文帝碑,長丈余,寬五尺許,文字剝落,史稱孝文居母憂,避于此,因以名山(文峪河發(fā)源于孝文山,由文水城北二十里峪口,南經(jīng)汾陽、孝義入汾河);據(jù)明萬歷《汾州府志》曰:“孝文山,頂無林薄,每雨山半云凝,堅冰盛夏不解,千崖萬壑,泉源勝瀑,誠奇觀也。有魏孝文廟碑一通,長丈余,寬五尺,字跡剝落,不能辯”;又據(jù)《山西通志》記載:孝文帝“曾避暑于此,”又曰:“居馮太后喪,避此山不食者三日,群臣固請還宮,帝泣,群臣皆泣,因以名山”。盡管古史書關(guān)于孝文山記載文字雖不多,但讀來令人蕩氣回腸,黯然淚下,這大概緣與孝文山名之來歷和北魏孝文帝有一段魂牽夢縈之歷史緣故吧!</p><p class="ql-block"> 壬寅之年,初夏時節(jié),我隨“呂梁山戶外俱樂部”團隊,在胡鄒經(jīng)(真名閆衛(wèi)龍)隊長的帶領(lǐng)下,相伴30余人,慕其名而走近孝文山。撰此小文,以饗讀者。</p><p class="ql-block"> 據(jù)道友介紹,云游孝文山,有多條路可供選擇。但驢友們通常選擇三條線路:方山麻地會、交城龐泉溝和婁煩一帶前往。初夏5月14日,早上7時許,我們乘車從呂梁市區(qū)出發(fā),途徑龍鳳北大街、呂梁新區(qū),到達方山縣境后,從麻地會挺進孝文山,驅(qū)車沿著蜿蜒曲折的山道抵達半山腰停車場,開啟徒步登山之旅。全程累計爬升616米、下降948米、平路4.68公里,總計徒步13.74公里(約28000余步)。</p><p class="ql-block"> 行走孝文山之旅,滿是艱辛與愉悅。徒步從觀景臺出發(fā),沿著山脊一路上行。據(jù)胡隊說,往返需徒步約14公里,雖心生畏懼,但為了登頂呂梁第一峰,只能一往無前。穿越林間崎嶇狹窄、蜿蜒曲折的山道行進,一會兒穿梭于叢林中,一會兒爬上小山梁,一會兒跋涉于溝壑邊,一會兒踩著綿軟枯葉,一會兒墊著堅硬碎石,雨后有些登山路段道路泥濘,行進頗感艱難。倘若一不留神,就有手被荊棘劃破,臉被枝條打著,人被枯葉滑倒,甚至掉下懸崖的危險。目睹眼前崇山峻嶺,山巒起伏,郁郁蔥蔥,一派美景,瞬間忘記跋涉之苦,接續(xù)沿著隱約可見的山道前行,越向上路越難走,七拐八繞,或山或下,或左或右,仿佛步入迷宮。沿途道友們?nèi)宄扇?,有說有笑,談笑風(fēng)生,歌聲、吆喝聲、歡笑聲不絕于耳。徒步2小時許,抬頭仰望,眼前有一座高山聳入云天,有人對我說,那就是孝文山!透過密林,但見孝文山近在咫尺,徒步卻遲遲難以抵達。初夏時節(jié),天還不算熱,我卻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好在心有目標(biāo),邊攀登邊賞景,皆可忘疲。</p><p class="ql-block"> 隨著登山高度的逐漸提升,映入眼簾美景徐徐展開,視野漸次開闊,景致越來越美。登臨極目,腳下是懸崖峭壁,亂石滾滾,山林茂盛,郁郁蔥蔥;由近及遠,放眼望去,山巒起伏,層巒疊嶂,豪氣一派;站在山腰,縱橫四野,凝思呂梁悠遠燦爛之文明,一種逼人之英氣,一種誘人之神秘,沐浴心神,浸潤山川;登上山巔,極目遠眺,靜靜地注視跌宕起伏之身軀,一種攝人之雄渾,一種撼人之氣概,迎頭襲來,跨越歷史,流經(jīng)歲月,心曠神怡。沉浸于回歸大自然之自由行走中,此時的我絲毫不覺得跋涉之艱辛。行走孝文山,當(dāng)我把快樂撒在行進的山路上、樹林里、草叢中,還蠻是一種由衷地開心。因為沿途既可以觀賞油松、遼東櫟、山楊、白樺、華北落葉松、醋柳、側(cè)柏、云杉等,還能欣賞那奇形怪狀的山石造型,賞景悟道,逍遙自在。</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孝文山景色隨季節(jié)而變換著不同的色彩,春有春的花香,夏有夏的綠意,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韻律,即使在夏季,這里仍可觀賞冰雪覆蓋之奇景。在此,我以閑適的心境,領(lǐng)略著大自然之獨特美景,哪里風(fēng)景好,就在哪里隨便停下來,懶懶地小歇靜觀一會,與道友閑聊逗樂,吃點零食補充能量,隨手拍攝那最真實、最自然之美景,返璞歸真,留下瞬間永恒之美景,留存日后美好之回憶,令人釋懷,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 一路匆匆前行,目無旁顧地朝著最高峰跋涉著。此時,除了感覺旅途之勞頓外,更有即將到達山巔之喜悅感。路在腳下彎彎曲曲伸向天際,漸行漸陡,舉步維艱。談笑間,揮汗中,猝不及防時,我就到達山頂之邊緣,歇歇腳,抖抖神,疾步登頂,但見有一塊長滿雜草和矮小灌木的平地,豁然開朗。站在山頂,極目遠眺,山巒起伏,一片墨綠,林海濤濤,白云朵朵。俯視偏東南的云頂山,偏西南的北武當(dāng)山以及朝南向若隱若現(xiàn)的骨脊山,盡收眼底,一覽無余,頓有“山高人為峰”“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美感快感。抬頭仰望,頭頂藍天白云,手可觸天,腳踏呂梁大地,仿佛呂梁巨人一個。俯視眼前,巨大石壁高聳云天,石壁之下巨石林立,四周綠浪滾滾,綠波蕩漾,令人震撼震驚。環(huán)顧四周,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公路盤旋逶迤,綠樹成蔭,群山似大海波浪,盡收眼底。若將呂梁版圖拉近,端詳每一條溝壑肌理,領(lǐng)略黃河每一段大灣險灘,每一個地方都浮現(xiàn)出一段被激情燃燒著的崢嶸歲月。突兀高聳的孝文山,四周被骨脊山、鐵鑰山、卦山、寶峰山、云頂山等群山環(huán)抱,無邊無際,云蒸霞蔚,喧染出一派莽莽蒼蒼之氣韻,偶見背陰處尚有終年積雪,方山、交城兩縣交界盡收眼底,一巨幅美輪美奐的呂梁山水畫卷鋪陳眼前,讀之悠久厚重,觀之賞心悅目,品之觸目感懷。作為呂梁山之子,此刻投入孝文山之懷抱,深感自豪,倍感榮耀。突然間,喉嚨有一種被氧氣嗆住的感覺,我情不自禁地大喊一聲:“孝文山,我來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孝文山巔品茶道,人間仙境逍遙游!慢煮歲月。細品人生。生活只有安靜下來。簡與靜,自省自律。才是一個人,最好氣質(zhì)的體現(xiàn)。靜以修身 ,儉以養(yǎng)德。無論順境逆境,都是風(fēng)景。靜是一種心境 一種沉淀。人心本無染,心靜自然清,靜而不爭,淡定看人生,寧靜做自我?;钤诋?dāng)下你有多靜氣,就有多貴氣,就有多福氣?。?lt;/span></p> <p class="ql-block"> <b>品讀孝文山</b></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和呂梁山俱樂部道友同行攀登呂梁第一峰——孝文山,何其幸也,何其樂也!行走絕美孝文山,我自認為有幾大看點,值得品讀與玩味:</p><p class="ql-block"> 其一,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一首耳熟能詳?shù)摹度苏f山西好風(fēng)光》歌曲,傳唱了幾代人,唱響了山西,唱遍了全國?!白笫忠恢甘翘?,右手一指是呂梁”,“左擁太行,右抱呂梁”,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一座太行山、一座呂梁山,自打小記事時,我的腦海里曾浮現(xiàn)出這樣一種巨畫:遼闊、蒼茫、深邃、高遠。讀吧《呂梁英雄傳》和《太行山上》《太行風(fēng)云》等書籍,既賦予雄偉與神奇,又感覺有一股英雄氣,更有一種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呂梁山像脊梁,中間一線隆起,兩側(cè)逐漸降低;太行山像屏障,垂天而立,直插峽谷。所以,行走孝文山,就要品讀其蜿蜒、連綿與巍??;行走太行山,就要品讀其斷崖、峭壁與奇峰。太行山脈位于山西與華北平原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北起北京西山,南延至河南與山西交界之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呂梁山脈位于山西省西部,呈南北走向,北起朔州市西部,南至黃河龍門。太行山主峰是五臺山(海拔有3061.1米),呂梁山主峰是孝文山(海拔是2831米)??偠灾猩?、呂梁山既是一條地理山脈,也是一條文化山脈,更是一條精神山脈。</p><p class="ql-block"> 自從開啟行走大美呂梁之旅,我對呂梁山日漸有了更多更深了解與認知:孝文山為呂梁最高峰(2831米),云頂山為呂梁第二高峰(2708米),骨脊山為呂梁第三高峰(2535米),北武當(dāng)山為第四高峰(2254米)等。常言說,山有山的故事,水有水的詩篇,云有云的縹緲,呂梁山脈許多山峰,彰顯的是巍巍壯觀,別具特色,各領(lǐng)風(fēng)騷。</p><p class="ql-block">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zhì)者樂水,仁者樂山;知(zhì)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毛澤東在《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詩曰:暮色蒼??磩潘桑瑏y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只要你喜歡行走,善于觀賞,靜心品讀,親身感悟,你就會步入賞景悟道之境界,你才能升華愛我呂梁之家園情懷!</p><p class="ql-block"> 其二,孝行天下?lián)P美德。孝文山賦予了孝道之涵意與帝王之稱謂。北魏時期,為拓跋氏封山消夏、牧馬之處,明代為藩王牧馬地,故又稱“官地山”。后因山上有多處關(guān)帝廟,遂改稱“關(guān)帝山”。而孝文山與云頂山、骨脊山天造地設(shè)呈鼎足之勢,突兀高聳,巍巍壯觀,方圓數(shù)百里被原始森林覆蓋。孝文山和北魏孝文帝有著一段魂牽夢縈之歷史淵源。據(jù)明萬歷《汾州府志》記載:孝文山,頂峰有魏“孝文古碑”一通,長丈余,寬五尺,字跡剝落,不能辯。民國初年,因此山系東西走向,且西南向陽,故名“南陽山”。</p><p class="ql-block"> 相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五歲登基,由祖父成帝的皇后馮氏撫養(yǎng)教育,并代其主持朝政,馮氏頗有政治才能,時常用歷代賢明皇主之法治理朝政,年少的孝文帝耳濡目染,受益匪淺,為其后主政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馮氏病故之后,孝文帝悲痛萬分,五日不進水米。據(jù)史料記載,公元417年,孝文帝巡游呂梁山,走進南陽山幽深處,見此山風(fēng)光奇特,景色秀美,紫氣生輝,就避于山中,不食者三日,設(shè)供祭奠亡母,隱居哀思,居幽避政。后人念其孝行美德,為紀(jì)念此事,筑廟于山巔,并立碑為記,就把“南陽山”改稱“孝文山”。這里,還有一種傳說,孝文帝巡視,路經(jīng)此地,其母在京城亡故,因路途遙遠,隨就地設(shè)靈堂祭奠,故名孝文山。如今,在離主峰不遠處、靜躺于亂石雜草叢中尚存一塊“孝文古碑”,周圍是石塊和瓦礫,碑長150公分,寬70公分,厚30公分,碑文依稀可見,但因年久脫落,無法辨認碑文,這或許就是孝文廟古遺址吧!古碑石材呈漢白玉色,系它山之石,體積之大,石質(zhì)之堅,立于高山之顛,遠離紅塵,至于古人如何將如此重的石碑運上海拔2800余米之高峰,不得而知,也不可思議。1300多年來,古碑何時倒坍,面目全非,令人深思。幸好,當(dāng)?shù)匾恢绷鱾髦⑽牡鄹袆犹斓氐囊欢吻Ч偶言?,方有追溯史源之線索。據(jù)《山西通志》記載:孝文帝“曾避暑于此”又曰:“居馮太后喪,避此山不食者三日,群臣固請還宮,帝泣,群臣皆泣,因以名山”。翻閱大量古代史書,有關(guān)孝文山的文字記載雖不算多,但讀之令人蕩氣回腸,黯然淚下,感懷不已。中國有二十四孝圖,呂梁有孝義鄭興“割股奉母”“義虎救樵夫”之行孝仗義和嵐城白衣仙姑“孝感天下”等諸多傳說故事。孝文帝不僅是一個文治武功、很有作為的皇帝,而且還是一個大孝子,其孝順口碑在中國帝王中難得一見。北魏孝文帝的時代,雖已過去1300余年,但其大孝之舉,猶如一道閃電,劃破茫茫蒼穹,洗滌著世間塵埃?!鞍偕菩橄取?,行走孝文山,聆聽傳說故事,品讀孝文化,孝文帝就是最好例證。</p><p class="ql-block"> 其三,絕美自然景觀值得觀賞。據(jù)明萬歷《汾州府志》記載:孝文山,頂無林薄,每雨山半云嶷,堅冰盛夏不解,千崖萬壑,泉源勝瀑,誠奇觀也。據(jù)《方山縣志》記載:南陽山群落,山體為土石結(jié)構(gòu),山頂多巖石,無林木,暑天冰雪不化。山勢陡峭險峻,千巖萬壑,有“山半云疑,泉源騰瀑”的奇觀,山峰以下滿布松、林,有麝、豹、孢、褐馬雞等珍貴動物,產(chǎn)黨參、貝母、豬苓等藥材。《方山縣志》又載:“關(guān)帝山群落,清代稱劉琿山,后稱官地山、關(guān)帝山。主峰位于麻地會溝掌...山體為土石結(jié)構(gòu)。系明晉藩牧馬地,山上遍布松、桿楊、樺混合林,產(chǎn)麝香、貝母、豬苓等名貴藥材。有豹、麝、褐馬雞等珍貴動物,是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和游覽勝地。周圍有二蠻溝山(2018米)、運頂山(2405米)、老虎石蓋山(2042米)、石子城山、大理山、黑泥山、架梁山、蘆則溝山、山神廟山、王家山黃梁山、廟梁山。”行走孝文山,漫步山林中,觀賞品讀間,不經(jīng)意間你會發(fā)現(xiàn):石上松、夫妻松、母子松、兄弟松、連理枝,麻花樹、Y型樹、松上槐柳樹等,豐富多樣,造型獨特,令人目不暇接,思緒連連。行走間,你還會發(fā)現(xiàn),山間遍布巨石,奇形怪狀:仙人石、烏龜石、鯉魚石、猴子石、青蛙石等,應(yīng)有盡有,栩栩如生,仿佛走進動物世界。行走呂梁關(guān)帝山,你會發(fā)現(xiàn)處處都有引人人勝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著名的有孝文古碑、云頂日出、龍泉飛瀑、古樹寶塔、文源晚翠、筆架生輝、天門瑞氣、雄獅夕照、風(fēng)動石、二松抱楊、赤壁崖、松樹劈巨石等,只要你展開豐富想象,定會讓你大開眼界,一飽眼福,賞心悅目。</p> <p class="ql-block"> <b>感悟孝文山</b></p><p class="ql-block"> 行走大美呂梁,一次次跋涉在相識、未曾謀面的旅途,一回回尋訪于久聞、未知神韻的名山,不知道在哪一個驛站停留,輕輕地掀開一簾幽夢!</p><p class="ql-block"> 初夏行走孝文山,我看到的是絕美的自然景觀,感受的是無比的舒暢心情,想到的是意外的震憾震驚,恨不得將行囊和整個身子重重摔進那片綠色,以期緩解一路跋涉之疲憊……綠草萋萋,牛馬輕過,山鳥啼鳴,留一串悅耳鈴聲;登上山巔,靜守于孝文山之雄偉壯麗和寬廣胸懷,仿佛踏入人間仙境。登上呂梁第一峰,接近藍天白云,穿越原始森林,擁抱青萌自然,還原一個不一樣的孝文山之旅;融入生活,行走大美呂梁,不只是走過看過,心靈需要在此駐留過,生活可以平淡如水,但旅行時光不可辜負;享受快樂,放飛大自然,輕吻白云,馳騁天際,快樂時光切不可錯過。</p><p class="ql-block"> 一座孝文山,一位孝文帝,在呂梁山美麗邂逅,演繹了一段感動天地之千古佳話,傳承了一種孝行天下之大美情懷,改寫了悠久厚重呂梁第一峰之山名。</p><p class="ql-block"> 孝文山,你帶著厚重,從時光中走來,榮辱興衰,化作歲月的對白......置身呂梁第一峰,我頓然體味到兩種不同的生活世界:眼前是清靜幽雅,遠離鬧市,一片凈土,猶如桃花源記,或更勝于桃花源記的清凈世界;遠處是視野朦朧,一派喧囂,猶如圍城,或更勝于圍城之喧囂世界。感慨之余,勾起了我一絲傷感。眼前的人間仙境,令人陶醉,讓人欣慰,但游人稀少,少有問津,一片凄景。也許,孝文山并非如此想法。我想,作為呂梁第一峰的孝文山自有其大度胸懷,自有其包容心態(tài)。正如倉央嘉措《愛或不愛》詩曰: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棄......</p><p class="ql-block"> 人說山西好風(fēng)光,美麗風(fēng)光有呂梁;高山莽莽的呂梁,大河滔滔的呂梁;歷史悠久的呂梁,人杰地靈的呂梁;英雄的呂梁,紅色的呂梁,革命的呂梁。</p><p class="ql-block"> 遠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孕育了眾多的先賢名人。呂梁境內(nèi)有文物古跡5901處,世界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1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15項。在呂梁歷史上,一首歌讓呂梁的優(yōu)美風(fēng)光聲名遠播,一首詩讓呂梁的汾酒香滿乾坤,一部小說讓呂梁英雄氣貫長虹,一篇課文讓劉胡蘭精神振奮神州大地!歷經(jīng)2000余年,時至2004年7月,呂梁正式撤地設(shè)市,由此呂梁市成為山西省的一個地級市,轄1區(qū)2市10縣。</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21日,習(xí)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在興縣晉綏邊區(qū)革命紀(jì)念館強調(diào):“革命戰(zhàn)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dāng)今時代,繼續(xù)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奮斗。”在中華歷史的長河中,流淌的是呂梁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集聚的是滋養(yǎng)世世代代呂梁人民的精神財富。呂梁作為革命老區(qū),擁有眾多革命文物和豐厚紅色資源,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和寶貴的紅色基因。呂梁大地上遺存的一處處紅色遺址,就像一座座永遠的豐碑,銘刻著呂梁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蘊含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呂梁革命老區(qū)人民“對黨忠誠、無私奉獻、敢于斗爭”的呂梁精神。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參閱資料】《汾州府志》《永寧州治》《呂梁地區(qū)志》《離石縣志》《方山縣志》《交城縣志》《呂梁市鄉(xiāng)鎮(zhèn)志》《呂梁地名志》《文物掌故集》《品鑒山西》《呂梁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人文離石》《水經(jīng)注》以及散見于網(wǎng)絡(luò)關(guān)于孝文山的一些圖文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 ?。ㄕ驹谠祈斏竭h眺孝文山,山半云凝,云蒸霞蔚,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簡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輝,1962年生,交口縣人。網(wǎng)名“寧靜致遠”。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呂梁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國際攝影協(xié)會會員、呂梁市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呂梁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北武當(dāng)山文化研究會顧問等。喜歡訪古問道,感悟山水人文,愛好文學(xué)寫作,傳承歷史人文。1989年以來,在《學(xué)習(xí)與研究》(中央)《光明日報》《中國鄉(xiāng)鎮(zhèn)論壇》《山西日報》《山西經(jīng)濟日報》《前進》《山西工作》《山西農(nóng)經(jīng)》《政府法制》《山西法制報》《呂梁文學(xué)》《百年紅印》(靈石)、《呂梁日報》《呂梁晚報》《文化晉中》《掌上呂梁》《呂梁發(fā)布》等報刊、新聞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300余篇。個人出版《紅色呂梁》《印象離石》2本書,其中《紅色呂梁》一書收藏于《晉綏兵民博物館》里;《云夢風(fēng)雅》一書(新華出版社)收錄其撰寫19篇文章?!秴瘟菏兄尽贰八囄钠保珍浧渥珜懙摹镀纷x磧口古鎮(zhèn)》一文。開辦《行走大美呂梁》(個人)微信公眾號,已發(fā)布原創(chuàng)文章260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