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改革的關鍵在課堂教學,承載著從理念到行為的轉變、從單一評價到多元評價的轉變、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等等。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教師思考的追問的問題。 ?<h3>課堂教學改革已經到了“嬗變期”是不爭的事實。回顧“奠基期”的課改,一些薄弱學校向傳統(tǒng)課堂挑戰(zhàn),以“小組合作”與“學生展示”為特征,創(chuàng)生了不少“方法模式”,學生的表達力與表現(xiàn)力有了質的變化,“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學生”,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死氣沉沉的局面。</h3></br><h3>然而,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發(fā)展,先期課改存在的諸多問題日益凸顯,許多學??此茖⒄n堂還給了學生,卻仍然沒有解決學生學習不投入的問題——參與討論展示的永遠是幾個優(yōu)等生,大部分學生依然是課堂的旁觀者。</h3></br><h3>此外,許多課堂過于追求“表現(xiàn)”,學生展示時載歌載舞、精彩紛呈,但展示的內容卻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維層面的深度發(fā)掘。這樣的課堂,僅僅是表面繁榮,熱鬧過后學生收獲不多。</h3></br><h3>為了讓課堂從淺層走向深層,我們迫切需要突破現(xiàn)有觀念,尋找新方法,創(chuàng)生深度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課堂為什么而改,課堂應該更加注重什么?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h3></br><h3>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曾說:“學會多聽別人意見,考慮各方看法,協(xié)力實現(xiàn)夢想”,“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獨立思考”;在世界各國教育目標中,最為一致,也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由此可見,課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h3></br><h3><strong>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strong>改革課堂教學,必須找準思維方式存在的問題,追根溯源,才能選擇正確的改革方向、選用科學的改革策略。如果只是把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歸結于教育體制、應試需要、教學方式,則不可能解決根本性問題。</h3></br><h3>誠然,表現(xiàn)是思維的外化,我們無須懷疑表現(xiàn)的價值,也不能排斥課堂活動的形式創(chuàng)新,但“表現(xiàn)源于思維,內容決定形式”,二者不可偏頗。因此,從聚焦學生“表現(xiàn)力”到關注學生“思維力”,實現(xiàn)“表現(xiàn)與思維有機結合,形式與內容和諧統(tǒng)一”,這是深度課改必須邁過的一道門檻。</h3></br> ?<h3>學習是“知識輸入”還是“思維產出”?這是一個從根本上動搖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習理念。</h3></br><h3>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的許多問題,比如厭學、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學生沒有看到自己的力量與才能所造成的。學生學習的最大苦惱,是看不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比绾谓鉀Q學生“看不到學習成果而厭學”這一難題呢?</h3></br><h3>解決這一難題可以逆向思考,以“產出”為導向,組織課堂活動、搭建交往平臺。何謂“產出導向”?“產出導向”即由學習產品為固著點組織教學行動,讓學生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饋的過程中建構知識、啟迪思維、提升智慧、養(yǎng)育人格,并通過獲得成果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讓學習者體驗到知識收獲的成就感與解決問題的實踐智慧。</h3></br><h3>傳統(tǒng)教學把知識看成定論,把學習看成知識從外到內的輸入,學習就是要把知識裝進學習者的頭腦中,在以后需要的時候提取應用,這種“輸入觀”導致了教學的簡單化傾向,并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后果。</h3></br><h3>與“輸入觀”不同,由蘇格拉底“產婆術”引申出的學習“產出觀”認為:只有學生“思維產出”的知識,才可能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教學的一個中心任務是產生新知識、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學識,并呈現(xiàn)出來。交往與溝通是教學的核心,但交往與溝通必須以產出成果為目標,否則課堂活動就難以保證有效。</h3></br><h3>產出即創(chuàng)造,產出即體驗。以成果創(chuàng)造為引領,評價、分析、應用、理解、識記均在創(chuàng)造的統(tǒng)領之下,為創(chuàng)造所需而建構,這是本質意義上的課堂翻轉。以產出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既可以讓學生高效率地接受、內化現(xiàn)成的定論性知識,又可以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求知識、復演過程,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與預見未知的能力。</h3></br><h3>“輸入觀”的最大不足,是難以回答“學生是否已經發(fā)生了學習”,因為輸入的知識難以外化,教師只能通過抽取一些知識進行驗證,這就是應試難以割舍的重要因素;“產出觀”可有效地改善這一不足,因為“產出觀”強調思維外化,形成顯性或隱性的學習產品,這為明確“學習是否已經發(fā)生”與衡量“學習成果是否有效”提供了可能。</h3></br><h3>學生的思維產品至少應該分為內隱與外顯兩種形式,外顯產品可以通過口頭、文本、肢體語言表達,內隱產品如智慧、情感、價值觀雖難以外顯,但也能夠以產品形式植入學生的思維體系之中。</h3></br><h3>傳統(tǒng)的學習產出主要包括平時作業(yè)與試卷,用這種單一的標準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僅有失偏頗,而且會使學生普遍缺乏成就感。因此,深度改革需要以產出為導向,改變傳統(tǒng)課堂中單一僵化的模式,“讓作業(yè)作品化”,使學生在創(chuàng)造與體驗中成功學習、主動發(fā)展。</h3></br> ?<h3>教育學者顧泠沅認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策略有兩類,一類是顛覆性突破,另一類是組合性突破。前者針對問題、創(chuàng)意鮮明、登高疾呼、轟轟烈烈,但容易執(zhí)其一端,引發(fā)鐘擺現(xiàn)象;后者了解以往、看懂現(xiàn)在、殫精竭慮、潤物無聲,但它需在眾多成功的碎片上做出整體性歸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把珍珠串成項鏈’”。在課堂教學改革進入深化階段后,我們應該選擇“顛覆”還是“組合”策略實現(xiàn)突破呢?讓我們首先分析先期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類型。</h3></br><h3>毋庸諱言,先期的成功典型基本來自薄弱的農村學校,如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等。這些學校“窮則思變”、“破釜沉舟”,以課堂為突破口,強力限制教師的授課時間,“把課堂還給學生”、“砸掉講臺鬧革命”,從而推動學校層面的深化改革。</h3></br><h3>這些典型學校的共同特征:一是師資薄弱,困難重重,學校陷入“生存危機”;二是校長強勢,雷厲風行,敢于“壯士斷腕”;三是模式統(tǒng)一,強制執(zhí)行,改革方式“疾風暴雨”。可見,先期改革基本屬于“顛覆性突破”。</h3></br><h3>然而,相對于“為救亡而改革”的典型來說,大部分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較好,學校發(fā)展穩(wěn)中有升,教學質量得到了社會認可,并沒有生存危機。如果單純模仿上述學校經驗,采取“顛覆式改革”,勢必帶來風險。</h3></br><h3>在課堂教學進入深度改革階段后,走“組合性突破”的發(fā)展之路是必然選擇?!敖M合性突破”需要循序漸進、組合優(yōu)化。我們的教育往往過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成正果,能夠“立竿見影”,缺乏期待與從容。其實,課改也是“慢的藝術”,不可能“不改則已,一改驚人”?!敖M合性突破”需要科學兼容、智慧施教。</h3></br><h3>其實,傳統(tǒng)教學中也有許多精華,比如注重傳授系統(tǒng)知識、倡導啟發(fā)式教學、利用“變式練習”培育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等。因此,對待傳統(tǒng)教學應揚棄而不應拋棄,利用現(xiàn)代教學理論加以改造,把傳統(tǒng)教學的特色與優(yōu)勢發(fā)揚光大。</h3></br><h3>“組合性突破”需要借鑒創(chuàng)新、繼承發(fā)展。對于先期課改經驗,既不能“比照葫蘆畫瓢”,只顧形式不得實質,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批判”。只有不斷超越,才能走向卓越。深度改革應該善于汲取先期課改的一切營養(yǎng),揚長避短,“借鑒而不盲從,創(chuàng)新而不越軌”,讓課堂教學改革走向健康的發(fā)展道路。</h3></br><h3>深度改革的路徑選擇:優(yōu)化組合——集“傳統(tǒng)”與“改革”之長,提煉校內外課堂“成功碎片”,建構具有民族特色與現(xiàn)代意識的本色課堂;教學平衡——師生雙主體,教學兩平衡,讓兩者有機統(tǒng)一;回歸基礎——追尋課堂基本元素,回歸學生思維發(fā)展,遵循教學規(guī)律,不搞極端創(chuàng)新;志在高遠——立足培養(yǎng)現(xiàn)代社會合格公民,力求讓“生命活力”與“學習成績”雙贏。</h3></br> <h3>通過課堂展示,學生的表現(xiàn)力被激活,課堂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于是,展示成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詞,展示是解決學習內驅力的最好手段,是走進高效課堂的“金鑰匙”。然而,也有人認為,展示會消耗大量的課堂時間,應該尋求一種實現(xiàn)課堂生命活力與教學質量雙贏的策略。</h3></br><h3>其實,真正的學習發(fā)生在展示之前的準備與展示之后的反饋上,展示如同扁擔,挑起備學與反饋這兩種學習活動。因此,更深度的課堂教學改革應該把聚焦點從展示轉移到反饋上。理由如下:</h3></br><h3><strong>課堂倡導對話,沒有反饋就難以形成對話。</strong>展示強調的是展現(xiàn)、顯示,未強調互動特質;反饋則是在溝通過程中信息接收者向信息發(fā)出者的回應。一個完整的溝通過程既包括信息發(fā)出者的表達與信息接收者的傾聽,還包括信息接收者對信息發(fā)出者的反饋。思維對話有兩個層次,低層次的思維對話是“對話、共享”,實質是信息的呈現(xiàn)與簡單交流;高層次的思維對話是碰撞、共建,實質是思維互動與智慧共生。展示是引發(fā)對話的一種方式,而交互式反饋則是深度對話不可或缺的元素。</h3></br><h3><strong>交互式反饋可以創(chuàng)造課堂中真正的生命活力。</strong>真正的課堂生命活力不是一問一答式的全體參與、交流互動;不是以表現(xiàn)為本的自編自演、說學逗唱;不是廉價評價下的小手林立、爭先恐后;不是文本灌輸式的成績提高、排名提升;不是將教師講變成學生講、教師問變成學生問的知識搬遷。真正體現(xiàn)課堂生命活力的教學活動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充滿思維碰撞式的對話、生成精彩觀念等思維產品。圍繞問題而展開的交互式反饋則為生生對話、師生對話搭建了互動平臺。</h3></br><h3><strong>交互式反饋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strong>英國教育家伊恩·史密斯指出:“反饋被稱為‘學習的生命線’、‘冠軍的早餐’?!彼J為,給學生高質量的反饋是教師的核心職責之一,也是學習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說,改進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之一就在于提高反饋質量,具有補充、完善、修正、擴展、提升等不同性質的交互式反饋,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問題的再思考、對內容的再豐富、對知識的再加工、對過程的再論證。最好的參與是思維參與,最好的對話是思維對話,唯有此,課堂品質方能提升。</h3></br><h3>可見,交互式反饋有利于實現(xiàn)“課堂生命活力與教學質量的雙提升”,能有效地破解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難題。</h3></br> <h3>課堂教學模式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所依據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論、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所運用的教學策略、教學實施的基本程序、教學評價的標準與方式,等等。<br></br></h3></br><h3>顯然,把某種教學策略的發(fā)現(xiàn)、教學流程的確立理解為建構一種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夸大其詞、以偏概全的做法。那么,課堂教學需不需要模式?這是一個長久以來爭論不休的話題。</h3></br><h3>模式可“求”而不可“貪”。模式的建立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對于外來經驗,不能“拿來主義”,而是應該結合校情,創(chuàng)生實踐智慧。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是追尋教學規(guī)律、回歸教育本質。因此,我們應該拋棄建構“速生模式”的幻想,跳出改造“流程與環(huán)節(jié)”的窠臼,挖掘模式之后的基本要素,從“轟轟烈烈的改革”走向“靜悄悄的革命”。</h3></br><h3>如果深度研究課堂內涵,我們會發(fā)現(xiàn),問題、活動、評價是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可以稱為課堂教學的“三塊基石”。沒有“三塊基石”,課堂教學就無從實施,教學組織、教學過程也都成了空中樓閣。</h3></br><h3>問題、活動、評價指向課堂學習“做什么”、“怎么做”、“怎樣做好”,三者結合才能實現(xiàn)課堂高效。課堂活動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課堂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問題。問題解決得怎么樣?教學活動是否有意義、有價值?這就需要評價作支撐。有此三者,課堂教學才能形成一體,教學目標才能得以實現(xiàn),教學思想才能得以貫徹。</h3></br><h3>問題是成功學習的本源,活動是有效學習的基點,評價是智慧學習的保障。立足課堂“三塊基石”,教學設計就有了依托。教師需要發(fā)掘學習問題,將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技能、發(fā)展智力、養(yǎng)育人格;此外,教師還要科學有效地運用評價,調控并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保障課堂目標有效達成。</h3></br>設計優(yōu)質問題,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zhàn);學習活動設計,是許多課堂的一大不足;用好課堂評價,又被稱為世界性教學難題。如果改革能夠突破這三大難題,將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價值意義,同時也能為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搭建發(fā)展平臺。本文來源于“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有所刪改。微信編輯|leaxyi <h3><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1"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I4NzQ2Mw==&mid=2650795143&idx=1&sn=b6aa9926ae0fe461ee217b5b1095f05d&chksm=872bd90fb05c5019f2cc10f8df80e7c564393d36b41f07e46c532730f879189a011730508f92&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h3></br><h3><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1"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I4NzQ2Mw==&mid=2650795121&idx=1&sn=5ecbb3669f6c6abd4752c9f84461cbfb&chksm=872bd9f9b05c50eff351a95d22795b617f861b6bc8ef18df55af5c73e4640e59cde15d63f1cb&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h3></br><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1"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I4NzQ2Mw==&mid=2650795098&idx=1&sn=32ce7da718e3636dd39b9e777cea7b19&chksm=872bd9d2b05c50c43787219d79ec36465a3a512d65d7cf4396075b3e011284acae7c6c9332a6&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H83j7vi651TKaiMXRWv2g"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