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玉峰山,自小至今不知從它身旁走過多少次,但未曾想過踏上玉峰山,去領(lǐng)略它的風(fēng)采和故事,這或許只能用熟視無睹作借口吧。</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9日,一個晴朗的星期六,約幾個朋友驅(qū)車前往玉峰山。從礦區(qū)出發(fā),走三礦、高家莊,石橋頭村西拐過王家莊村口不遠,就來到新北關(guān)(北關(guān)村七隊,上世紀60年左右因挖煤北關(guān)村部分民居房屋塌陷而遷來)旁的玉峰山了。</p><p class="ql-block"> 玉峰山說是山,實際是一座長400米、高約20米的低崗,山頂平如坁,三面懸崖環(huán)饒,被井陘人俗稱北頂。井陘共有四頂,東頂蓮花山(現(xiàn)屬鹿泉區(qū))、西頂雪花山、北頂玉峰山、南頂蒼巖山。在這座并不起眼的山上,除了四頂之北頂這一著名詞條外,還有井陘八景之鐵龍鉆石,古跡明靈王廟、邳彤、火神廟、摩崖石刻、石佛圣巖、井陘古驛道北線、唐代古槐、古石橋,井陘名人許爾忠、霍叔瑄、楊名標,以及“倒吊人頭采連翹,今人摔死人(任)百萬。拿著骨頭當柴燒,血水流成河”的傳說。是一座名符其實的名山。</p><p class="ql-block"> 下圖就是玉峰山下的新北關(guān)民居</p> <p class="ql-block"> 從這張“天長古城名勝古跡分布一覽”圖中,可以找到玉峰山寺、宋代摩崖、水簾洞這三處玉峰山名勝。</p> <p class="ql-block"> 據(jù)專家考證,玉峰山山體的地質(zhì)年代為石炭二疊紀的砂巖結(jié)構(gòu),巖石易風(fēng)化。站在公路上細觀,崖壁巖體由于長年風(fēng)化作用,加之山體剝落,巖石層中間的不同質(zhì)地、不同顏色的都顯現(xiàn)出來,層次分明,呈現(xiàn)出蜿蜒起伏的黑褐色巖層埋入黃色巖層中的奇特地質(zhì)景觀,遠遠望去,猶如一條條鐵褐色巨龍鉆入黃褐色砂巖中一般。”固有“鐵龍鉆石”之稱,并被定為井陘古八景之第六景。井陘古八勝景分別是:蒼巖挹翠、果老遺跡、臨河倒影、綿河夜?jié)q、陘山石鼓、鐵龍鉆石、秀林春色、東冶青煙。</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甲午科舉人、歷署泰州州同、邳州州判的賈莊人蘇彭齡,寫有一首名為《鐵龍鉆石》的詩:</p><p class="ql-block"> 竟有神龍鐵鑄成,來鉆石穴捍孤城。</p><p class="ql-block"> 圖中水墨雙點晴,地下風(fēng)雷百里驚。</p><p class="ql-block"> 力勝巨靈分太華,形潛滄海駕蓬瀛。</p><p class="ql-block"> 他年破壁升云路,濟旱甘霖咫尺生。</p> <p class="ql-block"> 玉峰山下是一條鄉(xiāng)村公路,但確是歷史上的古驛道。向南緊鄰井陘舊縣城天長鎮(zhèn)(舊城關(guān)),穿天長鎮(zhèn)向西過校場、乏驢嶺,可達山西娘子關(guān);也可從天長鎮(zhèn)向南過長生口、小龍窩、核桃園達山西固關(guān)(井陘西口)。向北可通石橋頭、鳳凰嶺、礦區(qū)天護、趙村鋪、青石嶺,再從北固底過綿河后到達威州,再經(jīng)北平望、白鹿泉,最后由土門關(guān)(井陘東口)進入鹿泉,直達華北平原。這條線路是井陘古驛道的北線,在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之前,一直做為京冀晉陜往來公文的官道。</p><p class="ql-block"> 做為京畿要道的這段小路,自古以來燕趙晉秦之客,東西往來之人自然絡(luò)繹不絕。因此在各個朝代,都有文人墨客及往來之善男信女在玉峰山上或建廟開寺,或開窟造像、或題詞留詩。經(jīng)歷千年的演變,今天的玉峰山上依然存留著不少寺廟、石刻等遺跡,最早可追溯見到宋大中祥符年間的摩巖石刻,距今已有一千余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同時,歷史上井陘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事不斷。這段古驛道上自然會有許多故事發(fā)生,以下二張圖片是找到的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井陘煤礦后,向井陘縣舊政府所在地城關(guān)(現(xiàn)天長鎮(zhèn))進發(fā),所走路線正是從石橋頭村向西過玉峰山至城關(guān),其后便發(fā)生了著名的國民革命軍十七師與日軍展開的雪花山阻擊戰(zhàn)、乏驢嶺保衛(wèi)戰(zhàn)。</p><p class="ql-block"> 在玉峰山下明靈王廟前古驛道上行進的日軍。</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段視頻比圖片更全面,位置正是玉峰山下。</p> <p class="ql-block">下張圖片是侵占下寺塔行進中的日軍,遠處可見河?xùn)|塔、沖斷的大石橋以及右側(cè)的下寺塔,拍攝者所站位置正是玉峰山前。</p> <p class="ql-block"> 舊時玉峰山寺廟遠近聞名,香火不斷。并且也有廟會,叫玉峰山火神廟會,百姓稱之為“過廟”。《唐宋古城天長鎮(zhèn)》書中對北頂玉峰山火神廟會有過詳細介紹,廟會是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廟會由火神廟里的主持組織,新中國成立前最后的主持是覺旺。</p><p class="ql-block"> 火神廟地臨北關(guān)街,緊挨顯圣寺,北崖上有后土祠尼姑庵。因北關(guān)街緊挨火神廟,又有集日,所以愿意把火神廟會過得熱熱鬧鬧,提高村坊在四周的聲望。廟會時北關(guān)村有跑馬、爬桿、上刀山等表演,廣招觀眾。廟會既是善男信女燒香敬神、許愿、還愿的活動,更重要的還是盛大的集市貿(mào)易盛會。屆時,或攜家?guī)Э?,或三五成群,紛紛涌來,或還愿進香,或許愿祈福,或購貨,儼然成了盛大節(jié)日。</p><p class="ql-block"> 廟會期間正值春天,青黃不接,糧食交易占比重很大,小米、雜糧成交量大。井陘過去盛產(chǎn)紅棗。山溝、坡嶺到處有棗樹,因此紅棗市吸引了遠近商人,新樂、贊皇、忻州,乃至京津棗商,爭相采購,成交頗巨?;鹕駨R僧人覺旺善以紅棗治眼疾,男女香客爭相購買紅棗獻納廟僧。</p><p class="ql-block"> 火神廟會南來北往人很多,各種小吃花樣也甚多。俗傳明靈王邳彤“邳王爺”愛吃雞,所以香客買雞敬神的也很多,廟會上雞禽銷售頗快,小吃“甜面雞” “甜干片”也成了買不起活雞的搶手貨。另外,桂花茶湯、杏仁霜物美價廉,買賣興旺。</p><p class="ql-block"> 廟會期間,古槐前戲樓請一臺戲,兩開箱,也吸引了許多人,使廟會更顯熱鬧。</p><p class="ql-block"> 可惜,現(xiàn)在玉峰山恐很再難見到過去這盛大的廟會了。</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廟會大致位置</p> <p class="ql-block"> 玉峰山舊照,可以讓人感受到當年廟會的興盛,以及寺廟香火的興旺。</p> <p class="ql-block"> 上段提到的古戲樓的大致位置在下圖路面前方位置,古戲樓面朝玉峰山寺廟,雖建造年代不詳,樣式不知,但玉峰山上碑刻留有記載并重修,如明靈王廟內(nèi)清道光二十九年碑刻上寫有“凡戲臺之被水沖者,圍墻之為萬水覆者,莫不整治而煥然以新”。而且井陘縣老縣城(天長鎮(zhèn))內(nèi)的古戲樓據(jù)記載共有五座,具體是:城隍廟戲樓、東巷子戲樓(大石橋西側(cè))、崔府君廟戲樓、顯圣寺戲樓、玉峰山火神廟戲樓,保存較好且留存至今的只剩下城隍廟戲樓與崔府君戲樓了。玉峰山火神廟戲樓不知道何年被毀,未能保留到今,真是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 人常說:千年槐萬年柏。在井陘許多古村落,最常見的古樹是國槐,其次是柏和楸。在玉峰山下就有著二株唐槐,它們并不十分高大,又貌不驚人,卻有千年之久的高齡。黙黙的生長在玉峰山下、村邊崖坡之邊,靜靜的注視著從身邊奔流而過的綿河,低垂的枝干,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千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敞開的胸懷,象是在向人們暗示自己不俗的經(jīng)歷,不知會讓你從中感悟到什么。</p><p class="ql-block"> 讓人一眼看到的是路邊岸下的這棵千年古槐,樹干粗壯已有中空,虬枝盤繞難掩歲月的滄桑。陽光下已不太致密的樹葉,撐起了一片清爽的綠蔭,也遮擋著風(fēng)雨的侵蝕。舉頭仰望這顆古老的大樹,會讓你感覺到故事在她的枝杈間漫流,歲月在她的身軀上鐫刻。</p> <p class="ql-block"> 而第二棵古槐卻藏在路邊的房與房間,不注意會讓人忽略它的存在。近前觀察,樹并不高大,標牌上的樹齡也只有300歲,讓人很難與靠南些的那棵古槐相提并論,村中的路姓老哥為我解開了疑惑。據(jù)他介紹,兩棵樹為同時期的古槐,隨著歲月演變,兩棵樹都被雜土掩埋了部分樹干,南邊的古樹埋的少些,而這棵古樹由于修路、蓋房而使路面墊高樹干被埋,枝杈被毀,埋在地下的樹干部分至少已有三米之深。因此,樹的地上部分只是這棵樹的上部樹干,樹的大部分樹干已埋入地下,且一點也不比靠南的古槐樹細,這讓現(xiàn)在的人感受不到這棵古樹的歲月與滄桑了。這也許值得慶幸,它沒有被砍掉,只是多了一份無奈與悲涼……</p> <p class="ql-block"> 引用了天長鎮(zhèn)一帶“一里三孔橋,三里五孔橋”的古民謠。天長鎮(zhèn)年紀大點的人都知道,民謠的這兩句描述的是天長古城古代北關(guān)玄武閣外至石橋頭村這短短的三里路中溝壑眾多的五座橋,廣濟橋、普濟橋、玉峰橋、永濟橋和通濟橋。路雖不長,而橋卻密布。</p><p class="ql-block"> 經(jīng)對雍正八年至近代《井陘縣志》所提及橋梁進行的整理,讓我有了找到玉峰橋的想法,書中位置就在明靈王廟前。2011年版《井陘縣志》中注明玉峰橋已埋,但在修整后的玉峰山前、古槐樹北,讓人意外地看到了一個讓公路掩埋的、露出側(cè)面的橋洞。讓我不免懷疑這就是玉峰橋,經(jīng)詢問附近居民路大哥才得知,這座橋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井陘后,為侵占的許水滋、白土坡一帶的民興煤礦對外運煤而修建了一條運煤鐵路線,這座橋就是為建鐵道而建的。這條鐵路運煤線從煤礦(地址處前些年建一磚廠)出發(fā),過許水滋村(現(xiàn)仍保留一座橋)沿古驛道向北向東,在古驛道邊鄰綿河過王家莊村(現(xiàn)仍保留一座橋,1974年又加擴部分)、石橋頭村(現(xiàn)仍保留一座橋)、到莊旺村后與井張支線交匯,最后到達南張村車站由石太鐵路線運走,完成煤炭短途運輸。</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玉峰山前古槐村旁,日軍修建的鐵路小石橋。</p>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日軍侵占時在許水滋修建的鐵路石橋。</p>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日軍侵占時在王家莊村口修建的鐵路石橋,北側(cè)可看到。1974年道路拓寬時,又在南側(cè)加修了部分,可看到接叉。</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橋北側(cè)</p>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橋南側(cè)</p> <p class="ql-block"> 橋南一點的溝內(nèi),就是古石橋永濟橋。據(jù)王家莊村老人講橋已埋入地下,且并不寬大,橋的西側(cè)還有座水磨房,也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日軍侵占時在石橋頭村修建的鐵路石橋,橋北邊就是著名的宋代通濟橋。</p> <p class="ql-block"> 那么,玉峰橋在哪呢,經(jīng)路姓老大哥指點,古橋就在古槐樹西南一點,與古戲臺相鄰的位置。古橋在,但橋已被墊高的道路埋在地下了。1996年綿河發(fā)大水時被沖了出來,路姓老大哥說他那一年見過,非常漂亮,但可惜又被回填了。下圖下側(cè)路面右側(cè)位置大致是古玉峰橋的所在位置,希望有朝一日能露出它的真容,一睹它的風(fēng)采。</p>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雍正八年《井陘縣志》圖片,可以找到古石橋玉峰橋。</p> <p class="ql-block"> 2011年《井陘縣志》中對古橋梁的記載。</p> <p class="ql-block"> 特別意外驚喜的是,雖沒能看到玉峰橋的真容,卻在路姓老大哥的帶領(lǐng)下,在玉峰山前不遠處,找到在清雍正版、2011年版《井陘縣志》中記載的古石橋普濟橋(俗稱宋家橋,上二圖也可看到),普濟橋位于北關(guān)外二里的古驛道之上,橋長10米、寬4.7米,高3.6米,橫跨6米,為單孔石拱橋,由青石堆砌筑建而成,橋下石拱孔頂部有張嘴獅頭浮雕一尊,雕刻精美。普濟橋建造年代不詳,按最早有記載的清雍正七年《井陘縣志》計算,也已有300年歷史了。但讓我很可惜的是,古橋處于一條滿是垃圾的河溝之上,只能看到古石橋的西側(cè),且建筑、淤泥淤塞已占大半,只露出石橋的一少部分,橋面被覆蓋,橋東側(cè)與一涵洞相連,讓人不免唏噓不已。井陘古石橋已不多了,真的希望文保部門、鎮(zhèn)、村等相關(guān)部門能妥善加以保護,免于毀壞或覆蓋。</p> <p class="ql-block">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欽敕在玉峰山修建石佛圣巖一明靈王殿。以后歷代擴建廣生祠、觀音殿、玉皇殿、張仙祠、火神廟、財神殿等供天下人祭祀禮拜,以保平安。因此聽老人講玉峰山寺廟規(guī)模較大,輝煌壯麗,分為東中西三院,大部分都已不存在了。東院舊建有娘娘祠、磚塔、涼亭等建筑,中院規(guī)模較大,正殿面南背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頂鋪琉璃,雕梁畫棟,西院則為火神廟,整個寺院建筑十分講究。</p><p class="ql-block"> 中院明靈王廟所供祀神祗皆為道教之神,故在清朝以前為道教場所,有道士居住。清朝康熙后改為僧寺,而所供神祇未改。只在明靈王殿西側(cè)石窯洞中置一佛龕,供祀釋迦牟尼像,因此又稱“玉峰山寺”。舊時寺中有僧眾數(shù)人,并有梵樂隊,以作佛事活動用。</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來,御大災(zāi),捍大患,安康福壽,消災(zāi)病,玉峰山寺在民間引起共鳴,享譽晉冀。常年祭祀,香火不斷。</p><p class="ql-block"> 玉峰山前,明靈王廟上下山臺階依山勢建,設(shè)計巧妙,建有上下兩路臺階,登左路66級臺階可達明靈王廟,可謂“六六大順,萬事大吉”。右路為下山路,從左路臺階下的石券洞貫穿而過,形成交叉之勢,走42級臺階,左右兩路共走108級臺階。108則是一年12個月、24節(jié)、72候之和,象征“一歲”,與佛教中念珠108顆相同,表示一年內(nèi)時時消除108個煩惱,也降來108個吉祥。</p> <p class="ql-block"> 拾級而上,明靈王廟上山大門虛開,門額上寫有“明靈王廟”四個大字橫刻在磚木結(jié)構(gòu)的門樓上,蒼勁有力,由青磚砌成高3米、長12米的廟墻,古樸無華,此門樓重修于民國十八手(公元1937年)。</p> <p class="ql-block"> “靈”字己有損壞,白泥覆蓋半部。</p> <p class="ql-block"> 山門兩側(cè)二面石鼓</p> <p class="ql-block"> 進入廟門,由明靈王大殿和東西廂房組成的廟宇,進入眼簾。</p><p class="ql-block"> 明靈王大殿為廟主體建筑,雄偉壯觀,為尖山式硬山頂建筑。長10米,寬5米,建在高1米的青石臺基上。殿頂布疏璃瓦剪邊,正脊為黃綠褐三色疏璃花脊?;苟赴宓裼兴臈l行龍,相向而行。脊中塑有一護法力士,其上原有寶珠。護法力士后脊中刻有“嘉靖三十七年立”字樣。殿內(nèi)梁架為七架梁,殿前出廊檐前立兩根檐柱,與明間之金柱以檐梁相連。前檐柱下為墩形石礎(chǔ),檐柱上承闌枋。檐梁及檐、闌枋、普柏枋及檐皆施繪。大殿正中,明間為四扇落地隔扇門,次間坎墻各四扇檻窗。隔扇門窗及檐柱皆朱漆,大殿兩側(cè)頭以雕塑裝飾,工藝精湛。</p> <p class="ql-block"> 正殿檐下的門額上有一匾額,上寫“明靈王殿”。匾額與明靈王殿同齡,立于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可惜歲月變遷,原匾早已不知所蹤,現(xiàn)在這塊匾是2004年重修復(fù)制的。</p> <p class="ql-block"> 殿中中央供奉藥王邳彤,金身龍袍坐像,背北向南,神采奕奕,執(zhí)七星牌,垂五綹須,佛目初展。</p><p class="ql-block"> 邳彤,名彤,字偉君,西漢信都人(今河北冀州市),后投光武帝劉秀,東漢立國后封他為靈壽侯,漢光武帝劉秀屬下云臺28將之一,曾做過曲陽郡太守。此人為官清廉,關(guān)心民間疾苦。他還酷愛醫(yī)學(xué),在民間倡導(dǎo)和扶持醫(yī)藥行業(yè),為當時的黎民百姓采藥、種藥、行醫(yī),付出了不少心血,頗受百姓稱贊和愛贊,葬于祁州(今安國市)南門外。其逝后百姓傳其為消災(zāi)滅病、保人安康之神。宋代英宗皇帝加封其為明靈王,百姓稱其為藥王。河北許多地方建廟以祀之,井陘除了玉峰山有明靈王廟供奉邳彤外,臺頭村也有藥王廟供奉藥王邳彤。</p> <p class="ql-block"> 明靈王殿供奉的邳彤神像居中外,左右還供奉了在醫(yī)學(xué)方面對人類做出杰出貢獻的古代名人九人,共十大名人暨古代十大名醫(yī),即炎帝神農(nóng)氏、太昊伏羲、軒轅氏黃帝、春秋戰(zhàn)國扁鵲、東漢邳彤、東漢張仲景、晉朝王叔和、三國華佗、隋唐孫思邈和明代李時珍。</p> <p class="ql-block"> 大殿外兩邊廂房皆為卷棚頂布瓦硬山式建筑,左為僧寮,右為廣生祠,并嵌有二通2004年重修玉峰山寺碑記。</p> <p class="ql-block"> 玉峰山建寺干年碑記</p> <p class="ql-block"> 殿前廊側(cè)墻上嵌有明清重修碑三通,東廊側(cè)墻二通,西廊側(cè)墻一通。</p><p class="ql-block"> 東廊側(cè)墻嵌兩塊石碑,是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碑記。內(nèi)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邳神、火神 玉峰山城東北二里許擁群山之秀,環(huán)綿水之波,固陘邑之勝境也。前人之述備矣,上廟在焉,左右張仙祠、痘疹殿皆舊制也,歷于久遠,屢有損壞,屢為補葺,自道光乙未之初至己酉數(shù)年來,鑿石、砌道、路磨磚修,窯頂?shù)钣钶x煌,亭軒壯麗,凡戲臺之被水沖者,圍墻之為萬水覆者,莫不整治而煥然以新。工告竣,經(jīng)理與住持感念善信之功德,樂施之雅懷,急為勒石,刻名永垂不朽云。</p><p class="ql-block"> 捐款、捐資名單,人名、村名、商鋪字號眾多,省略。</p><p class="ql-block"> 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季冬 谷旦</p><p class="ql-block"> 這篇碑文記載的名單上除人名外,還有100多個村莊名、30多個自然村名和100多個商鋪字號。這么多的村名和商鋪字號出現(xiàn)在一起,在井陘所有的碑刻中,真是絕無僅有!特別是連三班衙役都慷慨解囊,捐資修廟。這對研究清代特別是道光時期井陘古驛道、村落,及鄉(xiāng)、村商業(yè)信息非常有價值。</p><p class="ql-block"> 對于本人來講,特別有意義的是,在捐款人中,看到了本人的祖先名諱及捐款數(shù),為此,記錄如下:</p><p class="ql-block"> 誥命武德佐騎尉盧森才一干六百</p><p class="ql-block"> 內(nèi)邱縣訓(xùn)導(dǎo)盧一章才八百</p><p class="ql-block"> 守衛(wèi)所干總盧一桂才八百</p><p class="ql-block"> 布政司理問盧一經(jīng)才八百</p><p class="ql-block"> 衛(wèi)千總盧樹本才四百</p> <p class="ql-block"> 西廊側(cè)墻上鑲嵌的是明萬歷四十三年明靈王廟主持募化集資功德碑,內(nèi)容如下:</p><p class="ql-block">萬歷四十三年歲次乙卯春三月吉旦,明靈王廟主持道人張演壽募化十方眾善人等各施資財共集錢四千二百文。買廟腦地十一畝,隨帶徵糧,永為膽廟焚修香火,資祡布施姓名列于后:</p><p class="ql-block">鄉(xiāng)進士:許爾忠、楊名標</p><p class="ql-block">監(jiān)生:霍叔瑄、許應(yīng)第</p><p class="ql-block">癢生:略;儒官:略;鄉(xiāng)民:略;商人:略;武生:略</p><p class="ql-block">萬歷四十八年孟春之月</p><p class="ql-block"> 重點是布施人中的許爾忠、楊名標、霍叔瑄至今仍是井陘古名人</p><p class="ql-block">許爾忠,字貞爾,號葵日,井陘東關(guān)人,明萬歷二十二年舉人,后又中進士,歷任山西夏縣教諭(正八品,相當于縣學(xué)校長或者是縣教育局局長)、山西溯州知州(從五品,相當于溯州市市委書記)、蘇州府同知(正五品,相當于蘇州市市長,或市委副書記)。</p><p class="ql-block">霍叔瑄,井陘城內(nèi)人,霍鵬長子。其父霍鵬官至大同巡撫、兼都察院都御史,人稱“霍都堂”?;豉i做大同巡撫期間,許爾忠恰好任溯州知州,溯州屬大同府管轄,因此霍鵬與許爾忠是上下級關(guān)系,后其二人還結(jié)為了兒女親家?;豉i死后,朝廷為表彰其功績,特許其子霍叔瑄入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故石碑上寫著“監(jiān)生”霍叔瑄。</p><p class="ql-block">楊名標,橫澗人,萬歷年間進士,曾任河南省西華縣知縣。據(jù)說在拉花盛行的橫南村,楊姓表演者中還流傳著拉花是明朝萬歷年間本村舉人楊名標,在河南西華縣令卸任后帶回來的。他同時還帶回了牡丹花,種在橫澗老君廟內(nèi),至今盛開不衰。故當?shù)赜钟小坝辛四档せ?,就有了拉花”的傳說,這就是橫澗拉花由來。</p> <p class="ql-block"> 南墻有明清碑石二通,一塊立于清康熙四十八年,上有“重修碑記”四個篆體大字,內(nèi)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重修明靈王殿東西兩廊、廣生圣祠、石佛圣巖碑記 </p><p class="ql-block"> 縣治北關(guān)外二里許峰,???峰左環(huán)綠水,右列層山?吾邑之圣地也。昔人建廣生圣祠、明靈王殿、石佛圣巖于其嶺,每逢諸圣誕辰,我陘士女瞻集者如云。集無永?,遂有?必?之,吾邑之福地也。奈年久歲深,風(fēng)摧??,廟貌頹也,圣像殘缺,揆諸妥神之意。不無?焉。有候選???郝?、生員高尚禮、生員郝?、生員于?、生員郝?宗、?士??、盧登等目擊心傷。爰募眾捐金,鳩工??,?其棟楹桷檻之腐?撓折者蓋?級?之?缺者,像貌之??不鮮者次第?合第??????????之頹?廢?者?則煥然新矣。使不勒諸堅??日久無稽?,聊誌數(shù)言,以垂不朽。其?功?三十九年春二月,其?功?四十八年春三月也。</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八年歲次己丑年季春</p><p class="ql-block"> 另一塊石碑是刻于明朝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的“井陘縣重修明靈王殿碑記”,可惜石碑字跡大部分已無法辨認,但在《唐宋古城天長鎮(zhèn)》一書中找到了原文。附錄如下:</p><p class="ql-block"> 井陘縣重修明靈王廟碑記</p><p class="ql-block"> 邑庠訓(xùn)導(dǎo)唐山 張鳴風(fēng) 撰文</p><p class="ql-block"> 陵川縣知縣邑人 許自嚴 篆書</p><p class="ql-block"> 神何肪乎,百物之精乎。法施民,勞定國,死勤事,御災(zāi)捍患及山林川谷丘陵,出云為風(fēng)雨,見怪物皆曰神。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君蒿凄愴。祭法有天下者,祭百神重之也。邳將軍上應(yīng)翼火蛇宿,認真主于滹沱之間。史稱其一言興邦櫛風(fēng)沐雨,而血戰(zhàn)佐光武中興蓋其生也。英明剛毅而為正人,故其沒也,聰明正直而為正神焉!始封靈壽侯屢顯靈護國庇民。尋封明靈王遐邇奔走,奉香火者,爭先如市。陘之先人,建廟號于北關(guān)之北,以崇祀之,欲神之福靈壽者,福井陘。且相沿井陘歲久,廟貌漸圮舊址。且隘庫孝子生員張明望,醇謹生員許應(yīng)第,暨義民郝尚義、郝鳴泉、李金、管鸞、胡玉春、許應(yīng)聘、王一鄂、張問政等,相與鳩工集資,以重修之?;趾昶湟?guī)模,嚴正其制度,金碧丹堊,巍然煥然。正殿三檻,中肖玉像,左右以古名醫(yī)孫思邈、扁鵲、王叔和、華倫配復(fù)。列廣生娘娘、眼光娘娘、火神娘娘祠于東。其門樓照壁,明靈王石字扁,及兩廊房,廚房,主持道人寢室備具。蓋以邑之人士疾禱者,疾應(yīng)。瘡禱者瘡應(yīng),禱應(yīng)如響并祠祀一處非也。一旦問記于鳴鳳子,鳴鳳子曰:有是哉,神之靈也,其祭祀御災(zāi)捍患,造福于民,而拱翼我。</p><p class="ql-block"> 皇圖于億萬斯承著,匪渺小也。詎直之一瘡一疾之靈而止哉。蓋可以靈壽,亦可以井陘??梢跃€,亦可以天下??梢匀室化徱患?,亦可以壽天下萬世,神之靈也。蓋隨禱而隨應(yīng)者。昔人論關(guān)云長曰:眼觀萬千里,日赴九千壇。吾于明靈亦云然,尚明一世,神惟靈而后廟祀,廟祀而神之靈,蓋靈世有峨大冠拖長紳乎,擁呼赫然稱神,乃身與草木同朽腐。而念史冊闐無闡述,還其有愧與神呼石也。不即名乎。于是張子唯唯,許子唯唯,眾義民、亦可唯唯退。以鳴鳳言命鐫石記之。</p><p class="ql-block"> 時萬歷四十年千午小春念八也</p><p class="ql-block"> 知井陘縣事陜西寧夏 田賦</p><p class="ql-block"> 儒學(xué)訓(xùn)導(dǎo)唐山 張鳴鳳</p><p class="ql-block"> 魏縣 馬健</p><p class="ql-block"> 典史 川北張</p><p class="ql-block"> 驛丞 趙之屏</p><p class="ql-block"> 倡舉庠生 張民望</p><p class="ql-block"> 許應(yīng)第</p><p class="ql-block"> 萬歷四十年十月吉日</p> <p class="ql-block"> 大殿與西廂房之間建有小門,原來應(yīng)該是相通的,這次去發(fā)現(xiàn)上鎖了,過不去,只能下山走右側(cè)路上火神廟了。</p> <p class="ql-block"> 火神廟側(cè)影</p> <p class="ql-block"> 大殿與東廂房間有路可以通往東院,據(jù)記載,東院舊為娘娘祠,內(nèi)供送子、痘疹、眼光娘娘等神祇。祠后有一磚塔,祠前臨崖處建有廊廡,又稱涼亭,舊為文人墨客飲酒賦詩之所。但如今卻是一片廢墟,娘娘祠、磚塔、涼亭都己不存了,僅存塌毀的臺基,實在是讓人可惜!據(jù)說,再往東走,有玉皇殿、觀音殿。繼續(xù)東走約半里還有宋代開鑿的石佛圣巖、摩崖造像。為了看觀音殿、石佛圣巖和摩巖造像,在廢墟處繼續(xù)向東走,但沒走幾步,遍地長著當?shù)厝怂追Q“林榔”、“葛針”的荊棘,無法下腳,只好退回,另尋他路。</p><p class="ql-block"> 清末井陘詩人蔡承澤曾編寫過《似梅瘦人詩集》、《似梅瘦人詩話》兩本詩集。他在游玉峰山寺時,同蒼巖山福慶寺厚田和尚進茶納涼于玉峰山寺涼亭。作詩一首,有了“退塵心獲清涼”,并稱道“山寺凈土勝過凡間”。內(nèi)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同蒼巖福慶寺厚田和尚,納涼玉峰山寺,與興齋和尚茶話,得詩。</p><p class="ql-block"> 蔡承澤</p><p class="ql-block"> 冒暑同尋避暑方,玉峰山寺獲清涼,</p><p class="ql-block"> 巖崖豈在高千仞?賓主相談共一堂。</p><p class="ql-block"> 得雨大田禾競秀,當門綿蔓水流忙,</p><p class="ql-block"> 悠然慚覺塵心退,為飲新烹般若湯。</p> <p class="ql-block"> 圖片中間的臺基正是涼亭的位置,遙想當年,涼亭之上不知曾有多少人流連忘返,燒香禮佛之人在此納涼并欣賞青山綠水之美;文人墨客在此飲酒做詩抒發(fā)情懷,真是一個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返身準備下山,站在明靈王廟門前駐足遠望,遠有東梁洼、東窯嶺,河?xùn)|坡、雪花山相望,中間天長古鎮(zhèn)雄居,近有治理好的綿蔓河蜿蜒而過,真是一片好風(fēng)光!由此,想起了民國版《井陘縣志》中對此景的描述:”玉峰山寺 ,在縣治北三里。寺之規(guī)模,雖不甚雄偉,而地勢軒豁可喜,路徑又復(fù)曲折有味。每當夏秋之際,乘興來游,高倚寺門而立,右望城北,左望河?xùn)|,前望綿蔓兩岸,滿田禾稼,秀色可餐。環(huán)顧四周,林木茂密,俯瞰足下,槐柳成蔭,與對面陘山寺(顯圣寺)附近之古楊古柏,以及農(nóng)林試驗場(屬當時的職業(yè)學(xué)校)之各種花木,相互掩映。對此自然之景物,胸中塵俗,不難滌蕩凈盡”。</p> <p class="ql-block"> 下山從右側(cè)拾級重新上山,就來到了火神廟。</p> <p class="ql-block"> 火神廟內(nèi)供的火神是祝融,火神廟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雄偉壯麗。門前有閱臺,兩旁豎旗桿,蹲雌雄二獅,有山門,兩側(cè)有廂房,都已不存在了?,F(xiàn)僅存大殿,該廟大殿形式同明靈王殿,也為尖山式硬山頂。規(guī)模略小于明靈殿。該殿東西長8米,寬3米,石臺基高0.80米。殿頂為疏璃花脊,殿前檐出廊,中有檐柱兩顆。檐柱上置闌枋、普柏枋及檐標,兩檐柱及兩側(cè)盤頭施有柱頭科斗拱四朵。</p><p class="ql-block"> 祝融是一個民族首領(lǐng)的兒子,小時候叫黎,他特別喜歡火,十幾歲成為管火能手,并發(fā)明了石頭取火的方法,黃帝封其為專門官火的火正官,并取名為祝融。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經(jīng)常巡視各處的百姓,當?shù)厝顺3陨鷸|西,他就教他們?nèi)』穑瑹鞏|西吃。他教他們使用火把和松枝照明,教他們點火熏煙,驅(qū)蚊逐癢,百姓因此很尊敬祝融,就尊他為赤帝。為褒獎祝融的功績,帝嚳封其為火神,掌管天下火種。祝融因以火教化,光融天下,民感其德,尊為火神。</p><p class="ql-block"> 火神廟旁有一灶臺,一般在廟會時為四方善男信女提供飯食?,F(xiàn)在的廟會是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p> <p class="ql-block"> 火神廟檐下右側(cè)有一塊石碑,上有四個大字"果然靈感",右邊小字是“中華民國五年十一月上澣轂旦”,左邊小字是“井邑東梁洼信士鄭鴻叩敬”。</p> <p class="ql-block"> 在火神廟西側(cè)有一條上山的小路,順小路向上不遠就來到山頂,山頂基本平坦,而眼前是塊平地,據(jù)說是北關(guān)七隊曾經(jīng)的打麥場,現(xiàn)己廢棄。打麥場北有房幾間,看上去應(yīng)是養(yǎng)羊的吧。只能看到狗叫,卻未見人影,只得順右邊的小路向前,找人問問那難以見面的石佛圣崖、摩崖造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順崖旁小路沒走多遠,在崖旁滿是荊棘和雜草之上看到很多五顏六色的布帶,這應(yīng)該是經(jīng)幡吧。經(jīng)幡下邊就應(yīng)該是摩崖石刻,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一條可下腳的小路,滿是荊棘。算了,繼續(xù)找人。</p> <p class="ql-block"> 拐過個小土坡,終于見到了一位正用拖拉機耕地的大哥。他介紹說,看到經(jīng)幡的下方的確是摩崖石刻之處,有小路,但坡大、荊棘多,根本下不去,可以下山在公路上看到,只是無法近身了。那只好返身下山,遠遠地欣賞吧。</p><p class="ql-block"> 聽路姓老大哥講,從玉峰山寺到石橋頭村的這段古驛道遠沒有現(xiàn)在這么寬,且臨河順巖而過,以前廟宇所在之地還比較開闊,人們可以比較輕松地進出,因此,崖上廟宇原是比較齊全的。但隨著近代對山下公路不斷地擴寬改造,鑿去了很厚的山體,崖上寺廟遭到毀壞,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為侵占的民興煤礦運煤,崖下修過一條鐵路,后來鐵路廢棄并于六十年初拆除,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都進行過道路拓寬改造和路面硬化,致使廟宇被拆除,人們很難再爬到這里。崖壁上僅剩下廟宇輪廓和這些殘存的摩崖石像。</p><p class="ql-block"> 據(jù)《唐宋古城天長鎮(zhèn)》介紹,玉峰山摩崖造像下距公路約8米,上距山頂約3米。舊日由山南端明靈王廟可循山路至此。明清時此處稱“石佛圣巖”。除摩崖造像外,附近尚有廟宇建筑。今因山體剝落坍塌及修路鑿去山體,致使造像已處于難以到達的危崖上,只能遠觀而已。</p><p class="ql-block"> 此外,這段山崖經(jīng)歷了干萬年時間,由于巖石松軟,以及修路開山,造成崖壁陡峭近似垂直,遇有多日連陰雨或春暖之時,巖石會有坍塌。但有趣的是凡塌落時間都在夜深人靜之時,從無傷人事件,鄉(xiāng)人都稱此崖為“仁義崖”。</p> <p class="ql-block"> 向東走不遠,在經(jīng)幡下有座小廟,小廟距崖頂還有二、三米,廟下就是懸崖峭壁,人無法接近,只能從山下仰視。小廟高不過二米,南側(cè)開券門,兩側(cè)開券窗。廟體就地取材,由玉峰山上的石頭砌成,石灰抹縫,粗獷不精細。門窗的拱洞由磚砌成,比較細致。硬山頂,房檐由磚砌成,上覆片瓦。聽村里人講,此小廟為白觀音廟。</p> <p class="ql-block"> 從小廟再往東就是“石佛圣巖”,這里原有廟宇,緊貼崖壁而建,并以崖壁為山墻,因此崖壁上還能留有廟宇山墻和屋頂輪廓的痕跡,輪廓之內(nèi)還存有大小佛像82尊。佛像最少共分七層,深浮雕,佛頭大多被破壞。中間最大的佛是釋迦摩尼,有蓮花座,總高65厘米,其兩側(cè)的阿難和迦葉尊者為站姿,其余佛像均為打坐姿態(tài)。</p> <p class="ql-block"> 據(jù)《天長古城天長鎮(zhèn)》書中“玉峰山摩崖造像”一文介紹:摩崖造像位于山崖之砂石巖壁上,面積約6平方米。造像之崖壁外形如一硬山屋頂建筑之山墻,屋頂部分尚留有尖形頂及穿木標條之方形石洞。故認定摩崖造像之石壁當為廟宇之里山墻。依遺跡看,建廟與開鑿佛像為同時進行。今造像上部屋頂部分巖壁平整且光滑,其下部分當初也為平滑巖壁,后于該處,,向內(nèi)雕刻,建造成佛像。佛像共分七行,有大小造像共82尊。其中在第三行至第六行中間部分雕有較大坐佛一尊,旁有站立弟子像各一尊。余78尊像除第二行南端第一尊稍大些外,其他均為高約20厘米之小型坐佛像。佛像均采用深浮雕形式雕刻。其最上第一行雕刻坐佛像10尊;第二行最南端刻稍大佛像(約30厘米)一尊以及小坐佛14尊;第三行中間為大佛像頭部及背部,兩側(cè)各雕小坐佛6尊;第四行至第六行中間為大佛,左右各雕小坐佛5尊。佛像頭部除一兩尊稍完整外,其余均被人為鑿毀,分析當為“文革”時所為。</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兩張圖片是從網(wǎng)上轉(zhuǎn)載的摩崖造像,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左右兩側(cè)的崖壁上也有許多檀條留下的石洞,說明以前這里有多處廟宇及石刻。據(jù)說崖壁上還存有多處石刻字跡,時間跨越宋、金、明、清和民國一千余年。其中大多是佛像供養(yǎng)人的姓名。</p><p class="ql-block"> 據(jù)杜慎庭主編的《唐宋古城天長鎮(zhèn)》介紹,對于玉峰山摩崖造像的建造年代,現(xiàn)摩崖南側(cè)存有宋、金及民國間碑刻。其中最早者為北宋大中祥符間碑記,其上稱此巖為“果勝佛巖”。依玉峰山南里許顯圣寺古剎中舊存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勅修碑文所記,及近年顯圣寺舊址中發(fā)現(xiàn)的建筑用石及石造像殘體看,多為黃褐色砂巖,其石材當取自玉峰山。首先玉峰山為顯圣寺附近唯一石山,取材方便。其次從玉峰山摩崖附近遺存的山巖看,巖上多為較平整且光滑的石壁以及剝離巖石所留下的痕跡。故認定宋代重修顯圣寺時,即就近從玉峰山開鑿砂巖以供建寺及寺中雕造佛像。爾后在其外覆以木結(jié)構(gòu)建筑,成為顯圣寺附屬建筑廟宇。</p><p class="ql-block"> 玉峰山摩崖造像是井陘縣內(nèi)所存為數(shù)不多且有價值的摩崖造像之一,對研究井陘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 石佛圣巖北邊,路旁有一洞穴,洞口由青石壘成拱券,前出廊檐還有些破損,兩根水泥檐柱,下有青石臺基,上覆筒瓦,無脊,兩側(cè)山墻由紅磚砌成。洞內(nèi)拱券結(jié)構(gòu),前半部分由青石砌成,下半部分青石表面細致,上半部分青石粗糙,石灰抹縫。洞穴里面的上下部分、供案和神龕均由青磚砌成,石灰抹縫。三個神龕中各有一神像,這就是水簾洞。在我的印象里,水簾洞原不是這個樣子,這也是修路后新修的模樣吧!</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過去每遇干旱時節(jié),周邊村民,遠的幾十公里之外村民會到水簾洞這里祈雨,祈雨隊伍很浩大,儀式也很隆重。據(jù)《城壕民俗街民俗點滴》一文中有過一段“昔日鄉(xiāng)民祈雨,在晾駕臺起龍駕,抬往玉峰山水簾洞求神水,煞是隆重”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玉峰山的行程算告一段落,但故事并未結(jié)束。在此,借用清直隸井陘知縣、常熟人言家駒的妻子、詩人江韻梅的《和外秋日游玉峰山韻》一詩表達我對玉峰山的心意。</p><p class="ql-block"> 石磴崔峨廟宇齊,</p><p class="ql-block"> 憑高四望水云低。</p><p class="ql-block"> 何須風(fēng)雪添詩思,</p><p class="ql-block"> 一抹明霞送馬蹄。</p> <p class="ql-block"> 為求此篇文章真切,幾次易改,幾次重游玉峰山及周邊,終成完稿,若有失誤,敬請諒解指正!同時,特別感謝路姓大哥及其他陪伴者、好心人的支持、指引、講解!讓我感到信任、溫暖和動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