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我出生在江西省南昌縣的一個農(nóng)村家庭,自打懂事起就知道家里很窮。解放時劃定的家庭成分是貧農(nóng),1958年成立生產(chǎn)隊后家里又是缺糧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何謂缺糧戶,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家庭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所賺的工值(工分的價值)不足以抵消生產(chǎn)隊分給這個家庭的口糧(糧食定量標準)。有缺糧戶就有余糧戶,而相對應的就是余糧戶。當時我們生產(chǎn)隊的缺糧戶約占生產(chǎn)隊總戶數(shù)的三分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產(chǎn)隊剛成立時,我家有祖母、父母親加上我們姐弟3人共有6人,至1970年又增加了弟妹4人,共有10人吃飯,勞動力只有父母親,自然就成了缺糧戶。缺糧戶只能領取生產(chǎn)隊分發(fā)的口糧,余糧戶則能領取更多的糧食和現(xiàn)金,余糧戶的生活一般都過得比較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時我家的生活是非常困難的,生產(chǎn)隊分的口糧不夠吃,因勞動強度太大,菜里沒有油,男勞動力一頓能吃一斤多米飯。家里根本沒有錢去買油,生產(chǎn)隊一年只分幾斤油,加上平時用雞蛋換點油鹽,做菜時只能象征性的放點油。糧食不夠吃一家人只能喝稀飯,稀飯還和著很多菜葉和紅薯,家里的男勞動力中午可以吃點撈米飯(煮稀飯時用漏勺撈出一些已煮開的米粒放在鍋里的竹蒸架上蒸)。那時惜糧如金,碗里殘留的一點米湯都要舔干凈。三年困難時期因干旱導致糧食歉收,家里的生活幾乎陷入絕境,生產(chǎn)隊分的口糧減少,那時我們啃樹皮、吃樹葉、挖野菜,到池塘摸螺螄、撈菱角藤充饑,最后還吃過谷糠。谷糠對人的副作用很大,它不僅傷胃,而且還會造成嚴重便秘。吞糠咽菜導致很多人面黃肌瘦,而且嚴重水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年困難時期,大隊和生產(chǎn)隊的干部對我家給予了很大的關心和幫助,他們想方設法為我們調(diào)劑糧食,爭取救助,善良的鄰居們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在政府和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我們終于渡過了困難的三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了早日摘掉缺糧戶的帽子,父母親真是吃盡了苦頭,全家沒有一個閑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每日都是起早摸黑地干活,天剛蒙蒙亮,他就起床整理豬圈和牛欄,然后去菜園里忙活,6點鐘又要去生產(chǎn)隊上工,晚上生產(chǎn)隊收工后他又要挑水澆菜地,經(jīng)常忙到晚上八九點鐘才吃晚飯。母親是家里最苦最累的人,她既要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又要安排一家人的生活,還要養(yǎng)雞喂豬,常在半夜就著昏暗的煤油燈給我們縫補衣服。生活上她要確保家里的主要勞動力父親吃好,還要孝順祖母,更不能讓我們這些子女餓死。她每頓飯都是等一家人吃完后才吃,鍋里剩半碗稀飯也是一頓,在我的記憶中,母親從沒吃過一頓飽飯。為了增加收入,母親還去供銷社洗麻袋,洗一條賺3分錢。母親生了我們7人,她從未坐過月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祖母是個小腳女人,平時走路都不穩(wěn),家里的重活根本干不了,但她也沒閑著。她佝僂著背不停的紡紗織布,母親只要有空就幫祖母紡紗??椇玫拿薏汲私o家人做衣服,還可以拿到集市上賣,為家里增加一些收入。看到祖母很勞累,我和我姐都想幫她,于是我們偷偷地學紡紗線,剛開始時差點把祖母氣死,我們紡的紗線不是粗就是細,而且一扯就斷,根本不合格。后來在祖母和母親的指導下,我和我姐都學會了紡紗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艱苦的生活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兄弟姐妹7人從小就很懂事。在家里我姐是母親的得力助手,她只讀了四年書就主動輟學回家參加勞動。后來生產(chǎn)大隊辦了一個磚瓦廠,計件工作制,12歲的她去磚瓦廠學習手工做磚,第二年她賺的工分居然比我父親還要多。我5歲開始放牛,那時父親從生產(chǎn)隊領養(yǎng)了一頭耕牛,每天可以賺兩分半的工分,剛開始時我很害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我和這頭牛竟成了好朋友。兩年后我把這頭耕牛交給了弟弟,7歲時我開始上學,星期天和寒暑假到生產(chǎn)隊上工,每天只賺2分半的工分,這其中有生產(chǎn)隊照顧我家的因素。我勞動時很努力,從不偷懶,盡力把農(nóng)活干好,從未給人留下話柄。我學習成績尚好,15歲初中畢業(yè)后便放棄了上高中。為了賺更多的工分,我跟隨我姐來磚瓦廠做工,兩人一天能賺26個工分,加上父母親和弟妹們,我們一家一天能賺40多個工分。兄弟姐妹們都很勤奮,每天除了正常的勞動以外,還起早撿畜糞交給生產(chǎn)隊賺取工分。1970年生產(chǎn)隊年終決算時,我家終于由缺糧戶變成了余糧戶!又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我家把生產(chǎn)隊的往年欠款和外面的債務全部還清了。1973年春節(jié)我家殺了一頭大大的年豬,過大年時,桌子上第一次擺上了一個香噴噴的大蹄花,一家人不知道有多開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此以后,我家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12月我離開家鄉(xiāng)去福建當兵,1987年12月轉業(yè)被安排在某機關單位工作。我離開家鄉(xiāng)已經(jīng)48年了,但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在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這種經(jīng)歷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我們一大家共有60多人,88歲的老母親仍然健在,我們兄弟姐妹回家團聚時,總會聊起那段苦難歲月。老母親看到我們家家生活幸福,人丁興旺,臉上笑得像花一樣。老母親常說:“三年自然災害如果發(fā)生在舊社會,你們早就餓死了?!蔽覀兌济靼桌先思业囊馑?,她在提醒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黨的恩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年春節(jié)部分家庭成員與母親合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