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勇耀怎么也沒有想到,一次美國考察,改變了自己后半生的人生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國深圳,他創(chuàng)建了一座私營的特林兵博物館。也是中國首家、全球獨家的特林兵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廳面積1000平方,座標深圳龍崗的橫崗,展廳共收藏開國軍人的文物、圖片和資料20000余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廳分為文物展區(qū)、影像展區(qū)、影視中心和兵博創(chuàng)客四個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2年,他應(yīng)邀赴美考察。在觀賞當?shù)氐娘L土人情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當?shù)赜胁簧訇P(guān)于軍人方面的主題公園、博物館等,而且這些場館的規(guī)模都不是很大。有的可能只有一兩座雕塑,一旁的木牌記載著關(guān)于雕塑的小故事;有些是開放型的只有一大片嚴整肅穆墓碑的墓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以一個攝影家獨有的視角,敏銳的捕捉到,這是一個國家在用軍史潛移默化教育他的國民,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致敬英雄、培養(yǎng)自己勇敢堅韌的性格。同時,也是在向全世界的游客展示他們的國威軍威。不管這種國威軍威,于世界而言是否正義,但在它對本國國民的教育方面,有它自己的考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些場館深深地觸動了他。作為一個特林兵的后代,一個出生在橡膠墾區(qū)并被培養(yǎng)成長的攝影記者,他覺得當年他所拍攝的歷史照片,比這些更偉大、更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輩們?yōu)閲易龀隽俗吭降呢暙I,不僅現(xiàn)在的社會不了解這段歷史,就連生長于斯的墾二代墾三代們,都因“只緣身在此山中”而對墾區(qū)的前世今生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斷的反思中,他覺得自己有責任也是時候站出來了。他要向國人和世人去展示那段可歌可泣的特林兵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一個大膽的想法,也在他心中萌生釀成了,他決定回去后自己親手創(chuàng)建一個特林兵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的20年,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一條痛并快樂著的對特林兵歷史的挖掘和保護之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人的基因,具有遺傳效應(yīng)的DNA片段,它很好地記錄和傳遞著一個家族的遺傳信息,有自己獨特的家族印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勇耀出生在一個軍人的家庭。父親陳樹生是原四野43軍156師的一名軍醫(yī)助理,1952年3月隨師部集體改編為林業(yè)工程二師,也就是特林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生長在軍墾農(nóng)場,家族中又有十多個人是軍人出身,環(huán)境氛圍耳濡目染的熏陶,他的骨子里硬是長出一種軍人氣質(zhì),忠誠勇敢無畏。就連找的妻子,也是一個軍人的后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還是一個典型的“軍裝控”,打小就喜歡每天都穿著一套舊軍裝,覺得一穿上它,精神就倍兒爽!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從學校出來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兵團時期的武裝連當戰(zhàn)士(帶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林兵,一段塵封了30年的歷史,又是一段即將消失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塵封,是因為它曾是國家機密;消失,則是當年的老兵隨著歲月已逐漸凋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這是一段在中國大國崛起中發(fā)揮至關(guān)作用的歷史性事件,使命驅(qū)使著他必須打撈和搶救這段歷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林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業(yè)工程部隊的簡稱,它創(chuàng)建于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p><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就在法國巴黎成立了一個國際統(tǒng)籌委員會(簡稱巴統(tǒng)組織),拉開了一條從日本本土伸出,向西南經(jīng)沖繩穿過臺灣跨越南,向東南亞的禁運封鎖線,呈半月形的圍堵中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道環(huán)形的封鎖線,不僅阻隔了新生的紅色中國與世界的正常經(jīng)貿(mào)往來,而且斷絕了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天然橡膠的來源。因為當年世界橡膠的生產(chǎn)國,全部都是美、英、法等西方大國的忠實同盟伙伴。這是兩個陣營的對壘和較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中國的家門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19日,為了保家衛(wèi)國,中國出兵抗美援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美國就向世界宣告,向中國實行全面經(jīng)濟封鎖和戰(zhàn)略物資禁運,其中橡膠是最引人注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橡膠與鋼鐵、煤炭、石油被并稱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的四大工業(yè)原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橡膠又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最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質(zhì)之一,涉及各大兵種,比如汽車、大炮和飛機的輪子,坦克的密封件,坦克兵的頭盔,步兵的雨衣膠鞋,防化兵的防毒面具和防護服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到這里,真不得不欽佩毛主席當年的雄韜偉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國之初,全國百廢待興,毛主席日理萬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1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北京勝利召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總理在向主席匯報委員們的建言獻策時,特意點到了何香凝先生和她兒子廖承志提議的在海南種植天然橡膠的事,還提到了海南文昌籍的宋慶齡副主席也對此作了“附議”。聽到這里,毛主席立馬抬起頭認真的聽著。雖然那時他還不知橡膠是啥有何作用,但以一個偉人敏銳的思維,立刻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因為何香凝先生和宋慶齡副主席,一直都是我黨忠實的朋友,主席很尊重和重視她們的意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了解到橡膠對工業(yè)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作用時,毛主席就開始運籌帷幄地下了一盤大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在解放海南島的時候,主席特意吩咐林彪攻打海南時要做好對原有橡膠林的保護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初,林墾部的一紙密令就下達到全國高校有林學專業(yè)的大學,要求他們辦一個二年制森林專業(yè)的專科速成班,為發(fā)展天然橡膠事業(yè)儲備人才。兩年后,這些大學生,也被派到南方去做橡膠宜林地的勘測和土壤分析工作,成為種植橡膠的“尖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后中央又委托當時主政廣東的葉劍英三次派代表團到高雷和海南島去調(diào)研種橡膠的可行性。最后一次,葉劍英親自參加并把結(jié)論報告向中央?yún)R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就是,1949年年底,蘇聯(lián)就一直在與中方談判關(guān)于合作在海南種天然橡膠的事宜。后因談判細節(jié)繁鎖,在1952年9月,中蘇才正式簽訂合作協(xié)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鮮戰(zhàn)爭一爆發(fā),毛主席更是把橡膠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升到了國際政治斗爭的高度了。他強調(diào),橡膠事業(yè)是國際事業(yè),是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事業(yè),必須馬上動手,時間不允許我們慢吞吞的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戰(zhàn)爭不僅僅是兩個陣營軍事手段的博弈,更是經(jīng)濟力量的較量,物質(zhì)就是舉足輕重的砝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當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zhàn)場如火如荼展開戰(zhàn)斗時,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暗戰(zhàn),也在中國大陸秘密進行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黨中央、國務(wù)院作出了“一定要建設(shè)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產(chǎn)基地”的決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11月,成立華南墾殖總局,時任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葉劍英兼任首任局長。下設(shè)高雷(粵西)、海南和廣西三個分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場硬戰(zhàn),為了更好的完成這個任務(wù),必須要派一支戰(zhàn)斗力和執(zhí)行力都非常強的部隊去執(zhí)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總理和陳云為此向主席做了緊急匯報,主席肯定了這個提議,并說,好啊!派兩個師去。如果人不夠,我家鄉(xiāng)人多,可以派一些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一聲令下,這支神秘的部隊(林業(yè)工程兵部隊)就此誕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主席的最后一句話,也為幾年后三萬多湖南人去云南種橡膠埋下了一個伏筆。這是后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3月,政務(wù)院和中央軍委決定,抽調(diào)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zhàn)員,組建林業(yè)工程第一師、二師和一個獨立團,增援農(nóng)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萬多名指戰(zhàn)員很快的分別從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日夜兼程趕到海南、高雷(粵西)和合浦墾區(qū),屯墾戍邊,種植天然橡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6月,中央林墾部為此還專門增設(shè)了一個天然橡膠司。時年,29歲的華東人民政府林業(yè)部部長何康奉命調(diào)京籌建。因為當年保密的緣故,周總理說,就叫做特種林業(yè)司吧。這就是特種林業(yè)部隊名稱的由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3日,根據(jù)中央的指示,解放軍156師師長鄧克明擔任華南林業(yè)工程部隊司令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林兵是一支新中國開墾天然橡膠基地的專屬部隊,是以復(fù)退軍人為主體的共和國農(nóng)墾建設(shè)大軍,更是創(chuàng)造新中國百年橡膠夢的功勛集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支部隊都可以追根溯源,尋覓他們不平凡的征戰(zhàn)軌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一師的師部主要由原四野第14兵團第39軍第152師師部和直屬隊組成。152師原稱東北野戰(zhàn)軍獨立第7師,1948年11月改稱為四野14兵團152師。林一師下轄三個團主要為原海南軍區(qū)獨立26.27.28團(一、二、三團),他們的前身是23年紅旗不倒的瓊崖縱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二師的師部由第四野戰(zhàn)軍第43軍156師師部及直屬隊、警衛(wèi)營改編成。156師原稱東北野戰(zhàn)軍獨立第6師,曾參加過遼沈、平津和渡江等戰(zhàn)役。下轄的三個團(四、五、六團)分別由二野58軍174師522團(桂林軍分區(qū))、三野的兩廣縱隊(珠江軍分區(qū))所屬的獨立15團,四野的12兵團46軍159師477團改編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廣西軍區(qū)稅警團就地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業(yè)工程廣西獨立團,開赴合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一群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洗禮和考驗的將士。他們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雷州半島、天涯海角,最終又駐足在南粵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受任務(wù)時,一開始是橡膠還是香蕉都分不清的將士們,一旦他們明白了自己所肩負的是非凡使命時,就義無反顧地投入艱辛而忘我的勞動中,開啟了中國戰(zhàn)略物質(zhì)橡膠基地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戰(zhàn)臺風、斗酷暑、斬荊棘,驅(qū)虎蟒,只想著多種膠,種好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的林一師、林二師共有將士19653名。林一師去海南,林二師到高雷(粵西)。到達墾區(qū)后,他們除了自己埋頭苦干,還用軍事化來管理墾區(qū)。不久,又抽調(diào)100多名將士去增援廣西墾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4月,中央軍委宣布了特林兵部隊集體就地轉(zhuǎn)業(yè)的命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里還有一段小插曲。當年特林兵集體轉(zhuǎn)業(yè)之際,恰逢中央軍委醞釀開展評級定銜之時。這種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軍人榮譽,是對自己戰(zhàn)斗歷程和功勞的肯定,將士們對授銜非常憧憬。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信念與忠誠,讓他們以軍人的身份,最后一次接受了命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他們只是改變了軍人的身份,軍人的風骨永存、精神永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留守農(nóng)墾的特林兵,幾乎撐起了整個農(nóng)墾系統(tǒng)的干部框架,就連每個農(nóng)場的第一任書記場長,都由特林兵將士擔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幾十年來,無論是后加入的復(fù)轉(zhuǎn)軍人、華僑和社會民工,還是兵團時期的知青和墾二代等等,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特林兵的作風與精神在墾區(qū)中的發(fā)揚與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廣東農(nóng)墾的科研項目《橡膠在北緯18度-24度大面積種植》獲國家發(fā)明一等獎。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廣東農(nóng)墾用30年的努力,向世界證明了北緯十七度這道巴西橡膠樹的生存分界線不是不可以突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的林一師政委、原廣東農(nóng)墾總局局長老紅軍王昌虎,林二師副政委、原廣東農(nóng)墾總局副局長老紅軍陳文高,他們都是新中國發(fā)展橡膠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為中國的天然橡膠事業(yè)貢獻了畢生的精力。最后,他們都將自己的骨灰撒在墾區(qū)的橡膠林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群留守在農(nóng)墾的老特林兵,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如今都已長眠于南方大地了,實現(xiàn)了他們曾經(jīng)的“生為墾殖流血汗,死要留做橡膠魂“的諾言,化著春泥,一輩子守護著這片熱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國家準備在云南開辟中國第二個橡膠種植基地。上級抽調(diào)林一師的江洪洲和林二師的彭名川帶隊廣東農(nóng)墾564人去籌建云南橡膠墾區(qū)。云南農(nóng)墾局的第一任局長就是林一師的江洪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由于當年毛主席的一句“我家鄉(xiāng)人多,可以派人去!”于是,36000多個湘江兒女熱血澎湃的報名來到了瀾滄江畔,支援橡膠基地的建設(shè)。當年,在生存的條件如此艱苦、勞動強度如此之大的環(huán)境下,一句“我們是毛主席故鄉(xiāng)的人,不能給主席丟臉!”成了他們堅守一生的信念和理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館籌建之初,陳勇耀舉步維艱。那時,他已落戶深圳,在一家企業(yè)當老總。沒有政府的批文,就拿不到資源。場地如何解決?資金哪里來?如何開展工作?種種的困難都擺在陳勇耀的面前。除了擁有一腔的情懷和曾經(jīng)拍攝的一堆照片,在實物方面,他手頭的東西確實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農(nóng)墾刻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一直支撐著他,他咬緊牙關(guān)默默堅持。后來,他以公司的名義在深圳龍崗區(qū)的橫崗,盤下了一個九十年代興建的舊工廠,用其中的一層做特林兵博物館的場地。然后,又像20年前搞攝影那樣,奔走在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四大墾區(qū)。不過,這次他是自費的,是在打撈老兵的歷史和搜集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開始,老兵們因為當年恪守的紀律,對他也是三緘其口而欲言又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他,用自己的一片赤誠之心,慢慢地打開了老兵的心扉。老兵們最后都敞開胸懷向他講述戰(zhàn)爭故事和當年墾荒種膠的不易,還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戰(zhàn)爭用品都放心地交由他保管。他一點一點的收集和積累著。截止至目前,特林兵博物館已經(jīng)收藏了2萬多件老兵的珍藏品和復(fù)印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勇耀的姨父劉忠斌,今年91歲。曾擔任過粵西農(nóng)墾局的黨委書記,也是博物館的榮譽館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戰(zhàn)爭年代的劉忠斌,驍勇善戰(zhàn)。是1947年的“六勇士”之一,也是班長。陳勇耀拜訪他時,告訴老人家自己正在籌建特林兵博物館,老人家聽了沉默良久。他已習慣了保守這個秘密,也認為玉成此事一定有很大的難度,不是很放心把這方面的資料交給陳勇耀。后來看到陳勇耀的執(zhí)著和付出后,他被感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他親自把手頭的資料全部交給陳勇耀時,老人家只說了四個字,你是對的!這是給予他最大的肯定,也代表著老兵們對他的鼓舞和鞭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榮譽館長曾發(fā),曾兩次到北京參加閱兵。為了探究博物館的真實性,90高齡的他還拄著拐杖,親臨博物館進行現(xiàn)場考察驗證。當他確認了展館的真實存在后,就積極承擔串聯(lián)的工作,把創(chuàng)建特林兵博物館的資料親自帶到北京交給有關(guān)部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是當年中方為了感謝蘇聯(lián)老大哥對我國的援助而贈送的一面大錦旗。當年由特林兵司令員鄧克明保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鄧老去世前,他把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照片,做為寶貴的財富留給了他的大兒子鄧魯延。當鄧魯延得知陳永耀要創(chuàng)辦特林兵博物館時,就慷慨無私的把這張照片捐贈出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年代久遠,照片已經(jīng)磨損得很嚴重。最后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多次的修復(fù),才重現(xiàn)原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156師從南昌向廣東開進前的集體合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1988年王震將軍最后一次南下接見廣東農(nóng)墾老領(lǐng)導(dǎo)老兵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攝影作品《膠園晨曲》,是陳勇耀創(chuàng)作的佳作。1984年,在澳門國際攝影藝術(shù)沙龍獲得銀獎。這是我國反映天然橡膠種植成果的攝影作品,首次也是最高一次獲得世界級的獎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群年輕的膠工,頭帶膠燈,肩挑膠水,身披著霞光,凱旋而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幕,在種植橡膠的墾區(qū),是大家最熟悉、也是最司空見慣的場景。但透過晨曦中的薄霧,我更感興趣的是,這一張照片誕生的故事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膠園晨曲》的拍攝地,是粵西農(nóng)墾局的建設(shè)農(nóng)場萬苗山,也是新中國的橡膠墾區(qū)中,產(chǎn)出第一滴膠乳的所在地,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為了這個“第一滴“,政務(wù)院副總理陳云同志,從北京親臨現(xiàn)場,觀看新中國產(chǎn)出的第一滴膠乳,意義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5月,世界橡膠科技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全球41個產(chǎn)膠國家橡膠方面的權(quán)威人士云集北京。與會專家們帶著好奇、探索甚至懷疑一起飛往中國的南方。他們用挑剔的眼光、尖刻的提問,審視、質(zhì)疑著周圍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綿延起伏的高緯度橡膠林里,確鑿的實物和數(shù)據(jù),讓這些傲慢的專家們終于口服心服了。他們由衷地嘆道:看來,全世界所有的熱帶植物科學論著和大百科全書,都得更正關(guān)于橡膠樹的條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專家們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關(guān)于中國橡膠北移成功這個話題,仍有許多西方人在質(zhì)疑。于是,陳勇耀和他的伙伴們接受了國家一項特殊的秘密使命,就是運用藝術(shù)的手段,大力宣傳中國橡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是那一年,陳勇耀匆匆背起了相機,風塵仆仆地奔走在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四大墾區(qū),捕捉有關(guān)橡膠人和橡膠林的鏡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有關(guān)部門舉辦建國40周年的文化藝術(shù)展。陳勇耀的攝影作品展也在受邀之列,影展在中國美術(shù)館展出。這是廣東攝影第一人在中國最高級別的美術(shù)殿堂開的個人展,也是國家對陳勇耀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肯定和褒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覽當天,當年的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高帆、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黃申祥和老農(nóng)墾部長王震將軍、何康以及國家農(nóng)業(yè)部幾個現(xiàn)任的主要領(lǐng)導(dǎo)等都參加開幕式并接見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譽為新中國攝影鼻祖的吳印咸還為他的個展做了題詞,并親自出席開幕式。他還將自己為主席拍攝的毛主席本人最喜歡的照片《在延安》送給了陳勇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是《廣東畫報》副總編林孫杏的四大弟子之一(林孫杏也是中國最早在國際影展獲獎的攝影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陳勇耀加入了中國攝協(xié)和中國新聞協(xié)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墾中國天然橡膠基地,意義是非凡重大的,它用30年時間,打破了西方權(quán)威人士“北緯十七度以北不能種橡膠”的斷言,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膠生產(chǎn)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中國國內(nèi)的天然橡膠產(chǎn)量已躍居世界第四位,成為國際上重要的天然橡膠生產(chǎn)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它還是新中國的兩個“起始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一,是新中國舉全國之力興辦基礎(chǔ)建設(shè)的起始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橡膠是新中國的第一個工業(yè)項目。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從1953年開始的,與橡膠并稱為四大工業(yè)原料的煤炭、鋼鐵、石油,都被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范疇。而橡膠計劃,早在1951年就開始進行了,因為當時屬于保密性質(zhì),沒能納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所以說,橡膠奠定了新中國工業(yè)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二,是中蘇友好蜜月期的起始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紀五十年初,中蘇簽訂了156項合作項目,蘇聯(lián)老大哥在設(shè)備、資金、經(jīng)驗上幫扶中國。而在中蘇合作的156個項目中,98%以上都是中國求助蘇聯(lián)的,也就是說只有鈾礦和橡膠是蘇聯(lián)有求于中國的。因為當時的國際形勢非常的嚴峻,二戰(zhàn)后期,當時處于寒帶的蘇聯(lián)產(chǎn)不出天然好膠,巴統(tǒng)組織又對社會主義陣營苦苦相逼、嚴密封鎖,蘇聯(lián)龐大的軍工體系,就非常迫切的需要橡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說,造一架歐美二代噴氣式戰(zhàn)機,就需要600公斤的橡膠;制造一輛2.5噸的卡車,需要240公斤的橡膠做輪胎;架設(shè)一公里的鐵路線,就需要1000個橡膠墊(1.2兩/1個),還有其他的防化服、膠鞋、工業(yè)用的皮帶輪等等??傊?,對橡膠的需要量非常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新中國剛解放,毛主席第一次出訪蘇聯(lián)時,斯大林就明確提出欲租中國海南島種橡膠,被主席婉拒。第二年蘇聯(lián)方面又率先提出這個議題,后經(jīng)不斷協(xié)商,于1952年9月才正式簽訂合作協(xié)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兩個偉人以自己非凡的氣魄在“不可為”的條件下作出的一個大有為的決策。所以說,它是中蘇合作蜜月期的起始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勇耀穿過軍裝,拿過槍,揮過鋤頭,背過相機,當過老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走來,年近古稀的他,如今仍然把重心放在如何經(jīng)營特林兵博物館上,為開國軍人的榮譽和尊嚴而戰(zhà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以館為家,與特林兵博物館朝夕相處,只要他在深圳,每天都會虔誠地為逝去的老兵們點上一柱香。如果外出,他也會安排人去做這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常常一個人在館內(nèi)轉(zhuǎn)悠,撫摸著老兵們留下的物品,嘴里喃喃細語,像是在與老兵們對話。他不斷思考著,繼續(xù)梳理資料,尋找亮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許多特林兵的后代來到特林兵博物館參觀,都會不由自主的淚流滿面。他們不僅僅是為了緬懷父輩,更是被同為特林兵二代的他的艱辛付出和努力的成效所感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勇耀做起事來有拼命三郎的狠勁,這讓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甚至經(jīng)歷了幾次的大難不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好的攝影師,是需要有三只眼的,視野開闊,視角要與眾不同,才能拍出好作品。當年因為他在攝影方面嶄露頭角,19歲就被調(diào)去兵團師部的報道組,當一名攝影記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國家解密橡膠,葉劍英元帥和王震將軍親自回到廣東接見老兵。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時刻,廣東省農(nóng)墾總局準備出版一本《廣東農(nóng)墾》的畫冊,由他擔任主攝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更好的拍好廣豐基地,在廣豐糖廠,他站在20多米高的大型吊車的軌道上拍攝,一不小心就被380伏的高壓電電著了,好在有關(guān)人員及時拉下電閘,最終才沒有釀成大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年,他在湛江紅峰農(nóng)場當干事的時候,一次抗洪搶險中,一個退伍兵曾經(jīng)是中山市的游泳冠軍,為了搶救國家的財產(chǎn),不幸犧牲了。為了及時地宣傳報道英雄的先進事跡,他奉命去采寫新聞,面對一片汪洋、湍急的洪水,同行者猶豫了,他卻不聲不響地跳入水中,他只身游過對岸去采訪,很好地完成了采寫任務(w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世紀90年代,有一次,粵西農(nóng)墾局的同志一行7人開車去省農(nóng)墾總局辦事,路上汽車不小心撞到了欄桿并向前推進了14米之后就翻到溝里,他們車上7人竟無1人受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那些年,為了搶救特林兵的歷史,因為工作繁重,思想壓力太大,有一段時間,一到晚上1點多鐘,他的頭就像爆炸一樣嗡嗡作痛,家人連忙送他去醫(yī)院做檢查,腦電圖也照不出什么問題,但醫(yī)生堅決要求他住院,他不同意,醫(yī)生就讓他簽字,說明是他自己拒絕住院的,讓他后果自負。他回家后,竟然不治而愈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歲月的洗練,閱歷的豐滿,如今的陳勇耀,用一顆干凈的靈魂去堅守自己的信念,平靜的外表,也染上了一種仙風道骨之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起往事,他五味雜陳。但始終不后悔自己的選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年來,他訪遍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四大墾區(qū),尋找特林老兵,挖掘他們的故事,收集開國老兵的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年來,他以產(chǎn)業(yè)養(yǎng)館,6000平方的廠房,他用租金養(yǎng)館。已個人耗資了幾千萬元,為的是去搶救這段特林兵的歷史、保護特林兵人物和傳承特林兵的紅色基因,他覺得這是自己應(yīng)盡的本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說,2012年去采訪老兵時,還有500多名老兵,如今,只剩下不到100人了。尤其是說到有5位榮譽館長,還沒有看到展覽館被世人認可就已離去時,不禁潸然淚下,覺得自己很對不住老兵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事有憾,人生無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個曾經(jīng)物欲橫流的年代,在年輕的經(jīng)濟活力最強尤其是近年來寸土寸金的深圳大都市,能辟出一塊凈土,自掏腰包創(chuàng)辦一座特林兵博物館,如果沒有一種對紅色基因傳承的崇高境界和精神層面,一般人是絕對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價值觀是一個人的重要底色,而價值的取向也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年來,陳勇耀所走過的路,不正是他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實寫照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人生也一如他的名字,勇敢而耀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道安,特林兵博物館副館長,是陳勇耀團隊的主要成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出生在一個兵工家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到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打工,在一家企業(yè)報任職。工作中認識了陳勇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陳勇耀打算創(chuàng)建特林兵博物館時,就找到了他。陳勇耀向他講了關(guān)于特林兵的故事及自己的打算,并邀請他一起參與創(chuàng)建特林兵博物館的工作。他被陳勇耀所講述的特林兵種植橡膠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于是決定加入這個團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那時起,他就一直幫助陳勇耀創(chuàng)建特林兵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走來,他見證了陳勇耀的艱辛和堅韌,也吃了不少的苦,跟隨陳勇耀天南地北的去打撈和搶救特林兵的歷史,為博物館做文字策劃和整理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團隊在如何挖掘和傳承特林兵方面有了更深遠的謀劃,整個構(gòu)建的故事大綱業(yè)已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也對他們的計劃實施拭目以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的努力,終有回報。如今的特林兵博物館,已得到中國天然橡膠協(xié)會的認可;成為廣東農(nóng)墾總局(原華南墾殖局)國防建設(shè)與愛國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在建軍90周年之際,特林兵博物館首次在廣州軍方的慶?;顒又姓搅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參加這次活動時,軍方向陳勇耀引薦了葉帥的女兒葉向真。有人打趣地說,這是國際電影獲獎導(dǎo)演(《原野》)與國際攝影獲獎攝影家的握手(《膠園晨曲》連續(xù)在國際上獲得銀獎、銅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廣東軍方已將特林兵博物館列入廣東革命軍史的展覽大綱,特林兵博物館填補了廣東軍史的一項空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因為創(chuàng)建了全球獨有的特林兵博物館,陳勇耀獲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fā)的“杰出貢獻獎”以及個人“和平大使”榮譽勛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林兵博物館的建成,有效地搶救了特林兵的文化遺產(chǎn),為新中國的發(fā)展史和特林兵后人留下了永不磨滅的獨特印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特林兵打下的江山,歷經(jīng)了70年的墾荒拓業(yè),早已形成了一個以南亞熱帶特色農(nóng)業(yè)為主,一、二、三產(chǎn)業(yè)全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新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遠的特林兵。</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