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觀盛唐,來洛陽,看龍門石窟”--“云上龍門”系列直播活動第8期龍門石窟研究院的趙淑梅老師介紹了極南洞,看過直播小伙伴們迫不及待地相約一起到龍門實地來了解、感受山南之巔大唐名相姚崇家窟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首先了解一下龍門石窟開鑿歷史:</p><p class="ql-block">自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開始,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等朝代400余年的開鑿。在這400年間,經(jīng)歷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開鑿,第一次北魏的孝文、宣武、孝明三帝時期有35年的開鑿,第二次在唐代的太宗、高宗、武皇、玄宗四帝時期有110年的開鑿,這兩次造像高峰約為150年時間。</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1萬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佛塔80座。極南洞在2345個窟中編號為1955,位于龍門西山最南端高處的崖壁之上,是盛唐名相姚崇開鑿的家窟。</p> <p class="ql-block">有人會有疑問,既然是盛唐三朝名相姚崇的家窟,位置怎么選在“偏僻”的最南端呢?又為什么要“舍低求高”呢?</p><p class="ql-block">極南洞開鑿于武周時期,這時期西山崖壁的中部北部已被前朝各個時期開鑿,已經(jīng)形成了“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的壯觀景象。因此武周玄宗時期開鑿的洞窟位置多選在山崖的南部區(qū)域以及龍門東山上。</p> <p class="ql-block">據(jù)考證,龍門山的巖質(zhì)屬于寒武紀石灰?guī)r,形成于5億年前,巖質(zhì)青灰色,質(zhì)地堅硬細膩,非常適合開窟造像。但是,由于巖性差異,出現(xiàn)了不同的區(qū)段特征,在中部北部區(qū)段巖層非常厚,厚度達到十幾米甚至幾十米,非常適合開鑿大型石窟,而南部的巖層尤其是下部區(qū)域的是很薄的一層又一層,并且?guī)r層之間還有泥質(zhì)夾層,表面呈現(xiàn)凹凸不平條帶狀的溶槽溶穴,不適合開鑿雕像,因此極南洞選在山崖上部巖層較厚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極南洞是龍門石窟中一例非常典型的家族窟。開窟人主要是姚崇,參與的人包括:姚崇同父異母的哥哥、弟弟、四個妹妹、兩個兒子兒媳婦、還有外甥、侄子等一大家族的人。</p> <p class="ql-block">姚崇可謂奇才,<span style="font-size:18px;">少年時喜歡騎馬、打獵,二十歲奮發(fā)讀書,從此走上仕途,</span>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周、唐睿宗、唐玄宗三朝的宰相,</span>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并稱唐朝四大賢相。</p> <p class="ql-block">姚崇“截鐙留鞭”留美名</p><p class="ql-block">姚崇 (公元651~721年),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為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立下了不世之功而名留青史。人們常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姚崇“截鐙留鞭”便是一例。</p><p class="ql-block">唐朝景云二年(711年),姚崇第三次被貶出朝廷出任揚州刺史,把揚州治理井井有條、老百姓安居樂業(yè),調(diào)離揚州時,百姓攔道而泣,依依不舍,簇擁馬頭,遂截留馬鞭、馬鐙留下紀念,這就是“截鐙留鞭”典故的來歷。自此,“截鐙留鞭”成為了贊美地方官員美政的成語。</p><p class="ql-block">另據(jù)志書記載,景龍年間,姚崇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都督,離職之時,百姓十里相送,錢塘江邊惜別,遙望孤帆遠影,眾皆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姚崇一個封建官吏,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勤勞職事,為國為民,以身作則,清正廉潔,為后世所傳頌。</p> <p class="ql-block">極南洞是前庭后室結(jié)構(gòu),窟門為拱形,高3米多寬2.8米,前庭基本上呈方形,高寬都是4米左右。</p><p class="ql-block">在窟門外南側(cè)崖壁上有一塊造像題記碑,高1.66米,寬75厘米,碑首為二龍盤首,從造像記中可以了解到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造像記中提到在龍朔(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公元661~663年)年間,姚家居于伊闕南之別業(yè),表明在這個期間已經(jīng)從陜縣老家搬到了伊闕之南,別業(yè)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別墅,是另外的一個家的意思。</p><p class="ql-block">【《隱逸思想對唐代園林中郊野別業(yè)的發(fā)展及影響》作者劉文靜在文中引用了王維的《終南別業(yè)》:“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苯褚话銓e業(yè)解釋為郊野園,和“草堂”、“山居”相同,是指除正園外,建于它處的宅第園林。李白、杜甫詩句中都有“別業(yè)”一詞,別業(yè)與當今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皠e墅”有很大的差別的。】</p><p class="ql-block">碑中還記載:姚崇母親劉氏來洛陽城路過龍門看到佛像,當時龍門開窟造像已有170年的時間了,就發(fā)愿要開窟造像,她為什么發(fā)愿呢?因為姚崇的父親在662年去世,當時的姚崇才是個十二歲的少年,一家子的重擔就落在了劉氏身上,她的最大愿望就是祈求佛祖保佑自己的孩子健康長大將來功成名就,后來她的大兒子姚崇成了名相,二兒子姚元景也官至三品。碑中還記載了姚七娘姚八娘姚九娘姚十娘等。后來功成名就的孝子姚崇順從母親的意愿,在龍門山擇址,開鑿了形制完備、規(guī)模較大的中型窟——極南洞。</p><p class="ql-block">這個洞窟完工于705年,正好是他母親80歲,從時間點看得出姚崇對母親的孝心與用心。洞窟完工后的第三年,姚崇母親安葬在龍門東山東邊的萬安山。721年姚崇也隨母親安眠在萬安山。</p><p class="ql-block">龍門山是東西延伸的,東山東邊是萬安山、少室山、嵩山,在古代都屬于嵩山山脈,白居易詩云:嵩峰見數(shù)片,伊水分一支。</p> <p class="ql-block">極南洞所處的龍門西山最南端的高處這個位置,視野是非常開闊的,向南眺望可以看到伊闕以南的廣大區(qū)域,向東俯看萬佛溝,還隱約可見萬安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好位置。姚崇的家族窟、家族墓、別業(yè)都是在龍門這個區(qū)域,成了今天龍門區(qū)域里一個重要的文化遺跡。</p><p class="ql-block">后來,寫下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非常仰慕姚崇,叮囑后人把他安葬在姚崇的墓旁。</p><p class="ql-block">姚崇家伊闕之南的別業(yè),在今伊川縣白沙鎮(zhèn)白嶺村,距龍門約15公里;姚崇墓在洛陽城東南15公里處伊川縣彭婆鎮(zhèn)許營村萬安山南麓,距離龍門只有9公里。而姚崇墓與范仲淹墓相距大約只有200米。</p> <p class="ql-block">該窟高4米,寬4米多,進深近5米,在龍門屬于中型洞窟。洞窟的形制屬于三壁起壇窟。這種三壁環(huán)壇窟在龍門北魏時期也有呈現(xiàn),但規(guī)模比較小,到高宗武周時期可以說成了一種基本的形制,比較常見??邇?nèi)造像七尊,窟外二身,一共為九身,這是武周時期比較完備的組合。</p> <p class="ql-block">正壁主尊為彌勒佛,高肉髻,波狀發(fā)紋,面相豐滿圓潤,兩耳垂肩,身著通肩式袈裟,左手撫膝,右部不存,雙腿是下垂的椅坐式善跏趺坐。彌勒在龍門北魏時期呈現(xiàn)的是身穿菩薩裝兩腳相交表現(xiàn)在兜率天宮還沒有下世的菩薩造像。武周時期的彌勒造像是這種椅坐式表示已經(jīng)成佛了。佛經(jīng)中描述彌勒世界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夜里龍王灑水,羅剎掃地,樹上生衣,莊稼一種七收,青春不老女子500歲出嫁,8萬4千歲活到不耐煩自己才死去……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世界,武周時期彌勒造像是非常多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兩側(cè)的弟子迦葉與阿難,左側(cè)迦葉頭部缺失,雙手抱拳于胸前,身著交領(lǐng)衣外披袈裟,衣紋流暢簡潔,直立于束腰蓮臺之上,迦葉是個苦行僧的形象,雖然面部缺失但從凸起的鎖骨也可以感受到是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者的形象。右側(cè)的阿難,是佛的最小的弟子,面部也有缺失,內(nèi)著右襟式長袍,外披袈裟,雙手相疊置于腹前,胯部扭動,呈現(xiàn)出一種舒適自如的姿態(tài)。武周時期的弟子像與高宗時期相比有一些細微的變化,高宗時的如盧舍那的弟子非常挺直地站立,武周時的弟子最明顯的特點是胯部岀現(xiàn)扭動,顯得生動自然,這個姿態(tài)也很符合少年阿難的自如形象。</p> <p class="ql-block">兩尊協(xié)侍菩薩:南側(cè)面相圓潤,表情恬淡,脖頸帶著雙層項鏈垂掛于胸前,還有珠寶做成的瓔珞交叉垂于膝部,披帛在身前環(huán)繞兩道后在手中折疊彎曲自然地垂于體側(cè)呈現(xiàn)飄逸之態(tài),腰間束有長裙,長裙衣紋流暢貼體,給人薄衣透體之感,再現(xiàn)了唐代貴族女性優(yōu)雅的氣質(zhì),同時也反映出唐代的紡織技術(shù)的發(fā)達。北側(cè)姿態(tài)嫻雅,左手下垂手持凈瓶,右手上舉掌心向上,服飾也是華麗,在胸前多了一條斜披的落葉作裝飾,呈現(xiàn)出阿娜多姿的S形身段。</p> <p class="ql-block">兩尊天王像:北側(cè)頭部不存,身穿甲胄,肩部有一個甲帶連接著胸甲與背甲,肩部有肩吞護膊,腹部有一花紋護臍,身著戰(zhàn)裙,裙角飄揚,足穿高筒戰(zhàn)靴。天王是佛的護法神,唐早期多為浮雕造像,武周時期發(fā)展多為圓雕,更加立體。</p> <p class="ql-block">天王腳下踩的夜叉, 面部方闊,眉毛促攏,圓眼凸起,鼻孔外張,兩顆長長的獠牙,胸肌格外發(fā)達,因腰腹用力顯得非常突兀,幾乎與肩同寬,他的左臂支著地,是人形手卻短了一截,指甲又尖又長,頭發(fā)披垂發(fā)梢外卷,右臂平伸放在右膝膝蓋上,右腿蜷起,右足是二指獸蹄,腰部系了一條倒三角形的長布條自然地搭垂于臺子上,看上去很象日本的相撲手的樣子。</p><p class="ql-block">【?順便了解一下相撲[xiāng pū]:一種競技體育運動。相撲源于中國春秋時代,從春秋到秦漢時期時名為“角抵”,帶有武術(shù)性質(zhì)。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相撲于唐朝傳入日本后,成為一種流行的體育運動。日本的相撲(日式摔跤),古稱素舞,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lt;/p><p class="ql-block">夜叉是天王的眷屬,據(jù)說是從梵天的腳掌生出,最大的特點就是力大行走如風,不同的時期夜叉也展現(xiàn)不同的姿態(tài)不同的形象,有時候被描繪為一種力士,有時候被描繪為一種肚子下垂的侏儒,還有女性夜叉,通常展現(xiàn)的是圓臉的歡樂的喜悅的年輕的女子,龍門石窟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女性夜叉,但在印度、新疆的一些石窟都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南側(cè)的天王像,與北側(cè)姿態(tài)很象,左手上舉托山石,右手叉腰,整個身姿也有S形的曲線,這個時期的天王像與高宗時相比感覺單薄了些,似乎少了一些威武的氣勢,而是更接近現(xiàn)實中武將的樣子,風格上更寫實了??催@身夜叉像,蹲坐在臺子上,左腿在前,右腿在身體的右側(cè),兩只手臂支撐在身體的兩側(cè)來穩(wěn)定重心,天王的重壓下有點趴伏的狀態(tài),他的腳緊貼著肚皮,腳是三指獸蹄,頭發(fā)是豎起來的。</p> <p class="ql-block">天王外側(cè)的這個造像,有認為是天龍八部之一的人面獸身像,大家對它的認知莫衷一事,后來通過一個美國人弗利爾1910年在龍門拍了大量的照片記錄的龍門早期的景象和細節(jié),其中有一張照片就明確看出它是一身獅子像。這身獅子像身體直立半蹲狀,非常獨特,頭部側(cè)向窟內(nèi)方向,耳朵豎起,眼睛凸起,脖頸處的鬃毛一捋一捋的排列整齊,右臂舉起,手掌雕刻得厚實飽滿,左臂下垂扒著地面,肚皮朝外,彰顯出獸中之王的威武氣勢。常見的獅子都是蹲坐狀、行走狀、趴伏狀,這個姿態(tài)很獨特少見。</p> <p class="ql-block">窟頂 有蓮花、飛天</p><p class="ql-block">在佛教藝術(shù)中常有蓮花的出現(xiàn),取其出污泥而不染的潔凈之意以示佛的圣潔,蓮花周圍有飛天形象,佛教中的樂伎分為伎樂天和伎樂人,在天上飛舞的就稱伎樂天,通常叫飛天,他是掌管音樂和舞蹈的神,當佛講法的時候,就在佛的上空或散花或歌舞營造氣氛,這身飛天是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來的,面相豐滿,脖頸上有三道橫折,身上有披帛環(huán)繞,長裙裹足,左手托一果盤,右手前伸捏著一個東西。再看另一身飛天,也是面相豐滿,高發(fā)髻,唐代的飛天有的腳踏祥云騰空而起,有的俯沖而下,表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姿態(tài)。</p> <p class="ql-block">壁基部分</p><p class="ql-block">共刻了12個伎樂人,每個壁面各刻了4身。正壁的4身,中間兩身是舞伎,高發(fā)髻,脖頸上佩戴項圈,左手舉起,五指纖細伸展,右臂擺于身后,左腿跪于地,右腿伸直腳跟支地腳尖回勾,另一身與她做著相同的動作,相對而舞。</p> <p class="ql-block">這個樂伎手持箜篌,平放在雙腿上正在彈撥。據(jù)記載,箜篌自漢代由波斯傳入中國。箜篌的樣子有三種: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這個是豎箜篌。</p> <p class="ql-block">這身樂伎,梳雙丫髻,面部豐滿,佩戴一個桃形項圈,盤坐,光著腳丫,兩手正在彈撥,應是中國傳統(tǒng)的樂器琴或箏,現(xiàn)在稱之為古琴古箏。</p> <p class="ql-block">這身非常豐腴,雙手抱著一個豎形的管子,豎笛一類,頭上也梳雙丫髻,兩腿向外平放,腳掌相對,呈現(xiàn)出一個吉祥坐的坐姿。</p> <p class="ql-block">這身樂伎兩腿相交坐在一個臺子上,肚子微鼓,雙手抱著排簫正在吹奏,簫是由不同的竹管拼在一起,吹奏時氣流進入竹管產(chǎn)生高低不同的音,排簫這個樂器歷史悠久,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就出土了兩件排簫,證明戰(zhàn)國時期就有排簫了。</p><p class="ql-block">【幾年前電視劇《羋月傳》熱播,羋月雪夜吹排簫,一曲空靈幽遠的《殘月》讓“排簫”這種樂器走入了大眾的視野。大家可能不知道,成語“參差不齊”與排簫大有關(guān)系,因為古時候,排簫就叫“參差(cēn cī)”。不僅如此,它還有很多美妙的名字呢:簫、雅簫、頌簫、云簫、鳳簫、籟等。好一個“參差”,從它的樣子就可以想見長短不一、錯落有致了。】</p> <p class="ql-block">這身樂伎兩手外展正準備做一個敲擊的動作,推斷應是打擊樂器~銅缽,它是掌控樂隊節(jié)奏的。</p> <p class="ql-block">南壁這身樂伎,保存很完整,頭梳雙丫髻,面相豐滿,佩戴桃形的項圈,兩只手臂擲在空中,手指纖細,手掌平伸,正在做敲擊細腰鼓的動作。細腰鼓在不同時期腰的粗細也不一樣,它的來源有波斯、阿拉伯地區(qū),還有印度以及我國西部的少數(shù)民族,反映出唐代東西文化的交流與繁榮。</p> <p class="ql-block">這身樂伎雙腿跪地正在吹奏,從她手捧的姿勢來看應該是笙,笙這種樂器現(xiàn)在也常見。</p> <p class="ql-block">再看這身樂伎,身上多了一個披帛,從外形看也是豎形的管樂,叫作篳篥,又叫笳管[jiā guǎn],即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形似笛子的樂器。它的音域很高,在樂隊中起到一種領(lǐng)奏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這一身,雙手握著一個圓形的豎桿,上面一個圓形像團扇,遮擋著半張臉一幅嬌羞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正壁這一身,從外形看應是琵琶,琵琶分為直徑和曲徑,這個是直徑琵琶。</p> <p class="ql-block">這十二身樂伎中,兩個舞伎是主角,舞姿典雅,服飾清麗,舞技精湛,呈現(xiàn)的應是演出中最精彩的高光時刻,這十個樂伎是為這兩個舞伎伴奏的,除了兩個舞伎之外都是坐姿,稱為坐部伎。唐代宮廷樂舞分坐部伎與立部伎,坐部伎配制人數(shù)3~12人,她們在堂上表演,演出水平非常高。而立部伎場面宏大,通常是一百多人在堂下表演。</p><p class="ql-block">通過樂隊的展現(xiàn),眀顯感受到東西方文化與藝術(shù)的交流,正像習主席所說:文明因交流而互鑒,文化因交流而多彩!</p> <p class="ql-block">門外這兩身力士像,非常有代表性,在中國雕塑史和美術(shù)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為藝術(shù)家們臨摹的對象。</p><p class="ql-block">他獨特在哪呢?他的頭部雖然殘缺,還是能感受到他的面部是側(cè)向窟門方向,左手上舉手托山石,右臂下伸手握拳頭,肩膀呈傾斜的狀態(tài),腹部肌肉和骨骼的凸顯,彰顯了健美的體態(tài),給人一種力量之美。腰部束有戰(zhàn)裙,裙腰外翻,裙角飛揚,給人以動感與活力,一條細長的腰帶在腹前打結(jié)自然地飄垂,讓人感覺到腰帶材質(zhì)的柔軟。左腿站立,右腿弓步,重心落在兩腿之間,穩(wěn)健而有力。</p><p class="ql-block">這身力士最獨特的地方就是腹部的雕刻,它不像古希臘所采用的標準的六塊或八塊腹肌,看到肚臍周圍是一凸一凹五塊肌肉形似一朵梅花,這就是傳統(tǒng)的“梅花肚”,像是在屏息運氣,有一種動的感覺。脖頸粗壯,青筋暴起,這就是傳統(tǒng)雕刻藝術(shù)中的燕項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燕子在飛翔時脖頸呈三角狀彰顯一種蓄勢待發(fā)的力量。整個力士無論是形態(tài)、動態(tài),肌肉、骨骼都展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可謂形神皆備,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迫求的是一種健康的力與美的統(tǒng)一。</p> <p class="ql-block">趙老師說的“燕項”,小伙伴們挺好奇,劉老師韓老師收集了相關(guān)圖片,這是要一探究竟的節(jié)奏????</p> <p class="ql-block">姚崇開鑿的家窟距今已有1300多年,但是姚家留下的極南洞卻是龍門區(qū)系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hL中可以了解到中古時期的人文形態(tài)、人文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石窟的造像,感嘆古人將這冰冷的石頭賦予鮮活的生命,也將我們帶回到盛唐時期的洛陽,同時也感受到三朝宰相的姚崇為母盡孝展現(xiàn)出來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百善孝為先”的美德。</p> <p class="ql-block">石刻的美,它是一個靜態(tài)的藝術(shù),這個靜態(tài)的藝術(shù)當中蘊藏的是鮮活生動的歷史。一路走來,我們目之所及是歷經(jīng)滄桑千年不改價值的瑰寶,但是心之所感是遍歷盛世繁華厚積薄發(fā)的大唐榮耀。</p> <p class="ql-block">賈老師眼神忒好,好像在指引大家看飛天哦!</p> <p class="ql-block">小知識分享~佛門圣樹共有四種:</p><p class="ql-block">一是佛祖誕生處的樹,此謂無憂樹;</p><p class="ql-block">其二是佛祖成佛處的樹,名謂菩提樹;</p><p class="ql-block">其三就是佛祖講經(jīng)說法和弟子們集結(jié)處的樹,名謂七葉樹;</p><p class="ql-block">最后一種就是佛祖涅槃處的樹,名謂娑羅樹。</p><p class="ql-block">中國的佛教徒在以前是沒有見過真正的菩提樹的,所以很多人就把這七葉樹當成了菩提樹,并且對其懷有崇高的敬意。即使是現(xiàn)在,中國的許多寺廟里或者景區(qū)中都種植有七葉樹,并且將其稱之為“菩提樹”。民間稱七葉樹為“土菩提”,意為“我國本土的菩提樹”之意。</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七葉樹下研究什么佛法嗎??</p><p class="ql-block">旁邊有一個開小差的學生“花花”??</p> <p class="ql-block">因為疫情,龍門罕見的冷靜。</p> <p class="ql-block">分享兩珠生長于崔壁之上勵志又美好的小花草??</p> <p class="ql-block">明天就是五一假期了,回路上已見節(jié)日氣氛,牡丹花在道路兩側(cè)擺了一長溜,忍不住和牡丹留了個影??</p> <p class="ql-block">謝謝龍門石窟研究院趙淑梅老師的專業(yè)講解,漲知識了??????</p> <p class="ql-block">謝謝韓大攝影師給小伙伴們留下美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