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鶴 塘 橋 渠</b></p><p class="ql-block"> 鶴塘橋渠是鶴溪水利工程主要建筑之一,設計名稱為坊兜渡槽,因附近舊有石牌坊而取名。其形似彩虹,凌空橫跨鶴塘村西頭兩山之間,被人們譽為“天橋”。</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兩跨一墩圓拱橋,總長120米,橋面寬2.6米,外側設置護欄。過水渠寬1.2米,深1米, 渠橋高度24.82米。橋墩空心,形同跑道,條石漿砌,逐層收分。頂部兩邊拱頭安裝巨大的“五角石”,拱圈扇形條石就在這里起拱。每拱橋肩各有三個連拱橋洞,既能減輕橋身載荷,又可以節(jié)省石料,使外形更加美觀。</p><p class="ql-block"> 天橋1976年開始動工興建,1977年完成大拱合攏。之后因政治運動停工。1978年復工,年底干渠通水。</p> <p class="ql-block"> 鶴溪引水工程總長22.26公里。上游從海拔799.4米的溪邊村,引藍溪水經(jīng)東漈、路上,再分別進入鶴塘、后彰。一路逢山鑿洞,遇澗架橋。流域可灌溉農田面積9096畝,高度落差251.4米,形成八處跌水,利用跌水落差,建成八座水力發(fā)電站,裝機容量3600千瓦。其農業(yè)灌溉、工業(yè)及生活用水、水力發(fā)電所帶來的效益,惠及全鎮(zhèn)一半以上人口。工程從1971年1月3日動工,1980年基本竣工,參戰(zhàn)勞動力一千五百多人。當年施工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機械設備。開石鑿洞、挖渠造橋,僅憑手工一釬一錘,一鋤一鎬修建起來的。一批黨員干部身先士卒,帶領民工奮戰(zhàn)第一線,常年駐扎在工地上。整個工程,除申請國家補助81.5萬元外,均由農民分攤義務工完成。按照當今可比價值計算,相當于現(xiàn)在用手工建造一條四億多元的水利工程。鶴塘、芝南兩個大隊勞動力,十年一共分攤義務工112萬工日,平均每個勞動力每年義務造渠兩三個月,做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 這是鶴塘鎮(zhèn)上個世紀工程最大、歷時最長、動用人力最多的宏偉工程,她不僅為百姓帶來經(jīng)濟福利,也為子孫后代留下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財富。這面團結奮斗的光輝旗幟,是推動鶴塘人民前進的巨大力量,成為鶴塘人民心中不可磨滅的歷史豐碑。</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鶴塘橋渠被列入古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聿隨 撰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