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每次都會想去鄉(xiāng)下看風(fēng)景,體驗不同的樂趣。一起去的地方,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也有聽說過的,但每次有想法,基本都是沒有實施。有目標(biāo)的行走,隨心所遇的遇見,閑談與歡歌,攜三五好友,行走在山水之間,純享鄉(xiāng)間與曠野,這樣的韶光,也許能成為人生中最美麗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今天周六辰時,接到老葉電話,邀請我去他老家大湖新沖村游覽,我欣然相邀。新沖,是我筆下熟悉的地名,去年我整理《紅色記憶—憶貢川農(nóng)工會秘書姜修》文章,寫到?jīng)_村(現(xiàn)在叫新沖)。九點,老葉準(zhǔn)時到豪門御景小區(qū)門口接我,隨后,又接他的大哥和他的鐵路朋友,一同前往新沖。</p><p class="ql-block"> 行走的線路,老葉已經(jīng)規(guī)劃好了。今天,沿貢川胡貢溪村道,向上游行車到新沖。我開車駕齡20年,去過永安鄉(xiāng)下不少地方,這條線路,要不是老葉開車兼導(dǎo)游,估計,我這輩子都不會開車走這條線路。</p><p class="ql-block"> 途徑桃源洞,道路河邊一排白色洋紫荊如雪盛開,猶如一抹潔白扮靚春天。路邊的繁花景色,讓我大飽眼福。行車過地質(zhì)公園,遠(yuǎn)眺桃園洞對面栟櫚龜峰,惟妙惟肖的美景,讓我心儀。</p><p class="ql-block"> 老葉,理解我的興趣,特意將車子開到栟櫚自然村,在唐王古廟前駐車。對岸的龜山,遠(yuǎn)望猶如一只神龜臥此,抬頭眺望遠(yuǎn)方。沙溪河水緩緩從龜峰下流過奔向遠(yuǎn)方,河面寬闊平坦,在天光的映射下,河面波光粼粼。我們在此和“神龜”拍照后,便繼續(xù)我們今天要走的行程,去看山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站,紅安村</p><p class="ql-block"> 紅安村,位于貢川鎮(zhèn)的西部,與大湖鎮(zhèn)接壤,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7公里。為什么叫紅安村,必有一段紅色故事,就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重溫先烈們英勇悲壯的傳奇故事吧。</p><p class="ql-block"> 前往紅安村在G205國道貢川地段,有路標(biāo)指示紅安村方向。山間村道狹窄,原來水泥路,被施工車輛壓壞,車輛顛簸行駛在崎嶇盤山公路上,忽左拐,忽右轉(zhuǎn),我的心也隨之忽上忽下。還好,老葉是老司機,熟悉路況,盡管有急轉(zhuǎn)彎陡坡,可仍保持著車速,遇到有車輛交會,他也信馬由韁的從容和淡定。</p><p class="ql-block"> 老葉說:胡貢溪經(jīng)大湖流入貢川紅安,在堡南會清橋和沙溪匯合。現(xiàn)在我們是沿著胡貢溪向上游走,三十年代,紅軍也是沿著這條路,去解放貢川的。行車經(jīng)過一片田地,老葉說,這一片以前種植“莞蒲草”,貢川人稱為簣草,是專門打制草席的草。相傳自宋代以來就開始引種席草,到了明代,貢席已成為當(dāng)?shù)氐闹饕a(chǎn)業(yè)。貢席最著名是下坊席,色澤好,密度均勻,卷起來能挑斗米不彎,攤開來滴水不漏、經(jīng)久耐用。行車路過貢川老水電站,這座“不服老”的小水電站,依然唱“光明”的贊歌,為村民供電,發(fā)揮水利灌溉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過了水電站,前方兩座青山之間,一座橫跨在胡貢溪之上的水泥橋出現(xiàn)在眼前。老葉說:“這座水泥橋是在原來卓步橋舊址上新建的。卓步橋比橫跨在胡貢溪的會清橋更為先進,木拱廊橋都不用寸釘、片鐵,完全用木頭榫、桁嵌桁地緊密銜接而成,橋上還有建筑廊屋。小時,從大湖新沖村去貢川全靠雙腳量地,途徑卓步橋,我就到卓步廊橋里休息。八十年代,為了交通運輸,拆毀木質(zhì)卓步橋,新建現(xiàn)在通行汽車的水泥橋”。須臾,老葉發(fā)出“可惜”嘆氣聲。</p><p class="ql-block"> 我查資料,記載卓步橋是公元1865年始建,而現(xiàn)存的會清橋1485年始建,兩者相差380年。時光流逝中,卓步橋已定格成一幀剪影,但它卻永遠(yuǎn)留在貢川的歷史中,留在生活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的心田里。</p><p class="ql-block"> 翻過山嶺,遠(yuǎn)處谷底山間零星坐落的村舍,依山就勢分布于村的山坡上。通往村里的小道,兩側(cè)竹林蒼翠,環(huán)顧村莊,安詳寧靜。我們將車直接開到一座白色三層辦公樓村部前停車,向當(dāng)?shù)卮迕窳私饧t安村的情況。村民說:全村現(xiàn)在還有近300人口,村民分布在炭槎洋、黃道嶺自然村,村民主要姓氏有鄧、陳兩姓,以鄧姓人口比較多。以前,紅安村叫炭槎,記載這里因燒炭而得名。解放后1966年改為紅安大隊,1979年改為紅安村。我又有問村民,這里是紅軍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村民說村書記現(xiàn)在不在,他知道。</p><p class="ql-block"> 因還要趕路,我們匆匆在紅安村村部拍下影像,留著紀(jì)念?;丶?,查紅安村資料,《貢川古鎮(zhèn)》書籍記載:紅安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軍多次經(jīng)過或駐扎。1951年剿匪斗爭中,該村出現(xiàn)了一個剿匪模范民兵鄧家梓,帶人在深山老林中生擒土匪頭目“東南人民反共救國軍閩南軍區(qū)閩中軍分區(qū)第七縱隊副司令”張養(yǎng)晦。鄧家梓后來進京參加全國民兵模范大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接見。</p><p class="ql-block"> 紅安村,以紅色命名的村莊,是對革命先烈的永久悼念,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載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站 新沖</p><p class="ql-block"> 離開紅安村已是午時。車窗外,迎面而來的清新空氣,令人神清氣爽。遠(yuǎn)眺群山巍峨秀麗,高山栲花滿山怒放,低處竹林扶疏,田間地頭那一片,綠油油的煙葉,長勢喜人,生機盎然,呈現(xiàn)出“大地寫詩行,煙田美如畫”的靚麗美景。</p><p class="ql-block"> 沿著胡貢溪上游繼續(xù)行車,途徑黃道嶺、銀坑、廟前坑,我們進入新沖,在新沖橋(忠翊尊王廟)邊停車。老葉說:新沖屬于大湖鎮(zhèn),轄沖一村、沖二村、沖三村、沖四村。</p><p class="ql-block"> 新沖,原名“長村”,因地形成一個長“人”字形,后改名“沖村”。解放后,土改時,更名為“新沖”。新沖,閩南人居多。上個世紀(jì),安溪和永春遷入,在此租地種田,開山種茶,隨著閩南人的不斷增多,這里也越來越繁榮起來。</p><p class="ql-block"> 走進新沖,一座飛檐翹角的高聳牌坊直立眼前,牌樓門楣刻著2個遒勁的大字“新沖”。我走進牌樓前,讓老葉給我拍照以留下紀(jì)念。隨后,走到2021年11月完工的新沖橋,山風(fēng)徐徐拂面,看清澈見底的胡貢溪水潺潺,享受春日自然。</p> <p class="ql-block"> 老葉給我介紹:六十年代,新沖村胡貢溪兩岸有許多古色古香的吊腳樓,現(xiàn)在溪邊的吊腳樓都已經(jīng)消失了。記得那時水面寬,水也深,常有小孩光著屁股游泳和捉魚?,F(xiàn)在的新沖小學(xué),原來也是一座很大古堡,具有防御功能,現(xiàn)在也成了新沖老一輩人的記憶里了。</p><p class="ql-block"> 胡貢溪兩岸景觀和觀休閑步道還在美化建設(shè)中。走在溪岸景觀休閑步道,溪邊零星幾棵葳蕤蒼勁的古樹,枝繁葉茂,濃蔭蔽日。那虬結(jié)的樹干、飄垂的枝條,彎彎曲曲伸向溪里,讓人感受到一種遠(yuǎn)離城市喧囂的祥和寧靜的心境。山清水秀的新沖,農(nóng)村蓋的聯(lián)排別墅安逸舒適,讓人羨慕這里村民過愜意的新農(nóng)村生活。</p><p class="ql-block"> 進入新沖有兩條街,我們選擇走老街。老葉的家在這條街上,老葉有諸多感懷。他是在這里出生成長,18歲考上省水利電力學(xué)校,才離開新沖。老街承載了他太多孩兒時代的記憶——有艱辛,也有歡樂。老街人來人往,他不時與熟人用閩南語打招呼。街兩旁的一店一鋪,與村民交織在一起,人間煙火繚繞,暖意十足。</p><p class="ql-block"> 老街不老,刻滿了歲月時光的余韻。走進老街,老葉指著街上一座樓說,這是永安信用社新沖營業(yè)部,她母親曾經(jīng)在這里工作,由于沒什么業(yè)務(wù),后來,就搬到城里。再后來,新沖信用社這棟樓沒什么用,也就出售出了。</p><p class="ql-block"> 老葉帶我們參觀他家的老屋,老屋是傳統(tǒng)式農(nóng)村木質(zhì)混磚封閉式三合院,坐北朝南,北門正堂為堂屋,東西兩側(cè)各有廂房。東廂房南面用磚墻連接起來,并與西廂房外墻處開門,中間的空地主要用作曬場。老屋大門左側(cè)門牌號沖二村164,大門右側(cè)門牌號沖二村74。一扇大門有兩個門牌,我感到納悶?懸念我留著,我想他看到我這篇文章,自然會告知我。</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們四人在沖三村橋頭,興燕小炒飯店吃農(nóng)家菜。泡菜炒筍、豬頭肉炒大蒜、鹵腸炒菜椒、小白菜,淮山牛肉湯,標(biāo)準(zhǔn)的四菜一湯。原汁原味農(nóng)家菜,價格實惠、味道淳樸。老板娘很熱情,值得推薦。我記下興燕小炒飯店的號碼,以便下次來時,提前預(yù)定飯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站 忠山村</p><p class="ql-block"> 小時侯,我也經(jīng)常去爬山,翻過一座山,又一座山,以為大山背后應(yīng)該沒有人居住了吧!沒有想到,深山藏“古廟”,寧靜自然之美的山村,靜臥深山之中,靜得讓人抓狂......讀書時,在我心坎兩個愿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話不多說,吃完午餐,我們繼續(xù)下午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出了新沖,我們往星橋村方向行駛,山道依然崎嶇,經(jīng)官壩村,過余地村,到際頭村,前方岔道指示牌,往前是巖前鎮(zhèn),往右是眉山村。老葉告訴我,他的大哥以前有好友住在眉山村,所以,我們選擇眉際線行駛,滿足他大哥心愿,往眉山村走。</p><p class="ql-block"> 行車到山腰,眼前出現(xiàn)三條土路,水泥道路沒了。坐在副駕的我給老葉指路,應(yīng)該往左邊這條老路行車,另外兩條是剛開挖的新路。按照我指的行車方向,行走在茂密山林逶迤的山路,老葉開著、開著感覺不對,他記憶以前這條路都是水泥道,沒有沙土路。老葉說:我們應(yīng)該是走錯了!老葉又問座在后排的大哥,大哥也搞不清楚方向。</p><p class="ql-block"> 我們只好在險峻的山路掉頭下山,到際頭村岔道問村民。村民告知,往眉山村翻過這座山就是,線路沒有錯。老葉說:眉際線行駛道路不好走,我們還是往巖前鎮(zhèn)方向走。</p> <p class="ql-block"> 行車駛過頭橋村、中橋村、尾橋村,興泉鐵路高聳大橋出現(xiàn)在我們的頭頂。“一橋飛架西東,天塹瞬變通途”。興泉鐵路大橋飛架峽谷,穿山越嶺而來,將天塹變通途的一架“長虹”。</p><p class="ql-block"> 沒有太多時間觀賞鐵路大橋風(fēng)景,我們行車到了一個叫石牌仔的地方,路牌指示:左前方是星橋村,右前方是忠山村。我提議,開車到星橋村看看,開車只能“走馬觀花”,到此一游。星橋村是三元區(qū)最大的行政村,溪源溪穿村而過,“一溪兩岸”展新姿,福澤一方百姓,該村省級明星村、文明村。</p> <p class="ql-block"> 駛出星橋村,往目的的忠山村。忠山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巖前鎮(zhèn),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民風(fēng)民俗。相傳,舊時村子是由大大小小18個寨子組成,故古名十八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在十八寨,祠堂可說是特色,有四賢祠、莊氏宗祠、楚三公祠、楊氏三公祠等著名的祠堂。</p><p class="ql-block"> 十八寨的蜈蚣街,以動物的來命名,也很是好奇。我們走在一條用光潔的青灰條石鋪就的古街,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街道兩旁有商家鋪面,大的則是宗族祠堂,這里過去曾是十八寨最為繁華的地段,也是古韻尤存的十八寨的精華所在。</p> <p class="ql-block"> 小溪穿村而過,溪上的一座石橋吸引的我們的目光。橋的歷史可追溯到元代,誰能想象在這樣的小村,隨處可穿越數(shù)百載光陰呢?石橋最有特色的當(dāng)屬其橋墩,其形尤如高翹的船頭,整座橋梁平架在這三個船形石橋墩上,遠(yuǎn)遠(yuǎn)望去,好似一座浮橋,故而當(dāng)?shù)厝朔Q其為“石浮橋”,這樣的船頭任洪水滔滔,可保石橋平安。</p><p class="ql-block"> 忠山村的古建筑還許多,因為時間關(guān)系,我們只是匆匆游覽,就準(zhǔn)備打道回府。</p> <p class="ql-block"> 回程的路,本想從巖前格氏栲上高速,沒想到,還沒到格氏栲,前方道路封閉施工,只好再回新沖,走大湖,回永安。這一路顛簸,開車的老葉辛苦了,坐在后排老葉的大哥比較清醒,不時與我搭話。而老葉的鐵路朋友,一坐車基本就睡,一下車就精神,他是位性格豪爽的人,值得交往。</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世界,旅行最大的好處,不是你見過多少美景,而是走著走著,在一個際遇下,你突然重新認(rèn)識了自己。時光荏苒,人生匆匆,愿我們一直都走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備注:此行時間:2022年4月16日,記下同游者姓名:老葉(葉德福)、坦蕩(網(wǎng)名,葉德福的哥哥)、劉永裕(葉德福的好友)</p><p class="ql-block"> 線路:桃源洞栟櫚自然村--沿胡貢溪--貢川老水電站--卓步橋舊址--紅安村-途徑黃道嶺--新沖(沖一、沖二、沖三、沖四)---官壩---余地--際頭--中橋---星橋村--忠山村---新沖--大湖--永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