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云紅樹圖》</p><p class="ql-block">東方雅集2020年復制</p><p class="ql-block">明。藍瑛</p><p class="ql-block">絹本,設色</p><p class="ql-block">縱189.4厘米,橫48厘米。</p><p class="ql-block">原作藏北京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本幅左上自識:“白雲紅樹。張僧繇沒骨畫法,時順治戊戌清和畫於聽鶴軒。西湖外民藍瑛?!扁j“藍瑛之印”。順治戊戌為1658年,時藍瑛74歲。</p><p class="ql-block"> 此幅用沒骨法以石青、石綠色畫山石,用朱砂畫小草,樹葉也用濃艷的紅、黃、青、綠沒骨點出,云用白粉渲染。畫面色彩濃重豐富,卻又典雅清新。自識“張僧繇沒骨法”,實為畫家自己獨創(chuàng)的畫風,此幅為藍瑛青綠重彩畫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此畫從構圖大致可分遠、中、近景:遠景為高山矗立、懸崖峭壁。中景山岡連綿,參差不齊,其間雜木從生,樹干或挺拔,或彎斜,枝葉呈五顏六色。近景為此畫主要部分,山右兩岸有板橋一座,有一位身著白袍的長者,手持拐杖,正在板橋上漫步。板橋左下方為山石、草木及幾棵大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晉唐與兩宋時期的山水畫為元、明、清時期提供了三種色彩繪畫樣式:晉唐樣式、五代北宋樣式、南宋樣式。明代繪畫就是以此三種繪畫樣式為依托而展開,藍瑛《白云紅樹圖》即為對“晉唐樣式”的傳承與發(fā)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藝術鑒賞</p><p class="ql-block">色彩</p><p class="ql-block">《白云紅樹圖》突破了色彩的程式化,按照個人色彩感受以及繪畫表現的需要進行賦色表現,以濃艷的石青、石綠、朱砂、赭色以及白粉略分濃淡進行點染,色彩夸張。設色異常的大膽、灑脫,脫離傳統色彩觀念的束縛。大紅、大綠的使用,雖為大俗色彩,但無大俗之體現,而且映襯著一種高雅、一種灑脫,可謂“大俗即大雅”。在山間白云的描繪上,沒有采用傳統的留白和勾勒的表現技法,而是以白粉進行點染,云氣繚繞,不乏傳統之動感。同時,藍瑛較好地掌握了協調中求對比的色彩規(guī)律,以青綠為主要色調,幾棵紅色樹木與此產生強烈的對比,用花青、草綠等較溫和的顏色加以協調,而云氣以及白色樹木的渲染,則增加了畫面的明亮之感,起到了點醒畫面的效果,色彩對比中求協調,具有很強的裝飾趣味與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構圖</p><p class="ql-block">綜觀《白云紅樹圖》,作者以“S”形連續(xù)取勢,韻律感十足?!癝”形構圖是繪畫構圖中最具有流動性的構圖形式,物體以“S”的形狀從前景向中景和后景延伸,使畫面具有空間感與生動性,從而產生縱深的視覺感。此種構圖也是中西方繪畫中常用的一種構圖形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