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合奏《長城隨想曲》賞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78年,劉文金隨中國藝術團訪問美國,在紐約的聯(lián)合國大廈休息廳里,掛著一幅巨大的“萬里長城”彩色壁毯,氣勢雄偉,光彩奪目。他久久凝視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創(chuàng)作欲望交織在一起,不禁浮想聯(lián)翩,回國后就創(chuàng)作了這首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樂曲的題材重大、音樂情感深邃,縱橫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奮斗歷史,飽含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神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樂曲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人們漫步關山,對民族深遠歷史的沉思和對長城內外氣象萬千的贊頌。同時還表現(xiàn)了中華兒女在烽火年代前赴后繼的頑強精神和對武術民族英魂的慰念。抒發(fā)了人們高瞻遠矚,對祖國未來的堅定信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全曲由四個樂章組成:《關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遙望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四樂章《遙望篇》由行板、小快板和終曲三個部分組成。這個樂章充滿了人們對祖國未來的美好展望和幸福、自豪感,抒發(fā)了中華兒女的高尚情懷。二胡演奏非常流暢、舒展、富有歌唱性。在富有鼓詞類說唱音樂的音型中,再現(xiàn)了第一樂章的二胡主題,旋律上下的幅度達十二度之寬,成功表現(xiàn)出人們攀登長城、憑空遠眺時的心理情感變化,富有青春活力。在快速樂段中,運用“垛板”般的音調,在演奏技法上采用定把滑音,音質堅定挺拔。之后樂曲速度進一步加快,而這種加快的方法正運用了民族音樂中的“搶氣”手法,節(jié)奏旋律有種內在不可抗拒的力量,烘托出贊美詩般的主題旋律與樂觀向上的情懷。終曲樂段中,樂隊再現(xiàn)了序奏中的主題音樂,二胡以寬廣、莊重如大海般波濤洶涌的氣勢來推出音樂的主題音調。向上模進的三連音在樂隊的穿插配合下,音樂轉向了排山倒海的氣勢中,抒發(fā)了人們高瞻遠矚時對祖國光輝未來的堅定信念,最后在昂揚激烈的高潮中結束。在音樂的余音繚繞中,始終滲透著歷史的悲愴和民族的魂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合奏《長城隨想曲》基本上就是第四樂章的內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明仁網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協(xié)奏曲《長城隨想》賞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78年,劉文金隨中國藝術團訪問美國,在紐約的聯(lián)合國大廈休息廳里,掛著一幅巨大的“萬里長城”彩色壁毯,氣勢雄偉,光彩奪目。他久久凝視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創(chuàng)作欲望交織在一起,不禁浮想聯(lián)翩,回國后就創(chuàng)作了這首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全曲由四個樂章組成:《關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遙望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樂章《關山行》是一個莊嚴、雄偉、深邃的樂章,由序奏、五個樂段和尾聲構成。樂曲在大提琴等低音樂器的烘托下奏出,其中有模擬我國古老民族樂器的鐘、罄之聲,把長城雄偉的英姿和中華民族器宇軒昂的氣魄描繪得淋漓盡致。序奏的音樂主題表現(xiàn)了人們漫步關山時,對古老長城的贊嘆,這一主題的特征音調以不同的姿態(tài)時隱時現(xiàn),穿插在整個作品中。獨奏二胡氣勢貫通,堅定地拉出了模仿古琴演奏手法的深沉旋律,在這段凝重而深遠的基調中,音與音有著“板”的韻律感、京劇的行弦與潤腔感、古琴“綽、注”的余韻感,使樂曲更富有了古樸高雅的格調。裝飾音指滑音在這段中運用得恰到好處,充分地發(fā)揮了二胡中的“板、眼”特點,使樂曲有從容、深沉之感。在主題旋律的寫作上,充分運用音程的旋律進行手法,拓寬了音域,使二胡旋律的器樂性更為突出,它那凝重漫步的主題是以迂回上行的直線型旋律進行方式展開的。使旋律幅度擴展為十三度,極形象地表現(xiàn)出作曲家的思緒隨長城的蜿蜒起伏向歷史時空的延伸,從而引出對中華悠久文明歷史的追溯和感慨。在音樂的展開手法上,將引子“長城堅強性格”的主題動機通過二度自由模進展開,在主題動機的三、四拍上的加花裝飾或簡化,引出了“贊頌長城精神”的對比主題音調。旋律變得如行云流水般流暢,使人有在長城上漫步時的暢快感。樂段中對站在長城上所充滿的幻想和遐想的刻畫,出現(xiàn)在屬調上,在與樂隊互問互答式的兩次對話中,烘托出特定的氛圍與民族自豪感相呼應。這種輕松跳動的旋律,很好地展現(xiàn)了對民族深遠歷史的回顧與熱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樂章《烽火操》由引子、六個樂段和尾聲組成。在旋律上,京劇音樂是核心素材,該章描寫以“烽火臺”為線索聯(lián)想到的先輩們?yōu)槊褡褰夥哦案昂罄^的頑強斗爭精神。樂隊中彈撥樂器所奏的緊張急促的節(jié)奏,勾畫出邊關將士們整裝待發(fā)的氣勢和烽火告急的激烈場面。在二胡“長城形象”的主題動機中,將鮮明特色的音型通過移調、高八度等手法,使情緒更為激動緊張,似乎是戰(zhàn)鼓頻催、號角震天,各路英雄在長城會師的雄壯場面。在這里,曲作者運用長顫音表現(xiàn)緊張火急的氣氛,恰到好處。一段緊張的音型后,作者通過調性的轉化和民間傳統(tǒng)手法中的“句句雙”,與樂隊一問一答形成呼應,仿佛是隊伍響亮口號的回聲,使音樂隱含一種神秘的美感。樂段結尾,曲作者運用西方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中國民族音樂的融合,使表現(xiàn)力更加豐富。演奏技法上運用了拋弓,那跳動的音符似乎是戰(zhàn)士們騎在馬背上馳騁沙場的寫照。曲作者采用了模糊調性的手法,產生在聽覺上不一致的效果,展現(xiàn)出一種緊張殘酷的決戰(zhàn)場面。在樂曲尾聲中,樂隊運用了不和諧和弦來襯托,配上二胡斷斷續(xù)續(xù)進行的音調,給人陰森恐怖的感覺,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尸橫遍野、冷月殘照的凄慘景象,蘊含著對死去英烈的無限哀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樂章《忠魂祭》由序奏、慢板、華彩和再現(xiàn)性樂段組成。曲作者曾評價該樂章:“音域肅穆而內含,表現(xiàn)了人們在靜默中聯(lián)想到‘青山處處埋忠骨,長城內外皆英魂’的哀痛心情,從音樂的基調中可以看出是對死去的千千萬萬無名將士的祭祀慰念。”在序奏中,由笙模、笙、新笛、大提琴等樂器慢速地奏出肅穆、悼念的樂句,讓人沉浸在古老悠遠的遐思中。獨奏二胡運用泛音點描的虛實相生的音色變化,有著特殊的意味,猶如古鐘撞擊之后的裊裊余音,極其形象地表現(xiàn)了人們在各位英烈前拜祭時燃香的縷縷青煙,在微風的吹送下,傳遞給了英烈的在天之靈,富有十分悠遠的意境。慢板的結束處以中胡、大提琴等低音樂器為背景,二胡在顫弓旋律上進行,意韻綿綿的音調顯示出暗淡荒涼的情景,作者運用調性上連續(xù)兩次向屬音轉調的方法,使之在進入F調的華彩樂段之前就已經埋藏了隱伏的基調。樂曲中的華彩樂段為散板音樂,作曲家把西方音樂中的炫技性創(chuàng)作手法融入到中國戲曲音樂的散板音樂中,二胡的技法表現(xiàn)主要是通過連接的經過句得以發(fā)揮,而各種主題音調又被炫技性的經過句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在這里,音樂的力度、速度、音區(qū)及節(jié)奏都有著極為豐富的變化,再加上對中國戲曲音樂的 “搖板”“垛板”等板式的出色運用,使這一散板音樂充分發(fā)揮和展示了中國二胡的獨特魅力,極好地表達出曲作者對長城、對灑滿民族英烈鮮血的壯麗山河的激動情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四樂章《遙望篇》由行板、小快板和終曲三個部分組成。這個樂章充滿了人們對祖國未來的美好展望和幸福、自豪感,抒發(fā)了中華兒女的高尚情懷。二胡演奏非常流暢、舒展、富有歌唱性。在富有鼓詞類說唱音樂的音型中,再現(xiàn)了第一樂章的二胡主題,旋律上下的幅度達十二度之寬,成功表現(xiàn)出人們攀登長城、憑空遠眺時的心理情感變化,富有青春活力。在快速樂段中,運用“垛板”般的音調,在演奏技法上采用定把滑音,音質堅定挺拔。之后樂曲速度進一步加快,而這種加快的方法正運用了民族音樂中的“搶氣”手法,節(jié)奏旋律有種內在不可抗拒的力量,烘托出贊美詩般的主題旋律與樂觀向上的情懷。終曲樂段中,樂隊再現(xiàn)了序奏中的主題音樂,二胡以寬廣、莊重如大海般波濤洶涌的氣勢來推出音樂的主題音調。向上模進的三連音在樂隊的穿插配合下,音樂轉向了排山倒海的氣勢中,抒發(fā)了人們高瞻遠矚時對祖國光輝未來的堅定信念,最后在昂揚激烈的高潮中結束。在音樂的余音繚繞中,始終滲透著歷史的悲愴和民族的魂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明仁網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評價:《長城隨想》是二胡作品中題材最為重大、音樂最為深邃的一首多樂章二胡協(xié)奏曲,它縱觀了中國數(shù)千年的奮斗歷史,飽含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神韻,反映的思想情感,不是簡簡單單的敘述性表達,而是作者通過協(xié)奏曲的形式,透露出一種美好情感和信心,讓人們去領略和體會里面的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使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得到釋放和升華,來抒發(fā)人們對古老長城的感受和對民族之魂的熱情謳歌。這部作品音樂充滿傳統(tǒng)精神和時代的律動感,激昂寬廣、天地共振,展望了古老民族的美好未來。長城是中華民族團結與力量的象征,樂曲通過行、操、祭、望四個充滿動態(tài)的樂章熱情謳歌了長城的博大、壯觀、蒼勁、深遠,深刻反映了80年代初期中國文化熱興起前人們的深沉思考,從而在中西文化大撞擊中迸發(fā)出的燦爛火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音樂語言的運用上,這部作品既有高亢激越的京劇風格,又有極富聲腔口語化的北方書鼓的音調,有古琴滑音的韻味,模仿琵琶“輪指”的斷頓音,京胡長短弓快速的流暢交替等其他民族樂器中借鑒而來的表現(xiàn)手法。全曲民族思維的音樂曲調發(fā)展手法也隨處可見,二胡獨奏和協(xié)奏中樂隊之間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雙方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它將二胡這件古老的樂器,賦予了交響樂般的宏偉氣魄,表現(xiàn)如此偉大的主題。它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最為完美的典范之一,在二胡音樂美學上有著特殊的研究價值。而這部作品中將濃郁傳統(tǒng)韻味與音樂語言相結合,通過大膽的創(chuàng)新賦予了作品的音樂表現(xiàn)力,提高了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的水平,使二胡演奏技術更加豐富,表現(xiàn)功能有了更大的空間?!啊堕L城隨想》所體現(xiàn)的“史詩性”和“交響性”都比較成熟。是20世紀80年代民樂創(chuàng)作重要收獲,可視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創(chuàng)作通往成熟的一座里程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明仁網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合奏,領奏自左至右:章海玥、閆國威、馬向華、于紅梅、薛克、楊雪、張敬一、高白。指揮:劉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蘇州民族樂團,指揮:彭家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演奏:張尊連、張方鳴、趙戈、薛克、馬向華、朱冮波、羅聆聆、劉虹、卜曉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協(xié)奏: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室內樂團、民族管弦樂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指揮:陳冰(五歲起學習鋼琴,17歲開始學習指揮;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碩士與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歌劇系;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副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合奏,萊佛士校友華樂團,指揮:趙迅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新加坡萊佛士音樂學院創(chuàng)立于2001年,2010年,該學院成為英國西倫敦大學倫敦音樂學院的大學伙伴;西倫敦大學的本科畢業(yè)證書自2019年已獲得中國教育部認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樂章,上海學生民族樂團,領奏:段皚皚,指揮:姚申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樂章,中央音樂學院民族樂團,領奏:于紅梅,指揮:王甫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樂章,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領奏:鄧建棟,指揮:洪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胡:張舒然,指揮:黎俊平,臺灣苗栗國樂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合奏,特別選了沈陽市群眾藝術館民族樂團演奏的視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貴陽市群眾藝術館演奏員吳梅在家練習《長城隨想》第四樂章的視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