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為了避開踏春游玩人流,獨自一人前往位于深圳大鵬半島上的百年古村——鵝公村。綠色出行,從龍崗坐833路公交到水頭市場后,轉M231到洋籌灣終點下車,再沿海邊公路前往鵝公村。天氣很好,藍天下大鵬灣蔚藍海色非常漂亮。 吉坳灣沙灘,沙白海碧,可惜防疫防偷渡已經(jīng)嚴防死守,禁止游客下到海邊沙灘。 路邊山谷里盛開的禾雀花,一串一串很多很多 徒步前行約4公里后,來到百年古村鵝公村,村口一口水塘,塘里建有一個很大的亭,有簡易水泥橋相連。因為古村已經(jīng)廢棄,亭子年久失修,一副破敗的景象。 鵝公村位于南澳街道鵝公嶺西側半山腰的一片谷地中間,村子依著山勢而建,四面環(huán)山,有200年以上歷史。在村口有巨型鵝蛋石,其上生有百年古榕,村落由此得名。 村口還有許多建筑完好的房屋,但已經(jīng)沒有人居住。 鵝公村人的祖先大多是客家人,因交通不便,水電不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鵝公村的原村民“放棄”了這個古村,陸續(xù)搬出,前往交通便利的南澳。 走進古村,一種荒涼之感迎面而來。人去屋空,荒草滿園。 許多房屋已經(jīng)崩塌,只留下殘檐斷壁,荒草蔓延。石塊壘砌的屋門依舊頑強屹立。為曾經(jīng)的歲月留下那份堅守。 一株野芋從屋內(nèi)伸出一枝,仿佛昔日村民依靠門口一樣,等待家人的歸來。 人已搬走,遠去他鄉(xiāng)。曾經(jīng)人聲沸騰的村落,唯有野生植物肆意生長,成為眾多植物的家園。 徘徊在古村里,四周很安靜,陪伴的是眾多的蟲鳴鳥叫,以及自己的腳步聲 透過門楹看屋內(nèi),房頂早已經(jīng)塌落,陽光直射只有四壁的房屋。光影斑駁,綠意充滿空間。滿地的破瓦爛木,讓人感覺時光已經(jīng)遠離許久。 古村小巷眾多,轉過一巷又見一巷,但都沒有了生活的氣息。樹在盡情生長,藤在自由蔓延,昔日村民已在他鄉(xiāng)繁衍生息。離開不是悲傷,卻是另一段幸福的開啟。 古村留下的是往日的生活的記憶,等待歲月慢慢崩塌消失的村舍,一年又一年,慢慢地遺忘。 走進房屋保存尚好的舊屋,曾經(jīng)的房屋結構依舊。標準的客家房屋陳設,一樓一底,前堂后房。 曾經(jīng)煙熏火燎的廚房,飄逸著飯菜香味的地方,如今煙火俱無,灶破鍋爛。 曾經(jīng)的煙熏,仿佛還能感受曾經(jīng)一日三餐的溫馨。 一個精美的柴火灶,保存非常完好。各種灶的功能俱全,用心鑲嵌粉色瓷磚,凸顯當年主人的審美。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一個獨特的煙囪造型,與后面屹立不倒的墻壁,組成一副奇異的建筑造型。這是鵝公村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用做拍攝人像的背景,一定可以網(wǎng)紅。 只留下墻壁的門廊,拍攝人像不錯的地方。 村里的古祠堂,唯一還保持原樣的地方,滿地的鞭炮碎紙,墻上張貼的鮮紅春聯(lián),表明離開的村民們,依舊不時返回古村,祭祀祖先,找尋過去生活的記憶。 村口的榕樹依然不停生長,那顆巨大的鵝蛋石依然靜靜地躺臥在村口廣場。迎接前來尋覓古村的游人。 鵝公村屬于南澳街道南隆社區(qū),建于康熙至嘉靖年間,距今約200-330年歷史,面積約為8公頃。村落呈典型的山地布局,具有明顯嶺南特色:村落位于四面環(huán)山的盆地中,東側緊靠風水林、南面為蜿蜒溪流、西側為水田、北面為村口蓄水池塘,按傳統(tǒng)風水理論,可辨別出靠山、青龍、白虎、案山之類凸顯出鵝公村選址的精心和優(yōu)良,是一個典型的風水林與風水池交相輝映的古村落。由于地處偏遠,生活不便,上世紀90年代后,村民陸續(xù)搬離,一直處在荒廢中,但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保留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