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我的母?!氯龍鲎优?/a>

沙漠胡楊

<p class="ql-block">  時光總像林花謝了春紅,腳步太匆匆。彈指一揮間,一個甲子年已走過,我的母校只能在記憶的碎片中尋找。</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校——下三場子女校坐落于老場部北面、農(nóng)二支渠西面,它是原農(nóng)七師下野地三場子女校,創(chuàng)建于1958年。</p><p class="ql-block"> 下三場子女校,為134團場培養(yǎng)了大批建設者和接班人,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成長的搖籃。我的童年、少年、青年都是在那里度過的。校園里,到處有我的足跡,有我的快樂和成長。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學部概貌</p> <p class="ql-block">  聽父親講,1958年6月中旬,農(nóng)七師下三場領導決定創(chuàng)辦一所學校,特選了一大塊麥田作為農(nóng)場子女校新建地。</p><p class="ql-block"> 麥田平整后,建起了一棟坐北朝南的蘇式平房,設有醫(yī)務室、財務室、校長室、教師辦公室和幾間教室。這棟平房東西兩頭凸出來的教室門是互相對著的,平房正中間是朝南開的雙扇大門,門上方屋檐呈“∧”形。大門正上方寫有兩行字:“農(nóng)七師下野地三場”(字稍小)、“子女學?!保ㄗ稚源螅?。大門左右兩邊各寫有兩行大字:右邊是“教育為無產(chǎn)階級服務”、“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jié)合”,左邊是“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遠處看這棟房子很像一座大廟宇,因為是土木結(jié)構(gòu),大家戲稱它“土地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土地廟”北面是足球場,挨著北林帶,東面是一棟南北走向的教師家屬區(qū),門朝西。西面是一棟南北走向?qū)W校食堂。在“土地廟”正南左右兩側(cè)各有一棟南北走向的教室,這兩棟教室的門是互相對著的。兩棟教室中間是一個東西走向、周長200米的小操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小操場南面、</span>老場部中心路北面邊上,有三棟東西走向的平房,東面一棟是教室,中間一棟、西面一棟是學生宿舍。這三棟房子北面是足球場(在西面)和籃球場(在東面)。足球場、籃球場北面隔著一條路就是小學操場?;@球場東面是一棟南北走向的廁所。</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下三場子女校小學部的概貌。我的五年小學童年時光就是在這里度過的。</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下三場子女校招收一至四年級學生,共84人,全部住校。教職員工有段鴻章、曹立成、潘文讓、姜寧、董淑梅、張在蓮六人,負責人段鴻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托兒所歷險</p> <p class="ql-block">  我在托兒所大班時,有一段恐怖、痛心的經(jīng)歷讓我至今難忘。因地震,托兒所倒塌,造成三死十三傷的嚴重后果,那段慘痛經(jīng)歷也是父母多次講給我聽的。</p><p class="ql-block"> 父母工作忙,沒有時間照看我,就把我全托在場部托兒所,只有每周六把我接回家洗洗換換,周日又把我送回到托兒所,在家時間僅有兩個半天加一個晚上。</p><p class="ql-block"> 每次父母送我去托兒所,我都很不情愿,哭著鬧著不去。有一回,我哭鬧著,把頭磕在了床幫上,頭上都出了血?;丶茵B(yǎng)了一周,很快父母又把我送到了托兒所。就這樣,我和托兒所的小朋友漸漸熟了起來,但在托兒所我們每天期盼著父母來看我們。</p><p class="ql-block"> 平日,我和幾個小伙伴總愛在離門口不遠處的床邊,望著門上面墻上的那一道裂縫,從裂縫處能看見外面的亮光,還能聽到小麻雀們喳喳喳地叫聲。</p><p class="ql-block"> 每天上午,托兒所的阿姨要與我們一起做游戲,在做游戲時,我指著小麻雀叫的地方問阿姨:“小麻雀會不會害怕從那個縫縫里掉下來???”阿姨說:“不會的,不會的,除非地震把它們震下來?!?lt;/p><p class="ql-block"> 我記住了阿姨的話,年幼無知的我想快快看見小麻雀,就每天嘴里念叨著:“地震地震快地震,震下震下小麻雀!”</p><p class="ql-block"> 一天中午,小伙伴們正在午睡,我的嘴里仍然念叨著那句話。突然,就感覺床在搖晃,又聽到一聲巨響,我趕忙爬起來拉醒我身旁的倆個小伙伴,我們一起鉆到了床下。緊接著就聽到“轟”得一聲,眼前一片漆黑,空氣中彌漫著塵土的氣味。</p><p class="ql-block">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聽到我的頭頂上有響聲,很快看到了光亮。我向外面大聲叫喊:“我們在這兒,我們在這兒。”叔叔阿姨們用手扒開土塊,很快把我們救出來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也趕來救人,母親看見倒塌的托兒所,嚇得腿都軟了,腳怎么也邁不開。四周都是孩子的家長來救人的,他們用恐慌、顫抖的聲音喊著自己孩子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就在這時,救我的那個叔叔認得我父母,他大聲喊,讓我的父母接走我。母親聽到喊聲,快步來到我身旁,一把將我緊緊地抱在懷里,嘴里一個勁地說:“媽媽再也不把你送到托兒所了,以后你就在家好了?!?lt;/p><p class="ql-block"> 我和我拉下床的姓張和姓周的兩個小伙伴都得救了,我們很幸運,躲過了一難??赡翘煊腥齻€小朋友不幸被砸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p><p class="ql-block"> 從那之后的一段日子,我母親因重建托兒所要去工作,不能帶我,就讓我跟著父親。</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是學校的老師,每天他只要在教室里上課,我就一個人在教室外面玩。時間長了,他班上的大哥哥和大姐姐們都熟悉我了,課間休息時便帶我一起做游戲。有張小學畢業(yè)照上,還有我和父親與那屆學生們的合影留念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室·土臺子課桌</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65年上小學的,上一二年級時,我們的課桌都是用土塊壘的臺子,教室不很大,最多能容納40人。</p><p class="ql-block"> 一進門,是一張木制的講臺, 講臺下面是四列土臺子課桌,每列有五行土臺子,每個土臺子能坐兩個人。土臺子是用土塊、樹棍搭建的,上下四周用麥糖和的泥巴糊起來。因為是土臺子,所以我們的衣襟、衣袖上都是土。</p><p class="ql-block"> 為減少土臺子掉土,不知誰發(fā)明的,用青草葉子來回涂抹土臺子,三天兩頭在土臺子面上涂抹幾遍。大家最愛用汁液多的掃帚苗、灰灰菜和胖娃娃草涂抹。時間長了,土臺子面上淡綠淡綠、光亮光亮的,手摸著滑溜溜的、涼涼的。凡是涂抹了草汁的土臺子面就不怎么掉土了。</p><p class="ql-block"> 學生坐的凳子是用兩根木樁當?shù)首油?,把木樁釘在地上,再把一塊長條木板釘在木樁上,這樣就是可坐兩人的長條凳子了。</p><p class="ql-block"> 黑板是用水泥抹成的,在水泥上面刷上黑油漆,晾干后就可用粉筆在上面寫字。黑板擦是用廢棄的氈片、帶毛的羊皮或海棉塊充當。黑板上方中間是一幅毛主席畫像,畫像兩邊分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幾個紅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夏秋兩季,教室內(nèi)活動空間稍大點,冬春兩季,教室前后的一側(cè),因為要打火墻、爐子,再壘上煤池和柴池,活動空間就很小了。</p><p class="ql-block"> 教室的窗戶東西各兩扇,都是1.2米寬、1.5米高。早上,東升的太陽能照進教室,下午,西落的太陽也可以照進教室。</p><p class="ql-block"> 那時教室雖然簡陋,但我們有學習的熱情,有求知的快樂,有互幫互學的精神,有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樂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給教室生火</p> <p class="ql-block">  每到冬季,教室里都要生火取暖。學校規(guī)定除一二年級低段由老師生火外,其他年級都是由附近單位學生自己生火。</p><p class="ql-block"> 我在一二年級時,老師們總是早早地把教室燒得暖暖的。到我上三年的時候,我可以自己去教室生火了。</p><p class="ql-block"> 我家就住在校園邊上,從三年級開始,冬天給教室生火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再也沒有間斷過。</p><p class="ql-block"> 記得我第一次生火時,因沒經(jīng)驗,頭天下午放學就早早回家了,根本就沒準備柴火和廢紙,也沒有把爐灰清掉。第二天,我起得很早,母親說:“你起這么早干啥?”我把要給教室生火的事告訴了母親,母親笑著說:“你行嗎?到現(xiàn)在你什么都沒準備,你拿什么去生火呀?”母親趕緊給我備好一小捆柴火、一卷廢紙和一盒火柴,還給我講怎么生火,我著急去學校,也沒把母親的話當回事。心想:不就是生個火嗎?能有多難?母親讓我拿著手電筒,說方便照路,我接過了手電筒。</p><p class="ql-block"> 我打開門向外看,外邊一片漆黑,我有些莫名地害怕起來,心砰砰直跳,但還是鼓起勇氣出了家門。我舉起手電筒前照照,后照照,生怕照到什么可怕的東西。一路上,除了手電光照到的白雪和聽到咯吱咯吱的踩雪聲,也沒有別的什么。一直走到教室門前,我提到嗓子眼的心才放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校園里有手電光在各處晃動,有些教室已生起了火,透過窗戶可看見教室里亮光閃閃。原來比我早到的高年級大哥哥大姐姐們已把教室爐子里的火生好了。</p><p class="ql-block"> 我打開教室門,匆忙掏出爐灰,在土爐子里放些廢紙,再放上柴火,劃火柴點火。我手忙腳亂,劃了好幾次才劃著火柴,引燃廢紙,廢紙引燃了柴火,我趕緊往柴火上放小煤塊,結(jié)果煤塊放多了,柴火燒完了,煤塊還沒有燃起來。我慌忙用爐鉤子把煤塊掏出來,重新放上廢紙和柴火,劃火柴點火,柴火點著了,我一點一點放上小煤塊,終于小煤塊燃燒起來了。我又趕緊添加大點的煤塊,大煤塊又添加多了,爐口、爐蓋子都往外冒大煙,教室里煙霧繚繞,把我嗆得直咳嗽。我打開門窗放煙,忙了好長時間,這時天已大亮,我趕忙把門鎖上,回家吃飯。</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中,母親見我滿身滿臉都是灰,兩手黑黑的,叫我趕快去洗掉。吃過早飯后,我便快速跑回教室,把門打開繼續(xù)放煙。這時已有七八個同學站在門外了。</p><p class="ql-block"> 離我們教室不遠的一位高年級大哥哥見我們教室還在敞開門窗放煙,便向我班走了過來。 </p><p class="ql-block"> 他對我說:“你一定是第一次生火吧,不然怎么弄出一屋子煙呢?”我不好意思地看著他,他笑了笑,便給我詳細介紹生火經(jīng)驗:爐堂里柴火下面要空,爐堂里的柴火放得要蓬松,柴火燃燒起來后再慢慢放些小煤塊,小煤塊燃燒起來后再放大煤塊。不要使勁搗爐子里的煤塊,等大煤塊充分燃燒后再添加煤塊。爐堂里有煤灰了,用火鉤從爐齒下面輕輕掏,把爐灰漏下去。感謝這位大哥哥,從他那兒,我學到了生火的經(jīng)驗,之后生火就很順利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變故</p> <p class="ql-block">  童年時,我家有兩盞銅身煤油燈、一盞馬燈,銅油燈在屋內(nèi)照明,馬燈在走夜路時手提著照明。這樣的照明用具在當時是比較高級的,因為許多人家只有一盞普通煤油燈,或罐頭瓶做的煤油燈,沒有馬燈。</p><p class="ql-block"> 這兩盞銅油燈,一盞為母親做針線活照明,另一盞為父親寫教案、看書和我與弟弟看小人書照明。我家住的是一間不很大的辦公室改成的房子,有這兩盞銅油燈照明,屋內(nèi)顯得非常明亮。</p><p class="ql-block"> 父親一生最愛看書,也鐘愛書,用他一大半工資買書。馬列著作、毛選、黨史、天文地理哲學、中外史書、中外名著,應有盡有,堪稱家庭圖書館。我家整個南墻擺放著四個兩米多高的巨大書架,用很大的深藍布簾拉著。書架前有一張八仙桌(既是餐桌又是書桌),桌下有四張高腳凳。整面墻都是書,在當時還沒有這樣的人家,這使我家顯得很富有。</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學校邊上,每天一些到校早的學生就到我家書看;放學后,有些學生到我家看一陣書才回家。就連一些教職工也到我家借書看,這樣我家成了學校名符其實的圖書館。</p><p class="ql-block"> 1966年春天,年齡尚小的我和弟弟不知何故,父親匆忙把我們送回了北京。一晃4年過去了,1970年春天爺爺把我們送回到父母身邊。</p><p class="ql-block"> 一進門,我們看到的已不是幾年前的那個家,家里像是遭了搶劫,袖珍縫紉機不見了,小收音機壞了,能吃的能用的都沒了。兩盞銅油燈變成幾截黑銅片,扔在墻角落里。四個高大的書架也沒了,中外名著都沒了,只剩一些馬列毛著作散落在地上。父親也不在學校工作了,在一連放羊,母親剛從五隊搬回家來。</p><p class="ql-block"> 我們兄弟走了四年,這期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我和弟弟疑惑地望著父母。父親胡須很長,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盯著南墻不出聲,母親環(huán)顧房子里所剩無幾的東西,嘴里說著什么,我們也聽不明白。</p><p class="ql-block"> 正當父母一籌莫展時,門外走進兩位年輕的男老師,一位是吳紀安,另一位是李松林。吳老師安慰道:“老姜、青梅,你們不要難過,事情總會有結(jié)果的?!?lt;/p><p class="ql-block"> 后來據(jù)知情人講,文革期間,我家被抄,一些紅衛(wèi)兵小將把一位姓劉的女老師帶到我家,用點亮的銅油燈日夜烤她,還強行給她剃了個陰陽頭。讓她天天寫悔過書,每天都變著法子整她,甚至用非人手段折磨她。幾個書架上的書也被這幫人拿走,有的書被撕掉了,有的書被燒掉了。我父親在外面東躲西藏,不敢回家,母親帶著未滿周歲的妹妹搬到五隊去住。</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母親回家取生活用品,她身后跟著兩個人保護著她。母親看到家里滿地是面粉,姓劉的女老師坐在桌旁,周圍堆有一人多高的散亂的書,兩盞銅油燈白天還在點著,母親也不敢和那位女老師說話。家里所有的東西這幫人隨便吃喝拿用,就連我家養(yǎng)的一只黑貓都被他們活活打死。 </p><p class="ql-block"> 難怪我家變成了這樣,真慶幸我和弟弟回到了北京,否則,還不知在何處安身。</p><p class="ql-block"> 十年動亂結(jié)束后,全國開展揭批查工作,對文革中打砸搶人員讓其說清楚。1978年春某一天,有個我和弟弟不認識的人,在兩位工作組人員的陪同下,來到我父母面前,那人突然跪下來,低下頭說:“我是孔XX,我做了對不起你們的事,我錯了,請你們原諒?!鄙頌槔蠋煹母赣H說:“事情都過去了,我也不追究了,知道錯了,知錯就改,以后好好做人?!?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學部概貌</p> <p class="ql-block">  隨著學生不斷增加和年級逐漸升高,又在小學部東面建起了中學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span>教師家屬區(qū)東面有一棟坐北朝南的房子,這是中小學教師辦公室。從家屬區(qū)向南走20米左右,再向東拐,有一條直通教師辦公室的路,這條路也是小學部教師去辦公室的必經(jīng)之路。這條必經(jīng)之路向西與一條兩邊有林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中學部和小學部分界線的</span>南北路,形成了一個十字路口。學校沒有安裝電鈴之前,中小學上下課都需要聽鐘聲,而敲鐘臺,就在十字路口西南角林帶邊不遠處。</p><p class="ql-block"> 辦公室北面是兩排橫、兩排縱四棟教室,每棟四間教室。我初中、高中在這里讀書。</p><p class="ql-block"> 辦公室南面東西兩邊各一棟南北走向的房子,東面一棟是教職工之家,西面一棟是教室,兩棟房子中間有排球場、籃球場、網(wǎng)球場。教職工之家東面是一棟南北走向的廁所。</p><p class="ql-block"> 在排球場、籃球場南面是兩棟橫排坐北朝南的房子,那是教師家屬區(qū)。在家屬區(qū)南面、老場部中心路北面有一棟東西走向的房子,那是學校食堂和倉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校園鐘聲</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學校師生上課、下課都是聽鐘聲。學校的鐘非常簡單,這鐘是從學校附近的小修廠找來的。</p><p class="ql-block"> 小修廠廢棄的破銅爛鐵隨處可見,在那兒找?guī)讉€廢鋼管、廢車輪盤或廢大齒輪等,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打聲招呼,工人師傅們就把它們拿到車工間,在其上沿打上個小孔,穿上鐵絲,掛在某處,就可以使用了。</p><p class="ql-block"> 做好的鐘拿回學校,在學校的中心地段,設個敲鐘臺,把鐘懸掛在2米多高的地方,用鐵錘擊打下沿,即發(fā)出巨大的聲響。</p><p class="ql-block"> 敲鐘臺設在中學小學之間,每當鐘聲響起,那“當、當、當”的鐘聲傳遍整個校園,很遠都能聽見。我們教室離敲鐘臺比較近,透過玻璃窗能看到敲鐘人敲鐘。 </p><p class="ql-block"> 上課、下課敲鐘最先是由專任職工負責,后改成了老師負責。敲預備鐘、上課鐘和下課鐘是有講究的,預備鐘連敲兩下,上課鐘連敲三下,下課鐘只敲一下。敲每個時段的鐘都必須準時,一分鐘都不能有誤。</p><p class="ql-block"> 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敲鐘改成了電鈴,師生們聽著“叮鈴鈴”的電鈴聲上課、下課。不過,電鈴有時斷了電,也還是要用鐘聲或吹哨子或搖鈴鐺來代替電鈴。</p><p class="ql-block"> “當、當、當”的鐘聲或“叮鈴鈴”的電鈴聲在校園里按時響起,一天、兩天,一學期、兩學期,三年、五年、十年。一屆又一屆學子在熟悉的聲音伴隨下,在人生最重要的學習階段完成了學業(y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操場·運動會</p> <p class="ql-block">  教室和辦公室東面是操場,操場內(nèi)有東西走向周長400米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橢圓形</span>跑道,跑道內(nèi)有足球場、單杠、雙杠、高低杠、鞍馬、五步聯(lián)合器等。操場中央還有兩棵高大的胡楊樹,這是當年那塊麥田邊上的兩棵小胡楊樹。</p><p class="ql-block"> 操場北面是北面林帶,操場正中靠北林帶邊有一個高一米、長十多米、寬近十米的主席臺,主席臺面向南。</p><p class="ql-block"> 每到學校舉辦夏季運動會,這里就是檢閱臺。檢閱臺下面十多米開外是400米跑道的北面,正對著主席臺的是100米長的8條跑道。</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每屆運動會都會有100米跨欄、60米和100米短跑的賽事。</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這里,產(chǎn)生了許多優(yōu)秀運動員,印象深刻有100米女運動員焦云霞同學。她跑起來像離弦的箭一樣快,大家都叫她“飛毛腿”,她飛跑的身影至今還留在我的腦海里。</p><p class="ql-block"> 還有跳高、跳遠、鐵餅、鉛球、標槍、長跑、馬拉松等多項運動的優(yōu)秀運動員,他們都被記錄在冊。</p><p class="ql-block"> 這些運動健將,讓那個年代的我們非常佩服,他們的優(yōu)異成績也讓我們倍感驕傲。</p><p class="ql-block"> 在操場西面跑道內(nèi)約50米處是五步聯(lián)合器,上面有秋千、爬繩、吊杠、云梯和吊環(huán)。站在云梯頂部往下看有點頭暈,心里很害怕,膽小的人不敢爬到云梯最頂上。</p><p class="ql-block"> 蕩秋千是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站在秋千上蕩,可以蕩三四米高,讓人很興奮,很有刺激感。 </p><p class="ql-block"> 在這些器械上活動,需要有安全氣墊來保護,更主要的是要有安全意識,要有人在場保護,以防萬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乒乓球運動</p> <p class="ql-block">  說起球類運動,乒乓球運動在學校最普及。那時學校每棟教室兩邊房頭都有一個土塊壘的水泥面乒乓球臺。</p><p class="ql-block"> 乒乓球臺因離教室近,只要一下課,不等老師走出教室,大家就蜂擁而出,搶占位置開打。如果你有乒乓球,再叫一人,兩人就地撿上個水泥片、小板片或磚頭塊就可以對打了。</p><p class="ql-block"> 好一點的拿副光板拍子,條件再好點的拿單面膠拍子,最高級的是雙面膠拍子。在土臺子中間放上兩塊磚,支上一根直棍,兩人就可以開賽了。乒乓球這項運動,讓所有愛好者既鍛煉了身體,又提高了技能。</p><p class="ql-block"> 我還清楚地記得,一個冬天,剛下課兩分鐘,我們教室東頭乒乓球臺周圍擠滿了看打球的同學。天寒地凍,大家在室外無懼寒冷,觀看我班兩位乒乓球高手的對決賽。</p><p class="ql-block"> 平了,多一個;又平了,又多一個,一連打了十幾個回合,終于溫田丁同學贏了。而孟衛(wèi)東同學不服,又發(fā)出了挑戰(zhàn),溫田丁同學說,明天再戰(zhàn),就這樣兩位同學都有輸有贏。后來學校組織各班報名參加學校乒乓球公開賽,我班溫田丁、孟衛(wèi)東兩同學都報了名。</p><p class="ql-block"> 平時,同學們打乒乓用的好球拍是單面膠的。大家再喜歡打乒乓球,也只能在教室房頭水泥面臺子上對打。學校乒乓球公開賽就不一樣了,用的乒乓球、乒乓球拍子和乒乓球案子都是當時最好的。</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全校層層選拔,最后選出學生高手與教師高手進行公開表演賽。下午課外活動,學校抬出了真正的乒乓球案子(雙魚牌),并拿出最好的雙喜球拍和乒乓球,給選手們使用。</p><p class="ql-block"> 精彩的乒乓球?qū)Q賽在辦公室后面兩塊場地中進行,兩塊場地周圍都擠滿了前來觀戰(zhàn)的師生。一般情況下,學生們都是打6個球一局,也有打11個球一局的,很少打21個球一局的。這次因是表演賽,打21個球,發(fā)輝各自優(yōu)勢,打五局分勝負。</p><p class="ql-block"> 第一場地,是老師對決賽,其中音樂老師湯魯卿球技最好。他用側(cè)旋、上旋、下旋、扣殺、長球、短球、調(diào)球等各種技能,使對手王愛國老師連連失球,湯老師贏得了首場教師冠軍。</p><p class="ql-block"> 第二場地,是學生冠軍爭奪賽,也就是我班高手溫田丁和孟衛(wèi)東的對決賽,最終溫田丁同學獲得了冠軍。</p><p class="ql-block"> 老師隊和學生隊打得都是21個球一場的,但學生和老師對決賽<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場</span>只打11個球。高手對決真精彩,最終技高一籌的湯魯卿老師3 :0輕松戰(zhàn)勝學生代表隊,獲得總決賽冠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球隊·球賽</p> <p class="ql-block">  從那時起,校園里處處都能看到打乒乓球的身影。放學后,有在教室擺桌子打的,有單獨一人對著墻打的,還有手拿單拍邊走邊顛乒乓球的。我也是乒乓球的愛好者,也經(jīng)常在土臺子上和同學一爭高下。我不光是對乒乓球著迷,對籃、排、足三大球也很喜歡。</p><p class="ql-block"> 隨著乒乓球運動健康發(fā)展,學校組建了籃、排、足三大球隊,帶隊的是體育老師朱海洲和吳紀安。</p><p class="ql-block"> 每天都起得很早,這三大球隊的球員們就開始訓練?!耙欢唬欢?,一二三四”的跑早操口令聲和球員們在球場上整齊的跑步聲響徹校園球場。</p><p class="ql-block"> 跑步完畢,便能看到籃球場上隊員們的傳球、運球、起跳投籃的身影,排球場上隊員們發(fā)球、接球、救球和扣球的身影,足球場上隊員們傳球、帶球、射門和撲球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集訓一個多月后,各隊要進行幾場比賽,學校統(tǒng)一安排比賽,放在每天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進行,這樣學生們能夠看到各個賽點的比賽情況。</p><p class="ql-block"> 一連幾天的課外活動,各個賽點周圍的喊“加油”聲一浪高過一浪,鼓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 后來管理處中學派籃、排球隊與我校對決賽。雙方隊員都是師生混合,打得那個精彩,最終還是我校戰(zhàn)勝了管理處中學。</p><p class="ql-block"> 不知怎的,消息傳到了121團一中和133團一中,他們也來我校參加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籃、排球友誼賽。隨后132團、141團和136團的職工隊也來參賽。我們學校都先后戰(zhàn)勝了來挑戰(zhàn)的對手,成為當時下野地幾個團場的強隊。</p><p class="ql-block"> 我校是三大球類訓練的發(fā)起者、組織者和推廣者。學校體育師資雄厚,有全國田徑跨欄第二名的朱海洲老師,有全國體操名將吳紀安老師,還有各學科老師中的球類高手,如黃富剛、趙志發(fā)、滕曉慧、湯魯卿、王愛國、張保東、馬春龍、張建華等人。</p><p class="ql-block"> 我最愛看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排球賽,雖然學生隊打得很頑強,但老師隊總是技高一籌,贏得最后勝利。</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過去了,曾經(jīng)的比賽場面還歷歷在目。直到現(xiàn)在,只要電視上有排球賽,我都會準時收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課間活動·學滑冰</p> <p class="ql-block">  每到課間十分鐘,校園里充滿了歡聲笑語,熱鬧極了,到處都是人。有在教室房頭打乒乓球的,有在教室前斗雞的、打三角或四角的、推鐵環(huán)的、打牛牛的、跳跳繩的、抓石頭子兒的,還有各班課代表抱著作業(yè)本往老師辦公室送的,還有一些老師夾著課本、教案本向教室走去的……</p><p class="ql-block"> 每天大課操時間,下課鐘聲一響,各班迅速集合排隊,由班長帶到指定位置。夏秋兩季做廣播操,春冬兩季就在操場上跑操。成百上千的學生做廣播操或跑操,那場面有序而壯觀。</p><p class="ql-block"> 小學部領操的是吳紀安老師,中學部領操的是朱海洲老師。他們吹著哨子領操,學生們都聽從他們的指揮,認真去做。 </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天,活動場地有限,吳老師指導并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做簡易冰刀學滑冰。</p><p class="ql-block"> 我也按吳老師教的方法動手做了雙冰刀。先找兩塊和鞋子一樣大小的長條木板和四根粗鐵絲,再將火爐勾子燒紅,在兩塊木板的前后各燙兩個眼,再用鉗子將兩根粗鐵絲豎著平行固定在木板上,在木板前后留出穿繩子的位置,這樣一雙簡易的冰刀就大功告成。滑冰的時候,穿著鞋子踩在木板冰刀上,將繩子前后緊緊地系在腳上,這樣就可以在冰面上滑行了。</p><p class="ql-block"> 起初是在林帶溢出來的水結(jié)冰的地方學滑冰,后來吳老師帶著學生圍了一個小冰場,上體育課時,大家就在冰場上學滑冰。</p><p class="ql-block"> 北林帶后面有個很大的養(yǎng)魚池結(jié)冰了,吳老師就帶著學生用鐵鍬和掃把,把冰面及四周的雪打掃干凈,這樣就有了一個更大的冰場。有體育課的班級直接帶到魚池冰場滑冰,有了這一處冰場,學滑冰的人越來越多。</p><p class="ql-block"> 吳老師有兩副冰刀,一副跑刀、一副花樣冰刀,他用這兩副冰刀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滑冰技能。他穿上冰刀,彎著腰,背著雙手,左一下右一下地快速向前滑行,像飛燕似地圍著冰場轉(zhuǎn)。他穿上花樣冰刀在冰面上自由地旋轉(zhuǎn)滑行,讓我們大飽眼福。</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年代,學校的課間活動非常豐富。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師生們在冰場一起滑冰,共享運動的快樂。那有趣、溫暖、歡樂的場面,令人終身難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學游泳</p> <p class="ql-block">  李松林老師常和體育老師吳紀安在一起組織學生搞活動,這兩位老師很會游泳。他們利用校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到加工廠附近的澇壩池塘,教我們小學生游泳。 </p><p class="ql-block"> 那池塘長20多米,最寬處9米多,最窄處3米多,水邊緣3米多處,水到膝蓋,中間水深點,沒過腰間,最深處,水沒過頭頂。 </p><p class="ql-block"> 吳紀安老師讓大家圍在最寬的池塘周圍,也就是在兩位老師的視線范圍之內(nèi),吳老師做示范,李老師負責安全。 </p><p class="ql-block"> 吳老師給我們講游泳的要領,邊講邊親自下水做示范。一會兒側(cè)泳,一會兒仰泳,一會兒蛙泳,讓我們小學生大開眼界。上岸后,老師告訴我們,什么姿勢是側(cè)泳,什么姿勢是仰泳,什么姿勢是蛙泳。等老師覺得水溫合適了,就指導我們在淺水邊學游泳,他們邊做示范邊教我們,還在身邊保護著我們,確保我們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起先我在淺水區(qū)練習游泳,不知怎么腳下一滑,身體就往下沉,我在水中拼命掙扎。這時一只大手抓住我的頭發(fā),把我拉了上來,隨后扶我來到池塘邊上,拉我上來的是李松林老師。</p><p class="ql-block"> 兩位老師還特別告誡我們不要在大渠道里游泳,特別是西岸大渠和沙干渠,因為新疆的渠水表面溫度適宜,而水下卻很涼,到深水處游泳,腿容易抽筋,易發(fā)生危險。老師們一再告誡我們,沒有老師帶領,絕不要私自下水游泳。</p><p class="ql-block"> 自從老師教我們游泳,男生們喜歡上了游泳。平時大家都在渠道里淺水處游泳,游泳姿勢最普遍的還是狗刨式。幾個大一點的同學,學著側(cè)泳、蛙泳、仰泳,有模有樣,很像老師做的動作。</p><p class="ql-block"> 那時許多男生喜歡學游泳,大熱天,在渠道里游泳,覺得很爽快,很好玩。但是沒有老師帶著,家長很不放心孩子去游泳,因此不讓自家孩子結(jié)伴去游泳。孩子們玩性大,哪管家長的叮囑,就連老師的話也拋之腦后。大中午不睡覺,幾個人一起偷偷跑到渠道游泳,回家撒謊說沒有游泳。家長用手指甲在孩子身上輕輕一刮,有一道白印子,就知道孩子偷著下水游泳了。嚴厲的家長會狠狠訓斥孩子,甚至把孩子打一頓。有老師帶著去游泳,家長才放心。夏天喜歡游泳的同學渾身都曬得黑黝黝的。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禮花的傷害</p> <p class="ql-block">  家長擔心孩子的安全很正常,因為有血的教訓。一起事故是學生結(jié)伴私自去池塘游泳,發(fā)生溺水,致使兩名小學生喪失生命;另一起事故是學校放禮花致一幼兒喪失生命。放禮花傷人事故我是親歷者。</p><p class="ql-block"> 以往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學校都要放禮花慶祝,放禮花安全且效果好,因此放禮花成為“六·一”兒童節(jié)眾人非常期待的項目。1977年“六·一”兒童節(jié)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不久就是“六·一”兒童節(jié)了,每天下午放學后,我們高一年級除了演節(jié)目的幾個同學外,剩下的同學都到化學實驗室制作禮花,由化學老師負責指導。三人一組,用黃膠泥摻和碎頭發(fā)制作尺寸統(tǒng)一的禮花彈底座和禮花彈外殼,做好后放在室內(nèi)晾干備用。</p><p class="ql-block"> 學校附近的幾位男生負責制作火藥和火藥捻子。這幾位同學動手能力強,做事仔細認真,老師也比較放心?;鹚幨怯昧蚧恰⑾鹾湍咎浚ㄒ换?、二硝、三木炭)這三種原料按比例配制的,老師一再強調(diào)安全要放在第一位,不能有一點點大意。因此制作火藥過程中,這幾位同學十分小心謹慎,沒有任何差池,非常安全。一連幾天的忙碌,禮花彈終于制作好了。</p><p class="ql-block"> “六·一”兒童節(jié)這天晚上,我們高一年級分成三部分配合放禮花活動。我和幾位男同學在房頂上負責點禮花炮,另外幾位男同學在操場上負責點禮花炮,其余男同學和所有女同學負責安全警戒。</p><p class="ql-block"> 文藝演出快要結(jié)束時,在房頂上的同學得到指令,準備點炮。演出結(jié)束,所有人員都到了安全位置,開始放禮花。操場西面兩排教室的屋頂上第一個禮花彈噴射出幾米高的七彩火焰,半個天空都照亮了。接著第二個、第三個……第六十個禮花彈也噴出了幾米高的七彩火焰,掌聲、歡呼聲響徹云霄。</p><p class="ql-block"> 第六十一枚禮花彈點燃了,大家都希望看到最后一枚禮花彈噴射出更高、更燦爛的七彩火焰。這個禮花彈的捻子有60厘米長,火藥捻子被點著后,火花在夜空中閃爍著,可是十幾秒鐘過去了,二十幾秒鐘過去了,竟沒有一點動靜,看不到捻子火花閃爍了,更沒看到七彩火焰噴射出來。</p><p class="ql-block"> 正當人們議論紛紛、納悶兒猜測時,突然一道特別刺眼的藍光閃過,同時一聲震天巨響,主席臺、操場上瞬間安靜,這時有人高喊:“禮花彈爆炸了!禮花彈爆炸了!”</p><p class="ql-block"> 緊接著集中在主席臺、單雙杠和五步聯(lián)合器周圍的人,有的大哭,有的大叫,頓時人群中亂作一團。</p><p class="ql-block"> 離爆炸點最近的牛圈附近,一婦女懷抱著兩三歲小孩,彈片從婦女左手背穿過,并將小孩后心穿透,造成致命重傷。在送往衛(wèi)生隊途中,小孩因失血過多,永遠閉上了眼睛。</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在主席臺上,左大腿被飛來的彈片擊中,所幸只是打爛褲子,傷了表皮,滲出了血,別無大礙。低年級一男生的左腳被彈片擊中,鞋子被擊穿,造成大腳趾骨折。</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經(jīng)學校衛(wèi)生員統(tǒng)計,有二十多人受不同程度的輕傷,衣服或褲子被燒得大洞小眼,萬幸的是人都沒啥大問題。學校動員學生找彈片,我在操場中間的那兩棵高大的胡楊樹樹身上找到大大小小七八塊彈片,這些彈片扎進樹皮,我用起子剜、鉗子夾,才從樹皮上拔下來,可見這枚鐵制禮花彈威力有多大。假如沒有這兩棵樹,還不知有多少人受到傷害。 </p><p class="ql-block"> 團里派來公安人員調(diào)查此事,對相關的人員做了處理。從那以后,學校再也沒有舉辦“六·一”禮花節(jié)了。 </p><p class="ql-block"> 事后我們班才有人說到,是兩位男同學私下從修理廠找來報廢機車方向盤底坐,在里面填滿了藥粉,制作了禮花彈中唯一一枚鐵制禮花彈。當時我們高一年級只有極少數(shù)同學知道此事,連負責老師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事故給人們警醒,給大家上了一堂活生生的安全教育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記憶中的小學老師</p> <p class="ql-block">  幾十年過去了,至今還記得教過我的一些老師。</p><p class="ql-block"> 丁瑞蘭老師是我小學一二年級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語文老師。她大眼睛,高鼻梁,瓜子臉,身材高大,扎著一條又長又粗的大辮子。她上課聲音洪亮,普通話說得好。她教會我正確使用田字格本寫字,還教會我讀一些淺顯的文章,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種下了學習的種子。</p><p class="ql-block"> 張秀英老師是我三年級的班主任,教我們班語文。她圓圓的臉,剪發(fā)頭,個子不高,總是面帶笑容。她用比較標準的普通話教我們識字,從那時起我就學會了說普通話。當時在學校內(nèi)說的普通話與在學校外說的團場話明顯不一樣,大家仿佛有了共識,就形成了學校的普通話。</p><p class="ql-block"> 小學四年級是陸宏甫和章龍榜兩位男老師教我們語文,他們雖然各教了一學期,但男老師的性格和氣質(zhì)讓我們學會了干練、勇敢和堅定。</p><p class="ql-block"> 從他們開始,一些方言就進入到我們的學習當中,陸老師的普通話帶江蘇口音,章老師的普通話帶四川口音。</p><p class="ql-block"> 一開始,我們都對兩位老師說的話很好奇,常打斷老師的講課,老師停下來就用普通話向我們解釋,后來我們慢慢適應了。班里幾個語言模仿能力強的同學,課后還學說幾句老師的家鄉(xiāng)方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張美麗老師是我五年級班主任,教我們語文。張老師是上海知青,課間她經(jīng)常用上海話與幾位上海籍老師交流,我們聽不懂她們在說什么,但張老師上課時普通話還說得不錯。她跟班緊,對學生要求嚴。平時她不愛多說話,表情嚴肅,學生都怕她。</p><p class="ql-block"> 李松林老師教我小學一二三年級數(shù)學,他是上海人,會講普通話。平時戴副淺黑框眼鏡,頭發(fā)濃黑,氣質(zhì)好,愛動腦動手,學生們都喜歡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體音美老師</p> <p class="ql-block">  體育老師吳紀安特別愛跟學生們交流,他很了解兒童心理,許多兒童游戲都是他親手編寫出來在學生中推廣的。</p><p class="ql-block"> 為豐富課外生活,吳老師教學生做各種游戲,如打小皮球、跳方、跳飛機頭、踢毽子、抓羊骨子、手上翻繩子、跳皮筋、跳大繩、丟手絹、跨大步(石頭、剪子、布)、老鷹捉小雞等,學生們玩得開心極了。 </p><p class="ql-block"> 為了推廣趣味運動,吳老師還組織學生外出到各連隊學校進行比賽。</p><p class="ql-block"> 我們特別喜歡吳老師的體育課,上課前,他讓我們先活動活動身體各個部位,然后他邊做示范動作邊講解要領,再讓我們掌握要領,練習基本動作。他還講一些運動趣事,使體育課生動有趣。</p><p class="ql-block"> 記得我們剛上初一時,他第一次給我們上課就問:“你們是否知道‘男、女’兩個字為什么要寫成這樣嗎?”正當我們一臉疑惑時,他用手指著不遠處的一塊農(nóng)田說:“男人下田要出力,所以‘男’字上面是‘田’下面是‘力’?!苯又终f:“女人走路要這樣?!彼贿呎f一邊展開雙臂,兩腳交叉半蹲著,用身體擺出“女”字樣,輕輕搖擺著走。看著老師有趣的模樣,頓時,男生大笑,女生捂嘴偷笑。我們忽然感到,這位體育老師真有水平。他的意思是告訴我們,男女有別,進行某些體育運動也有別。</p><p class="ql-block"> 吳老師還是體操高手,不管是單杠、雙杠,還是高低杠,他做的每一個動作都非常標準。</p><p class="ql-block"> 他搞課外活動也很有辦法,喜歡編排少兒游戲,像小皮球賽、跳方賽、跳繩賽等,這些游戲都深受小學生們的喜愛。</p><p class="ql-block"> 小學時,我們學滑冰,學游泳,都是吳紀安老師教的。他在學生們面前總是面帶笑容,親切而熱情,他的話語總能吸引學生。他一身的絕活,讓學生們幾十年后還記憶猶新,還忍不住為他點個大大的贊。 </p><p class="ql-block"> 學生們既喜歡體育、音樂、美術這些學科,也喜歡教這些學科的老師。 </p><p class="ql-block"> 音樂老師湯魯卿是上海人,他很有才,歌唱得好,還會跳舞,還會熟練使用各種樂器,還會編排節(jié)目。學校搞文藝活動,許多好看的節(jié)目都是他編排的。 </p><p class="ql-block"> 美術老師王愛國<span style="font-size:18px;">書畫雙絕</span>,他繪畫功底深厚,畫啥像啥,字也寫得特別好,在學校常舉辦繪畫和書法展。王老師是一位多面手,還教過語文、政治、體育、音樂等學科。</p><p class="ql-block"> 體育老師朱海洲瘦高個,做各種動作都干脆利落,課間做的第一套、第二套廣播體操都是他教的。他動作有力而標準,也嚴格要求學生把動作做到位。隨音樂、按節(jié)拍把一套廣播操認認真真做完,會全身發(fā)熱,微微出汗。朱老師是跨欄高手,他跑步如飛,輕松跨越一道道欄桿。他籃球打得好,投球姿勢優(yōu)美,一投一個準。老師們搞體育活動,朱老師總顯得很出眾。</p><p class="ql-block"> 音樂、體育、美術幾位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得益于這些老師的培養(yǎng)。</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記憶中的初中高中老師</p> <p class="ql-block">  升入初中,雷龍惠老師是我初一年級班主任,她教我們語文。雷老師剪發(fā)頭,身材小巧,待人溫和。她擅長抓學生的思想工作和班級管理工作,讓大同學管理小同學,班里沒有出現(xiàn)打架斗毆現(xiàn)象。班級穩(wěn)定,班風好,學風濃。</p><p class="ql-block"> 李丹奎老師是我初二年級班主任,教我們語文。李老師字寫得好,板書美觀,我們都喜歡模仿他寫字。他講課很有特點,概括能力強,重點突出。他擅長教育犯錯誤同學和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經(jīng)他批評教育后,犯錯的同學變得老實、規(guī)矩,不敢再違紀,其他人也不敢犯類似的錯誤。李老師對男同學要求嚴,常用那雙大眼睛嚴厲地看著他們。</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們住在連隊拾棉花,幾位男同學晚上不睡覺,去連隊瓜地偷瓜吃,被看瓜的職工抓住送到李老師面前。李老師氣得把全班叫起來開會,會上他用山東普通話說:“劉某某,白天拾花睡覺,就拾那一點點。晚上不睡覺,跑到瓜地偷瓜吃。下去好好寫份檢查,明天交給我!”這件事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很深,許多年后,同學見了面,還拿這事開玩笑。</p><p class="ql-block"> 升入初三年級,上學期孟憲民老師是我班主任,教我們語文。他濃密的頭發(fā)向后背著,眼睛炯炯有神。他普通話說得好,知識淵博,口才好。他還喜歡拉二胡,每當空閑時,那動聽的二胡聲音,就從他家后窗戶傳出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初三第二學期和高一年級</span>,班主任是譚揚釗老師,他教我們初三、高中的化學。譚老師善于與學生交流,常輔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指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每逢“六·一”兒童節(jié),他都帶領學生制作禮花,放禮花炮。燦爛的禮花增添了節(jié)日氣氛,將慶?;顒油葡蚋叱薄?lt;/p><p class="ql-block"> 教我初中數(shù)學的是田瑞安老師,他戴黑色框眼鏡,古銅色的臉總是很嚴肅。他教學十分認真、嚴謹,要求學生很嚴格。我的數(shù)學作業(yè)干凈整齊,最醒目的是紅對勾多。在田老師嚴格要求下,我們養(yǎng)成了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yè)的好習慣。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升入高中,高二第二學期楊文質(zhì)老師教我語文。</span>楊老師瘦高個,一雙大眼睛很有神,非常精神、干練,人稱大楊老師。他平時話語不多,但講起課來聲音洪亮,語言精煉而富有表現(xiàn)力,講課生動而有吸引力。楊老師是我們班主任,他管理班級有方,班里學生勤奮好學,班級凝聚力強。他的作文教學很有特色,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楊老師用鋼板、鐵筆刻寫,再用油印機印刷出來分發(fā)給學生看。1978年是恢復高考第二年,為我們高考取得好成績,楊老師很抓語文基礎知識和作文教學,引導我們高考復習,直到我們高中畢業(yè)。當年溫田丁同學考進新疆昌吉師范學校數(shù)學系。</p><p class="ql-block"> 高中階段劉興永老師教我們數(shù)學,劉老師個子高大,戴淺棕色框眼鏡,很有氣質(zhì),人稱大劉老師。劉老師數(shù)學功底深厚,教學有方,講課思路清晰,深入淺出,學生容易懂。在黑板上畫坐標、拋物線等圖形都十分規(guī)范美觀。他要求學生畫坐標等圖形必須用尺規(guī),不允許我們隨手作圖形。當時我們的作業(yè)本本身就是專用數(shù)學本,還要用尺規(guī)去作圖,因此,我們作業(yè)本上的圖形也都很規(guī)范。</p><p class="ql-block"> 溫田健老師既會俄語和英語,又精通歷史,他知識淵博,才華橫溢。他瘦高個,高鼻梁,愛戴一頂灰色的鴨舌帽,說話親切如家人。他熟悉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在他的課上,我們總有學不完的知識 。上課時,他邊講邊在黑板上板書,我們邊聽邊在下面做筆記 ,他寫字很快,常停下來等我們一會。他對我們說:“多學點知識總比不學的好,將來這些知識會讓你們受益?!?的確如老師所言,當年那些勤奮好學的同學都學有所成,成為工作中的領頭雁。</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教過我們的還有政治老師劉炳華、歷史老師陳立德、地理老師姚麗珠、音樂老師馬春龍、美術老師楊閆、農(nóng)機老師程國政、農(nóng)基老師劉淑英、物理老師李明安、熊遠才等,這些老師,在我學習、成長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教育、引導作用。</p><p class="ql-block"> 感謝所有老師對我們的培養(yǎng)教育,使我們成為建設團場的生力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軍事課</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屋山墻上都有用白石灰寫的大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反帝,反修”等。各單位挖有地道,每家每戶還挖有防空洞。到了七十年代,防空洞成了家家戶戶儲存冬菜的小菜窖。我們不知道當時國際形勢怎樣,只知道在我們的課程表上多了一節(jié)軍事課。</p><p class="ql-block"> 我們對軍事課是很陌生的,起先都誤認為是體育課。當我們第一次上了軍事課,才真正明白軍事課與體育課是不一樣的。 </p><p class="ql-block"> 體育課下了,班長找了幾位同學去庫房取槍,剩下的同學站隊集合,接下來要上的就是軍事課。</p><p class="ql-block"> 只見有幾排槍已支在操場的中間,旁邊還站著一位老師。我們整好隊來到這位老師的一側(cè),老師立刻雙手握拳在腰間端臂,身體快速向左轉(zhuǎn),右腳緊跟,“啪”的一聲,來了個標準的立正,然后端臂跑步來到我們隊前中間停下并立正,放下雙臂,身體站得筆直,向我們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我們見老師一身軍人氣質(zhì),也不由挺直了身子。</p><p class="ql-block"> 老師自我介紹叫張存連,是一名退伍軍人。老師個子不是很高,濃眉大眼,留著小平頭,人瘦而精神。張老師說話聲音洪亮,表情嚴肅,令人望而生畏。我們都不敢亂動,站得直直的,聽老師講課。</p><p class="ql-block"> 張老師簡要地講了國際國內(nèi)形勢,還講了珍寶島事件,又講了我們青少年要學會使用槍、使用刺刀。接著簡述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和各種動作要領。</p><p class="ql-block"> 一、手托槍,背槍,出槍,收槍,上刺刀,卸刺刀,上肩,架槍。</p><p class="ql-block"> 二、 站立射擊,蹲身射擊,臥倒射擊。</p><p class="ql-block"> 三、徒手擒拿。</p><p class="ql-block"> 四、匍匐前進。</p><p class="ql-block"> 第一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掌握的是“持槍和持槍的要領”。</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拿槍,不知是我們力量不足,還是槍太重,按照動作要領去做,就覺得很費力。身體強壯的男生持槍比較容易,不少女生拿不動槍,不怎么會持槍。</p><p class="ql-block"> 在后面軍事課的學習中,張老師反復做示范動作和講一些動作要領,耐心地指導我們使用槍、使用刺刀。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訓練,我們對槍的構(gòu)造熟悉了,也掌握了一些相關的軍事知識。 </p><p class="ql-block"> 在張老師身上我們學到了軍人的品質(zhì)和作風,也懂得了軍人保家為國的使命和擔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己動手 節(jié)省開支</p> <p class="ql-block">  學校教育經(jīng)費有限,必須開源節(jié)流,才能使學校蓬勃發(fā)展。于是師生們自己動手,節(jié)省開支,建設校園。</p><p class="ql-block"> 為增加收入,學校開荒地種菜,還養(yǎng)雞,養(yǎng)兔,養(yǎng)豬,養(yǎng)牛。學生課外去割草,送到學校喂兔,喂豬,喂牛。蔬菜、肉類,改善了住校師生生活。</p><p class="ql-block"> 學校辦公和班級活動要用膠水,要買需要一筆開支。學校就動員各班學生每天往學校帶兩個脫了籽的葵花頭。隨后,由幾位體音美理化老師在辦公室前支起兩口大?,添水燒水,放入適量葵花頭熬煮,直到熬煮出膠來。學生們還在自己家周圍的沙棗樹上扣取膠狀物,送到學校熬制膠水。這為學校節(jié)約了一筆資金,幾年都不用買膠水。 </p><p class="ql-block"> 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放煙花,學校為了節(jié)約開支,由負責老師組織學生用泥土作禮花彈外殼,用硝、硫磺、木碳制作火藥。硝是就地取材,用地上的鹽堿熬制的,木碳是學生用木棒燒制的。僅此一項,就節(jié)省了不少費用。</p><p class="ql-block"> 為解決冬季取暖問題,學校讓各班自己動手打火墻,打爐子。高年級師生打土塊,還自發(fā)地給低段班級打火墻,打爐子。后來換成了鐵皮火墻,還要打爐子。 </p><p class="ql-block"> 為節(jié)省開支,師生動手建了一棟教室。高年級男生挖坑,拉水,泡泥,起泥,打土塊,晾土塊,運土塊,運磚。老師伐樹,學生運樹枝, 男生和草泥,男老師負責砌墻,抹墻,上房梁,封頂。師生自建的教室高大寬敞明亮,解決了校舍緊張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學校有一大塊試驗田,每年寒暑假各班都要把家禽、家畜糞便拉到地里,把拉來的肥料均勻地撒到地里。 學校種植的棉花獲得大豐收,為學校贏得了一大筆收入。</p> <p class="ql-block">  下三場子女校,1958年最初只有5名教師、84名學生,1970年更名為134團西校即二中,到1983年鼎盛時期,有134名教師、2100多名學生,擁有小學、初中和高中共46個班級,到1994年并入134團一中,走過了36個春秋。</p><p class="ql-block">  隨著134團場的建設發(fā)展,如今我的母?!氯龍鲎优?,已不復存在,但母校是我童年、少年時期學習知識的殿堂,是我成長的樂園,也是我心中的一片神圣凈土。無論走到哪里,無論身處何處,都會有溫馨的回憶伴隨,永遠銘刻在記憶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