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疫中讀書記</p><p class="ql-block">2022年,注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沒想到春天尚在遠處,疫情卻洶洶而來,自己所在的城市驟然緊張,空氣中仿佛彌漫著看不見的病毒,核酸檢測三番五次,告示四處張貼、喇叭聲聲催促,微信群頻頻提醒。宅在家里,核檢的間隙,有大把的時間,正好用來讀書。閑讀書,讀閑書,最能消磨時光。</p><p class="ql-block">去年躲疫,將一本讀了好幾次沒能讀完的《叫魂》硬生生讀完了,還拉拉雜雜寫了讀后感。隔了一年,讀書的心勁尚在,可精力大不如前,眼花腦鈍,捧著書讀著讀著就串了行,腦子早不知想啥去了,這才知道,人老了讀書之樂也消減了,遑論其他。可是時間在那里,總得打發(fā),電視劇是不能看的,大多數(shù)是在侮辱智商,真要讓時間匆匆,還得讀書。于是,將書架上蒙塵的舊書,網(wǎng)購得來的新書,不拘品種,拿出幾本擺在眼前,輪番來讀,不想讀出奇效,原來這樣可以避免枯燥,能夠刺激腦筋,竟然不覺得累了。這些日子所讀書目計有:《美國智囊六人傳》(【美】沃爾特.艾薩克森、埃文.托馬斯著,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11月版)、《阿爾巴特街的兒女》(【蘇】雷巴科夫著,漓江出版社1988年3月版)、《回憶錄四部曲》(王鼎鈞著,三聯(lián)書店2013年1月版)、《李國文說.宋》(李國文著,萬卷出版公司2016年6月版)、《詩經(jīng)通釋》(李辰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版)、《程硯秋全傳》(李伶伶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上列書籍都還在閱讀之中,進度不一,有的讀了大半,有的剛剛開卷,這些書之外,還零星讀點其他感興趣的書,茲不一一列舉。饒是如此,也有背書單的嫌疑,好在和真正的讀書人比,我所列的不及其零頭,也不覺得太恬不知恥。</p> <p class="ql-block">李辰冬先生的《詩經(jīng)通釋》是一部奇書,它顛覆了我們以往對詩經(jīng)的全部認知。李辰冬原名李振東,1907年8月2日生于河南省濟源縣南李莊。父親李葆惠,曾做過小學校長和縣長,母親亦識文墨。李辰冬于1912年入學,1920年就讀于河南省立臨汝第十中學。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勤讀古典小說,奠定終生研讀興趣。1922年,轉(zhuǎn)入開封基督教辦的圣安德烈中學,為日后用英文研讀和寫作扎下了根基。1924年赴北京,就讀于燕京大學國文系,開始對文學批評感興趣,作《章實齋的文論》一文,發(fā)表于胡適主編的《現(xiàn)代評論》。1928年,他從燕京大學畢業(yè),赴法國巴黎大學研究所攻讀比較文學和文學批評。其間他讀泰勒的《巴爾扎克論》很有心得,遂譯成中文,寄回國內(nèi),發(fā)表于北平出版的《文學季刊》,并在泰勒文學思想的影響下,用法文撰寫《紅樓夢研究》。1934年,法文本《紅樓夢研究》撰寫完成,他因此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在母校燕京大學和天津女子師范學院教授近代歐洲文學史和西洋名著導讀等課程。后因馮友蘭先生建議,他將《紅樓夢研究》改寫成中文,1942年由正中書局在重慶出版,1944年,民國教育部向此書頒發(fā)了學術(shù)獎。此后,李辰冬對《詩經(jīng)》發(fā)生了興趣,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詩經(jīng)》的研究,有《詩經(jīng)通釋》、《詩經(jīng)研究》、《詩經(jīng)研究方法論》三部專著問世。阿城得知李辰東其人其書也是陰差陽錯,起因是他在美國洛杉磯一家舊書店偶然淘到一本李辰冬撰寫的《詩經(jīng)研究方法論》,沒想到,這樣一本書,竟害得他通宵未眠,讀到天亮。這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居然有如此的魔力!據(jù)阿城介紹,李辰冬經(jīng)過多年研究,得出一個結(jié)論,即《詩經(jīng)》三百零五篇都是尹吉甫的作品,也即他的自傳。透過他的自傳,我們可以了解周宣王三年(前825年)至周幽王七年(前775年)五十年間發(fā)生的史實。這個結(jié)論太有點駭人聽聞了。從最初接觸《詩經(jīng)》開始,我們就被告知,《詩經(jīng)》是一部先秦五百年來的“詩歌總集”“民歌總集”?,F(xiàn)在李辰冬忽然站出來說,非也,它是尹吉甫一人所作,是他個人的史詩。人們因此震驚而懷疑是很自然的。梁實秋先生就稱其在詩經(jīng)研究史上“投一最新之挑戰(zhàn)”。而且,他挑戰(zhàn)的竟是兩千多年《詩經(jīng)》研究的傳統(tǒng)!那么,他從三百篇里發(fā)現(xiàn)的原理法則有哪些呢?他總結(jié)出七大原理,十六法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原理法則具體都有哪些內(nèi)容。先看原理:</p><p class="ql-block">第一,三百篇是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是情感的表現(xiàn),所以必須追尋出每篇作品的情感,才能真正了解這篇作品。作品既在表現(xiàn)情感,而每字、每句、每章都為表現(xiàn)這種情感而設(shè),假如找不出情感之所在,每字、每句、每章就失掉了對象。</p><p class="ql-block">第二,三百篇是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是以形象的文字來表現(xiàn),所以解釋一句詩時,不僅注意其意義,最重要的還要解釋出其形象。</p><p class="ql-block">第三,集字而成句,集句而成章,集章而成篇,其中必有連貫性,也有完整性。必須解釋得文從字順,意義連貫,不得像漢儒那樣的章句式,自己懂的就解釋,不懂的就不解釋;也不能像宋儒那樣,只解義理而不注重字句。更不得蹦蹦跳跳,不顧字與字、句與句、章與章的連貫。解釋一篇詩,必須全篇通釋,從第一個字解釋起直到最后一個字,這樣,自己也知道解釋的通不通了。</p><p class="ql-block">第四,每解一個字,必得一個字換一個字,換言之,就是古字是什么,今字是什么,不得增字,更不得增義,像漢儒那樣。</p><p class="ql-block">第五,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用最恰當?shù)奈淖謥肀憩F(xiàn)他的情感,我們必須由作品的一字一句來追尋作者的情感,然后再以這種情感來證實作品的一字一句是否恰當。不得引他人的解釋作解釋,更不得引他人的解釋作定論。</p><p class="ql-block">第六,三百篇的形式有點像民歌,實際上,作者是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他的內(nèi)心,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無個性,而三百篇篇篇有個性。所謂個性,就是每篇都有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人物、固定的事件,也只有追尋出這四種要素后,才能了解詩中的情感。</p><p class="ql-block">第七,每解釋一個字、一個成語、一句詩、一個地名、一個人名、一個名稱、一種稱謂、一件史事,先得把這個字、這個成語、這句詩、這個地名、這個人名、這個名稱、這個稱謂、這件史事作一統(tǒng)計,看看三百篇中共用多少次,能不能在這些次中求出一個統(tǒng)一的意義。這樣,才能使你切實了解這個字,切實了解這個成語,切實了解這句詩,切實了解這個地名,切實了解這個人名,切實了解這個名稱,切實了解這個稱謂以及切實了解這件史事。否則,心中總是含混不清,不敢決定。</p><p class="ql-block">這是七條必須遵守的原理,還有十六條法則:</p><p class="ql-block">一、凡遇地理上的名稱,必得以地理來解釋,不得如《毛傳》“前高后低曰旄丘”“所出同所歸異為肥泉”“丘一成為頓丘”“景山,大山也”“上宮,所期之地”。旄丘、肥泉、頓丘、上宮、景山都是地名或山名,必須查出這些地理名稱都在什么地方,與詩義的了解上有莫大的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二、凡遇地名,不僅解釋古時在什么地方,現(xiàn)今在什么地方,遇必要時,還要解釋它的歷史與環(huán)境,務(wù)期與詩義發(fā)生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三、如將同一地名的詩篇作一歸納,求其統(tǒng)一的地帶,一定可以尋出各篇中的歷史事跡。</p><p class="ql-block">四、如將同一地帶地名的詩篇作一聯(lián)系,一定可以發(fā)現(xiàn)一件古代史或故事。</p><p class="ql-block">五、如將相關(guān)地名的詩篇(相關(guān)地名與同一地帶地名不同),作一聯(lián)系,一定可以發(fā)現(xiàn)一件古史。</p><p class="ql-block">六、如遇山川名稱,必得指出山的那一段,川的那一段,不能只說山名、水名或發(fā)源于何處,流歸于何處就認為滿足。</p><p class="ql-block">七、如遇人物的名稱,必須追究出他是什么時候人、什么地方人、什么職位,他與詩篇中其他人物的關(guān)系,他在詩篇中什么地位。當然,典籍淪亡,有些人物無法詳細的考證,但不能不作此企圖。</p><p class="ql-block">八、如將同一人名的詩篇作一聯(lián)系,一定可以發(fā)現(xiàn)一件古史或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九、如遇文物制度上的名稱,必須以周時的文物制度來解釋,不得以后世衍出的意義作解釋。</p><p class="ql-block">十、《詩經(jīng)》中的興,都是作者睹物起興,親眼見到的景物,所以興中的山川地理、鳥獸蟲魚、花草樹木、黍稷稻粱、天文星象,都可指示出寫詩的地點、季節(jié)或時間。對這些品物,不僅知道它們的名稱,還得知道它們什么時候生,什么時候長,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時候結(jié)果,什么時候出現(xiàn)。</p><p class="ql-block">十一、凡是連類對舉的詩句,其意義都屬同類,必須找出類似的意義才算正確。</p><p class="ql-block">十二、《詩經(jīng)》中有一些成語,如罔極、不淑、舍命、不顯等等,都是連用,有其獨特的意義,既不能分開作解,也不能用后世衍出的意義。</p><p class="ql-block">十三、《詩經(jīng)》中有一些廋語,如《東門之枌》篇“貽我握椒”,《椒聊》篇“椒聊之實”的椒;《候人》篇“季女斯饑”,《車舝(xiá)》“匪饑匪渴”的饑與渴,都是開玩笑的雙關(guān)語,不能作表面意義的解釋。這一點關(guān)系到作者的性格與作品的風格,不可忽略。</p><p class="ql-block">十四、凡遇歷史事實,必須找出事件發(fā)生的地點、時間、人物,甚至于月份、日子,這樣才能與歷史事實相配合,并將每件歷史事件的年份代算成西歷,就不致有年代先后倒置的錯誤。</p><p class="ql-block">十五、如將《詩經(jīng)》中的同一詩句,同一稱謂,同一名物的詩篇作一歸納,往往發(fā)現(xiàn)這些詩篇的關(guān)系,但必須受其他法則的協(xié)助與約束。說得更詳細一點,就是這種法則不能單獨使用,必須與其他法則所得的結(jié)果相配合,才可成立。</p><p class="ql-block">十六、凡解釋一個字、一個成語、一句詩、一個名物、一種稱謂、一件史事,都要照顧到三百篇的同一個字、同一個成語、同一句詩、同一個名物、同一種稱謂、同一件史事,不能單獨作解釋。</p><p class="ql-block">阿城說,他“初看這些近于自虐的法則時,不由替李先生捏了一把汗”。不過,李先生的這套“科學方法”,雖然看似十分嚴酷,卻也實事求是,安全可靠。其結(jié)果,李先生也可謂“求仁得仁”,憑著這套他所謂的“科學方法”,終于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學術(shù)成果,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方法上的,一是成果上。方法上的又可分為三項:一是打破‘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迷信;二是沖破學術(shù)上權(quán)威領(lǐng)導的桎梏;三是擊碎考據(jù)家的樊籬。在成果上邊,有四項成就:一是發(fā)現(xiàn)一位最古老、最偉大的文學家;二是宣王復興與幽王亡國史的發(fā)現(xiàn);三是古代社會真面目的發(fā)現(xiàn);四是古代地理的發(fā)現(xiàn)?!?lt;/p><p class="ql-block">我從網(wǎng)上買來此書,還給詩人何敬君兄推薦了,前幾天我們在微信中做過一番交流——</p><p class="ql-block">何:我喜歡李辰冬這樣釋《詩經(jīng)》,有點活色生香了,兩千多年下來,被王治價值體系和克己復禮浸淫太久啦。</p><p class="ql-block">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把簡單的東西說明白了,而不是漢儒那種牽強附會。詩原本不是謎語,尤其不是道德政治謎語,漢儒把它意識形態(tài)化了。</p><p class="ql-block">何:是呢,教化的那一套弊了詩,害了人!</p> <p class="ql-block">《美國智囊六人傳》里面的六個人物是:艾夫里爾.哈里曼、迪安.艾奇遜、約翰.麥克羅伊、羅伯特.洛維特、查爾斯.波倫和喬治.凱南。這是一本舊書,多年前買過,忘了借給誰了。俄烏戰(zhàn)事突發(fā),勾起重讀的興趣,就從舊書網(wǎng)上又買了一本。本書出版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出版說明是這樣寫的:“本書原名《智者——六友以及他們創(chuàng)造的世果》,記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及戰(zhàn)后一段時期內(nèi)美國外交權(quán)勢集團中六個重要代表人物的經(jīng)歷,以及在他們參與下美國戰(zhàn)后外交政策逐步形成的過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我們將本書全文譯出,不論其觀點和史實表述為中國讀者贊同的部分或不贊同的部分,都保持原樣不動,以供我國學術(shù)界和各界讀者了解和研究參考?!边@本書除去內(nèi)容本身的可讀性,單是其結(jié)構(gòu)故事的手法,精彩的細節(jié)描述,就達到教科書級別的文本水平,其精彩一點不輸于曾迷戀過的《光榮與夢想》。故事從富蘭克林.羅斯??偨y(tǒng)去世寫起,正是這一瞬間讓六人的故事展開,讓這本六人傳記寫作手法顯得很高明,作者從六個人的身世、性格、學校、從業(yè)等寫到他們各自世界觀的確立,以及“他們在一種互相信任的氣氛中——這種氣氛在今天的華盛頓會顯得近乎離奇——共事,并建立了一種新的世界秩序。這種新秩序使一個曾是默默不語的國家決心在自由企望得到發(fā)展的所有地方挺身而出保衛(wèi)自由?!彼氖甏┢冢麄儤?gòu)建了“遏制”的理論,這一理論至今仍是美國政策的一項基本原則,可以說他們世界觀成為制定國家外交政策的依據(jù)。他們抵制蘇聯(lián)權(quán)力向外擴張的主要原因和自從那時以來大多數(shù)美國人的動機相同:“憎惡把集權(quán)主義制度強加給渴望自由生活的人們。”正是他們對于蘇聯(lián)的認識,才有了熱戰(zhàn)之后的“冷戰(zhàn)”,盡管外交領(lǐng)域呈現(xiàn)的往往是杯籌交錯的社交場景,但很多章節(jié)讀來也是驚心動魄。單純?yōu)榱藢W習一種寫作手法,這本書也是值得的。更有價值的是這樣一本引人入勝的60多萬字厚書,寫出了戰(zhàn)后美國最核心的外交政策確立的過程和原則,時至今日,這些原則依舊左右著美國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對敵對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的外交政策。當下俄烏戰(zhàn)爭走向頗不明朗,這本書能與人很多啟示。</p> <p class="ql-block">《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創(chuàng)作于1987年,翻譯出版于1988年。這個年份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對蘇聯(lián),對中國同樣。我很少買小說作為藏書,很多買過的小說,看過后借人,這一本是少有的看過便珍藏起來,多年后還用心再讀一遍的。</p><p class="ql-block">《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再現(xiàn)了三十年代蘇聯(lián)大清洗時代的腥風血雨,刻畫了在艱難歲月里人民的悲苦辛酸,許多人被逮捕、遭審訊、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小說首次大膽地揭示了斯大林復雜、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小說中寫到,斯大林的眼睛“驟然間變成淡黃色,陰森森的,象老虎的眼睛一樣,閃著兇光?!彼瞥鐝姍?quán)統(tǒng)治,認為“為了崛起成為領(lǐng)袖,一個君主應當消滅周圍一切慣于將他視為傀儡的人與物?!睘榇?,他十分崇拜愷撒、拿破侖和伊凡雷帝,在他看來,“唯有愷撒大帝使用他個人專斷的政權(quán)才能戰(zhàn)勝敵人,唯有拿破侖皇帝能征服歐洲。最高政權(quán)應當象沙皇那樣至高無上,只有這樣的政權(quán)才會讓人民崇拜,只有這樣的政權(quán)人民才會服從,只有這樣的政權(quán)才會使人民尊敬得五體投地”,“伊凡雷帝堪稱偉大的治國豪杰,他的過失并不在于他殺了一些貴族,而是他殺得太少……誅滅自己的政敵要殃及第三代和第四代人,斬盡殺絕,不留后患”。這就是斯大林執(zhí)政治國的理論依據(jù)。小說重點展示基洛夫被刺一案,這一懸案早成為歷史難解之謎,但從小說中斯大林對基洛夫所持的態(tài)度來看,不難窺出其中的奧妙:基洛夫被刺,根本不是什么“工人階級的敵人派遣的刺客”所為,倒很可能與斯大林本人有關(guān)!全書以基洛夫被刺結(jié)尾,將這一迷案留給歷史與后人。譯者劉宗次在譯本序中寫道:“《兒女》對斯大林進行了歷史的和道德的重新評價。既然是站在歷史的高度,所以視角不是仰視,甚至也不是平視,而是俯視(任何偉大的人物都要被歷史置于這種地位來審判),既然是道德的,就要深入他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這樣就徹底消除了斯大林頭上那個“神》的光環(huán),還他以 ‘人’的本來面目?!毙≌f是這樣收尾的:“我所見到的我的兩位主人公重逢的情景就是這樣。然而往后的情景是不是還能保持這樣,我就不得而知了。小說的人物能夠有他們自己的生活,作家只能把它記錄下來。我同樣也不知道,我是否趕得及寫完下一部小說。但是如果命運假我以天年,我希望能敘述到1956年,敘述到第二十次黨代表大會的時候,當時成千上萬完全無辜的人們回到了生活里來,而那些再也無法回到生活里來的人們則恢復了清百的名聲?!弊髡叩脑竿纹涿篮??與今天的我們何其相似?</p> <p class="ql-block">早就知道王鼎鈞的《回憶錄四部曲》,但一直沒讀過,經(jīng)好友極力推薦,從網(wǎng)上購得一套。不想一讀成癮,不能不佩服王鼎鈞先生語言的干凈利落,識見的通透達觀。看了兩卷,感覺他的行文,敘事從容不迫,不矯飾,不賣慘,不歌頌苦難,對人對事公允平和,頗有君子之風。我想,等四卷全部讀完,詳細做點筆記,再寫讀后感。</p> <p class="ql-block">《李國文說宋》是《李國文說》的其中一本,另外三本分別是《唐》、《明》、《清》。這套書之所以從《宋》讀起,主要是源于我對蘇軾的偏愛,而其中頗有幾篇涉及蘇東坡。李國文先生早年寫小說,后來寫雜文隨筆,最早讀他的《中國文人的死法》、《中國文人的活法》就有這樣感覺,行文中間,他會時不時站出來說幾句刺激現(xiàn)實的話語,就像一幕正劇里面的插科打諢,字里行間牢騷太盛,這正是他的可愛處。</p> <p class="ql-block">《程硯秋全傳》是用來調(diào)劑的,聽戲,喜歡程派,除了喜歡程的唱腔,還敬慕他的為人。這次再讀,更加理解他了,他一度偏左,可能與他早年經(jīng)歷有關(guān),這個話題留待以后討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