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難忘的新江中學情懷

鄭樹榮

<p class="ql-block">  翁源縣新江中學是我的母校,我在五十七年前的1965年秋入讀,1968年初中畢業(yè),繼續(xù)在此讀高中,到1969年冬參軍入伍,至今已經(jīng)五十三年了。</p> <p class="ql-block">新江中學的校名由原福州軍區(qū)副政委,新江藉的何興宇將軍題寫。</p> <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8日我邀在韶關(guān)的幾個原來在新江中學讀過書的校友同學聚會,郭炎勛師兄將我拉進這個"同學校友群"來,我進群一看,絕大多數(shù)都是原來在新江中學讀過書的校友和同學,這些師兄師姐和學弟學妹我都認識,但我1969年去當兵后就一直沒有見過面了。為了發(fā)展壯大這個群,我又將我朋友圈的五個同學校友拉進群,我認為這個群的人員最好是由文化大革命前后的1963年至1970年的這八年之間的校友組成,不知道這個范圍合適不適合?我想在此之前和之后在新江中學的校友太多人了,而且這些人很多不認識,就算認識但也不熟悉。在這個范圍內(nèi)大家互相都熟悉,而且也不是很多人,因此大家要好好珍惜愛護這個群,利用這個微信平臺好好進行交流溝通分亨,暢敘同學校友之情。我在新江中學一共讀了五年時間。這五年時間里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8日在韶關(guān)的新江中學校友聚會,左起:何金花,郭全娣,鄧忠勝,梁文賢,鄭樹榮,郭炎勛,毛國云,黃維泰,袁錦泰。</p> <p class="ql-block">翁源縣新江中學現(xiàn)在的校園,是1963年從新江小學搬遷到新江村委河邊山崗上新建的,當時應該是按初中三個年級每個年級二個班一共六個班設計的,招收新江和鐵龍二個公社的學生。我們63級64級65級的學生入學后,要邊讀書邊勞動建校。當時的校園一共六間課室,(其中靠河邊的一間做了女生宿舍,故此我們初中65級才招一個班),一幢三間男生宿舍,一幢教師宿舍,禮堂飯?zhí)脧N房在河邊,在教師宿舍前和禮堂前有二個球場。記得當時的教師宿舍老師的住房按排是,從靠河算起,第一間小會議室、第二間曾助群總務老師(興寧人、歸僑)、第二間賴揚松校長(三華人)、第三間廖亦源語文老師(大埔人、歸僑)、第四間張志清語文老師(新江人)、第五間廖銳宏政治老師(梅縣人)、第六間劉經(jīng)亞政治老師(樂昌人)丶第七間李啟生物理老師(梅縣人)、通道,第八間圖書室、第九間黃嗚芹歷史生物老師(龍川人)、第十間鄧啟明老師(曲江人)、第十一間梁羅生數(shù)學老師(河源人)、第十二間歐鑒昌數(shù)學體育老師(清遠人)、第十三間賴榮盛語文老師(梅縣人)、第十四間李茂昌數(shù)學老師(梅縣人)、第十五間李進吉化學音樂老師(梅縣人)、第十六間為化學實驗室。</p><p class="ql-block"> 我們新江中學初中63級64級65級的校友,是66屆67屆68屆畢業(yè)生,屬于中國特殊的一個群體"老三屆"。我們65級實際上只系統(tǒng)地上了一年課,到1966年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沒系統(tǒng)地上完初中三年的課程,但經(jīng)歷了終身難忘的文化大革命。</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新江中學校園,這是1965年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2000年12月31日新江中學初中64級部分同學在龍仙聚會時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12日新江中學初中64級同學聚會。</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6日新江中學初中66級同學聚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春季開學后不久,就開始批"三家村",批巜海瑞罷官》,到五月十六日中央下發(fā)巜關(guān)于開展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全國就轟轟烈烈開展了文化大革命。到六月十三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全國大中學校發(fā)出停課鬧革命、停止高考的通知,各個學校的師生開始停課鬧革命,寫大字報,開批判會。因為大學停止高考招生,66屆的高中畢業(yè)生就畢業(yè)離校返鄉(xiāng)了,但66屆初中畢業(yè)未停止中專和高中的招生,因此66屆不少的初中畢業(yè)生被高中和中專錄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學校開展文化大革命以后,全國的大中學校于五月份開始成立紅衛(wèi)兵組織。我們新江中學也成立了幾個紅衛(wèi)兵組織,小學生就成立紅小兵組織。到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門城樓接見全國各地的紅衛(wèi)兵,一直到11月26日第八次接見紅衛(wèi)兵。我們新江中學各個班也選出代表到北京受毛主席接見。我記得64級的有梁太銀毛國云袁相球鄭國清郭水才,我們65級的有毛橋保郭啟新,66級的有袁錦泰張日輝何業(yè)明等同學在張志清和李茂昌老師帶領下,1966年10月18日在北京參加第四次毛主席的接見。當時的北京市動員了全市的力量,不論是賓館招待所,還是單位街道,甚至是家庭都參與接待來北京受毛主席接見的紅衛(wèi)兵。</p> <p class="ql-block">  以毛主席八次接見紅衛(wèi)兵為契機,中央決定讓紅衛(wèi)兵免費乘坐火車進行大串聯(lián),全國的大學和中學以老三屆為主體的學生們紛紛開始了全國的革命大串聯(lián)。從北京到延安、井岡山、韶山等革命圣地,到全國各個大城市進行大串聯(lián),煽革命之風,點革命之火。不少膽子大的學生趁機到全國各地旅游,在各個城市借錢借糧借衣服,造成了鐵路運輸緊張,國民經(jīng)濟壓力增大,于是中央又提倡學習紅軍長征精神,舉著紅旗扛著背包徒步行軍進行大串聯(lián)。我們由于消息閑塞,年紀又小,到了差不多后期才和鄧忠勝等幾個同學組織起來從新江步行到廣州串連。由于中央開始發(fā)通知要結(jié)束大串聯(lián)了,到了廣州我們就不敢到其他城市去了,就坐車回家了。學生的大規(guī)模串連延續(xù)了二年多,直到1968年秋天學校通知學生離校才算結(jié)束。</p> <p class="ql-block">  全國各地的兩派斗爭愈演愈烈,到1968年7月3日,中央對廣西問題發(fā)出"7.3"布告,要求制止武斗,并宣布造反派"4.22"為反革命組織。因此,在廣州軍區(qū)的支持下,出動軍隊會同保守派"聯(lián)指"對廣西的造反派"4.22"進行軍事圍剿,過后組織展覽會派人參觀。廣東各地也按"7.3"布告精神東風派對紅旗派展開了軍事行動,我們翁源也乘"7.3"布告之勢,組織了全縣的民兵及貧下中農(nóng)和東風派對縣城的紅旗派進行軍事圍剿。得勝后,也學習廣西,設立展覽會,組織本縣及周邊縣的群眾來參觀號稱"第二次解放龍仙"的戰(zhàn)果。由此,紅旗派這個造反派組織士崩瓦解。</p><p class="ql-block"> 我們學校的紅旗派也由此受到了清算。有幾個同學是紅旗派的骨干,就被東風派抓起來,剃陰陽頭,涂黑手,綁起來掛牌游街示眾,遭受了人生中最難受的時刻。幾十年過后,當年的東風派和受沖擊的紅旗派同學,回憶當年的遭遇,對被加害的同學表示地深刻道歉,握手言和,推杯問盞,把酒言歡,一笑眠恩仇。</p> <p class="ql-block">1968年中央要求各大中小學復課鬧革命,并于八月開始向?qū)W校派出毛澤東思想工宣隊和毛澤東思想貧宣隊。我們新江中學也派來了由老貧農(nóng)和退伍軍人組成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主導文化大革命。到九月,隨著新疆最后一個成立革委會,全國山河一片紅。</p> <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同志對具體問題的意見或批示,及時以語錄形式在報刊上公開發(fā)表,當時被稱為“毛主席最新指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毛主席的指示就是“最高指示”。1967年11月開始多次發(fā)布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按摜例是在每晚八點鐘的各地新聞聯(lián)播中播出,事先會發(fā)公告,一到八點收到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記錄下來就馬上迅速地到各個角落宣傳,叫做宣傳最新指示不過夜。我們新江中學的宣傳隊擔當了這個光榮的任務。每當最新指示八點鐘一發(fā)表,記錄下來,馬不停蹄就出發(fā),舉著紅旗,敲鑼打鼓翻山越嶺連夜趕到各個偏僻的山村宣傳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記得有一次晚上八點鐘收到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后要連夜趕到離新江大約十五公里的山區(qū)油溪大隊去宣講,我們宣傳隊在李進吉老師和歐鑒昌老師的帶領下,從學校出發(fā),經(jīng)過雙星大隊的九曲嶺村翻越全縣海抜最高的七星墩,沿著崎嶇不平的石階路,摸黑前行,深一腳淺一腳,高舉紅旗,敲鑼打鼓,在崇山峻嶺中艱難地走了差不多十多公里的山路,半夜走到全公社最山最偏僻的油溪大隊,向村民們宣講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第二天一早又爬山越嶺回到學校,這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p><p class="ql-block"> 當時在新江中學讀書,還經(jīng)常要完成一項任務,那就是撲滅山火。每當發(fā)生山火,公社就會通知學校組織師生上山打火。記得有一次半夜去雙石大隊的礤空山救火,一夜奮戰(zhàn)疲憊不堪,第二天天亮,看到昨晚救火的地方被火燒光后,露出懸崖峭壁,萬丈深淵,深邃的山谷深不見底,大吃一驚,救火時都不知道怎么爬上來的,當時如果摔下去發(fā)生意外,十有九死一生,不知有多危險,驚得一身冷汗。</p> <p class="ql-block">1968年秋季開學,64級推遲一年到68年才畢業(yè),因此同我們65級一起68屆才初中畢業(yè)。新江中學開始設立高中,中學學制改為四年制初高中各二年,小學改為五年學制。一部分同學未能被高中錄取的就回鄉(xiāng),我和大部分同學被錄取進入新江中學就讀高中。因此,新江中學64級65級初中,68屆一起初中畢業(yè),接著又讀高中,就是高中68級,70屆高中畢業(yè),成為新江中學的第一屆高中畢業(yè)生,真正成了同班同學了!</p><p class="ql-block"> 到1969年四月,中共九大勝利召開,全國形勢逐步走向正常。</p><p class="ql-block"> 1969年春季征兵在校生不準報名,因珍寶島戰(zhàn)斗后中蘇交惡,到當年的冬季又開始征兵,在校生可以報名,因此我和黃維泰張永新胡添才袁錦泰等幾個初中64級65級66級的同學于1969年12月一起參軍入伍了。我入伍后,分配做測量兵,感謝在新江中學上了一年的高中課程,在數(shù)學課中學習了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數(shù)而大受裨益,使得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在部隊發(fā)揮了作用,受到部隊的好評。</p> <p class="ql-block">2014年12月12日新江中學校友入伍45周年合影,左起:袁錦泰,胡添才,胡福田,黃維泰,鄭樹榮,梁傳幫,胡禮義,張永新,余福祥。</p> <p class="ql-block">同年入伍的戰(zhàn)友袁錦泰鄭樹榮和黃維泰。</p> <p class="ql-block">1970年1月全國開始了“一打三反"運動。我們新江中學第一屆高中,按二年學制畢業(yè)。畢業(yè)后同學們回鄉(xiāng)參加勞動,到冬季征兵,梁太銀吳姬昌鄭國清胡元升等好幾個同學也于1970年12月應征入伍。至此,當年初中老三屆的新江中學學生完成了學業(yè),劃上了完美的句號。</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中,總會有人值得期待,人生中,總會有感動的歲月讓我們難以忘懷,有一種情,永遠不會從記憶深處抹去,這就是同學情;有一種愛,總會停留在最美的片段,不管時光如何變幻,感恩的心永遠不會改變,這就是同學之間的關(guān)愛。</p><p class="ql-block"> 多少往事,多少情深,一如初見該是多么美好!那時的你,那時的我,那時的我們,那時的中學生活,猶如新江中學旁邊的小河,歡快地從我心中流過。雖然記憶有些模糊,可那一張張面孔卻是如此的親切?,F(xiàn)在就把所有的歡快呈現(xiàn)出來,把模糊了的記憶重新清晰起來。</p><p class="ql-block"> 時光飛逝,歲月如歌,曾記否我們分別在青春年華的季節(jié),而今天我們 已鬢角悄悄飛雪,頭發(fā)變得稀少,步入了人生古來稀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全縣民兵藍球賽,以新江中學師生為主力的新江公社代表隊首次勇奪冠軍。</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梁春娣 周后桂 蔡順娣</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高錦榮、8號胡元洪 領隊 黃之體(武裝部長)丶13號朱新水丶教練歐監(jiān)昌老師。</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9號梁家寶 11號胡元升 10郭賢勛 12號何育先 6號李炳基 5號鄭樹榮 4號郭炎勛 7號潘友強</p> <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4日新江中學部分校友重返母校參觀。</p><p class="ql-block">左起:賴福松,謝其浩,吳姬昌,鄧忠勝,郭炎勛,鄭樹榮,劉純灶,黃維泰,梁永貴,袁朝森,毛國云,梁傳清,袁錦泰,郭全娣。</p> <p class="ql-block">  回想五十多年前新江中學魂牽夢繞的學習生活,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蕩氣回腸,回味無窮。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同學之間的聚會時不時舉行。大家難得相聚在一起,聚會是非常好的活動,大家在一起聊聊天,互相了解情況,增加精神上的愉悅。有組織有創(chuàng)意的聚會策劃,會讓同學之間感情加深,更加難忘。組織得好,健康的活動,有利于增進感情,相信大多數(shù)參加同學聚會的人還是想要懷念一下往年的感情,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地敘敘舊,回憶一些美好的東西。因為聚會是一個回憶往事,敘舊情的很好的地方,在不以利益為目的的前提下,不論新老同學,聚會起到的是增進同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p> <p class="ql-block">  畢業(yè)離開學校我們走上社會,同學當中,有的從工,有的務農(nóng),有的經(jīng)商,有的從政,更有的從事人民教師的光榮職業(yè),幾十年過去了,不少同學已去世作古,慶幸我們在座的各位還健康快樂地生活著。從社會關(guān)系學和加強友誼聯(lián)系的角度講,同學聚會有一定的意義,但這往往會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虛榮心,變成一種出息、財富或地位的攀比,有時會傷同學之間的自尊心,起到與聚會相悖的反作用。不管之前我們從事什么行業(yè),到最后都殊途同歸,走進老人行列,在家頤養(yǎng)天年,享天倫之樂。我們年紀老了,退休了,什么都不是,只是平民百姓一人。因此,我們應非常注意,放平心態(tài),防止出現(xiàn)這樣的尷尬,同學聚會應以自愿參加和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為原則。當年貧窮的記憶,在事過境遷之后,像黑白片一樣,可能產(chǎn)生一種煙塵朦朧的美感,轉(zhuǎn)化為辛酸而甜美的回憶。我們這一代人,經(jīng)歷過貧窮落后的年代,但更加幸運的是,我們還親歷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變,享受著我們的父輩沒有享受過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我們聚在一起,不忘過去,只在乎當中,并展望未來,健健康康地開心開好每一天,好好享受改革開放帶來成果,盡情享受這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有一種緣分,叫同窗。有一種友誼,叫同學。有一種閨密,叫室友。有一種幸福,叫同桌的你。有一種喜歡,叫地久天長。畢業(yè)多年各奔東西南北,但再次重逢,還能一見如故。同學之情,如同手足,無論在哪兒,同學,都會是你真心的依靠。同學,有時比親人更暖心。</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廖亦源老師,李進吉老師,張志清老師,李啟生老師。</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黃月足,郭全娣,何金花,張盡娣,葉元端,張玉新。</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胡新連,郭美蘭,高愛潔,黃嫻菊,鄧求花,郭滿花</p> <p class="ql-block">左起高愛潔,廖亦源老師,張日輝,郭美蘭,梁傳清,胡新連,袁錦太</p> <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7日鄭樹榮在翁源拜訪張志清老師</p> <p class="ql-block">年屆八十一歲的廖亦源老師神釆亦亦,風采不減當年。</p> <p class="ql-block">廖亦源老師在廣州受到學生梁秀香以及傅新云和鄭樹花夫婦的熱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廖亦源老師夫婦在75屆畢業(yè)生賴壽先鄧清美的陪同前往翁源中學拜訪李進吉老師夫婦。</p> <p class="ql-block">  我們都堅信:無論歲月多么無情,但同學,永遠是你一生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讀。在座的同學,有一些是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在新江小學就讀,再到初中,有些又是從林業(yè)中學撤并回新江中學,再到高中畢業(yè),茫茫人海,我們相遇得不早不晚,五年甚至不止五年的同窗苦讀,結(jié)下的卻是終生難忘的同學之情。同窗共讀,嬉笑怒罵,率直仼性,如今想來,無不讓人倍感親切。人生最美的事不是留住時光,而是留住記憶,我們這一群同學不論是高中同學、還是小學同學,只要相聚,總?cè)缱畛跸嘧R的感覺一樣,都會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歡聚一起,回憶著充滿歡樂和甘苦難忘的同窗歲月,勾引起了一陣陣的情感漣漪,同學之間的感覺還是那樣的親切與真摯,沒有因為時空的阻隔而淡化,純真依舊!愿同窗友誼天長地久!</p> <p class="ql-block">66級同學郭美蘭和張日輝代表66級同學向母校的校長贈送禮品和禮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晃畢業(yè)50多年了,回頭一看,是一個美麗的風景,憶往昔崢嶸歲月,真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每個同學都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和苦辣酸甜,現(xiàn)在我們走進了新時代,真是喜事多多,幸福滿滿,過去再輝煌也代表不了今天,今天再難也要砥礪前行,用我們的美好去迎接明天。</p><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我們已離開校園五十多載,憶同學少年,感慨萬千。因為,同學之情最純潔、最樸素,最平凡、最高尚,最動人、最浪漫,最堅實、最永恒。</p> <p class="ql-block">2000年12月31日新江中學初中64級甲班部分同學在龍仙聚會時合影。</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何求珍,郭清順,胡玉芳,郭水才</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梁宗圣老師,張志清老師,何光遠老師,李進吉老師,梁羅生老師,李啟生老師,鐘錦周,袁相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排左起:袁南安,何俊興,朱朝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四排左起:賴福松,何元標,梁保明,黃維泰,郭繼添,何慶豐,趙桂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五排左起:劉效蘭,何鏡華,何育先,劉純灶,郭炎勛,張桂修</span></p> <p class="ql-block">2000年12月31日新江中學初中64級乙班部分同學在龍仙聚會時合影。</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郭清順,梁靜娥,胡春足,包群秀,吳姬昌</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梁宗圣老師,張志清老師,何光遠老師,李進吉老師,梁羅生老師,李啟生老師,張永新</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邱國庭,何壽明,李柏全,何佐珍,梁太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四排左起:</span>王召初,清源,謝其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五排左起:</span>徐石永,余先來,梁文賢</p><p class="ql-block">第六排在起:曾則奇,郭呈周,袁朝森,羅昌瑞,郭煥周,邱樹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1日胡春足夫婦和丘云花郭清順從深圳梅州來韶關(guān)探望韶關(guān)同學在丹霞山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張永新,胡春足夫婦,劉純灶,郭清順,梁靜峨,丘云花。</p><p class="ql-block">后排右起:袁錦泰,郭全娣,何金花,毛國云,郭炎勛,何鏡華,張桂修,吳姬昌,袁相球,賴福松。</p> <p class="ql-block">在翁源龍仙新江中學校友同學與鄧路成張永娣夫婦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袁錦泰,郭全娣,梁靜娥,張永娣,何金花。</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賴福松,吳姬昌,郭初勝,何鏡華,鄧路成,郭炎勛,劉純灶,毛國云。</p> <p class="ql-block">引吭高歌唱巜世界是你們的》,緬懷當年的崢嶸歲月</p> <p class="ql-block">相聚在龍仙如珠巖</p> <p class="ql-block">  致我往昔的老師和同學們,感謝你們與我為伴的那年年月月;致我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愿你們一切順意安好;致我最愛的老師和同學們,愿我們珍惜彼此的情緣,一直到老!師生之情,同學之情,友誼地久天長。</p>